人教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2020年单元测试卷(2)
发布:2024/4/20 14:35:0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通常我们阅读文学作品,如果觉得其中某个人物具有生活实感,就会说他很“典型”。我们还会认为这样的人物一定是对现实生活中某一类人的集中和概括,所以才生动逼真。“典型”并不意味着概念化。我们平常讲“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里的“典型”,是指从人物生存环境到人物本身,既不会在现实生活中重复,也不会在他人作品中重复,是真正意义上的心灵创造,是作家一次性的、崭新的艺术呈现。
一部作品既然是“创造”,就必然有其独创性,换个角度说,如果这个创造出来的世界跟人们脑子里早有的世界完全一样,那这个“世界”就不是“典型”,而只是一个“概念”,这个创作就失败了。真正意义上的杰出作品,并不急于与读者一拍即合,而往往具备一定的陌生化和摩擦力。因为只要是杰作,就应当让读者在阅读中实现个人经验的扩大和延伸,如果只觉得随处符合自己的日常经验,那么这只会是第二流的作品。有时候,恰恰是一些概念化的表述才“畅通无阻”,因为它们能够较为便捷和快速地满足读者的个人经验,但是,真正的杰作一定会强有力地突破读者原有经验范畴。
我们提倡“写现实”,认为这是更有难度的写作。为了说得明白,我把写作过程比喻成酿酒。生活跟文学的关系就像粮食和酒的关系,总说生活是文学的源泉和基础,问题是怎样理解这个“源泉”和这个“基础”、怎样用生活的“粮食”来“酿造”。许多人认为就是将现实生活剪裁组合一番,把更有戏剧性、冲突性的部分集中到一起,略加改造甚至直接照搬下来就行,只要做得巧妙,便是成功的文学作品了。这真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从现实生活到文学作品,它们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怎样发生的,需要认真研究。这其实不过是写作学的基本问题,是并不深奥的朴素道理。还从酿造说起,经过考察我们即会发现:这个过程中粮食已经发生了“化学变化”,而不是“物理变化”。所以现实生活的粮食,经历的绝不仅仅是什么“剪裁组合”的工作,也不仅是“归纳和选择”的工作。如果现实生活是粮食,作家就是一个酿酒器。现实生活进入作家这个酿酒器之后经过一番复杂的酿造而发生化学变化,再倒出来就是芬芳的酒液。酿造技术不同,酒的成色也就不同,于是就有了杰作与劣作的区别。一切没有经过作家这个酿酒器、没有发生化学转化的现实生活,无论如何都不会成为文学。真正有追求的文学未必要写出人人熟稔的故事,它是一次全新的个人交付:让阅读进入永不雷同的“我的”世界。这个世界是酿造过的酒,它再也不是现实生活的粮食颗粒,不是那样的固体了。
(摘编自张炜《从“粮食”到“酿造”》)(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典型是作家的心灵创造,具有独创性,并能让读者在阅读中扩大和延伸个人经验。
B.我们平常讲“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作家一次性的、崭新的艺术呈现。
C.概念化表述虽不是全新的个人交付,但因其与读者一拍即合,故能给人生活实感。
D.许多人认为巧妙地对现实生活进行剪裁组合和归纳选择,便是成功的文学作品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在对“概念”和“典型”的比较性的阐释中,突出了“典型”的特色。
B.文章第三段引用古语批评了“生活是文学的源泉和基础”这一错误理解。
C.文章采用比喻的论证手法,形象地说明了从现实生活到文学作品的写作过程。
D.文章说明真正有追求的文学会让读者品尝“芬芳的酒液”,进入独创性的世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之所以生动逼真,是因为它集中概括了现实生活中的某类人。
B.杰作如果能消除与读者之间的“陌生化和摩擦力”,就会比畅通无阻的作品影响深远。
C.生活和文学之间就好像粮食和酒的关系,决定了写作过程只能是写作学的基本问题。
