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3年四川省成都市高考语文二诊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许多人认为,中国哲学是一种入世的哲学,很难说这样的看法完全对或完全错。持这种见解的人认为,中国无论哪一派哲学,都直接或间接关切政治和伦理道德。因此,它主要关心的是社会,而不关心宇宙;关心的是人际关系的日常功能,而不关心地狱或天堂;关心人的今生,而不关心他的来生。不过,这只是从表面上看问题。用这种过分简单的办法是无从了解中国哲学的。中国哲学的主要精神,不能把它称作完全是入世的,也不能把它称作完全是出世的。它既是入世的,又是出世的。由于有这样的一种精神,中国哲学既是理想主义的,又是现实主义的;它讲求实际,但并不肤浅。
          入世和出世是对立的,正如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是对立的一样。中国哲学正是要在这种两极对立中寻求它们的综合。按中国哲学的看法,能够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行动中实现这种综合的,便是圣人。圣人既入世,又出世;他的品格可以用“内圣外王”四个字来刻画:内圣,是说他的内心致力于心灵的修养;外王,是说他在社会活动中好似君王。这不是说他必须是一国的首脑,从实际看,圣人往往也不可能成为政治首脑。中国哲学的使命就是使人得以发展这样的品格。因此,中国哲学讨论的问题就是内圣外王之道。这里的“道”是指道路,或基本原理。既然哲学所探讨的是内圣外王之道,它自然难以脱离政治。在中国哲学里,无论哪派,其哲学思想必然也就是它的政治思想。这不是说,中国哲学里没有形而上学、伦理学或逻辑学,而是说,它们都以不同形式与政治思想联系在一起。举例来说,名家所辩论的“白马非马”,似乎与政治毫不相干,但名家代表人物公孙龙认为“欲推是辩,以正名实,而化天下焉”。在今日世界,政治家们都标榜追求和平,事实上,我们不难看到,有的一面侈谈和平,一面却在准备战争。这就是名实不符。按公孙龙的意见,这种名实不符应当纠正。的确,要改变世界,这就是需要加以改变的第一步。
          由于哲学以内圣外王之道为主题,所以研究哲学就不是仅仅为了寻求哲学的知识,还要培养这样的品德。哲学不是一种智力游戏,而是十分严肃的事情。金岳霖教授在一篇未发表的论文中说:“哲学要求信奉它的人以生命去实践,哲学家只是载道的人而已。哲学家应终身持久不懈地操练自己,生活在哲学体验之中,超越自私和自我中心,以求与天合一。这种心灵的操练一刻也不能停止,因为一旦停止,自我就会抬头,内心的宇宙意识就将丧失。因此,从认识角度说,哲学家永远处于追求之中;从实践角度说,他永远在行动或将要行动。这些都是不可分割的。在哲学家身上就体现着‘哲学’这个词本来含有的智慧和爱的综合。中国哲学家,在不同程度上,都是苏格拉底,因为他们把伦理、政治、反思和知识都融合在一起了。对他们来说,哲学不是仅供人们去认识的一套思想模式,而是自己据以行动的内在规范。”
    (摘编自冯友兰《中国哲学的精神》,赵复三译)(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指出“中国哲学是一种人世的哲学”这种看法有失偏颇,持该观点的人并未深入理解中国哲学的精神。
    B.按中国哲学的看法,只有圣人才会在入世和出世两极对立中寻求综合,“内圣外王”是对圣人品格的概括。
    C.中国哲学所探讨的是内圣外王之道,它既注重实际,又有深刻性,具有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双重特征
    D.金岳霖认为,哲学家一旦停止心灵的操练,生活在哲学体验之外,自我就会抬头,内心的宇宙意识就将丧失。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本文的论证中,既可看到哲学精神对哲学家的影响,也可以发现哲学家对哲学精神的塑造。
    B.文章第三段以“白马非马”相关看法为例,说明中国哲学总是以不同形式与政治思想相联系。
    C.文章援引金岳霖的论文肯定了中国哲学家的追求,表明研究哲学与智力无关,重在培养品德。
    D.文章有破有立,从中国哲学的精神内涵及讨论主题等角度廓清了人们对中国哲学认识的误区。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文中金岳霖观点的一项是
     

    A.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孟子认为“得道”是关键,只有“得道”才能“人和”,才能在征伐中获得胜利。
    B.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批评时人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发出了“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慨叹。
    C.苏轼在《石钟山记》中写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强调要正确判断事物,必须要深入实际。
