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人教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2020年单元测试卷(2)

发布:2025/10/30 7:0:28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二元对立,曾是现代隐私权制度的理论基石。但只要回顾社会史或者思想史即可发现,“公”与“私”并不必然互为反题:它们的内涵和彼此关系,在不同时空中也会有不同表现。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公私概念并不总是成对出现,而且“公”字出现得更早。例如《诗经》中的“公”,可以指诸侯(“赳赳武夫,公侯干城”)、庙堂(“硕人俣俣,公庭万舞”)、政治事务(“夙夜在公,在公明明”);“私”则可以指家人(“诸父兄弟,备言燕私”)、平民的田产(“骏发尔私,终三十里”)、以及贴身穿的内衣(“薄污我私,薄浣我衣”)。而且无论“公”“私”,都是相对意义上的概念。在民间的村庄、宗族和家庭内部,也存在着具体的公私关系。例如《诗经》中的“公田”,就未必就属于国家或者周天子,而可能是由村民集体共享的“公地”(commons)。
          公私关系的对立倾向,是社会关系复杂化以及国家能力增强到一定程度的结果。春秋战国时期,统治者纷纷加强对人口、土地以及其他资源的控制。在这一背景下,韩非子提出了中国哲学史上最早的公私对立论述:“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者谓之公。公私之相背也,乃仓颉固以知之矣。”
          而古代西方城邦国家(polis)的公私关系则是另一番情形。受地理环境、地缘政治、生产方式和宗教文化等因素影响,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城邦从一开始就处于小国寡民状态,而且很早就从以血缘为纽带的部落,过渡到以公民为基本单位的政治共同体。古罗马人所谓的“共和”(respublica),最早是指人民(populus)的公有物,后来被用来表述国家。古希腊人的“公共”,主要是指政治生活,让公民享受自由,实现卓越;“私人”则更多是指家庭生活(oikos),旨在满足人的动物本能和自然需求。公私之间的紧张对立,也由此清晰可见。
          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分别对应“公开”和“隐蔽”两项活动原则。在公共领域,公民之间应当坦诚相见,展示真正的自我;只有把人的善恶美丑都充分暴露在城邦之中,才能促使公民互相竞争,追求美德。在私人领域,由于家庭生活遵守伦理禁忌,以及家长对家庭成员包括奴隶进行专断统治,所以家事并不需要公开。
          但是,像广场、市场、剧场、竞技场这类公共场所,其公共性并不是绝对的。人们聚集在这里,相互交谈,交换商品,欣赏艺术或者比赛,主要还是为了满足私人性质的欲望。古罗马人用“社会”(societas)这一词汇,来指称这类中间地带,从而与“国家”“城邦”“政体”等政治性概念相区别。
          在现代,“社会”作为“私人”与“政治”之间的中间地带,逐渐成为西方政治、社会和哲学理论的核心。不过许多研究者都注意到,19世纪以来,这三个领域之间的边界正在变得越来越模糊。例如古人往往会把教育、劳动、经商、娱乐和社交这类活动放在家庭环境中,而现代人则习惯于走出家庭,进入学校、工厂、写字楼和商场来从事这些活动。
          因此,只要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不是绝对意义的“公共”和“私人”,以及它们之间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那么,在公共空间中发现隐私关系,也就不再具有理论上的障碍了。只不过,现代隐私权理论花了很长时间才逐渐认识到这一点。
    (摘编自岳林《论公共空间的隐私》)(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隐私权制度的理论基石,曾经是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二元对立关系。
    B.韩非子针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现实,提出了中国哲学史上最早的公私关系论述。
    C.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城邦从部落过渡到政治共同体,是众多因素影响的结果。
    D.要想促使公民互相竞争,追求美德,就得把人的善恶美丑都充分暴露在城邦之中。
    (2)下列对原文论证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结构,论述了“公”“私”在不同时空中内涵和彼此关系的不同。
    B.文章分析《诗经》中“公田”之所属,是为了论证“公”“私”是相对意义上的概念。
    C.文章在论述公私关系时,将中国春秋战国时期与古代西方城邦国家进行了对比。
    D.文章分析论证“公”“私”概念及彼此关系,旨在指出公共空间中也存在隐私关系。
    (3)下列能作为公私是相对概念的论据的一项是
     

