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河南省郑州实验高中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宋祁《玉楼春》有句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李渔《笠翁余集》卷八《窥词管见》第七则别抒己见,加以嘲笑:“此语殊难著解。争斗有声之谓‘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余实未之见也。‘闹’字可用,则‘吵’字、‘斗’字、‘打’字皆可用矣!”苏轼少作《夜行观星》有一句“小星闹若沸”,纪昀《评点苏诗》卷二在句旁抹一道墨杠子,加批:“似流星。”这表示他不懂苏轼那句,以为它像司空图所写:“亦犹小星将坠,则芒焰骤作,且有声曳其后。”宋人诗文里常把“闹”字用来形容无“声”的景色,不必少见多怪。宋祁的词句和苏轼的诗句都是“通感”或“感觉挪移”的例子。
          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诸如此类在普通语言里经常出现。譬如我们说“光亮”也说“响亮”,把形容光辉的“亮”字转移到声响上去,正像拉丁语以及现代西语常说的“黑暗的嗓音”“皎白的嗓音”,就仿佛视觉和听觉在这一点上有“通财之谊”。培根的想象力比较丰富,他说:音乐的声调摇曳和光芒在水面荡漾完全相同,“那不仅是比方,而且是大自然在不同事物上所印下的相同的脚迹”。这算得哲学家对通感的巧妙解释。
    (摘编自钱锺书《通感》)
          材料二 阅读《荷塘月色》,我们感受到诗情画意。朱自清先生以诗人的心去感受荷塘月色,不但游目骋怀地观察,而且严辨淄渑地品味,从而细致地描绘了令人“惊异”的“无边的荷香月色”。
          作者所写的月色是荷塘里的月色,所写的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层次里复有层次,使整个画面有立体感、渗透感;其中动静、虚实、浓淡、疏密,是画意的设置,也是诗情的安排。这样的描写,离不开作者娴熟而有个性的艺术技巧。有鲜明的比喻,有明显的对比,有强烈的衬托,有生动的拟人。但更令人赞赏的是,由于作者对描写对象有极其深刻的体会,因此突破一般经验而产生一种奇特而新颖的手法,即古典诗歌中常有的“通感”,这种出神入化的艺术处理手段,在现代散文创作中是不多见的。
          描写的细,来自作家对客观物象观察的细,体味的细。仅以对蝉声这一细节的描写就足以说明问题。由于有些读者提出异议,以为月夜不应有蝉鸣,因此他请教了好些人,最后还是亲自体察,“又有两回亲听到月夜的蝉声”,才打消了本想修改的念头,因此他深深地体会到“观察之难”,以为不能“由常有的经验作概括的推论”(《关于“月下蝉声”》)。整篇《荷塘月色》均体现了作者这种缜密审察的创作精神,他不但对荷塘作整体的揣摩,而且作局部的审视,时而以荷塘为主景,月色为背景,时而以月色为主景,荷塘为背景,时而摹写花叶,时而描绘岸柳,时而淡勾云彩,时而轻描树影,层层铺陈,步步开拓,细腻地展现了荷塘月色令人“惊异”之美。朱自清还认为“花和光固然有诗,花和光以外还有诗”“山水田园固然有诗……仅一些颜色,一些声音,一些味觉,一些触觉,也都可以有诗”(《诗与感觉》)。艺术家的任务就是要以敏锐的感觉去发现这些“诗”。从《荷塘月色》里不难发现,作者正是这样努力去发掘蕴含在大自然里的这些“诗”,运用各种艺术手法极力摹写了月夜荷塘的声、光、色、味,从而创造了使人沉醉的意境。
          除了描写技巧有独到之处外,语言也有突出的特色。朱自清语言的最大特点是自然新颖,如他自己所主张的,“新而不失自然”。他常常成功地以“不欧化的口语”来绘神状态、表情达意。优美的艺术境界是要通过高质量的语言来实现的,所以凡杰出作家无不重视语言的锻炼。《荷塘月色》的语言艺术确是达到了如作者所追求的“顺口”“顺耳”“顺眼”的境地(《诵读教学与“文学的国语”》)。
    《荷塘月色》之无限动人,还在作者融情入景,即景抒情,那轻纱般掩映下的荷塘景色,反映的恰是作者当时微妙的心思。作者缘情写景,以景衬情,不仅使作品具有绘画美,而且富有情趣美。
