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龙江一中高二(上)开学语文试卷

发布:2024/11/11 0:0:2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15年12月,中国、美国、法国及欧盟等缔约方在法国巴黎达成了一项协议--《巴黎协定》,协定要求在21世纪末将全球的温升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并力争在21世纪下半叶全球实现碳中和。碳中和要求所有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实现人为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总量与大自然吸收的总量相平衡。因此碳中和不是二氧化碳零排放,而是一个国家之内的温室气体的净零排放,即一个国家领域内的温室气体排放与大自然所吸收的温室气体相平衡,其目的是维持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浓度大致稳定,避免地球表面温度的大幅变化,防止气候变化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的生态系统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害。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表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一重大宣示,是党中央、国务院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构建以国内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无论是达峰目标还是碳中和的愿景,对中国的发展转型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应对气候变化实质上是一场发展转型的竞争。以欧盟为例,其达峰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是实现发展之后知道什么时间二氧化碳排放出现峰值的,达峰之后有一个漫长的平台期才开始缓慢下降,现在即将走向快速下降,然后走向碳中和。而中国则是人为地设定了达峰的时间表,现在仍在爬坡,还没有看到峰顶;达峰后还需要作出艰苦的努力,才能渡过平台期,实现稳步下降,再到快速下降,进而实现碳中和。欧盟承诺的碳中和时间与达峰时间的距离是70~80年,中国承诺的碳中和时间与达峰时间的距离是30年,达峰之后几乎没有平台期的缓冲就要开始下降,且是快速下降,这些就是中国的最大挑战,道路或路径几乎相同,但是时间是非常紧迫的。
          中国的GDP碳强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多,欧盟的6倍多。当前宣示的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就是要倒逼中国发展转型,从而激发出更多的创新活力。从全球治理雾霾的经验来看,英国伦敦和德国鲁尔治理大气污染都是用了20多年的时间,东欧的大气污染治理因为有了前车之鉴和技术进步,大体上用了不到10年的时间。
          欧盟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实现减排,那个时候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等低碳能源技术的成本是目前的许多倍,我国在2030年以后开始减排,届时低碳技术的成本又会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以光伏发电成本为例,1990年每千瓦时的光伏发电成本是100美元,2000年降低到10美元,2010年降低到1美元,现在的平均水平是5美分,深信2030年、2060年肯定是大大低于目前水平。
          如何应对碳中和问题,最紧迫的挑战是一个多答案的选择题,可以有不同的选择。欧盟的成功在于民众的支持,美国减排的成功在于市场的力量,中国的成功应该是民众的力量加上市场的选择和制度的优势三方面的结合。目前,中国的达峰和碳中和已成为了国家意志,只要将这些任务分解到每一个地方政府,每一家企业,乃至每一个家庭,发挥我们国家的制度优势,即发挥民众、企业和政府三个方面的积极性,什么样的困难都可以克服。
          总之,无论减排还是碳中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本质就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也是一场发展转型的竞赛,均是挑战与机遇并存,关键在于如何把握机遇,化危为机。
    (摘编自李俊峰、李广《碳中和--中国发展转型的机遇与挑战》)材料二:
          中国传统村落是乡村旅游地的重要类型,它以古朴的村落风貌、丰富的文化景观与独特的民居建筑见长,吸引众多的中外游客。但风貌维持、古建保护与旅游开发、低碳诉求往往会产生矛盾,形成对立。如太阳能热水器在屋顶的架设产生视觉污染,破坏古朴的村落意境;沼气池的开挖建设有可能损坏古建文物。因此,从中国传统村落的资源特征和保护需要考虑,探索相应的碳中和实现路径势在必行。
          对于传统村落而言,应因地制宜地选择符合自身特征的低碳清洁能源,合理使用太阳能、地热能和乡村地区丰富的生物质能,寻找到村落保护、旅游发展、低碳诉求的理想点。采用村落四旁绿化与建筑立体绿化相结合的植绿技术,绿化、美化村落环境,营造出悦目的感官体验效果,提升旅游体验质量,同时兼具固碳生态服务功能。固体废弃物是传统村落型乡村旅游地主要碳源之一,减量化、资源化与无害化是固体废弃物处理依据的基本原则,在资源化利用固体废弃物的产业化与市场化水平尚待提高的情势下,从源头减少垃圾的产生也就显得十分必要。传统村落型乡村旅游地的低碳发展离不开社区居民的参与与支持,社区居民的自愿参与和融入低碳生活,方能推动乡村旅游地的低碳可持续发展。
    (摘编自丁雨莲《碳中和视角下乡村旅游地净碳排放估算与碳补偿研究》)(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国家领域内,大自然所吸收的温室气体总量与人为排放的温室气体总量达到平衡,就是二氧化碳零排放。
    B.中国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所承诺的碳中和与达峰的时间距离较短,且达峰后几乎无平台期的缓冲就得快速下降。
    C.碳中和的本质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发展转型竞争,把握机遇,化危为机,实现发展方式的绿色低碳转型是关键。
    D.中国传统村落的旅游优势是风貌古朴、文化景观丰富且民居建筑独特,短板是开发困难,无法满足低碳诉求。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在联合国大会上的宣示,既是面对新发展格局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也彰显了保护地球家园的大国担当。
    B.因为有欧洲国家治理大气污染的经验可借鉴,加上低碳技术成本的大幅下降,我国可以如期兑现碳中和的承诺。
    C.如果充分发挥我们国家的制度优势,调动民众和企业,分解减排任务,就能克服困难,从容应对碳中和问题。
    D.合理使用太阳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可以促进中国传统村落旅游发展与实现碳中和目标之间矛盾的解决。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符合碳中和的一项是
     