D.有了文学的酿造过程,并不能保证一定会出杰作;但没有这个过程,一定不会有文学。组卷:10引用:3难度:0.7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李陀、吴亮、张柠、李云雷、於可训等评论家好像都商量好了一样,近来纷纷发表了他们的小说新作。
“作为一个当代人,我们每个人生活在严密的社会分工体系中,对个人专业领域之外的事物了解太少,这极大地限制了我们对社会运转体系的了解以及建立于其上的想象力的飞扬,也很难产生真正的大师。”在评论家李云雷看来,评论家跨界写作小说,尽管仍局限于文学内部,尽管大家不敢奢望成为鲁迅、托尔斯泰那样百科全书式的作家,但这是一个可贵的尝试。
事实上,这群人写小说有改变现有文学生态的雄心,他们认为大部分作家都盯着日常琐事,写家长里短,于是想另外做出个一“样本”。
力图恢复现实主义传统,并非张柠一个人的选择,评论家李陀写《无名指》要处处和现代主义的写作习惯反着来,因为他想“回到十九世纪”,像托尔斯泰那样把现实生活写得活灵活现,让日常生活充满可见、可闻、可以抚摸的质感,且恢复小说“写人物”的传统。
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评论家房伟和出版社签订了一个长篇历史小说合同。房伟写历史小说,同样有自己的明确诉求,他说正因为很多作家放弃了历史题材的雄心,所以大部分阵地都已让位于网络作家,他想改变这个现状。
此外,这些年,作家圈受新历史书写影响很深,很多作品大都靠想象力,有的甚至是胡编乱造,远离了历史本身,房伟说:“我看中国历史小说越看越不满意,而我自己因为研究工作,有机会接触大量史料,所以我动手一试。”
(摘编自《众多批评家写起了小说,是传统的回归,还是图一时热闹?》)
材料二:
人们把批评家写小说称为“跨界”奇观,这其实包含着某种担忧--擅长“纸上谈兵”的批评家能否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其实,这种“跨界”的接受差异中隐含着一种“实践”高于“理论”的逻辑认知。
从读者的角度来说,对“批评家写小说”的关注,除了对批评家能不能写小说、能不能写出好小说的质疑之外,也隐含着读者对既有当代文学的不满足。他们实际上是期待批评家能够写出“好”小说。随着社会、新媒体和各种艺术形式的发展,读者的审美水平和审美期待越来越高,小说是越来越难写了。李云雷说:“评论家写小说,可以让评论界与创作界更好地相互理解,更好地形成良性循环,甚至有可能催生一种独特的文体--‘批评家小说’。”他在无意中回应了读者对批评家写小说的这种期待。
从文学社会学的角度来说,文学包括生产、传播和消费三个环节。批评家写小说在文学生产上具有显著优势。批评家有开阔的文学史视野和高深的理论修养,这些为他们文学创作的高度自觉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路遥在准备写《平凡的世界》时,曾列了古今中外近百部长篇小说的阅读计划,后来完成了十之八九,其实他就是想获得或强化这种文学史视野。对批评家来说,这种视野在写作之前基本上已经获得了。当然,有些人担心批评家写小说可能会存在“掉书袋”和炫技现象,虽然钱锺书的《围城》也被有些人认为存在一定程度的“掉书袋”现象,但是这并未影响普通读者的阅读与喜爱。张柠的《三城记》也涉及了很多文学理论,但都像盐入水中一样,化入了文学形象当中,不仅没有给普通读者造成阅读障碍,反而增加了小说韵味。可见,批评家深厚的理论素养有利于批评家在写小说的时候自觉选择合适的写作方法。
从文学传播的角度来看,也要坦率地承认批评家写小说在传播环节的优势。因为批评家自身对文学的鉴赏能力是得到认可的,而且他们在文学界有一定的资源,有利于作品的传播。不过,批评家写小说在消费环节不会有任何先天优势。出版家韩敬群说得好:“批评家写小说没有豁免权,读者不会对他们高看一眼或者低看一眼,无论怎样,还是要回到作品本身。”从根本上来说,批评家的合法性来源于他是普通读者的代表,一旦他出离了这种合法性,他的批评也将失去有效性。批评家的身份主要是在一个相对专业的文学圈子里为人所知。相关的文学从业者对批评家身份是比较熟悉的,但是庞大的普通读者群体很少知道他们,且没有必要知道。批评家写出来的作品最终还是要脱离批评家的身份,以普通作品的朴素形式进入普通读者的视野中接受检验。
批评家的小说能否经得住时间的检验,不是由哪一个人说了算的。批评界应该以平常心给这些作品以平常待遇,既无须违心溢美,也不能视而不见。我们要相信,那些优秀作品必将会在时间的放大器中发酵出无尽的生命力,嵌入文学史的星空。
