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3年四川省成都市双流中学高考语文模拟试卷(5月份)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诗词的研读是支持我走过忧患的一种力量。”叶嘉莹先生在口述自传的结尾这样说。在最痛苦的时候,叶先生靠写作诗词疗愈自己。
          叶先生拈取的这条线索,在解读东坡词时体现得最为鲜明。苏轼的坎坷遭际和乐观性格为大家所熟知,而叶先生这次讲苏轼,不是强调苏轼如何旷达地应对外界打击,而是在苏轼的痛苦面前停一停、凝心看一看,那到底是什么样的痛苦?
    “似花还似非花”(《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是苏轼被贬到黄州时写下的,叶先生讲:“古人常常以为柳絮就是柳树开的花,这个花不是万紫千红地开在树上,它只要一张开,马上就被风吹走了。它也叫花,可是它没有万紫千红的色彩,也不能留在树上。”而苏轼本人的经历,正是二十二岁中进士以后,几年间母亲、父亲相继离世,苏轼守孝六年,再回京时已是新党当政。他不肯委蛇附和,直陈新法之弊的结果是被新党一贬再贬,从杭州到密州再到湖州,乌台诗案九死一生之后又被弃置黄州,此时看见“也无人惜从教坠”的杨花,感慨自然很深。
          叶嘉莹先生并不停驻在对痛苦深渊的凝视中,更进一步看到词人将苦痛向审美体验转化、升华的努力。苏轼像春末柳絮一样身经风吹雨打,却“不恨此花飞尽”,没有因此封闭自己、日日舔舐伤口,而是“恨西园、落红难缀”。此处叶先生特别提醒道,“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不能只顾及意思就点断为“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一定要按照词牌的牌调断为三句,“杨花点点”之后停顿,且末四字注意“是/离人泪”的停顿,用抑扬顿挫的语调吟诵出来,才足以传达东坡词中缠绵悱恻、欲语还休的情意。
          因有苦痛,才会努力拂拭心上阴影;抟揉苦痛为辞章,心影在吟唱中渐渐变得通透,像天上的云影一样不再翳蔽日光,而是与日色交相辉映,共成一幅可以欣赏玩味的景象。此时心影已无须拂去,它成为人生的底色,带来人格的厚度、笔下的滋味。叶嘉莹先生“弱德之美”的概念,正是在辞章中得到升华的苦痛与词调的音声之美结合而成的样态,是借由书写吟唱实现的对苦痛的超越,而这也是叶先生本人的生命体验。
          在“弱德之美”的审美取向下,叶嘉莹先生更多地选取词人的“幽咽怨断之音”(夏敬观《吷庵手批东坡词》)。即使策马直闯金营如入无人之境的辛弃疾,叶先生也是选他悲慨秋日的《汉宫春•会稽秋风亭怀古》来讲。在“木落江冷”的秋日,辛弃疾烦闷填心、大发牢骚:“千古茂陵词在,甚风流章句,解拟相如。”文章立言得以留名青史固然是好,却不是他辛稼轩一辈子最想做成的事业。接到故人书信提醒他莫要留恋仕途、“忘却莼鲈”,他只有一声叹息:“谁念我,新凉灯火,一编太史公书。”太史公当年为了完成著书之志,遭受大辱仍未肯轻易赴死,稼轩唯有向他寻得一点安慰和支持。叶先生参透这一层,替稼轩把心底的话说出:“我有我要完成的东西,我还没有完成,我总希望有一个最后的机会能够把它完成。”这种隐忍中有坚守、豪放中见悲哀的风格,正是“弱德之美”。
    (摘编自郑子欣《中华读书报》)(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叶先生靠写作诗词疗愈最痛苦时候的自己,并从中寻找到力量,这在解读东坡词时体现得最为鲜明。
    B.叶先生对苏轼词的解读不是停驻在对痛苦深渊的凝视中,而是看到词人将苦痛向审美升华的努力。
    C.解读苏轼为酬和章质夫而作的词的最后句子,叶先生坚持用抑扬顿挫的语调吟诵,才足以传达东坡词中的情意。
    D.辛弃疾并不反对靠文章立言而留名青史,他的志向是为国效力,收复北方失地,但无奈的是事与愿违。
    (2)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苏轼被贬黄州时写下的词句“似花还似非花”,是为了解读苏轼面对痛苦乐观旷达的内心。
    B.苏轼虽经风吹雨打,但并没有被苦痛击垮,这可以从《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中品读出来。
    C.文章采用并列式结构,重点解读词人面对苦痛的人生态度,逐层深入,归结出“弱德之美”的概念。
    D.文章最后一段,辛弃疾在悲慨秋日的词中引用司马迁创作《史记》的典故来表现自己留名青史的愿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从解读苏轼在最痛苦时期写作的词入手,才能对苏轼的思想有一个全面准确的了解。
    B.抟揉苦痛为辞章,借由书写吟唱诗词实现对苦痛的超越,这也是叶先生的生命体验。