    A.建设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尝试提供碳信用、碳风险管理等金融服务。
    B.实行垃圾分类,居民投放日常产生的可回收物,经回收后可获得收益。
    C.为推进氢能发展战略,加大煤制氢、石油制氢和天然气制氢的规模。
    D.在光伏治沙中探索“板上发电、板间养殖、板下种植”的商业模式。
    (4)关于乡村旅游地碳中和的实现路径,材料二提出了哪些建议?请简要概括。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组卷:12引用:4难度:0.6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红梅
    川端康成
          父母面对面地坐在被炉边上,观赏着古树红梅绽开的两三朵花儿,一边争论着。父亲说:“这颗红梅的花儿,几十年来都是从下面的枝桠开始绽开的。自从你嫁过来以后,也没有改变过。”“我没有这种感觉。”母亲没有附和父亲的感怀,父亲很不服气。
    “自从嫁过来以后,我压根儿没有空闲观赏过梅花。”
    “那是因为你稀里糊涂地虚度岁月。”
          说完这些,想到与红梅的寿命相比,还是人的一生短暂,父亲就没兴致继续感慨了。
          不觉间,话题转到新年的糕点上来。
          父亲说他正月初二,在风月堂买了点心回来。母亲却强调没有那回事儿。
    “瞧你,我不是让车子在明治糕点公司那儿等了一会儿,又坐这部车子绕去风月堂吗?我的确在这两家铺子买糕点了嘛。”
    “你的确在明治糕点公司买了,可是,自打我到这个家来以后,就不曾见你在风月堂买过什么东西。”
    “言过其实了吧。”
    “当然,我从来没尝过嘛。”
    “别装糊涂了,过年你不也吃过了吗?我的确买回来了嘛。”
    “唉,真讨厌。大白天说梦话,你不觉得害羞吗?”
    “咦?难道是我--”
          女儿在厨房准备午餐,父母的争论全听见了。她是了解真情的。但她无意开口,只顾微笑地站在锅台边上。
    “的确带回来了吗?”母亲好不容易只对父亲在风月堂买过东西这一点,准备予以承认似的,可她又说:“不过,我没有看见过呀。”
    “我是拿回来了嘛--会不会忘在了车厢里?”
          父亲的记忆也发生了动摇。
    “怎么会呢--要是忘在车厢里,司机一定会送来的。他绝不会悄悄拿走,是公司的车子嘛。”
    “这也是啊。”
          女儿忐忑不安。
          母亲似乎全然忘却了,这够奇怪的。父亲被母亲这么一说,似乎也渐渐失去了信心,这就更加奇怪了。
          正月初二那天,父亲乘车兜风,是去过风月堂买了许多糕点回来的。母亲也品尝过了。
          沉默持续了一阵子,母亲骤然想起来似的,直截了当地说:“哦,哦!是糯米面小饼!你是买过糯米面小饼。”
    “对嘛!”
    “有绿豆馅点心,铜锣形馅点心,还有许多糕点,真叫人不好办呐。”
    “对嘛。我是买回来了嘛。”
    “不过,那种粗点心是在风月堂买的?那种东西。”
    “是啊。”
    “哦,对了,对了。的确,我把它给谁了。用纸包好,是给人家了……啊,是给谁了呢?”
    “对啊,是给人家了。”
          父亲如释重负,接着他又说:“是不是送给了房枝呢?”
    “啊,对,是送给了房枝。对,我还说让孩子看见了不好,是悄悄包好送去的。”
    “是啊,是房枝?”
    “唉,确实是那样。是送给房枝了。”
          父母的对话暂告一段落。他们感到彼此的谈话一致了,各自都得到了满足。
          然而,这与事实也不尽相符。点心并非送给原来的女佣房枝,而是送给了邻居的男孩子。
          女儿正在等待着:母亲会不会又像方才那样想起点心到底给谁了呢?饭厅里鸦雀无声,只传来了铁壶的响声。
          女儿端上做好的午饭,摆放在被炉板上。
    “好了,刚才的话,你都听见了?”父亲说。
    “听见了。”
    “你妈糊里糊涂,真让人头疼。而且还越来越固执了。好了,平时帮着你妈记着点,好吗?”
    “究竟谁糊涂?你爸爸也--今天的风月堂话题,我认输了。不过--”
          关于房枝的事,女儿欲言又止。
          这是父亲辞世前两年发生的事。父亲患轻度脑溢血症后,基本上不去公司上班了。
          打那以后,红梅照例从下边的枝桠先开花。女儿经常回忆起父母关于风月堂的这段对话。然而,她不曾跟母亲言及。因为她觉得母亲早已把这件事忘却了。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注重写实,以平凡琐碎、互相关心的生活场景,展示了极具生活气息的家庭氛围。
    B.女儿听到父母争论是否在风月堂买了糕点时“无意开口”,是因为她知道真情,不想加入这场无趣的争论。
    C.母亲想起了糕点的种类,既印证了女儿“母亲也品尝过”的情节,也为下文父母关于蛋糕去处终于达成一致看法做了铺垫。
    D.小说最后交待“这是父亲辞世前两年发生的事”,表明父母关于糕点的争论是女儿回忆的内容。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理解与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在父母争论的过程中,穿插对女儿动作、心理、神态的描写,舒缓争论的紧张气氛,使文章的情节冲突趋于平淡。
    B.小说先写母亲错漏的记忆,再想起事实,记忆却再次扭曲。这种写法增加故事的不确定感,更能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C.本文语言质朴,叙述舒缓,没有太强的故事性,主要以心理描写塑造人物,用对话展现鲜明的人物性格。
    D.女儿知道内情,最后也没有告诉母亲,在悬而不决的故事中读者感觉到了一家人的浓浓深情。
    (3)文中“红梅”先后两次出现,有哪些作用?
    (4)曹禺说:“日人小说确有其风格,而其细致、精确、优美、真切,在我读过的几篇中,十分明显。”川端康成的作品鲜明地体现了日本小说的语言风格,请选取其中两点结合本文简要分析。

