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3课 《孟子》三章》2023年同步练习卷(4)
发布:2024/9/8 20:0:9
一、基础知识
-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公孙衍
不能淫
傅说
胶鬲组卷:121引用:3难度:0.9 -
2.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七里之guō
wěi
封jiāng
一怒而诸侯jù
安居而天下xī
必敬必jiè
富贵不能yín
人héng
héng组卷:140引用:2难度:0.7 -
3.【通假字】解释加点词。
(1)亲戚畔之
(2)往之女家
(3)曾益其所不能
(4)衡于虑
(5)入则无法家拂士组卷:99引用:2难度:0.8 -
4.写出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甚矣,汝之不惠!
(4)是焉得为大丈夫乎组卷:427引用:5难度:0.8
四、文言文阅读
-
11.阅读古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文】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有误的一项是A.委而去之(放弃) B.池非不深也(护城河) 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边疆) D.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 A.舜发于畎亩之中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B.行拂乱其所为 入则无法家拂士 C.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D.战必胜矣 必先苦其心志
A.甲乙两文都用了类比论证的手法:甲文以战争的情况作为事例,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类推出治国的道理;乙文则从个人事例说起,最后归结到统治者治国上。
B.甲乙两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灵活,形式多样,给文章平添了气势。此外,对比、对偶等修辞手法配合运用,也为文章增色不少。
C.甲文的论点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乙文的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它们主要都是针对最高统治者来说。
D.甲乙两文都是短小的议论文。作者抓住论述的中心,以高度概括的语言作扼要的论证,观点鲜明突出,读后发人深思。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5)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的战国时代,而当今世界局势也不够稳定。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而日本就钓鱼岛问题多次向中国挑起事端。请你结合甲、乙两文中的相关内容,联系实际来谈谈自己的感悟。组卷:416引用:4难度:0.7 -
12.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各题。
(一)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富贵不能淫》)
(二)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也。祖河东太守。蕃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①.父友同郡薛勤来候②之,谓蕃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蕃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③,甚奇之。
(节选自范晔《后汉书》)【注】①芜秽:犹荒废,形容田地未整治,杂草丛生。秽:多。②侯:拜访。③清世志:让世道澄清的志向。清:形容词做动词用。
(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丈夫之冠也 既加冠 B.岂不诚大丈夫哉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C.戒之曰 必敬必戒 D.不得志 处处志之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3)《孟子》文章以逻辑严密著称,请简要分析语段(一)第二段的论证思路。
(4)语段(一)和语段(二)都谈到了“大丈夫”,请你结合两个语段内容说说孟子、陈蕃认为什么样的人是真正的“大丈夫”?组卷:51引用:3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