    (摘编自刘泰隆《荷香月色诗情画意--读<荷塘月色>》)      材料三 1927年7月,在清华大学任教的朱自清想回扬州,他的两个孩子在扬州他的父亲那里。但他与父亲的关系由于种种原因闹得很僵,他怕回去之后难以和父亲和解,犹豫不决。这样的心情表露在《荷塘月色》中,就是开头的一句话:“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而这证明朱自清在漫步荷塘时感到的自由,在性质上是一种伦理的“自由”,是摆脱了作为丈夫、父亲、儿子潜意识里的伦理负担,向往自由的流露,和政治性的自由是没有直接关系的。这样的解释,如果不是更加贴近朱先生的本意,至少也是比较深刻地揭示了心理和艺术的奥秘。朱自清自己曾说:“只有参加革命或者反革命,才能解决自己的惶惶然”“只是在行为上主张一种生活的中和主义”“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着我生活”“还是别提超然为好”“最终的选择还是‘暂时逃避’”“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这些表明朱自清因为考虑到老婆孩子的责任问题,而不能绝对地作政治的抉择。
    (摘编自孙绍振《超出平常的自己和伦理的自由》)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渔与纪昀两位大家对“闹”字的认识,说明古人对“通感”手法运用的妙处还未能领会。
    B.“通财之谊”原指交情甚笃的朋友之间的钱财往来,文中指各个官能的领域不分界限。
    C.“通感”的手法在现代散文创作中较少运用,《荷塘月色》中则运用得巧妙、奇特、新颖。
    D.“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中的“这几天”应该有所指,孙绍振顺着此思路得出新结论。
    (2)下列语句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通感”观点的一项是
     

    A.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B.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
    C.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D.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读者不亲自体察而凭常有经验质疑“月夜蝉声”一说,朱自清最后确认自己无误。
    B.《荷塘月色》之所以富有诗意,是朱自清以敏锐的感觉发现了荷塘月色中的“诗”。
    C.朱自清提倡文学语言要“顺口”“顺耳”“顺眼”,他的《荷塘月色》确实做到了。
    D.对《荷塘月色》情感中“自由”的理解,不能仅从政治的角度,也要从伦理的角度。
    (4)材料二是从哪几个方面赏析《荷塘月色》的?请简要概括。
    (5)材料二和材料三中都引用了朱自清本人的观点,这样的引用有哪些好处?请分析。

    组卷:54引用:19难度:0.3

二、(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2小题,16分)请从以下两篇文本中任选一篇作答(若两篇都答,不重复计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铁锅槐
    梁衡
          ①一棵上百年的老槐树长在一口铁锅里,这好像绝不可能,但确实如此。
          ②去年十一月底,我在河南商丘寻找人文古树,看了几棵汉柏宋槐都不理想,大家气喘吁吁地坐下来吃午饭。当地一位朋友突然一拍脑袋说:“怎么忘了铁锅槐呢!”放下筷子,我们便冒着小雨赶到七十千米外的白云寺,拜访了这个锅与槐的奇妙组合。