    A.春秋时期,诸侯面对周王室为“私”,面对自家卿大夫则为“公”。
    B.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写道:“公,平分也”“厶(私),奸邪也”。
    C.索福克勒斯有一句台词:“只属于一个人的城邦不算城邦。”
    D.斯巴达人和雅典人崇尚在竞技场等公共场所裸露身体,他们认为这是更文明的象征,野蛮人才会遮蔽自己的私处。

    组卷:8引用:1难度:0.6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暮鼓
    铁凝
          日落之后,天黑以前,她要出去走路。一天的时光里,她尤其喜欢这个段落。日落之后,天黑以前,是黄昏。
          她穿上薄绒衣和哈伦裤,换上走路的鞋,出了家门。她有些自嘲地暗想,她要保持整体的青春感。至于下巴的松懈或者鼻梁旁边的几粒雀斑,其实无碍大局。当一个六十岁的女人敢于穿着质地柔软、裤角裹腿、裤裆却突然肥坠以模糊臀部的哈伦裤出行时,谁还会注意她脸上的雀斑呢?
          她走上柿子林边的这条小马路时,发现马路对面,一个老者几乎正和她齐头并进。老者拖着一把平头铁锨,铁锨和柏油路面摩擦出刺拉、刺拉的让人起鸡皮疙瘩的噪音。他为什么不把铁锨扛在肩上呢?她心里有点抱怨,由不得偏过脸扫了一眼老者--这老头!她心说。
          路灯及时地亮起来,在她斜后方的老头停住脚,从衣兜里摸出一包烟和火柴,仿佛是路灯提醒了他的抽烟。他将铁锨把儿夹在胳肢窝底下,腾出手点着一支烟,狠狠吸了一大口。借着路灯和老头点烟的那一忽儿光亮,她看见老头的齐耳短发是灰白色的中分缝,皱纹深刻的没有表情的脸木刻一般。他咳着喘着向路边半人高的冬青树丛里吐着痰,确切地说,是向那树丛吼着痰,费力地把喉咙深处的痰给吼出来。那吼是疙疙瘩瘩低沉、粗砺的吼,犹如老旧的轮胎隆隆碾轧着碎石。
          她闻见一股子花椒油炝锅的白菜汤味儿,球馆工地正在开饭。她看见一个体型壮实的工人正朝她和老头这边张望,望了一阵,就扑着身子快步朝他们走来。当他和他们相距两三米的时候,她看出这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只听他急切地高喊起来:“妈!妈!”他喊着“妈”说,快点儿!菜汤都凉了!
          她下意识地扭头向后看,路上没有别人。他是在喊她吗?他错把她当成了自己的妈?或者她竟然很像这位施工队成员的妈?
          这个端着空饭盆的年轻工人,就见他很确定地走到老头跟前,从他手里接过铁锨,又叫了一声“妈”,他催促说快点儿!菜汤都凉了!“老头”低声嘟囔了一句什么,不急不火的,由着儿子接过了铁锨。
          她从年轻人浓重的中原口音里,听出焦急和惦记。他的头发落满了白灰和水泥粉末,接近了老头--不,应该是他的妈那齐耳乱发的颜色。
          那么,他没有把身穿哈伦裤的她错认成自己的妈,他是在管那老头叫“妈”;那么,她一路以为的老头并不是个老头,而是个老太太,是--妈。