    D.明代思想家王守仁主张“知行合一”,他在《传习录》中指出“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组卷:14引用:6难度:0.6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统筹安排和一体部署。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强调“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科技创新、经济繁荣、人才强国,都与教育强国有根本的联系。教育是人才涌现的基础和科技发展的先导,教育支撑人才,人才支撑创新,创新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和综合国力提升。
    (摘编自怀进鹏《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材料二:
    “拔尖创新人才”这一概念预设了我们的教育理念,体现了我们的人才观和发展观,即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公平教育而非精英教育,是面向最广大儿童的因材施教,只有在整体提升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拔尖。
          拔尖创新人才是一个群体概念,具备复杂特征。拔尖创新人才需具备能力、动机、性格三方面素质。其中能力包括言语和计算能力,设计思维、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能力;动机包括对学习内容的积极认识、特定认知情感、优势与兴趣;性格包括人格、态度和意志、人际交往。其中,动机和性格属于非智力因素,动机强调人与所学内容的关系,性格强调个人与他人的关系。由此看出,拔尖创新人才不等同于天才,而是能力、动机和性格有机融合形成的。因此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卓越的学科能力基础外,要注重综合性学习和实践探究,使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实现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个性化有机融合。
    摘编自张晓光《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应由“拔尖”转向“普育”》)材料三:
          每一个青少年都有无限的发展可能,基础教育在培养学生掌握必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之外,更要开发、助力这些可能,为人的终身发展奠基。每个人的发展潜力都得到持续激发,才能在人人成才的基础上涌现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因此,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同时,需要依据学生的兴趣和潜能,着力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教育教学的个性化,是当前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教育需要包容人的差异性,发现、肯定和培育不同学生的优势和特长,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教育生态。
          培育创新人才,需要给学生留出更多自由思考、自由探索时间,被动完成任务的仓促和局促,对创新人才的成长极为有害。培育创新人才不能过度追求标准答案,要让学生了解科学发现过程和意义、习惯诘问和质疑,鼓励奇思妙想。创新人才成长需要兴趣的引领,教育要为学生提供更加宽广的阅读面、接触面,更多的实践机会,从而引导学生形成探究的方法和思维习惯。培养创新人才需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除认知品质外,还要特别重视情感和意志品质,以及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的养成。
    (摘编自王烽《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绝不仅仅是面向少数天才学生的教育改革!》)(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教育与科技、人才、经济关联密切,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战略中,四者需协同配合并以发展教育为基础。
    B.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既要重视智力因素,也要关注动机、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并在实践探究等活动中有机融合。
    C.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不能以任务驱动,要引导学生不迷信标准答案,勇于探索与实践,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D.追求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实现教育教学的个性化,注重因材施教,发现并培养不同学生的优势和特长。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平教育是我国的教育理念,要在人人成才的基础上着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提供战略性支撑。
