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人教新版必修5《第二单元》2018年单元测试卷(2)

发布:2024/11/28 12:0:2

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逍遥游》是《庄子》内7篇之首,又是整部《庄子》的开卷第一篇。不管《内篇》是否为庄子手订,把《逍遥游》放在首篇,客观上也的确显示了它在整个《庄子》中的突出地位。这足以证明编书者是一位对庄子思想理解极深又有高明见解的人。
          庄子是中国文化史上一种独特的思想学说——逍遥哲学——的开创者。“逍遥”一词在《诗经》中就已经出现,但作为哲学概念和对人生心理状态的抽象哲学概念来使用,却始于《庄子》。它的内涵虽然继承了《诗经》中的基本义项,但总体而言又不同于《诗经》中的“逍遥”,而是更丰富了。从《逍遥游》的内容来看,“逍遥”在这里是指一种超凡脱俗,不为身外之物所累的一种心理状态和精神境界,近乎我们今天所说的“绝对自由”。追求“逍遥”是庄子人生哲学的主要内容,也是整个庄子思想的核心。庄子思想的庞大体系,就是围绕着这个核心构建起来的,其它一切思想观念和理论元素无不与这一核心存在着紧密联系。正是在这个基本点上,显示了庄子思想区别于其他任何一种思想体系的主要特质。因此我们可以说,庄子的整个思想体系就是一整套关于追求“逍遥”的“逍遥哲学”。若从“逍遥哲学”这个角度来观察庄子思想的各个部分,我们就会发现,庄子的自然哲学是它的理论基础,庄子的相对主义是它的认识论根源和走向逍遥境界的思想方法,庄子的社会思想是它产生及形成的心理土壤,庄子的文学思想和创作风格是它的具体表现和外化形式。
          庄子认为,宇宙中包括人类在内的万事万物都是不逍遥的,因为它们的存在和生活方式都是“有所待”的,即有条件的、受限制的,因而都是不自由的,即使那些自以为逍遥,表面上看去貌似逍遥的人与物,也是如此。比如,在《逍遥游》中描写的貌似逍遥的大鹏,是很不自由的,因为体型太大,飞翔时不仅需凭飓风之力来托负,而且还必须有大的空间才能展翅。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它才受到小鸟斥鴳的嘲笑。斥鴳认为自己的生活方式比大鹏优越,是最自由的。其实这正反映了它由于生活环境的狭小所带来的局限,因为它无能力到广阔天地中去遨游,形成了目光短浅的习性。这讲的是万物在空间上的局限。
          在时间上也是如此。朝菌不可能了解一天之外发生的事情,寒蝉不可能知道一年四季的变化,而生命长的冥灵和大椿也不能知道其生前死后的事。这讲的就是万物在时间上的局限。至于人类,看上去似乎比动、植物自由得多,实际上他们所受的限制也更多,除了名、利、富、贵之外,还有伦理道德、感情欲望等多种牵累,而且对死亡的恐惧和担忧的精神负担,远远超过其它生物。从受限制这个角度来审视人生,人是世界上所有事物之中最不自由的。所以庄子认为只有“无己”的“至人”、“无功”的“神人”、“无名”的“圣人”才是进入绝对自由境界的人,这就是庄子的理想人格,而“逍遥游”也就成了庄子理想的人生境界。
    (节选于《智通庄子——游心于物之初》)(1)下面关于庄子及其《逍遥游》的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逍遥游》的内容我们可以获知,“逍遥”指的是一种超凡脱俗,不为身外之物所累的一种心理状态和精神境界,几乎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绝对自由”。
    B.《逍遥游》被放在《庄子》开卷第一篇,客观上显示了《逍遥游》在整部《庄子》中的突出地位。
    C.《逍遥游》中的大鹏鸟看似很逍遥,斥鴳看似随心所欲,但它们同样都没有得到真正的逍遥自由。
    D.“逍遥游”是庄子的理想人格,是庄子理想的人生境界,它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实现的。
    (2)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逍遥”一词并非庄子首创,而是继承于《诗经》,庄子的“逍遥”与《诗经》的“逍遥”相比内涵更加丰富。
    B.庄子的自然哲学是庄子整个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础,庄子的相对主义是它的认识论根源和走向逍遥境界的思想方法。
    C.宇宙中的万物都是不能真正逍遥的,因此他们的存在和表现都是“有所待”的,都是不自由的。
    D.人虽然被称为万物之灵,但他和其他动植物一样都是深受外界条件限制的,都是不自由的,因此也就谈不上真正的逍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庄子真正理解了“逍遥”于人生的意义,所以才在妻子死后放声高歌,才在高官厚禄面前自愿躬耕于田间。
    B.庄子思想的主要内容是追求“逍遥”,这也是庄子思想区别于其他所有思想的特质。
    C.从庄子的《逍遥游》我们可以知道,人要想获得更多的自由,那我们就得回归自然的怀抱,与自然融为一体。
    D.“逍遥”是一种不受外界所困的境界,那么只要我们不为功名、红尘所累就可以达到真正的“逍遥”。

