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版基础模块下册(第四版)《师说》2022年同步练习卷(2)
发布:2024/4/29 8:6:34
一、基础知识:
-
1.(1)韩愈,唐代
(2)《师说》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说”的意思是组卷:2引用:1难度:0.5
二、解答题
-
2.注音。
谀
欤
郯
苌
贻
蟠
句读
师襄
老聃
经传
或不焉组卷:3引用:2难度:0.5 -
3.用《师说》文中的原话填写: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教师的职责是
(3)从理论上阐明从师学习必要性的句子是
(4)择师原则是
(5)文中概括弟子和老师各有长短原因的句子是
(6)“三人行,则必有我师”一句语出《组卷:4引用:2难度:0.5 -
4.填写空缺的句子。
(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组卷:10引用:2难度:0.5
三、阅读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
13.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第一段的中心句是:
(2)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孰能无惑。(谁,哪一个)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本来) B.彼童子之师。(那些)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岂,哪) C.余嘉其能行古道。(赞赏) 士大夫之族。(类、辈) D.作《师说》以贻之。(赠送) 是故无贵无贱。(没有)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⑤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⑥吾从而师之。
A.②③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B.①③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C.全不相同。
D.全都相同。
(4)从句式特征看,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一句相同的一项是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不拘于时,学于余。
D.圣人无常师。
(5)下面对这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念,很有积极意义。
B.作者认为那些童子之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只是“愚人”而已。
C.第二段作者接连用了三个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的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作者对于士大夫看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给予了强烈的责备和讽刺。
(6)选出下列说法不当的一项
A.韩愈是中唐散文家、诗人,字退之,以其祖籍,世称韩昌黎:以其官职,世称韩吏部,死后溢“文”,故又称韩文公。
B.韩愈与同时代的另一位散文家白居易一起倡导了著名的古文运动,反对浮夸不实的文风,主张“惟陈言之务去”,倡导先秦古文言之有物的文风。
C.韩愈被苏轼誉为“文起八代之衰”,又被明人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代表作除了《师说》外,另有《马说》《祭十二郎文》等。
D.韩愈借《师说》告诫学生李蟠,论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批判了士大夫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了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斗争精神。
(7)解释划横线词语。
①则耻师焉,惑矣。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③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④其出人也远矣。
⑤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⑥官盛则近谀。
⑦彼与彼年相若也。
(8)下面对文章前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念,很有积极意义。
B.作者认为那些童子之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只是“小学”而已。
C.第二段作者接连用了三个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作者对于那些看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反而还比不上他们的士大夫,给予了强烈的责备和讽刺。
(9)对这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强调了教师的重要作用,认为教师能够起到“传道受业解惑”的功能。
B.从文章中可以看出,作者认为任何人都可以做自己的老师,不应该因为地位贵贱或年龄差别,就不肯虚心学习。
C.第二段作者分三层进行论述,并且运用了对比手法从不同的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从于师的不良风气。
D.作者认为“童子之师”只能起到“授之书而习其句读”,所以非常看不起“童子之师”。
(10)翻译下列句子。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③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④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⑤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⑥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⑦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⑧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组卷:12引用:2难度:0.5
四、阅读文段:
-
14.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第一段文字运用的论证方法是什么?论点是什么?
(2)“之”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之学者必有师。(结构助词,“的”)
B.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指示代词,这些)
C.句读之不知。(结构助词,“的”)
D.作《师说》以贻之。(代词,李蟠)
(3)“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出自
(4)“
(5)解释。
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③作《师说》以贻之。
④圣人无常师。
⑤余嘉其能行古道。
(6)翻译。
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②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组卷:9引用:1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