          年轻人扛着铁锨在前,引着他的妈往一盏路灯下走,那儿停着一辆为工地送饭的“三马子”,车上有一笸箩馒头和一只一抱粗的不锈钢汤桶,白菜汤味儿就从这桶里漾出。母子二人舀了菜汤,每人又各拿两个大白馒头,躲开路灯和路灯下的“三马子”,找个暗处,先把汤盆放在地上,两人就并排站在路边吃起晚饭。
          她佯装在近处溜达,观察着从容、安静地嚼着馒头的这对母子,怎么看也更像是一对父子。路边的年轻人很快就把饭吃完,从地上端起妈那份菜汤递到她手上。妈吃完馒头喝完汤,拍打拍打双手,在裤子两侧蹭蹭,从肥大中山式上衣的肥大口袋里掏出两只壮硕的胡萝卜,递给儿子一只,另一只留给自己,好比是饭后的奖赏。
          她看见儿子拿着萝卜,和妈稍做争执,要把自己手中那个大些的塞给妈,换回妈手里那个小一点的。妈伸出举着萝卜的手挡了挡儿子,便抢先咬下一大口,很响地嚼起来。儿子也就咬着手中那大些的萝卜,很响地嚼起来。在路灯照不到的暗处,那两根在他们手中晃动的胡萝卜格外显出小火把似的新鲜光亮,和一股脆生生的精神劲儿,让她想起在她的少年时代,夜晚的交通警察手中那发着荧光的指挥棒。
          会所传来一阵鼓声,是某个庆典或者某场欢宴开始了。会所的承包商早年是太行山区农民鼓队的鼓手,村里的喜事,镇上县上的赛事都少不了那鼓队。如今他将一面一人高的牛皮大鼓引进美优墅会所金碧辉煌的大堂,屏风似地竖在一侧,让擂鼓成为一些仪式的开场白,让仪式中身份最高的人手持鼓槌击鼓,如同证券交易所开市的鸣锣。
          她对会所的鼓声并不陌生,她和家人都在会所举办或者参加过这种仪式。虽然,和旷野的鼓声相比,圈进会所的鼓声有点喑哑,有点憋闷,好比被黑布蒙住了嘴脸的人的呐喊。但鼓声响起,还是能引人驻足的。她望望那路边的母子,他们仍然站在黑暗中专注地嚼着胡萝卜,对这近切的鼓声充耳不闻。
          她迎着鼓声往回家的路上走,尽可能不把自己的心绪形容成无聊的踏实。也许鼓声早已停止,她听见的是自己的心跳。世间的声响里,只有鼓声才能让她感觉到自己的心在跳。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描写细腻传神,“妈伸出举着萝卜的手挡了挡儿子,便抢先咬下一大口,很响地嚼起来”,表现了母亲爽朗的性格和舐犊情深。
    B.“她”是城市里富有的暮年女性形象,与在建筑工地打工的老年女农民工形成对比,“她”因“观察”打工母子而得到了心灵的启示。
    C.本文多处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使平凡的人物形象可感,琐碎的日常生活变得丰富,枯燥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有意味。
    D.小说寓曲折离奇的情节于朴素平实、简约凝练的文字中,字里行间散发着生活的味道,传递出宝贵的精神,富有艺术魅力。
    (2)小说中年轻人喊“妈”的情节布局巧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3)请结合全文探究小说标题“暮鼓”的深刻意蕴。

