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广东省中山市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三)
发布:2025/10/28 22:0:47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诗歌传情达意有两大基本手段,即音韵节奏和意象形象。诗的音韵节奏作用于人们的听觉感受和内在的节奏感受,而意象、形象则作用于人们的视觉、想象和知解力。要完美地鉴赏、理解一首诗,必须充分调动人们的这两大类感觉能力。任何一类感觉能力的缺乏,都会导致对诗歌理解的障碍。
当我们仅专注于意象的显现和内涵时,往往就会对音韵节奏的表现作用“听而不闻”,甚至把它当作一件可有可无的东西。尤其面对那些没有什么意象,而主要诉诸音韵节奏的诗时,我们就会显得木然无知,处于一种所谓的“失语”状态。这种能力的缺乏还容易导致出现另一个毛病。由于对音韵节奏的感悟本是一种关系性的、整体性的感悟,这种能力的缺乏就会带来对诗歌的整体感受、把握能力的缺失。于是就会出现这样一种诗歌解读现象,往往在一些局部(通常都是意象或所谓象征)大加穿凿,大加发挥。在诗歌的理解中经常出现的那种“阐释过度”的毛病,就常常是由这一原因引起的。
与音韵节奏感悟能力缺乏的毛病相对,在诗歌理解中出现的另一个毛病就是对意象的领悟能力欠缺。一旦诗有一些稍深厚复杂的意象或象征,就感到不知所措。尤其是当一些诗主要并不依赖于音韵节奏而主要借助意象的新颖深厚以及意境来表现时,他们就基本失去了领悟诗歌的意旨及其巧妙之处的兴趣。这样一种对待诗歌的态度对于理解诗歌,尤其是理解新诗往往会造成很大的障碍。这样对待诗,对待那些缺乏音韵节奏的诗,实则也是偏颇的。因为诗,本来就是音乐因素与造型艺术因素的混合物。它有时这个方面的因素重一点,有时那个方面的因素重一点,对诗而言都属于正常现象。当一首诗主要诉诸意象等因素时,我们就应当主要从意象、形象的角度去欣赏它,而不要再计较于它的音韵节奏是否优美。
当然,我们也希望,诗能够在音韵节奏和意象两方面总是能和谐统一,但我们也要知道,诗作为一门混合型的艺术,它有时候的确能够做到如此,但有时候的确会有所偏重。那么,我们欣赏诗,就应当具有两副眼光,而且有时候要更多地用这一副眼光,有时候要更多地用另一副眼光。
(摘编自谭德晶《现代诗歌理论与技巧》) 材料二:
综观20世纪中国新诗,从创作实践到理论批评,从语言形式、表现手法到观念题旨、艺术精神,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诸多优良传统。不过,这种继承不是亦步亦趋的墨守成规的仿效,而是在横向移植的外来参照之下的现代创造性转化。
胡适的《尝试集》作为白话新诗的发轫,其秉承古典诗歌的遗传基因即至为明显,胡适自己就承认,他的新诗“实在不过是一些刷洗过的旧诗”。胡适之后,白话诗人的创作或强或弱、或显或隐、或多或少,都无法完全远离古典诗歌传统的一脉血缘。
古今诗人之间,像郭沫若诗歌的豪情气势与李白诗歌,艾青诗歌的深沉悲郁与杜甫诗歌,戴望舒、何其芳诗歌的辞色情调与晚唐温李诗词,卞之琳诗歌的炼字琢句与南宋姜、吴雅词等;古今诗体之间像胡适之体的浅白与元白体的浅俗,俞平伯、严阵、流沙河诗歌的语言节奏与古代词曲句式,郭小川的新辞赋体诗歌与古代辞赋歌行,白话小诗的体式与古代绝句小令等;古今诗歌流派之间,像新边塞社会激昂迈进、地域特色显明,与盛唐边塞诗的激情悲壮、异域风光独特等;古今诗歌主题之间,像社会政文治主题,爱国主题,爱情主题,时间生命主题,历史主题,自然主题,乡愁主题等;古今诗歌剧形式手法之间,像构句分节押韵,意象化,比兴象征,构思立意,意境营造与氛围渲染,叙事性和戏剧化,互文与用典等;其间均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开展扎实有效的古今诗歌传承研究工作,有利于古代诗歌研究者扩大视野,完善知识结构,形成关于中国诗歌史发展演变的整体观,理清20世纪新诗的诗学背景和诗艺渊源,从而对古典诗歌的现代价值和现代新诗的艺术成就,作出较为准确的评估;并以辉煌灿烂的古典诗艺为参照,剖析新诗艺术的利弊得失,提升新诗的艺术水准:促使古典诗艺的现代性转化;它还有望在中国诗学领域拓展出一片边缘交叉的新垦地,形成一个新的分支学科;而在广泛的意义上,它更有益于培养现代学人丰富的审美趣味、弘通的历史视野和对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的能力。