(摘编自朱永富《批评家写小说,还是要让作品说话》)
材料三:
批评家写小说经常写成丑闻,可还是忍不住。在这个问题上,我要保持一个“战略模糊”状态,不把话说死。应该说,纯粹的小说对每个批评家都构成一个诱惑。不要说批评家了,不都那样吗?很多相声观众,听着听着就觉得自己也能上去说,其实不是那么回事。但问题是,都忍不住啊。批评家写小说是一件很冒险的事。当然,永远有例外,也没一个规律说批评家一定写不好小说。
(摘编自《在南京三天两夜|李敬泽“看来看去”,又与谁秘密交流》)(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评论家跨界写小说,是因为不满于现有文学生态,力图恢复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或写真正的历史小说。
B.李云雷认为,评论家写小说有很多困难,除了对非专业领域知之较少外,还受文学本身的局限,但仍值得尝试。
C.“实践”高于“理论”的逻辑认识使得人们对擅长“纸上谈兵”的批评家跨界写小说存在着某种担忧。
D.读者的审美水平和审美期待越来越高,这是小说难写的主要原因,也是读者质疑批评家写小说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房伟有机会接触大量史料,照应了材料二中批评家写小说在生产环节有优势的论点。
B.批评家拥有开阔的文学史视野和高深的理论修养,使得他们在文学创作中具有高度的自觉性。
C.批评家写小说在消费环节没有先天优势,因为此时他已不再是普通读者的代表,而是一位作家。
D.在文学生产、文学传播和文学消费这三个环节中,批评家写小说的优势呈现出逐步下降的趋势。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代文学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使得读者在对批评家创作小说质疑的同时也充满期待。
B.有些批评家写小说爱炫技,但如果对文学理论处理得好,并不影响普通读者对其作品的喜爱。
C.文学评论一般是专业人士看的,没有必要像普通作品一样接受普通读者的检验。
D.李敬泽认为评论家写小说就像观众上台说相声一样,是件很冒险的事,他不认可这种行为。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
(5)你是否看好批评家写小说?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组卷:40引用:12难度:0.6 -
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盲人国
【英】H•G•威尔斯 努涅斯是个山民,聪敏而有胆识。他善登山,航过海,见识过世界,爱阅读古籍,是一个深刻而有进取心的人。他在一次登山时失足跌下悬崖,因摔进厚厚的积雪而没有死。悬崖下面有一道狭窄岩缝,陷于绝境的他冒险从那里往下爬。到达一个树木葱郁的山坡,地面有大块的葱嫩草地,星星点点地缀着美丽的花朵。在山坡后面,峡谷豁然开朗,有连绵的草地,一道墙把山谷环绕。
三个人沿着一条小路走来,努涅斯大喊一声,那三个人停下脚步,把耳朵转向这边。他看见他们的眼睑凹陷,里面的器官已完全萎缩。
努涅斯迈着很自信的脚步走上前,他想起了关于盲人谷的古老传说:盲人国里,独眼称王。
努涅斯说:“我来自波哥大,那里有十万居民,市区很广大,在视力之内看不见尽头。”
“视力?”那三个人很利落地抓住他,在他身上摸了一阵后,认为他那两只眼睛是很奇怪的东西。
“他的感官有缺点,且说没有意义的话。”盲人说,“领他去长辈那里。”
他看见所有的石舍都只有门没有窗,呈直线地列在异常干净的中心街道两边,每个屋子表面都是色彩斑驳。它们的色彩极无条理,上面涂的泥灰时而是灰色,时而是土褐,时而是灰蓝或深棕。
几位老人开始诘问他,努涅斯向他们描述外面的世界--群山,天空,云朵,日出。但他们既不信,也听不懂。
最年长的盲人向他说明他们如何把时间分为温暖和寒冷两部分,温暖的时间宜于睡觉,寒冷的时间宜于工作。他们让他睡觉,直到寒冷把他们唤醒,又开始另一天。但是努涅斯根本没有睡。
“喂,波哥大!”一个声音喊,“到这里来,跟着我脚步声走。”
努涅斯跟在后面,有些气恼。
“我的机会会来的,”他说,“难道没有人告诉过你们,盲人国里,独眼称王?”
“什么是盲?别说这种傻话!”