    组卷:65引用:14难度:0.5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近年的当代小说中,文学与历史的关系问题开始越来越引人关注。习近平同志在作协九大开幕式讲话中,非常明确地谈到了文学与历史的关系,其中当然也隐含着对于当代文学的批评。习近平同志说:文学家、艺术家要结合史料进行艺术再现,必须有史识、史才、史德。历史给了文学家、艺术家无穷的滋养和无限的想象空间,但文学家、艺术家不能用无端的想象去描写历史,更不能使历史虚无化。文学家、艺术家不可能完全还原历史的真实,但有责任告诉人们真实的历史,告诉人们历史中最有价值的东西。戏弄历史的作品,不仅是对历史的不尊重,而且是对自己创作的不尊重,最终必将被历史戏弄。只有树立正确历史观,尊重历史、按照艺术规律呈现的艺术化的历史,才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才能立之当世、传之后人。
          对于中国当代文学来说,我们并不是要求作家像历史学家那样去追求历史事件、历史情节的绝对真实,而是要求必须尊重历史本质的真实。也就是说,即便叙事者在历史事件与情节的描绘上达到了相当程度的真实,但这一基础如若并非建立在历史本质的契合之上,我们也不能说这是真实的历史叙述。反之,即使对于某些历史的描写,其事件与情节完全出于虚构,但却在更高层面呈现了特定时代的本质规律,也依然可以看作是真实的历史。
    (摘编自徐刚《当代文学的历史叙事问题》)材料二:
          在历史学研究中,鲁迅、茅盾、老舍、闻一多等人的作品经常被当作佐证史料而引用。现代文学能够被用作历史研究之辅助的根本原因正在于它固有的“以文见史”传统的存在。所谓“以文见史”,是对中国现代文学与历史互动关系的概括,它既是作家面对历史的观念传统,又是作品处理文本与现实关系的写作传统。中国现代文学在反思历史、关注现实方面成就卓著,各个时期的文学潮流中都存在一个清晰的历史维度。
          “以文见史”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写作传统。文学参与历史建构的传统在五四文学之前的进步人士那里就已经开启。中国现代文学与历史深度融会,积淀成一种前后相继的写作现象,并演化为具有本质意义的写作传统。现代作家在“人”的建构过程中,首选的是历史批判的路径,而不是将世俗生活合法化的路径,梁启超、鲁迅等人都就是如此。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许多作家都写过孔子的事迹,如曹聚仁的《孔老夫子》、冯至的《仲尼之将丧》、陈子展的《楚狂与孔子》等。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风云人物不断出现在现代文学作品中,包括人文始祖女娲(鲁迅《补天》),历史豪杰伍子胥(冯至《伍子胥》),精神气节的代表人物文天祥(郑振铎《桂公塘》),及众多能臣谋士,如信陵君(廖沫沙《信陵君之归》)、苏秦(魏金枝《苏秦之死》)等。此外,歌颂高尚文人的作品中亦不乏佳作,如何其芳的《王子猷》、唐弢的《晓风杨柳》等。现代文学创作中的历史书写,是沟通过去与当下的精神通道,有助于促进读者对历史的认知和理解。
          中国革命与现代文学的密切关系,使文学天然地关注历史进程。现代文学的纪实功能十分强大,民族国家重大事件与其文学呈现之间的时间差非常小,这是现代文学“以文见史”传统的醒目标志。各时期的主流文学全面折射出历史的风云变幻,文学由此逐渐确立了新历史观并参与了历史的意义重构。
          “以文见史”传统与中国现代伦理变迁息息相关。新伦理的建构依托历史资源的例子大量存在。伦理辩驳在20世纪30年代前后的历史小说中大量出现,抗战文学把民族安全至上提升为最高伦理原则。中国作家善于到历史中寻求伦理变革的依托。在这里,伦理变革与“以文见史”传统相遇并形成相互映照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以文见史”传统与现代文学的形式变革密不可分。历史小说、新歌剧、随感录、报告文学、传记文、叙诗中都有历史的踪影。现代作家突破了传统平话和历史演义的局限,从而为历史表达创造了新形式。例如,鲁迅的故事新编、茅盾的社会剖析小说、朱东润的历史人物传记、谭正登的历史小说等,都在文学形式上创造了新范式,而新范式的诞生与历史语境有着必然的关联。
          对“以文见史”传统的认知有助于评价文学作品的价值。文学与历史都以关注人性为前提,这就使某些文学作品在生成审美价值的同时也具备认知价值。从文学的历史叙事中培育出的审美意识是社会化审美意识,对这种意识的研究有助于揭示审美价值的动态性和社会性,从而体现出中国现代文学“以文见史”传统的一个重要侧面。
          “以文见史”传统为文学接受者与批评者带来了指向未来的愿景。文学中的历史书写总是带着对公平、正义乃至乌托邦的向往,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精神并不是“向后看”的精神,而是从“过去”透过“现在”而直达“未来”的精神。这一传统不仅折射出历史规律,而且用指向未来的愿景为社会进步带来隐形的助力。
    (摘编自王寰鹏《中国现代文学“以文见史”的写作传统》)(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尊重历史本质的真实,不能用创作者的想象去描写历史,更不能使历史虚无化。
    B.只要树立正确历史观,文学家、艺术家就能创作出经得起历史的检验、立之当世、传之后人的作品。
    C.文学的历史叙事中培育出的审美意识具有社会性,对这一意识的研究有利于体现“以文见史”传统。
    D.文学中的历史书写总是向往美好,文学接受者与批评者为“以文见史”传统带来了指向未来的愿景。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或艺术作品中涉及的历史事件以及历史情节是否绝对真实,并不是衡量作品高下的硬性标准。
    B.中国现代文学注重反思历史、关注现实,各时期文学潮流历史维度清晰,不存在戏弄历史的作品。
    C.《补天》在“人”的建构过程中,首选的是历史批判的路径,而并非是将世俗生活合法化的路径。
    D.“以文见史”的传统对当代小说作家依旧存在借鉴价值,有助于他们创作出优秀的历史题材小说。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作品最能体现“以文见史”传统的一项是
     