    C.叶先生解读辛弃疾时更多选取“幽咽怨断之音”,这是受“弱德之美”审美取向的影响。
    D.文章最后一段中写辛弃疾的故人提醒他莫要留恋仕途,其实这是对辛弃疾的误解。

    组卷:8引用:3难度:0.5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2012年和2013年是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中形成的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2013年老年人口数量达到2.02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4.8%,是劳动年龄人口进入负增长的历史拐点,老年抚养比从2012的20.66%上升到2013年的21.58%,据预测,本世纪中叶老年人口数量将达到峰值,超过4亿,届时每3人中就会有一个老年人。
          目前,我国空巢和独居老年人近1亿人,60岁以上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约3500万人,要帮扶困难老年人作为发展老龄事业的重中之重。根据联合国的规定,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7%时,通常认为这个国家进入老龄化。
          未来几十年里,“银发潮”将席卷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所占比例将会迅速提高。2005年,相对每100名适龄工作的成年人,仅有16名中国老年人。这一老年抚养比到2025年将会翻香到32%,到2050年会再翻一番,达到61%,到2050年时,将会有4.38亿中国人年龄达到或超过60岁,其中1.08亿人超过80岁,2050年劳动者的负担将增长3倍。
          由于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未富先老”和“未备先老”的特征日益凸显。老年人面临诸多问题和困难。城镇老年人口的居住环境问题十分突出,七成以上的城镇老年人口居住的老旧楼房无电梯,高龄、失能和患病老年人出行困难。高龄、失能和患病老年人的照料护理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材料二: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张宇贤表示,人口老龄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也是今后较长一段时期中国的基本国情。十四五时期中国将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老龄化平将超过20%;2035年前后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老龄化率将超过30%;2050年前后,老年人口接近5亿人,占比达到36%左右,老年人口规模及比重相继达到峰值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强调,中国已将“翻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制定了中长期规划,并在人力资源、科技支撑、养老产业、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等方面采取一系列应对举措,这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新机遇。
          在通用技术集团副总经济师张刚看来,对于老年人,相关方不仅要帮助解决其生命质量、生活质量问题,进而还要解决其精神需求问题。这也将推动和构成未来银发经济的很多重要产业。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杜鹏认为,人口老龄化确实给社会带来压力,但挑战与机遇并存,而机遇大于挑战。在社会发展、公共治理过程中,老年人如何参与、怎么发挥作用,既是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也对抵御此类挑战有重要意义,杜鹏举例指出,到2050年,中国老年人中拥有大以上学历的人,可能达到8500万人。这不仅仅带来人口素质的变化,同时也给银发经济带来巨大机遇。
          联合国人口基金驻中国代表康嘉婷也认为,在过去几十年间,由于在青年人健康、教育和就业机会方面的投入,已出现了一代受过更好教育、更健康,经济上也更独立的老年人。“我们预计其人数在未来还会增长。这一代老年人的新兴需求,为银发经济的指数级增长提供了很多机遇。”她同时指出,健康的老龄化和繁荣的银发经济需要基于社会公平和包容原则的社会投资战略,以确保所有群体都能从优质教育医疗保健和体面工作中受益。