(摘编自杨景龙《古典诗歌的现代传承》)(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只要把握音韵节奏和意象形象这两大诗歌传情达意的基本手段,就能完美地鉴赏、理解一首诗。
B.对意象的领悟能力欠缺,容易导致人们在理解诗歌时,基本失去领悟诗歌意旨及其巧妙之处的兴趣。
C.实现了现代创造性转化的中国新诗,在语言形式和表现手法两方面继承了古典诗歌的诸多优良传统。
D.《尝试集》是中国新诗的发轫之作,尽管胡适不愿面对,但他的部分诗作几乎就是古典诗歌的翻版。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音韵节奏感悟能力的缺乏会带来对诗歌整体感受、把握能力的缺失,进而经常导致在诗歌的理解中出现“阐释过度”的毛病。
B.虽然诗是一门混合型艺术,但其在音韵节奏和意象两方面并不能总是做到和谐统,因此,我们在欣赏诗时,应当具有两副眼光。
C.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是:20世纪的中国诗坛,几乎所有诗人的创作或强或弱、或显或隐、或多或少,都与古典诗歌传统一脉相承。
D.中国新诗只有实现了在横向移植的外来参照之下的现代创造性转化,才能继承古典诗歌优良传统,开展好古今诗歌传承研究工作。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材料二论据的一项是
A.戴望舒《雨巷》中的主要意象“丁香”,源自李環的《摊破浣溪沙》中的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
B.余光中《碧潭》中的“如果舴猛再舴艋些”,借鉴了李清照《武陵春》中“只恐双溪舴艋舟”的句意。
C.贺铸《行路难》“不知我辈,可是蓬蒿人”,与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中的“我辈岂是蓬蒿人”有关联。
D.舒婷的《船》表现了咫尺天涯的永恒阻隔,与《古诗十九首》中“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同出机杼。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诗歌传情达意有两大基本手段,即音韵节奏和意象形象。统编教材选录的中国新诗在这两方面都做到了和谐统一,请以《再别康桥》或《大堰河——我的保姆》整首诗为例简要分析。
附: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大堰河,是我的保姆/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她是童养媳/大堰河,是我的保姆
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你的被雪压着的草盖的坟墓/你的关闭了的故居檐头的枯死的瓦菲/你的被典押了的一丈平方的园地/你的门前的长了青苔的石椅/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组卷:2引用:2难度:0.5 -
2.(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小人物遇到大人物