    A.《荷花淀》
    B.《阿房宫赋》
    C.《再别康桥》
    D.《玩偶之家》
    (4)结合材料一,简述你对“史识”“史才”“史德”的理解。
    (5)两则材料都涉及了文学与历史关系的问题,请简要分析侧重点有何不同。

    组卷:2引用:2难度:0.5
  •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杏花书屋记
    归有光
          杏花书屋,余友周孺允所读书之室也。孺允自言其先大夫玉岩公为御史,谪沅、湘时,尝梦居一室,室旁杏花烂漫,诸子读书其间,声琅然出户外。嘉靖初,起官宪使,乃从故居迁县之东门,今所居宅是也。公指后隙地谓允曰:“他日当建一室,名之为杏花书屋,以志吾梦云。
          公后迁南京刑部右侍郎,不及归而没金陵。孺允兄弟数见侵侮,不免有风雨飘摇之患。如是数年,始获安居。至嘉靖二十年,孺允公所居堂,因于园中构屋五楹,贮书万卷,公所命名,之楣间,周环艺以花果竹木。方春时,杏花粲发,恍如公昔年梦中矣。而回思洞庭木叶①、芳洲杜若②之间,可谓觉之所见者妄而梦之所为者实矣。登其室,思其人,能不慨然矣乎!
          昔唐人重进士科,士方登第时,则长安杏花盛开,故杏园之宴,以为盛事。今世试进士,亦当杏花时,而士之得第,多以梦见此花为前兆。此世俗不忘于荣名者为然。公以言事忤天子,间关岭海十馀年,所谓铁石心肠,于富贵之念灰灭尽矣;乃复以科名望其子孙。盖古昔君子,爱其国家,不独尽瘁其躬而已;至于其后,犹冀其世世享德而宣力于无穷也。夫公之所以为心者如此。
           今去公之殁曾几何时向之所与同进者一时富贵翕赫其后有不知所在者。孺允兄弟虽蠖屈于时,而人方望其大用;而诸孙皆秀发,可以知《诗》《书》之泽也。《诗》曰:“自今以始,岁其有,君子有谷,贻孙子。于胥乐兮!”吾于周氏见之矣!
    注:①洞庭木叶:语出屈原《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②芳洲杜若:语出屈原《九歌•湘君》:“采芳洲兮杜若。”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官宪使 陟:提拔,升迁
    B.孺允公所居堂 葺:修补房屋
    C.之楣间 揭:张贴、悬挂
    D.余友周孺允所读书之室也 构:购买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公指后隙地谓允曰/孰能讥之乎
    B.夫公之所以用心者如此/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C.公所命名/与四人拥火
    D.不及归而没金陵/臣诚恐见欺王而负赵
    (3)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友人的父亲玉岩公正直的一组是
     

    ①他日当建一室,名之为杏花书屋,以志吾梦云
    ②公以言事忤犯天子,谪岭南十余年
    ③此世俗不忘于荣名者为然
    ④所谓铁石心肠,于富贵之念灰灭尽矣
    ⑤乃复以科名望求其子孙
    ⑥而诸孙皆秀发,可以知《诗》《书》之恩泽也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去公之殁/曾几何时/向之所与同进者/-时富贵翕赫/其后有不知所在者
    B.今去公之殁/曾几何时/向之所与/同进者一时富贵/翕赫其后/有不知所在者
    C.今去公之殁/曾几何时/向之所与同进者/一时富贵/翕赫其后/有不知所在者
    D.今去公之殁/曾几何时/向之所与/同进者一时富贵翕赫/其后有不知所在者
    (5)下列关于本文内容和结构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一、二段先叙述杏花书屋的建造由来,再叙述书屋主人周孺允的仕宦经历,并描写书屋建造情况和环境景物,然后抒发作者“觉之所见者妄,而梦之所为者实”的感慨。
    B.第三段由杏花书屋的名字联想到唐代进士及第之后的杏园之宴的盛况,并指出玉岩公“于富贵之念灰灭尽矣”,但仍有期望子孙后代有功于国家的思想。
    C.作者赞美玉岩公敢于直言,不怕触怒皇帝,是有气节的表现;他身处逆境而不心灰意冷,受到打击而能寄希望于未来,是心胸开阔、意志坚定的表现。
    D.最后一段作者指出玉岩公昔日的同进者,“一时富贵翕赫”,然而“其后有不知所在者”,与周氏父子的道德风范是不能同日而语的,最后祝周氏子孙秀发。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他日当建一室,名之为杏花书屋,以志吾梦云。
    ②孺允兄弟数见侵侮,不免有风雨飘摇之患。
    ③盖古昔君子,爱其国家,不独尽瘁其躬而己。