    组卷:2引用:38难度:0.6

一、(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父亲的鞋子
    李汉荣
          ①那年,记得是深秋,父亲搭车进城来看我们,带来了田里新收的大米和一袋面条。“没上农药化肥,专门留了二分地给自己种的,只用农家肥,无污染,保证绿色环保有机,让孙女吃些,好长身体。”父亲放下粮袋,笑着说。我掂量了一下,大米有五十来斤,面条有三十多斤。鼓鼓囊囊两大麻袋,不知他老人家一路是怎么颠簸过来的。老家到这个城市有近一百华里路,父亲也是快八十岁的老人了。看着父亲一头的白发和驼下去的脊背,我没有说什么,心里一阵阵温热和酸楚。父亲看着我们刚刚入住的新房,墙壁雪白,地板光洁,说,这辈子当你爹,我不及格,没有为你们垫个家底,你们家里,连一片砖我都没有为你们添过,也没有操一点心,也没给过一文钱,我真的不好意思。只要你们安然、安分,我就心宽了。我不住地说,爹,你老人家还说这话,我们长这么大就是你的恩情,你身体不错好好活着就是我们的福分,别的,你就别想了。
          ②父亲忽然记起了什么,说,嘿,你看,人老了忘性大,鞋子里有东西老是硌脚。昨天黄昏在后山坡的地里搬苞谷,又到林子里为你受凉的老娘扯了一把柴胡和麦冬,树叶啦,沙土啦,把鞋子都快给灌满了,当时没抖干净,衣服上头发上沾了些野絮草籽,也没来得及理个发,换身像样的衣服,就这么慌慌张张地来了。走,孙女儿,带我下楼抖抖鞋子,帮我拍拍衣服上的尘土。我说,就在屋里抖一下,怕啥,何必下楼。父亲执意下楼,说新屋子要爱惜,不要弄脏了。
          ③楼下靠墙的地方,有一小片长方形空地,还没有被水泥封死。父亲就在空地边,坐在我从楼上拿下来的小凳子上,脱了鞋子仔细抖,又低下身子让孙女儿拍了衣服,清理了头发。上楼来,我帮父亲用梳子梳了头发,这是我唯一一次为他梳头。我看清了这满头的白发,真有点触目惊心,但我又怎能看清白发后面积压了多少岁月的风霜?
          ④第二年春天,楼下那片空地上,长出了院子里往年没有见过的东西,车前子、野茅草、野薄荷、柴胡、灯芯草、野蕨秧、野刺玫,在楼房转角的西侧,还长出一棵野百合。
          ⑤大家都感到惊奇,有个上中学的孩子开玩笑说,这不就是个百草园吗?大家都说,新鲜,真新鲜。也有人说这个院子向阳,有空地就不愁不长苗苗草草。议论一阵也就不再管这事了。只有我明白这些花草的来历。它们来自父亲,来自父亲的头发、衣服和鞋子,来自父亲的山野。
          ⑥是的,父亲也许没有带给我们什么财富、权力和任何世俗的尊荣,清贫的父亲唯一拥有的就是他的清贫,清贫,这是父亲的命运也是他的美德。
          ⑦但是,比起他的没有留下什么,父亲更没有带走什么,连一片草叶、一片云絮都没有带走。他没有带走的一切,就是他留下的。连我对他的感念和心疼,他也没有带走,全都留在了我的心里。这么说来,我的所谓的感念和心疼,说到底还是我从父亲那里收获的一份感情,直到他不在了,我仍然在他那里持续收获着这种感情。而他依然一无所有地在另一个世界孤独远行。
          ⑧是的,他没有带走的一切,就是他留下的。我看着大地上的一切,全是一代代清贫的父亲们留给我们的啊。
          ⑨何况,我的父亲,曾经,他把他的山野、他的草木、他的气息都留给了我们。
          ⑩他清贫的生命,又是那般丰盛和富有,超过一切帝王和富翁。在他的衣服上拍一下,鞋子里抖一下,就抖出一片春天。
    ⑪那么,我们这些自以为是地活着的人们,又能给世界留下什么呢?我们敢于践踏一切的鞋子里,除了欲望的钉子和冷酷的铁掌,还有别的可以发芽开花的种子吗?
    ⑫父亲越去越远,越去越远,他留下的草木,永世芳香。
    (有删改)
    (1)文章第⑪段写“我们”这些“活着的人们”,有什么作用?
    (2)文章第⑫段说:“他清贫的生命,又是那般丰盛和富有。”请根据全文,列举“丰盛和富有”的具体内容。
    (3)本文用了不少笔墨对父亲的形象进行了正面刻画,同时,也有侧面的描写。请说说文章是怎样对父亲进行侧面刻画的。
    (4)细读文章第⑦段画横线的句子:“比起他的没有留下什么,父亲更没有带走什么”,“他没有带走的一切,就是他留下的”,这两个说法矛盾吗?应如何理解?。