    组卷:28引用:8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1分)

  • 7.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春节,俗称“新年”“过年”,在中国是汉族以及其他一些民族最重要的节日,在新加坡、韩国、越南等国也是法定假日。“过年”在中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更富于人世伦理色彩。春节是亿万中国人情感的聚合,也是礼仪文化和交往活动的集中展现。除夕之夜,阖家团聚,一起吃年夜饭,习惯上称“团年”。这是家庭团圆的重要时刻,多少年来,人们都看重这一时刻。不管路途多么遥远,在外地的儿孙多半要赶回家,和家人团聚。以前,一般是晚辈回到长辈所居住的地方,现在,由于工作和时间关系等原因,①   ,地点变了,浓浓的血缘亲情不变。
    “拜年”是体现晚辈对长者尊敬的一个礼节,也是邻里之间沟通情感的一种方式。每年一次的拜年礼仪,加强了亲族之间的血缘亲情,维持和巩固着近邻“亲如一家”的地缘互助关系。拜年是欢乐喜庆的象征。民间讲究“冤家宜解不宜结”,②   ,也要相互拜年,尽释前嫌。传统的拜年活动,很大程度上能起到化解矛盾、增进友谊和感情的积极作用,是中华民族传统礼教的一种延续方式。
          春节也具有生态文化的意义,包括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新年与四时中的立春节气接近,一年之始与四季之始的时间基本合拍。过年时兴的花果植物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景。③   ,春节的气氛给人们带来浓浓的暖意,孕育着蓬勃的生机,体现着社会的和谐。社会的和谐,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还有人内心的和谐。
    (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请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20个字。

    组卷:12引用:7难度:0.9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据某日报统计,近三年该省高考报考专业排行榜如下:理科前五位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金融学、会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经济学;文科前五位为会计学、法学、金融学、财务管理、审计学。这些专业备受考生与家长青睐。
          材料二  湖南耒阳留守女孩钟芳蓉在2020年的高考中考出了676分的好成绩,获湖南省文科第四名。她热爱考古,所以她选择报考了北京大学考古专业。有网友说:“这种家庭应该选择毕业后可以赚更多钱的专业,比如北大经管。”
          作为即将毕业的高中生,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发言稿,在班会上谈谈你对专业选择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25引用:7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