马丁•苏特 在我们所有人的身上都发生过这样的事:我们因为意外地遇见了某个重要人物而一下子手足无措。我们说话颠三倒四,找寻线索,结结巴巴或者迸不出一个字来。
类似这样的事霍力格就遇上过。一场关于目标管理之复兴的报告结束之后,他在会议宾馆的衣帽柜前排队。他前面的那个头发灰白、身材魁梧的先生取了大衣,正在找一枚硬币给那个管衣帽的服务生。霍力格出于着急而不是为了抢先,就递给了他两瑞士法郎。这位先生吃惊地转回头--是马海。
马海!两次年度最佳经理人,这个国家最近几个真正热门的股份公司之一的董事长和总裁,经济界的巨头!而霍力格却像塞给小厮一样给了他两个瑞士法郎,而他竟接受了!马海把它递给了管衣帽的服务生,将大衣和围巾搭在手臂上,道了声谢,走开了。
霍力格让人把他的大衣取出来递给他,却发现自己已经把身上最后的零钱都牺牲掉了,只好给了一脸惊讶的服务生十块的票子,希望还能够赶上马海。
他如了愿。马海站在前厅,正在扣大衣,像是在等着霍力格。总之,他向他伸出手并介绍自己叫“马海”,好像他不是每两天就出现在一份霍力格看到的报纸上一样。
霍力格也介绍了他自己,然后他们就简单地聊了聊,泛泛地谈了谈目标管理,特别讲到了那场报告。霍力格并不是太专心,因为他一直在用一只眼睛注意着是否有认识他的人看见了他在和马海说话。真的,那是谁一摇一摆地走过去了?是弗兰肯贝克的左右手--路易特女士。
如果他除了弗兰肯贝克以外,还希望让谁看见他与马海这么无拘无束地聊天,那这个人当属路易特女士。她会注意到这个场景的细枝末节:霍力格一边讲话一边扣大衣的那种随意的姿态,好像他天天都和经济界巨头聊天。马海对他微笑着,仿佛霍力格刚讲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笑话。弗兰肯贝克肯定会装着没看见。他才不会站在一旁看着他与马海谈天,让霍力格得意呢。弗兰肯贝克会扭转头去不看并且忽略所有的细节。
但路易特女士不会这样。她会牢牢记住这些细节,然后逐一地讲给她的老板听。
她朝他们这边看过来,愣了一下,然后微笑着点点头。就在他脑子里想着路易特女士的时候出了事--马海说:“好,再见,霍力格先生,再次非常感谢。”霍力格回答道:“这不算什么,马海女士。”
“这不算什么,马海女士。”这可是肯定有一百公斤重,一百八十五公分高,六十三岁的国家经济界的巨头!马海女士!
命运的安排,使得这个两次年度最佳经理人、这个国家最近几个真正热门的股份公司之一的董事长和总裁得知了一个叫斯蒂芬•霍力格的人的存在--甚至将他的姓记住了几分钟!他却管他叫马海女士!仅仅因为恰好在告别的当儿,路易特女士,他的最大的嫉妒者弗兰肯贝克的左右手,一扭一扭地从他们身边走过。“这不算什么,马海女士。”
马海好像没听见,再次冲他友好地微笑了一下,然后向出口走去,他的穿制服的司机可能在那里等着他呢。霍力格像瘫痪了一样立在原地。这瘫软至少使他没有犯试图改口的错误。“嗯,我当然是想说,先生。这不算什么,马海先生。不是女士。先生。”
霍力格的头一个反应就像所有人在遇到大灾难之后的反应:他希望这事没有发生。也许他只是觉得自己说了“女士”。或者他只是在想象中遇见了马海。当霍力格又能走动了之后,他立刻冲向出口。在那里他刚好还可以看见一辆轿车的尾灯从禁止停车区消失,他知道,这不是想象。他替马海给了管衣帽的服务生小费,然后又称他为“马海女士”。
在接下来的几个星期至几个月中,霍力格平静了下来。也许马海并不是装着没听见。霍力格没把“女士”说得很重。他说得很急促。这个词如此不经意地滑出他的嘴唇,这也完全可以是“先生”呵。在会议宾馆喧闹的大厅里一个Hr(先生)与一个Fr(女士)根本就听不出差别。尤其不会被一个已经几乎到了退休年龄的、据他所知曾是炮兵军官的老者听出来。他们都有轻微的听觉……障碍。
而且就算他以为听见了“女士”,他也会因为这个想法的荒唐,即一个陌生人会在会议宾馆的衣帽柜前称他为“女士”,而将其归为自己的听觉错误。
今天,两年之后,他又在同一个会议宾馆遇见了马海,这次是在男厕所。洗手的时候霍力格鼓起勇气说:“也许您还记得我,我是那个曾在衣帽间替您付了两个瑞士法郎的,斯蒂芬•霍力格。”
马海一边烘干手,一边打量着霍力格。“啊,当然,”他高兴地叫出声来,“霍力格小姐!”