          ③白云寺初创于唐贞观年间,曾是与少林、白马、相国等寺齐名的中原古寺,但现在香火不旺。我们去时凄风苦雨,寺里只有几个僧人袖手看门,一个小和尚系着围裙在伙房里淘米,后院及两厢都是零乱的砖瓦木料。进门后的右手处就是我们要拜访的铁锅槐,现在已是这个寺的镇寺之宝。只见一圈石栏杆中躺着一口直径两米多的大铁锅,锅里挺立着一棵有三层楼高、两抱之粗的古槐。锅沿有三指厚,在雨水的润泽下闪闪发光,像是一个套在树根上的项圈。锅已半埋土中,树的主根早穿透锅底,深扎地下,而侧根蜿蜒屈结,满满当当,将铁锅挤满撑破后又翻出锅外垂铺在地,像一大块不规则的钟乳石,或是一摊刚冷却了的岩浆。我看着这满锅的老根,只觉得这是一锅正在慢慢烹煮着的时间。虽是深秋,这古槐仍枝叶繁茂,覆盖着半亩大的地面。而整棵树身向西边倾斜,巍巍然如一座斜塔,有一种饱经沧桑的厚重与庄严。
          ④寺院是信众往来的宗教场所,被视作沟通神与人的桥梁。为了给众多僧人和香客备饭,寺里常有超大的铁锅。这口两米的大锅还不算最大,我见过一口更大的,洗锅时要放下一个梯子,才能将人送到锅底。大锅往往是一个寺院兴旺的标志。这白云寺在康熙时达到鼎盛,常住僧人千余人。史载1687年寺里住持佛定和尚为舍粥济贫,造铁锅两口,日煮米一石二斗。十九年后一口铁锅经长年的火烤水煮生了裂纹,就被几个小和尚抬着放到寺的一角。春去秋来,寺院盛而又衰,这口锅也渐渐被人淡忘。沙尘淤满锅底,荒草爬上了墙角,淹没了铁锅。这时一只喜鹊衔着一粒槐籽从天上飞过。它俯下身子,看到这汪嫩绿的鲜草,就落下来歇脚,槐籽落在铁锅里。想这铁锅离开灶台被弃墙角已经数十年,烈日严霜,凄风苦雨,它早已心灰意冷,奄奄待毙。忽然有一只小手轻轻地抓挠着它冰凉的身子,一丝微弱的声音响在耳旁若有似无地呼唤。原来是那粒槐籽经水浸土育,已经开始发芽生根。这口铁锅一下打了个寒噤,从梦中惊醒,忙将这个幼小的生命搂在怀里。那雪白的细根穿过厚厚的积土吮吸着锅沿上的雨滴,像是在替它擦拭眼角的泪花,而嫩绿的树苗已有尺许之高,正努力探出锅外,好奇地张望着庙宇、蓝天、白云。铁锅记起了佛经上讲的万物轮回,因果有缘,众生平等。啊,行住坐卧都是禅,一花一叶皆佛性。它觉得这是佛祖托它来抚养这个从天而降的小生命的,就更加搂紧这棵小树苗。槐树一天天长大,当它已经高过院墙,可以俯视外面的世界时,才发现这个世界上的槐树全是长在土地里,只有它被小心地托着、抱着,长在一口铁锅里,不觉感动得热泪盈眶。这好比一个没有文化,不识字,甚至还身有残疾的母亲,在贫病交加中照样抚育着一个伟岸的英才。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它怎么能不痛感身世飘零而加倍珍惜,一定要活出个样子呢?!
          ⑤铁锅槐无疑是大自然的杰作,就算你有一百个聪明的头脑也想象不出这样的作品。万物有缘,槐树本是一种最普通的树种,数百年来在山地平原、房前屋后不知有槐几多,而长在铁锅里的唯此一棵;铁锅本是一种最普通的炊具,千家万户用来烧水煮饭的铁锅不知几多,但用来栽树而且长成大树的也只有这一个。再说,就算这锅与树前世有缘,那结合之后的数百年岁月,水火兵燹,雷劈电击,畜啃人砍,寺院塌毁,它们又携手逃过了多少劫难才有今天的正果?物竞天择,自然筛选,这是铁的定律。在无尽的岁月长河中,无数个偶然机缘的组合,就出现了奇迹,就诞生了天才。虽然人类愈来愈聪明,但还是逃不出自然的手心。不见我们办了多少音乐学院,却常会输给一个牧羊女或打工汉的歌喉;办了多少文学院,而大作家总是长在校园外。而皇室培养接班人,从选妃子、找奶妈开始,到定太子、配师傅,结果总是多有从草莽中杀出来的开国之主。假如现在有谁出巨资请你再复制一组铁锅槐,恐怕打死也不敢接这个活。
          ⑥铁锅槐虽是天工之物,但它修行于古寺之中,早已融进人的智慧和佛的灵性。在悬崖之上,在大河之岸,树抱石之类的奇树不知多少,而现在这棵古槐抱着的却是一口铁锅,是一锅人间烟火。这是信念的守望,是佛与人的拥抱,是伟大的天人之合。你只要看看那锅里劲结的树根,就知道它们有多大的定力,槐树咬定铁锅,将它凿穿、撑裂、抱紧、融合;铁锅则仰着身子吃力地挺举着大树,不顾自己已经被压裂,被深深地挤进了泥土。直至最后再也分不清是锅抱槐还是槐抱锅。这是心的力量,是佛家所谓的大愿,不信世上事不成,不信有缘不结果。它们就这样晨钟暮鼓,相濡以沫,在古寺残阳中不知送走了多少寂寞。山挡不住风啊,树挡不住云,这个世界上什么也挡不住生命的降生。而一个生命一旦降生,就会本能地捍卫生的权利,坚强地活下去!