    组卷:0引用:1难度:0.5

二、古诗文阅读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朱碧潭诗序
    【明】王慎中
          诗人朱碧潭君汶,以名家子,少从父薄游,往来荆湖豫章,泛洞庭、彭蠡、九江之间,冲簸波涛,以为壮也。登匡庐山,游赤壁,览古名贤栖遁啸咏之迹,有发其志,遂学为诗,耽酒自放。当其酣嬉颠倒,笑呼欢适,以诗为娱,顾谓人莫能知我。人亦皆易之,无以为意者。其诗不行于时。屋壁户牖,题墨皆满,涂污淋漓,以诧家人妇子而已。贫不自谋,家人诮之曰:“何物可憎,徒涴墙户,曾不可食,其为画饼耶!”取笔砚投掷之,欲以怒君,冀他有所为。君不为怒,亦不变也。
          一日,郡守出教,访所谓朱诗人碧潭者。吏人持教喧问市中,莫识谓谁,久乃知其为君也。吏人至门,强君入谒。君衣褐,衣窄袖而长裾,阔步趋府。守下与为礼,君无所不敢当,长揖上座。君所居西郊,僻处田坳林麓之交,终日无人迹。守独出访之。老亭数椽,欹倾植竹撑拄,坐守其下。突烟昼湿,旋拾储叶,煨火烧笋,煮茗以。守皂隶忍饥诟骂门外,君若不闻。于是朱诗人之名,哗于郡中,其诗稍稍传于人口。然坐以匹夫交邦君,指目者众,讪疾蜂起。而守所以礼君如彼其降,又不为能诗故。守父故与君之父有道路之雅,以讲好而报旧德耳。君诗虽由此闻于人,人犹不知重其诗,复用为谤。
          呜呼,可谓穷矣!凡世之有好于物者,必有深其欲,而大惬于心。其求之而得,得之而乐,虽生死不能易,而岂其所计于外。诗之不足贾于时,以售资而取宠,君诚知之矣。若为闭关吟讽冻饿衰沮而不厌,其好在此也。人之不知重其诗,焉足以挠其气,而变其所哉!
           君尝谒予,怀诗数十首为贽。色卑而词款,大指自喜所长,不人之不知,而惟欲得予一言以为信也。岂其刻肠镂肺,酷于所嗜,虽无所计于外,而犹不能忘志于区区之名耶?嗟乎!此固君之所以为好也。君既死,予故特序其诗而行之,庶以不孤其意,岂以予文为足重君之诗于身后哉!
    【注】①匡庐:即江西庐山;②涴:污,弄脏;③教:教令,文中指告示;④孤:古同“辜”,辜负。
    (1)对下列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煮茗以     饮:饮茶
    B.必有深其欲   中:合乎
    C.而变其所哉   业:从事
    D.不人之不知   病:担心,忧虑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是朱碧潭为人所讥原因的一项是
     

    ①有发其志,遂学为诗
    ②贫不自谋
    ③徒涴墙户,曾不可食
    ④君不为怒,亦不变也
    ⑤然坐以匹夫交邦君
    ⑥犹不能忘志于区区之名
    A.①②⑤
    B.②③⑤
    C.③④⑥
    D.①③⑤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碧潭虽放浪形骸,不理会他人讥骂,但还是不能忘怀“区区之名”。
    B.因为太守的礼遇,朱碧潭的诗开始被关注,但人们仍旧不看重他的诗。
    C.作者对朱碧潭不为世所重深表同情,同时对其痴迷于作诗表示理解。
    D.太守之所以不计较朱碧潭的狂放,屈尊礼待他,是因为爱惜他的诗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人亦皆易之,无以为意者。
    ②君尝谒予,怀诗数十首为贽。

    组卷:0引用:1难度:0.4

三、语言文字运用

  • 8.给下面语句排序,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
    ①因为较弱的电磁辐射,也会对人的神经系统与心血管系统产生一定的干扰。
    ②人的大脑和神经会产生微弱的电磁波,当周围电器发出比它强数百万倍的电磁波时,人的神经活动就会受到严重干扰。
    ③即使在不太强的电磁波环境中工作和生活,人也会受到影响。
    ④如果长时间出于这种强电磁波的环境中,人会出现头痛,注意力不集中、嗜睡等症状,强电磁辐射会使心血管疾病加重、神经系统功能失调。

    组卷:111引用:10难度:0.9

六、填空题(共1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3分)

  • 9.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对画线处进行调整,使句子语意连贯,句式协调。(字数不得增减)
    庄子①像水一样冷静,又像火一样热烈。几千年的中国知识分子,受到了他的影响,一方面疾恶如仇,嬉笑怒骂;另一方面却又把天大的事,化成一股清风,一弯明月。他那②文笔的恣肆,寓言的生动,深刻的思想,更是时时令人击节赞叹。
    修改为:①
     
    ;②
     

    组卷:14引用:10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