    B.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首先要使之具备卓越的学科能力,然后培养体现综合能力的意志品质、情感态度、大际交往等素质。
    C.一个人能够排除外界的干扰,长时间专注并探究有价值的问题,这符合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对动机和性格的素质要求。
    D.如果不能包容青少年的多种发展可能性,不尊重他们各自的优势和特长,这样的教育生态将不利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3)如图的图表是某小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部分内容,请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谈谈你对该课程设计意图的理解。

    组卷:10引用:7难度:0.5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文本一:
    我的大院,我昔日的梦
    韩小蕙
          我从小到大,一直住在东单附近。
          东单距天安门仅一箭之遥,解放前,这里居住的多为有钱有身份的人,房舍地貌因而得以俨然些。紫禁城那一大片黄瓦红墙的外围,便是四合院群落。这些四合院,一般都是硬山式建筑,青砖灰瓦,红漆木门,门外蹲着两只石狮。
          然而我住的那座院子,却是一个迥然的例外。
          这是一座深宅大院,院内没有飞梁画栋的楼阁亭台,更看不见假山影壁的东方风光,而是一个典型的欧洲小世界:绿草如茵,中间高耸着巨型花坛。树影婆娑之间,是一条条翠柏簇拥着的石板路,通往若隐若现的一座座三层小洋楼。小楼全部为哥特式建筑,平台尖顶,米黄色大落地门窗,楼内诸陈设如壁炉、吊灯、百叶窗等全部来自欧美,外墙上爬满了茂盛的爬墙虎……
          大院是美国人1917年始造,属协和医院建筑群落的一部分,连各个小楼的编号也是与整个协和楼群排在一起的。查史书记载,用的是洛克菲勒财团的慈善投资。解放前,能够跻身大院并住进小洋楼的华人,全部为协和医院的专家教授。比如协和医院第一任有实权的华人院长李宗恩,就住在第41号楼,他本人是中国著名热带病学医学家、医学教育家。还有我国著名的妇产科专家林巧稚,住在第28号楼,一直住了半个世纪直到她去世。据说解放前,凡有病人找到林府上,即使是衣衫褴褛的穷人,林大夫也一律不让门卫挡驾,而是免费诊治,有时还施以钱财。老北京的百姓,过去从这院门口走过时,都是怀了敬畏之心的。久而久之,老百姓们便约定俗成了对它的称谓——“协和大院”,这称谓一直沿袭到今。
          上世纪50年代前期,洋大夫们撤走之后,李、林二位仍住在他们的小楼里。其他空出来的小洋楼,被当时回国参加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医学专家们入住了。我能住进这样一座大院,托福于我父亲。那时我父亲是一个军官,他所在的部队是北平解放后接管协和医院的部队。这支纪律严明的部队于教授们的洋楼秋毫无犯,只在大院后边的运动场上辟出一片地,盖了一座四层的宿舍楼和三排平房。1957年这批军队干部脱下军装,留在了这里。
          其实小洋楼对父亲来说并不陌生,解放前夕,父亲就曾受地下党的指派,以进步学生身份进入一座座小楼内,做教授们的争取工作。父亲从未说起过那段辉煌的历史,他始终对教授们彬彬有礼。他的迁居大院的部队战友们也都始终对教授们彬彬有礼。虽然他们中有的人文化水平不高,但他们都用严明的纪律约束着自己和家属,遵从着这座学者大院的文明传统。我还清楚地记得,一次我和小朋友们站在林巧稚大夫家门前的花圃看花,有一个小女孩忍不住想去掐一朵极美丽的蔷薇,恰巧被林大夫看到,一生酷爱鲜花的林大夫生气地制止了她,我代那个小女孩认了错。以后,我们一群孩子再没有伤过大院的一花一叶。
          每年春天,我们一群孩子便天天跑到大院门口去盼望杏花。那里有一棵一抱粗的老杏树,年年都是它最早抖起密密匝匝的花骨朵,在寒风中绽出淡粉色的小花。当我们一连企盼数日,终于发现老杏树的花枝上出现一两朵小花时,便一个个惊喜得大叫,在大院里飞奔,告诉每一个碰见的大人:“老杏树开花啦,春天啰!”
          记得每个大人,不管是教授还是干部,全都冲我们点头微笑,仿佛我们就是那杏花,就是那春天。那棵老杏树,一定是协和大院众花树的精神领袖。从它的花朵绽开之日起,我们大院便一年鲜花不断了:大门口的迎春花迎客始罢,甬道两旁就走来一棵棵白丁香紫丁香。不几日,桃花也伴着嫩叶开了出来。最给人以喜悦的是生命力极强的杨树叶,等它们唱歌似的一齐摆动着新绿时,不要说从它们之下穿行,就是看着它们竞长,也痴痴地觉得自己正在长大——那时候,我是多么盼望自己快快长大
          而大院里的人,不论是教授还是干部们,一个赛着一个地“贪婪”,对周围这么多奇花异草仍嫌不够多,还一起动起手来栽花弄草——粉白相间的海棠花,红的、黄的、紫色的月季,重瓣的芍药,甜香的槐花,火红的石榴花,奇异的令箭荷花和仙人掌花……还有许许多多我叫不上名字来的各色花卉,直开得将春延长到夏,将秋延长至冬……而这一切,至“十年”罹祸,一夜之间便被破坏怠尽了。十年不短,大院发生了一系列事变,重提引人心酸,干脆跳过不提。所幸的是,如今大院又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草坪又重新植上,大院又重新恢复了四时鲜花不断的面貌。清晨打太极拳的老年人,傍晚牵了孩子来散步的中青年夫妇,与红花绿树交相辉映在一起,又构成了一幅幅动人心弦的画卷……
          世事沧桑,我的大院,也是一面历史的镜子啊!