          ⑦临出寺门时已暮云四合,我又回望了一下这棵铁锅槐,经秋雨打湿的树身更显出沉稳的铁青,斜伸着的身子像一支要射向云空的利箭。而根部那一圈翻卷着的闪亮的锅沿则如一把拉满弦的弓,引而待发。 我忽然觉得,伫立在面前的是一个面壁的达摩,是另一个版本的罗丹雕塑《思想者》。
          ⑧世人多爱盆景,喜其能于尺寸之间盈缩天地,吐纳岁月。而古今中外,到哪里去寻找铁锅槐这样一个天地所生、人神共塑、照古烁今的盆景呢?
    (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中“放下筷子”“冒着小雨赶到七十千米外的白云寺”等内容,体现了作者等人对铁锅槐好奇而急于见到的心理。
    B.文章用康熙年间白云寺的常驻僧人之多和大铁锅的由来、用途等,说明了为什么说“大锅往往是一个寺院兴旺的标志”。
    C.第④段描写槐籽在锅里生根发芽的情景时,用“打了个寒噤”“搂在怀里”等语句形象地写出铁锅被幼小生命唤醒的过程。
    D.文章写白云寺曾是中原四大古寺之一,有过辉煌的历史,如今却香火不旺,僧人稀少,院内凌乱,暗含作者的批判之情。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描写铁锅槐的成长时,运用拟人手法,赋予铁锅和槐树人的情感,体现了铁锅给槐树的呵护和槐树对铁锅的感恩。
    B.文章在写铁锅槐是大自然的杰作时,使用了现实社会中的例子进行对比,说明人类即便再聪明,也无法与自然抗衡的道理。
    C.文章第⑤段在结构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承接上文铁锅槐的生长的内容,又为下文写铁锅槐给人的哲思与启迪作了铺垫。
    D.本文用词简洁、鲜活,语言富有韵味,如对铁锅槐成长历程的描写,在句式上长短句结合,以长句为主,间有短句。
    (3)阅读上文,概括铁锅槐的形象特征。
    (4)伫立在面前的明明是铁锅槐,作者为什么说“伫立在面前的是一个面壁的达摩,是另一个版本的罗丹雕塑《思想者》”?

    组卷:18引用:2难度:0.4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中国面馆ㅤㅤ陈敏姜东在美国洛杉矶开了一家中国面馆。
    ㅤㅤ面馆的生意一直不好,后来有了转机是因为一个非裔女人。
    ㅤㅤ那天,姜东正忙和面,门外突然传来一个女人的叫声:“这炒面坏了,难吃!太难吃了!”
    ㅤㅤ姜东挺惊讶,这谁啊?便走出来看。是一个非裔女人,她已经吃光了盘里的面,正将最后一根面条高高挑在空中,大喊大叫太难吃了,还嚷嚷着让他退钱。
    ㅤㅤ姜东将她唤到厨房内,问:“你要退钱,是吗?”
    ㅤㅤ她说:“当然!”
    ㅤㅤ姜东说:“这面五元一盘,我退你五元,我不仅要退你钱,还要再送你一盘面!你看行吗?”
    ㅤㅤ非裔女人听后,说:“OK!”