(有删改)(1)下列各项中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题目是“小人物遇到大人物”,这里的小人物指的是霍力格,大人物是马海。霍力格第一次遇到马海就主动拿出两瑞士法郎替他付小费,以此来讨好他。
B.霍力格追上马海并和他攀谈,是想借此抬高自己的身价,临别时一句“这不算什么,马海女士”又让他陷入不安之中。
C.马海是这个国家经济界的巨头,也是彬彬有礼的绅士,为了顾全霍力格的面子,才没有为称呼翻脸。
D.小说运用动作、语言、肖像和大量的心理描写,刻画了霍力格这一典型的小人物形象。
(2)霍力格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3)霍力格在口误之后的一系列心理活动,反映了他怎样的心理?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生活,谈谈你对这种心理的看法。组卷:1引用:1难度:0.6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交往见人品
周国平
①使一种交往具有价值的不是交往本身,而是交往者各自的价值。高质量的友谊总是发生在两个优秀的独立人格之间,它的实质是双方互相由衷的欣赏和尊敬。因此,重要的是使自己真正有价值,配得上做一个高质量的朋友,这是一个人能够为友谊所做的首要贡献。
②人们常常误认为,那些热心于社交的人是一些慷慨之士。泰戈尔说得好,他们只是在挥霍,不是在奉献,而挥霍者往往缺乏真正的慷慨。
③那么,挥霍与慷慨的区别在哪里呢?我想是这样的:挥霍是把自己不珍惜的东西拿出来,慷慨是把自己珍惜的东西拿出来。社交场上的热心人正是这样,他们不觉得自己的时间、精力和心情有什么价值,所以毫不在乎地把它们挥霍掉。相反,一个珍惜生命的人必定宁愿在孤独中从事创造,然后把最好的果实奉献给世界。
④交往为人性所必需,它的分寸却不好掌握。帕斯卡尔说:“我们由于交往而形成了精神和感情,但我们也由于交往而败坏着精神和感情。”我相信,前一种交往是两个人之间的心灵沟通,它是马丁•布伯所说的那种“我与你”的相遇,既充满爱,又尊重孤独;相反,后一种交往则是熙熙攘攘的利害交易,它如同尼采所形容的“市场”,既亵渎了爱,又羞辱了孤独。相遇是人生莫大的幸运,在此时刻,两颗灵魂仿佛同时认出了对方,惊喜地喊出“是你!”人一生中只要有过这个时刻,爱和孤独便都有了着落。
⑤对于人际关系,我逐渐总结出了一个最合乎我性情的原则,就是尊重他人,亲疏随缘。我相信,一切好的友谊都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不是刻意求得的。我还认为,再好的朋友也应该有距离,太热闹的友谊往往是空洞无物的。
⑥从一个人如何与人交往,尤能见出他的做人。这倒不在于人缘好不好,朋友多不多,各种人际关系是否和睦。人缘好可能是因为性格随和,也可能是因为做人圆滑,本身不能说明问题。在与人交往上,孔子最强调一个“信”字,我认为是对的。待人是否诚实无欺,最能反映一个人的人品是否光明磊落。一个人哪怕朋友遍天下,只要他对其中一个朋友有背信弃义的行径,我们就有充分的理由怀疑他是否真爱朋友,因为一旦他认为必要,他同样会背叛其他的朋友。“与朋友交而不信”,只能得逞一时之私欲,却是做人的大失败。
⑦在一次长途旅行中,最好是有一位称心的旅伴,其次好是没有旅伴,最坏是有一个不称心的旅伴。
(选自《做人与处世》,有删改)
(1)第⑦段说“最好是有一位称心的旅伴”,请阅读全文,概括出“称心的旅伴”的特征。
(2)除了道理论证,第③段还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3)请你举出一个能证明“一切好的友谊都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不是刻意求得的”的论据,并作简要分析。组卷:7引用:2难度:0.6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阮小咸诗集》序
[清]梅曾亮 江宁郡城,其西北包十余山,林壑深远,而秦淮、清溪之水萦带其下,其迹虽或存或湮,或而清淑之气犹足以沾溉人物。故士生其里,多跌宕自标异,或真朴无文饰,有六朝人余习,其衣冠言动,与南城人风气固殊也。以余相知,若严君小秋、汪君邺楼、车君秋舲、陆君香筠、汪君平甫、方君慎之及小咸,所居相去率不过一二里。而诸君皆多文酒之会,时相与携榼访胜,极乎山砠水涯,欢吟醉呼,穷日夜,披林莽,逐星月而归,以为常。小咸虽与诸君倡和相得,而终岁授徒,于文酒之乐不多与也。
及余自京师归,北城诸君凋逝殆尽,慎之亦久客不能归,独君年已七十,尚授徒如故。余因叹年未甚耄老,而自里居后,山城孤寺,往往多独游,少与偕者。见少年游从意气之盛追念昔时同辈邈焉难求而寂寞自守得臻乎老寿如君者为可幸也。
乃未几而君亦旋卒,君之子肇星以诗稿属序。余读之,清婉恬适,如君其人,不以其不得志于有司【注】也而有怨词,有矜气,真德人之音也。昔与君及邺楼、香筠同肄业于尊经书院,夜归,市户皆静闭,独吾三四人履声满街。读君诗,忽忽不觉为数十年事也。
咸丰二年九月序。