          如今想起这一切,真是止不住的女儿情呀!只是那在寒风中天天企盼开花,然后惊喜地向大院里的人报春的小姑娘,该是我的女儿了!这满院神奇的花草树木,也该是属于她的了。只有这悠远的旧梦,依然属于我……
    (节选自《协和大院•代序》)文本二:
          林巧稚大夫在中国几乎无人不知。在林大夫行医的五十个春秋中,总共接生了5万多个婴儿,因而还有一个老百姓送给的称号——“万婴之母”。
          林奶奶留在我脑中的永久印象,是绾着发警,着一身合体的旗袍,停在花丛边上看她那些盛开的花。林奶奶一生爱花,她居住的28号楼在大院门口东侧,从细碎灰白点的花岗石台阶下面,到小楼南、北、西三面周边,从春到秋,三时鲜花不断,都是她率领着家人亲手栽种的,有海棠、月季、蔷薇、美人蕉、太阳花、老头花和一串红。最美丽的,还属伸出一尺多长白色大花颈的玉簪花,那白瓷似的大花纤尘不染,似乎就是为衬托她的冰清玉洁而绽放的。天气好的休息日,林奶奶喜欢带着家里的大小孩子一起打理这些花卉,亲自松土、剪枝、浇水,大院里的其他孩子也帮着接水带、除杂草、收拾垃圾。这时,林奶奶就会用闽南口音的普通话,挨个儿询问孩子们的学习成绩怎么样?得了什么奖状没有?鼓励孩子们要努力争上进。
    (节选自韩小蕙《协和大院•三位大医女神》,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协和大院里生活的时光是属于“我”的独特生命记忆,作者对这里的文明传统充满眷恋。
    B.“迥然的例外”起到引出下文的作用,协和大院的建筑风格、历史变迁等随之娓娓道来。
    C.文中画线句抒发了孩童对成长的热切渴望,那是由自然蓬勃的生机所触动的生命憧憬。
    D.两文描写林巧稚的言行举止,表现出她慈悲广济的医德与关爱万物、嫉恶如仇的性情。
    (2)作者为什么用较多笔墨写协和大院的花草树木?请结合文本一谈谈你的理解。
    (3)文本一发表时副标题为“协和大院故事之一”,二十年后作者出版纪实文学《协和大院》,文本一为该书序言。请依据文本一、二,分析作者在讲述协和大院故事上有何特点。

    组卷:12引用:1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俗话说“看颜色,识成分”。黑土之所以是黑色,是因为①___________。腐殖质是有机物经微生物分解转化形成的胶体物质,一般为黑色或暗棕色。腐殖质由碳、氢、氧、氮、硫、磷等营养元素组成,为植物生长提供了充足的养分。
          中国黑土看东北。为什么黑土地②___________?这与东北地区的气候有直接的关系。阳光充足、温暖多雨的夏季,植物大量繁殖。秋末植物枯死,大量枯枝落叶堆积在地面上。寒冷而漫长的冬季,积雪覆盖,地面的滞水冻结形成冻土,将枯枝落叶和枯死的植物保存起来。来年春季,③___________,但融化后的水不能及时排掉,导致土壤湿度过大,植物残骸依然分解缓慢。有机质的积累量超过分解量,年复一年,才形成了如今的黑土地。
          由于黑土地土壤肥沃,东北地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的地位持续巩固,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意义重大。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关于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表示因果关系,此处如果去掉“由于”,并不会改变句子的基本意思。
    B.“压舱石”指起稳定作用的事物,此处凸显了黑土地对国家粮食安全的价值。
    C.本句第二处逗号应该改为分号,修改后整个句子的结构层次才会更为清晰。
    D.将黑土地称为“耕地中的大熊猫”,用语生动,比喻修辞突出了黑土地的珍贵。

    组卷:8引用:4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魏征《谏太宗卡思疏》开篇即提出“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材料二:桓宽在《盐铁论》中写道:“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大意是聪明睿智的人会审时度势、因时而变,会根据事情的变化而采取相应的措施。
          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当下,以上材料对我们有何启示?请结合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8引用:2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