四天过去了,这位“盲人之王”仍被他的子民认为是一个又笨又无用的外人。
盲人们过着简单而辛劳的生活,注重音乐和歌唱,有爱情和小孩。在那个有秩序的世界里,他们的感官非常敏锐,可以在十二步之外听到人的心跳,能像狗那样凭气息分辨人。
一天早晨,两个盲人和努涅斯在一起坐着,他想向他们表明视力的实际价值。他打算把他们之中的一个打倒在地,借着公平的格斗来表明眼睛的功用。
他大声说:“我在这山谷里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他抄起锄头,他们耳朵朝着他听,他感觉到无可奈何的恐怖,跑开了。许多人拿着锄头和棍子,朝他走来,他们时而停下,用鼻子嗅闻,用耳朵倾听。
他们摸索着前进,可是走得很快。那情形很像玩捉迷藏,除了一个人之外,所有的人都蒙住眼。忽然间,他发觉自己置身在追逐者所构成的一个大弧形阵线内。
“我要伤害你们了,”他说,由于情绪激动而抽搐着喘气,“老天在上,我真要伤害你们了。”
一个大个子冲来,对他发声处挥击。他胆怯了,急忙转身,在惊慌中朝围墙的一个小门逃去。到了墙外,他绊倒在岩石上,他在那里躺下,抽噎地喘气。
这场政变就此结束。他在外面待了两天两夜,没东西吃,也没遮蔽物。最后,他爬到墙边大声喊叫,两个盲人从门里出来。
“我疯了,”他说,“我的感官有缺点。”
他们说这样就比较像话了。他们问他能不能“看见”。
“不能,”他哭了--现在他身体很虚弱,而且病了。
努涅斯变成了盲人国的公民,他和那些人慢慢熟了,其中他的主人叶考布和小女儿麦迪娜。麦迪娜不受人尊重,因为她的眼睑不像山谷中一般人凹得那样深,被认为是严重破相。
在一个休息日的集会里,他们两人并肩坐在朦胧的星光之下,他的手落在她手上,她也紧握回报。
他向叶考布和长辈们要求娶她为妻。
这件事遭到激烈反对,青年男子都认为这会败坏他们的种族。一位长辈提出建议:“波哥大眼睛的毛病影响了他的头脑,他眼睛鼓胀,眼睑能眨动,因此他的头脑常烦躁激动。手术可以除去那些有刺激作用的器官。”
“你总不会要我丧失视力吧?”在失去视力前的最后一天,他问她,“我的整个世界都是视觉赐予的,美丽的花、夕阳……和你。单是为了看见你可爱的脸,就应有视力。”
她伸开双臂搂着他,呜咽着说:“噢,只要你答应就好了!”
他说:“那样我就看不见你了。”
她紧握着他的手:“你是为了我而受这痛苦的。”
次日早晨,他看见朝阳像身披金甲的天使,青草地上开着白花。于是他往外走,出了墙垣,爬到岩石上面,不停地往上爬,衣服撕破,血迹斑斑。日落时,他已经爬到很远很高的地方,恬然地躺在那里。
余晖映照得天空一片金黄,夕阳的红光逐渐消逝。
(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的感官有缺点,且说没有意义的话”,展露出盲人国里盲人们的存在状态:人们有严重的缺陷,思想固化,自以为是。
B.“四天过去了,……又笨又无用的外人”,写主人公努涅斯与盲人们产生思想分歧,一直受到众盲人的鄙视与排挤。
C.“波哥大眼睛的毛病……有刺激作用的器官”,是用一种庄重正经的语气和声调来述说一种荒诞不经的奇谈怪论。
D.“他向叶考布和长辈们要求娶她为妻”,与麦迪娜相爱并想娶她为妻,使故事发展取得了喜剧效果,给人以启示。
(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与陶渊明《桃花源记》不同,描述的并不是作者期望的理想世界,而是在揶揄的语调中充满了深切的忧虑。
B.努涅斯婚事遭反对时,接受长辈为他提出的除去刺激头脑的器官的建议,不失为调和矛盾、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C.盲人国建立了独特的秩序,盲人们感官残缺而敏锐,生活辛劳而简单,思想保守,他们留下努涅斯并尽力想同化他。
D.这篇小说荒诞玄幻,显示了作者惊人的幻想才能,情节和细节的设置,强化了故事的讽刺效果,引发读者思考。
(3)请简要概括文中努涅斯在盲人国的行动和心理变化过程。
(4)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中三处画线句子的作用。组卷:4引用:1难度:0.5
-
9.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90字。
近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0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社会办医持续健康规范发展的意见》。《意见》要求各级相关行政部门要按照“非禁即入”原则,全面清理、取消不合理的前置审批事项,整合社会办医疗机构设置、执业许可等审批环节,进一步明确并缩短审批时限;在符合规划总量和结构的前提下,取消对社会办医疗机构的具体数量和地点限制;社会办医疗机构配置大型医用设备,凡符合规划条件和准入资质的,不得以任何理由加以限制。组卷:7引用:6难度:0.7 -
10.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浙江大地,历史上孕育过务实、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等思想,今天又形成了“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浙江精神。
在与时俱进的浙江文化涵养下,代代浙江人书写了一个又一个浙江故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浙江传奇。
作为浙江学子,站在人生新起点,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组卷:201引用:5难度: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