(选自《柏枧山房文集》)[注]不得志于有司:韩愈《送董邵南序》:“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意为科举未考中。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见少年游从意气之盛/追念昔时同辈/邈焉难求/而寂寞自守/得臻乎老寿如君者/为可幸也
B.见少年游从/意气之盛追念/昔时同辈邈焉难求/而寂寞自守得臻乎/老寿如君者/为可幸也
C.见少年游从意气之盛追念/昔时同辈/邈焉难求而寂寞/自守得臻乎/老寿如君者/为可幸也
D.见少年游从意气之盛/追念昔时同辈/邈焉难求/而寂寞自守/得臻乎老寿/如君者为可幸也
(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序:一种文体,送别赠言的文章,专用于赠别,内容多是表惜别、祝愿、劝勉、誉扬之意,本文是一篇赠序。
B.六朝:一般指的是中国历史上三国至隋朝时期南方的六个朝代。
C.耄老:指老年。
D.有司:主管某部门的官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阮小咸是封建社会里一个清贫的读书人,以教书为业,一生默默无闻,最后老死于乡里。
B.作者从京师回到乡里后,大部分朋友已然离开人世,物是人非,作者表达了对人生的无常、悲欢离合的感慨。
C.阮小咸虽然年逾七十,依然教徒如故,闲暇之时自己独自出游,仍然把持着寂寞自守的情操。
D.阮小咸去世之后,作者为其诗集作序,感慨阮小咸的作诗和做人如出一辙,不因科举失利而自怨自艾,而是仍然能有端庄之气。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小咸虽与诸君倡和相得,而终岁授徒,于文酒之乐不多与也。
②乃未几而君亦旋卒,君之子肇星以诗稿属序。
(5)文中是如何侧面衬托阮小咸的人物形象的?试举例说明。组卷:3引用:2难度:0.6 -
5.古代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1)从诗歌体裁的角度来看,这首诗属于
A.小令 B.乐府 C.绝句 D.律诗
(2)从诗歌题材的角度来看,这首诗属于
A.闺怨诗 B.咏史诗 C.咏物诗 D.边塞诗
(3)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组卷:17引用:1难度:0.7 -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用行路反面设喻,论述学习积累的重要性的两句是:“,。”
(2)苏轼在《赤壁赋》中,用“,”两句概括了曹操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盛状。
(3)姚鼐在《登泰山记》中写登上泰山之巅,极目远眺,夕阳照耀着泰安城,看到“,”的美景。组卷:4引用:3难度:0.8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填入画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句是( )
阿Q在形式上打败了,被人揪住黄辫子,在壁上碰了四五个响头,闲人这才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阿Q站了一刻,心里想,“________”于是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组卷:36引用:6难度:0.7 -
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
组卷:49引用:1难度:0.5 -
9.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全国道德模范龚全珍老人,建国初随丈夫甘其昌将军回到江西老家,当时农村条件极为艰苦,她却 ,在乡村教师岗位上几十年如一日地坚守着。
②有的党员入党以后,就将党章 ,没有再翻看过;有的党组织搞学习教育活动,参考材料里竟然没有党章……长此以往,一些党员不知党章是什么,自然也就不奇怪了。
③今年财政部的23号文明确对地方政府及国有企业“明股实债”行为进行限制,这一灭“实债”以求“真效”的举措,或将使部分有效益的民营企业 ,迎来发展新机遇。组卷:2引用:1难度:0.6
-
1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3个字。
很多癌症患者认为,改变饮食结构,减少碳水化合物尤其是葡萄糖的摄入,可以“饿死”癌细胞。其实这种说法有很大问题,不是不能饿死,而是很难饿死。
癌细胞在进化优势上的特点之一,就是当环境变化的时候,它们比正常细胞更有可能适应环境而生存下来。癌细胞爱吃葡萄糖,______。由于癌细胞生长太快,血管供应跟不上,癌细胞很早就学会了不依赖葡萄糖。当葡萄糖不足的时候,很多癌细胞会改换口味,开始吃别的东西,比如谷氨酰胺。就像是爱吃米饭的人,你把稻谷从地球上拿走,他就会被饿死吗?显然不能。