    组卷:14引用:5难度:0.6
  •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吴门春仲送李生还长安
    钱谦益
    阑风伏雨暗江城,扶病将愁起送行。
    烟月扬州如梦寐,江山建业又清明。
    夜乌啼断门前柳,春鸟衔残花外樱。
    尊酒前期君莫忘,药囊吾欲傍余生。
    【注】①钱谦益:明东林党领袖之一。明亡后,任南明王朝礼部尚书。后降清,为礼部侍郎,不久回苏州闲居。晚年暗中参与反清复明活动,本诗就写于这一时期。②建业:南京旧称,南明弘光政权建都于此。
    (1)下列对这首清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开篇点题,上句“阑风伏雨”既交代天气又暗示心情,下句“扶病将愁”表明与李生的关系亲厚。
    B.颔联虚实结合,上句写虚,以比喻手法写扬州城烟月如梦,下句写实,言南京城景象清明,景丽而情真。
    C.尾联直抒胸臆,上句殷殷叮咛,希望朋友毋忘前约,下句感怀境况,叹息自己年老多病,志不得伸。
    D.本诗融记叙、描写、抒情于一炉,首联以送别起笔,尾联以别情收尾,首尾呼应,章法严密。
    (2)前人评价钱谦益的七律“委婉含蓄”,你同意这种评价吗?请结合颈联,说说理由。

    组卷:16引用:2难度:0.6
  • 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
     

    (2)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
     

    (3)能尊生者
     

    组卷:4引用:5难度:0.9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春天本该是春天的味道,如花的草的,蓝蓝浅浅的,悠忽地飘散。或者,绿绿的,浓浓的,郁香儿扑鼻,似着深巷里的酒呢。可是,落日时分,吴家坡人却闻到一股血味,红红淋淋,腥浓着,从梁道上飘散下来,紫褐色,一团一团,像一片春日绿林里夹裹着几棵秋季的柿树哩。谁说,你们闻,啥味儿?把夜饭端到村口饭场吃着的人们,便都在半空凝住手中的饭碗,抬起头,吸着鼻子,也就一股脑儿,闻到了那股血味° (  )静一阵,有人这样说了一句,人们就又开始吃着喝着。谁都知道,明儿是三月底,本月的最后一个集日,屠户家里当然是要杀猪赶集呢。不过,往常的集日,李屠户都是起早宰杀,日出上路,当天到镇上卖售新鲜。为啥今儿要在黄昏宰杀?为啥今儿的血味要比往日刺鼻?(  )仲春到了,小麦从冬眠中睡醒过来,哗哗啦啦长着;草呢,也相跟着疯生疯长。要锄地,要施肥,田头有水的还要灌浇,各家都忙得如蚂蚁搬家,谁能过多地顾上谁哩。月亮已经升了上来。吴家坡在月光中静得如没有村落一样,能清晰地听见村街上走动的脚步声,踢里踏拉,由西往东,渐次地远了。
    (节选自阎连科《黑猪毛白猪毛》)
    (1)下面各句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为啥今儿要在黄昏宰杀?为啥今儿的血味要比往日刺鼻?
    B.仲春到了,小麦从冬眠中睡醒过来,哗哗啦啦长着
    C.田头有水的还要灌浇,各家都忙得如蚂蚁搬家
    D.吴家坡在月光中静得如没有村落一样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似着深卷里绿绿的浓浓的倍香儿扑鼻的酒气”,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3)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组卷:19引用:5难度:0.9
  • 8.系统找不到该试题
  • 9.系统找不到该试题
  • 10.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林觉民在《与妻书》中对爱妻深情地诉说:“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两弹元勋王淦昌为了科技攻关隐姓埋名,与家人失去联系17年,曾被子女埋怨不像个父亲……
          这些仁人志士、功勋楷模的人生选择与作为都可以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找到基因与血脉。儒家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墨家的“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历史的声音在今天依然回响,同频共振。
          如何在这个时代中理解“我”的意义与价值,找到“我”的时代坐标?以上材料带给你怎样的思考与启发。请你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32引用:5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2.5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