    材料三:
          当前“银发潮”扑面而来,我国人口老龄化冲击无法回避。如何解决我国2亿多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中国的“空巢”老人越来越多,他们对社区的各类养老服务需求越来越迫切。
          然而,目前的居家养老服务项目比较传统单一,覆盖面不广。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的专家认为,为老年人服务是非常细致的工作,不只是简单的送餐、沐浴、理发、洗衣被、居室打扫一类。还包括康复护理、读报陪聊、紧急援助呼叫等。但目前我国的居家养老服务还只是星星点点,服务能力薄弱。至于农村居家养老更是空白。由于大部分青壮年外出打工,农村老年人生活照料基本都是依靠自己,或邻里互相照应。乡村还没有建立针对居家养老的服务组织,农村老年协会也比较少。此外,对老年人的精神慰藉服务也很欠缺。许多老年人深居简出,很少与社会交往,也缺乏生活兴趣;对儿女情感依赖性强,儿女不在身边,容易产生心理失落。伴随着身体与心理上的衰老感,特别容易出现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
          一些城市已经开始推行“新型居家养老模式”,在社区建立日间“托老中心”。老人白天可以到托老中心吃饭、娱乐,晚上回家享受天伦之乐。这一模式投入少,资源利用率高,覆盖面大,适合中国国情,是中国式的养老服务之路。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龄人口增长迅速,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到来后,从2013年起,劳动年龄人口进负增长阶段。
    B.未来,“银发潮”将席卷中国,到本世纪中叶老年人口数量将达到峰值,将达到全国人口的三分之一。
    C.劳动者负担加剧,劳动年龄人口负增长,老年抚养比到2050年翻两番,劳动者的负担将增长3倍。
    D.中国人口老龄化“未富先老”和“未备先老”特征比较明显,因为社会经济发展落后于老龄化速度。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张宇贤认为,人口老龄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也就是说老龄化程度越高,社会也越文明。
    B.王一鸣强调,中国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制定中长期规划,采应对举措,可以化挑战为机遇。
    C.张刚认为,应对老龄化,首要的就是解决老年人精神需求问题,以此来推动和构成相关重要产业。
    D.杜鹏和康嘉婷都关注到受过更好教育的老年人这一群体,并认为他们的加入既是挑战,又是机遇。
    (3)针对材料内容,谈谈《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的主张对解决当前养老问题有哪些启发。

    组卷:2引用:1难度:0.5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胆量(节选)
    徐贵祥
          桑秋天的排长一当就是九年。
          别的没啥毛病,还是因为胆小。对上,除了敢在当年的副连长后来的团参谋长面前发发牢骚,其余的表现均是唯唯诺诺。胆小也有胆小的优点,不惹事,没有磨皮蹭痒的花花点子,当然胆小还是弊多,大事交给他总是让人放心不下,更别指望他干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来。
          直到九年后部队调防到了边境线,上级考虑,桑秋天的排长实在不能再当下去了,再当下去就不像话了,这才把他提到了连长。
          和平时期的边境,没啥大仗,偶有摩擦,小打小闲过过枪瘾而已。但是炮击始终热闹,两家都在锻炼部队。对方依仗地形优势,常常将小炮推到炮团眼皮底下惹是生非。沙子不大,但钻进眼里路人,春节前团里拟了一个方案,决定派出前进观察所,潜进深山密林,弄清对方小炮的游击阵地,将其痛打一顿,大家好安稳地过个年。
          参谋长将桑秋天叫到团指挥所,把方案大致情况介绍了一遍,然后说:“反复考虑,这个任务对专业技能要求高,找不出合适的人选。”
          桑秋天低头抽烟,态度很不明朗。
    “有个人倒是定点很准,图上作业全师有名,可是,那家伙是属猪大肠子的,撑不直。”参谋长又说,目光在桑秋天的脸上晃了两圈。
          桑秋天依然不吭声,眼睛东张西望。窗外刮了一阵微风,杨树叶子哗哗地响。参谋长憋不住了,问:“桑秋天你写请战书了吗?”