    ㅤㅤ姜东又说:“不过,我有个条件。”
    ㅤㅤ“什么条件?”非裔女人问。
    ㅤㅤ“你得到门外面像刚才一样,大声喊叫,说我的面条好吃!”姜东说。
    ㅤㅤ“那当然了!没问题!”非裔女人爽快答应。她拿了钱,又拿了盘面,转身出去,站在门外面,摆动着胖胳膊,扭着屁股,扯着嗓门高叫:“这炒面太好吃了,它是我今生吃过的最好的面!太好吃了!太香了!”之后,连筷子都省了去,直接用手抓来吃,三下两下,狼吞虎咽地将一盘面顷刻扒拉进了嘴里。
    ㅤㅤ第二天,非裔女人又来了,这次还带着她的儿子。
    ㅤㅤ女人对姜东说:“老板,我再吃一盘,行吗?我还给你做广告!”
    ㅤㅤ姜东点点头同意了。
    ㅤㅤ她又问:“我儿子可以吃吗?他叫迈克,正饿着!”
    ㅤㅤ姜东说:“没问题!”姜东盛出两盘炒面,递给他们。
    ㅤㅤ非裔女人举着面条,在餐厅门前一边吆喝一边吃:“这炒面太好吃了,它是我有生以来吃过的最好的面!太好吃了!太香了!”边说边用手往嘴里扒;儿子迈克也在门前举着面盘,扭摆腰臀,腾空跳踢,边唱边舞,自由奔放的舞姿与唱调引来了不少围观的路人,不一会儿,进店品尝炒面的人就排起了长队。
    ㅤㅤ姜东也出来观看。原来,那非裔小伙子迈克是个饶舌歌手,他为姜东的面条编了个绕口令,举着盘子,边唱边跳,还配着背景音乐。围观人群纷纷给他喝彩,还给了他小费。迈克越唱越来劲儿,一盘面的工夫,便有了一笔不菲的收入。
    ㅤㅤ从此,中国面馆的生意大好起来。
    ㅤㅤ迈克天天来姜东的中国面馆吃炒面,日子一长觉得有点儿难为情,就帮姜东打些零工:切葱头,切土豆,洗车,倒水。周末,迈克的妈妈外出的时候,他就住在姜东家,晚上和姜东抵足而眠,俨然成了姜东的儿子,这一干就是六年。迈克得到姜东家人的信任,姜东不仅让他采购、炒菜、送外卖,人手不够时,还让他在前台收银。
    ㅤㅤ一天,姜东上洗手间,无意中发现了迈克一个不高雅的举动:迈克在洗手间的格挡里坐着,手里哗啦哗啦地数着一沓钞票。他抬头看见姜东,目光对视的一刹那,迈克顿时垂下了眼,双手和嘴唇同时哆嗦,颤抖。
    ㅤㅤ迈克低下头说:“对不起,我保证今后再也不干了!”
    ㅤㅤ姜东问:“你干什么了,孩子?”
    ㅤㅤ他说:“我偷了你的钱!”
    ㅤㅤ姜东缓缓拉住迈克的手,问:“迈克,你跟我干了几年了?”
    ㅤㅤ他说:“六年!”
    ㅤㅤ姜东说:“六年来,你在我这里吃住,干活,跟一家人似的,我早就把你当成我家的一员了,既然是一家人,在我面前永远都不许说‘偷’这个字,不管拿了我多少钱,只能说‘借’,不许说‘偷’。”
    ㅤㅤ之后,又问迈克“借”了多少钱,迈克说三四次下来,大概五千多块。
    ㅤㅤ姜东说:“这么点儿钱,才五千块。记住了,你欠我五千块,以后必须还上,但在你没有还上我这笔钱之前,你先别在我这里干了,可以吗?”