研究表明,对于人体的脑细胞来说,葡萄糖是唯一能量来源。每一天,大脑需要消耗大约100克的葡萄糖,占了全身葡萄糖消耗的60%。心脏和肌肉,对能量需求也非常大,而且适应性更差。_____,癌细胞对于吃,远没有那么挑剔,所以比正常细胞更能扛。目前主流的临床营养师,一般鼓励患者均衡饮食,这样做更为重要的一点是,人体内抗癌细胞的主要战士免疫细胞,也非常需要能量,包括葡萄糖。如果过度控制营养和饮食,______,导致免疫力降低,对抗癌反而不利,所以千万要慎重。组卷:37引用:2难度:0.5 -
1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各题。
古往今来,最使人们感到( )莫测的客观存在就是时间了。尽管在物理学家和哲学家那里,空间也是一个缠夹不清的概念,但对于普通人来说,空间毕竟是容易感觉和理解的。时间则不同了,它究竟是什么东西呀?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无处不在。它( ),却又千金难买。伏尔泰在哲理小说《查第格》中编了一个谜语:“世界上哪样东西是最长的又是最短的,最快的又是最慢的,最能分割的又是最广大的,最不受重视的又是最受惋惜的;没有它,什么事都做不成,它使一切渺小的东西归于消灭,使一切伟大的东西生命不绝?”谜底就是“时间”。在时间的各项性质中,___________。孔子在河边叹息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后代的诗人也( )地用滔滔东流的河水来比喻时间。唐代的韩琮甚至认为只要听听流水的声音就能感受到时间的消逝:“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选自《莫砺锋诗话》,有删节)(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2)下列填入文中画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A.神奇 一文不名 异曲同工 B.神妙 不值一钱 异曲同工 C.神奇 不值一钱 不约而同 D.神妙 一文不名 不约而同
A.最使人们无能为力却又感到切肤之痛的就是它的飞速流逝且永不复返
B.最使人们感到切肤之痛却又无能为力的就是它的永不复返且飞速流逝
C.最使人们无能为力却又感到切肤之痛的就是它的永不复返且飞速流逝
D.最使人们感到切肤之痛却又无能为力的就是它的飞速流逝且永不复返
(3)下列与“时间”相关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出自语录体散文《论语》,孔子用这句话抒发了对时间流逝、永不停歇的感慨。
B.《逍遥游》中的“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揭示出生命长短的相对性。“晦”“朔”分别指阴历每月第一天和最后一天。
C.《孔雀东南飞》中的“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两句,写出了由天色已暗到夜深人静的时间变化。
D.《滕王阁序》中“东隅已逝,桑榆非晚”的意思是:虽然时光已逝,但珍惜将来,为时不晚。“东隅”“桑榆”分别表示早、晚。组卷:210引用:7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今年6月29日,中央组织部授予“一批又一批大山里的女孩,一代又一代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的华坪女高校长张桂梅、“社区工作者的杰出代表,扎根社区40余年,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被群众亲切地称为‘小巷总理’”林丹等29人“七一功勋”奖章,以表彰他们为党和人民作出杰出贡献、创造宝贵精神财富。
材料二:
今年9月23日,中国农民丰收节,袁隆平雕像前满是鲜花。网友:今天我也乖乖把饭吃完了。
材料三:
王立群教授在《中国脊梁》一书中写道:“有一种人,知道自己要做的事是可以成功的,便持之以恒,坚持下去,最终克服各种困难,得偿所愿,这是成功的人。有一种人,知道自己要做的事是不可能实现的,便改弦更张,不再坚持,终于没有碰壁,这是明智的人。还有一种人明知自己要做的事是不可能实现的,但它还是不改初衷,继续前进,这是有历史使命感的人。”
在新学期升国旗仪式中,你要面向全校同学演讲。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内容,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演讲稿,表达你的看法和认识。
要求:自拟题目,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2引用:1难度: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