    “没有。”这一次,桑秋天回答得干脆。“桑秋天,你去把镜子拿来。”
    “干什么?”桑秋天抬起头来,稀里糊涂地反问“拿来照照你的脸,看看你现在像个什么样子。当个连长窝窝囊的,成天一副阴死阳活的熊样子,肠子没有个伸直的时候。天塌下来了,你怕不怕?”
          桑秋天翻了翻眼皮,又低下头玩弄手中的半截烟。
    “几乎所有的干部都写了请战书决心书,有人还写了血书。你丢不丢人?”
    “写那玩意儿干啥,牛皮吹破了缝不上。”桑秋天一甩脑袋,振振有词。
    “你呀你……”参谋长哭笑不得,“你放屁都怕砸脚后跟……别忘了,咱们可都是在‘钢七连’淬过火的。”
          桑秋天瞅了瞅参谋长,然后又夺下眼皮:“参谋长,有话你就直说了吧。”
    “这不是明摆着吗,”参谋长站起身,手捏红蓝铅笔敲了敲桌面,“开设前观是件抢手的任务,别人打破头来争。”参谋长抽出一摞文稿扔在桑秋天的面前,“翻来覆去找不见你的大名,这分明是往咱们‘钢七连’脸上抹大粪嘛!”
          桑秋天向文稿扫了一眼,满脸不屑的神气:“做样子给人看的,上级咋决定我咋服从。”“那好,”参谋长扔了一支烟过来,自己也点燃一支,“这个任务交给你。”桑秋天的脸色顿时灰下来,牵下脑袋,手指痉挛地搓揉着那根香烟,直到把它搓成一根柔软的面条儿。金黄色的烟丝从桑秋天的指间流出,颤颤抖抖地落在地上。
          桑秋天心惊肉跳地带领四名测地兵和两名计算兵,趁夜暗雾浓钻进距驻地九公里的榔呀山,潜伏四天四夜,终于摸准了对方的三个游击炮阵地。表尺和射向都是桑秋天本人计算并亲自下达的,而且还负责观察修正炸点。
          电台启用不久,就被对方侦听出位置。就在炮战打得最热闹的当口,两个排的兵力把他们包围在榔呀山东侧的1879高地。
          桑秋天在向1879高地转移的途中受了伤,腿上挨了一枪,估计是碎了髌骨,得有人架着走,架到1879高地顶上,便又迅速展开作业,指示修正炸点。间瞄(间接瞄准)射击开始后,后方的阵地就成了瞎子,校正延伸火力捕捉目标就全听桑秋天的了。
          几名战士是桑秋天用手枪逼走的。战士们起先不走,抱着桑秋天大哭大嚷“要死死在一起”,桑秋天横竖挣脱不开,急得高喊:“你们这是想把我送上军事法庭啦,任务没完成我不能离开,你们留在这里没用,赶紧回去带人来接我……”那几个战士死不松手,抬胳膊拽腿硬是要把桑秋天往山下运……桑秋天掏出手枪将枪口搁在太阳穴上,悲悲壮地吼了一嗓子:“你们再不走,老子就抠火!”
          兵们只好撒了。他们抢占一个制高点,向包围上来的敌军实施压制射击,掩护桑秋天作业。
          桑秋天终于没再回来,又坚持了二十多分钟,指示打掉对方的最后一个炮阵地,然后靠在一棵树上,对电台吼了一声:“关机,我要炸电台了!”