    ㅤㅤ迈克红着脸,说了声“OK”,拿着钱,背了包就离开了。这一去就是三年。
    ㅤㅤ一日,迈克的母亲,那个非裔女人兴致勃勃赶到姜东面馆,请求姜东和她一起观看她儿子的冠军选秀。原来迈克参加了洛杉矶的一档电视节目,节目遴选歌手,迈克多轮胜出,有可能成为冠军。他的妈妈好高兴,邀请姜东和她一起为儿子捧场,姜东没来得及换掉沾满油垢的围裙,就被她拽上了车,赶到演出现场。
    ㅤㅤ迈克已经唱完了歌,好像已经获了奖,他正拿着话筒,在台上发表获奖感言:“自我出生以来,我就没见过我的父亲,我没有过父亲的榜样,在我的印象中,我唯一父亲的影子是个中国人,他开着一家中国面馆,在我饥饿时,他给我饭吃,还让我在外面唱歌,我一唱,就有人给我小费,那是我第一次知道我具备唱歌的天赋,从此一步步走到现在,今天,我有了一个中国爸爸,他就在台下!”说后,迈克跳下来,给了姜东一个大大的拥抱。那个感动啊,姜东终生都忘不掉。
    ㅤㅤ事后,迈克拿出一张五千元的支票,递给姜东,说:“爸爸,这是我还你的钱,我有钱了,我有很多很多的钱了。是你的善良和宽容,让我赢得了人生!”
    ㅤㅤ迈克成了明星,在洛杉矶家喻户晓。
    ㅤㅤ迈克成了明星之后,也常来中国面馆。高出姜东半个头的迈克,搂着姜东的脖子,在中国面馆门前唱他新编的中文顺口歌:中国的面,味道行,大厨的名字叫姜东;姜东的面,实在多,吃着吃着热心窝……
    ㅤㅤ后来,姜东的中国面馆在洛杉矶与迈克的名字一样,家喻户晓。
    (节选自《小说林》2022年第四期,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裔女人虽然说姜东的炒面很难吃,但又把盘里的面都吃光了,可见中国面馆的炒面并非是真的难吃。
    B.“太好吃了!太香了!”在文中两次出现,非裔女人极力宣传炒面的美味,可以免费吃面、金钱是重要原因。
    C.迈克新编的顺口歌中,“热心窝”一词体现出他对姜东的赞美和感激,还让人感受到中国文化对迈克的影响。
    D.姜东的中国面馆出现的两次转机都与非裔女人有关。第一次是非裔女人和儿子的吃面表演吸引了顾客,第二次是非裔女人在电视上的宣传。
    (2)文章多处描写生动,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非裔女人的叫嚷退钱,“姜东将她唤到厨房内”,答应退钱送面,进而提出自己的要求,通过动作、语言展现姜东机智、沉着的形象。
    B.“直接用手抓来吃”“边说边用手往嘴里扒”通过动作上的细节描写,展现出非裔女人的夸张行为,引人注目。
    C.“顿时垂下了眼,双手和嘴唇同时哆嗦,颤抖”运用神态描写,写出了迈克偷钱被姜东看到后的紧张、愧疚。
    D.通过“就被她拽上了车”中的“拽”字,可以感受到姜东的不情愿,由于迈克的忘恩负义,他并不想再看到非裔女人和迈克。
    (3)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段落的作用。
    (4)《小说林》评价此文“写出了复杂、有质感的人性”,“人性的复杂”体现在哪些人身上?“有质感的人性”指的又是谁?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组卷:10引用:1难度:0.7

四、写作(50分)请从以下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个人可以影响社会。当一个人对集体和社会具有积极作用时,人们说“他是一盖灯,照亮了一大片。”当一个人对家庭有积极作用时,甚至可以用“他是家庭的顶梁柱”来形容。
          在社会、家庭、学校里,在一个集体团队中,每个高中生,都可以充分发挥自己在其中的作用。
          请以“原来,我的作用不小”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严禁抄袭,文中不能泄露真实校名、考生姓名等信息。

    组卷:10引用:5难度:0.7
  • 1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二十大上,习近平主席提出“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成为高素质人才离不开学习”。
          中国的古诗文中蕴含着诸多有关学习的启示。孔子曾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说明了应多学习他人的长处,以弥补自身不足;孟郊在《劝学》中写道“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阐述了学习的作用;朱熹在《读书之要》中提到“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体现了学习要讲究方法……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3引用:5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