          据前去营救的一名排长说,桑秋天在电台上捆了四颗手榴弹,等人家拥上来抓俘虏抢电台的时候,他才突然将弦扯断。
          参谋长给桑秋天的爹拍了份电报,老爷子很快就赶到了,硬硬朗朗地登上了海拔两千一百六十米的云雾峰,去年那片刚刚平静的战场。老爷子心平气和地问起部队的伤亡情况,参谋长回答说只亡一人,就是桑秋天。随行的人都不吭声,都在等待老爷子捱胸顿足地哭一场。
          老爷子坚决不哭,垂着两臂如同塑像一般挺着庞然的身躯,花白浓密的头发在阳光下闪耀着金属般的光泽。
          他举起望远镜又看了一会儿,看得很细。遥远的天穹、湛蓝的天空、雪白软绵的云絮……目光终于落在那座嶙峋挺拔的山峰上。老爷子放下了望远镜,转过身来、沉默半晌,颤颤巍巍地落下两颗巨大的老泪滴。
    (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交代桑秋天“排长一当就是九年”,设置悬念,进而引出桑秋天胆小懦弱的性格,与小说的结局形成对照和反差。
    B.文中有关参谋长和桑秋天的对话描写,有利于进一步展现桑秋天的人物形象,同时推动情节发展,使小说紧凑自然。
    C.文中参谋长之所以将此次任务交给桑秋天,不仅是因为他相信桑秋天有能力完成此次任务,更是希望借此锻炼他的“胆量”。
    D.本文围绕题目“胆量”来展开,映射到桑秋天身上,他的前后表现却不相同,引发读者对“胆量”的内涵的深入思考,深化了主题。
    (2)小说结尾为何要安排老爷子登上云雾峰这一情节?请简要分析。
    (3)圆形人物是指文学作品中具有复杂性格特征的人物,是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去刻画的人物形象,人性更真实、更复杂、更丰富,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请结合你对圆形人物的理解,谈谈桑秋天这一形象。

    组卷:4引用:1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II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海螺拥有一双对光敏感但分辨率极低的眼睛,①_______。相比用眼睛这个词来称呼它这一视觉器官,其实叫它“光感受器”更合适。如果有一只鱼从它面前游过,估计它的眼睛就只能看到一个黑影划过。不过这点视力足够它用了。只要它感受到外面的光影发生了变化,②_______。人家压根不需要逃跑,只需在觉察到危险的时候龟缩。
          扇贝的眼睛和海螺的眼睛功能也差不多。但扇贝的眼睛虽小,数量却多得多,一只扇贝大约有两百多个眼睛,所以相比于海螺兄来说,它的感光范围更广。并且,它觉察到危险后,会马上鼓掌一样游开,在逃跑能力这一方面上,只能说扇贝略胜一筹。此外,海螺的眼睛还有一个你想不到的特异功能,它会再生。2018年,有科学家对海螺做了一个实验,把它的两只眼睛切掉了,但过了八周之后,它就长了一对新眼在眼柄上。
          由此看来,在再生这点上,③_______。
    (1)下列句子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横线处句子中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那位“大师”捧着几张古画,到处宣扬它们的价值,结果一鉴定,一幅真迹也没有。
    B.阅读学术著作,要关注其中“问题的提出”和“问题的解决”。
    C.她好像是在故意气通讯员,把被子朝我面前一送,说:“抱去吧。”
    D.宋徽宗所创的“瘦金体”,笔迹瘦劲,至瘦而不失其肉,在中国书法史上独具特色。
    (2)在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组卷:12引用:4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作文。
          年少时,学习无线电专业的钟扬对植物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便转向用计算机技术研究植物学问题:工作时,辞去武汉植物所副所长的职务,到复旦大学任教:再后来,为了守护祖国的植物基因宝库,为人类造一艘种子的“诺亚方舟”,远赴西藏高原,长途跋涉,不顾生命危险,收集种子;在“采种子”的主业之外,他还投身于科普工作,编写科普著作,做科普讲座,给中小学生做科学教育乃至思维教育……他是一位“探界者”,一直在探寻生命的边界,而且“甘愿成为一个先锋者”。
          对于“探界”和“探界者”这两个词,网络及其他资料上,相关阐释较少。阅读了以上文字,作为青年学生,你有什么认识与理解,有什么感悟与启迪。请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组卷:16引用:2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