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16年广西玉林市中考语文仿真模拟试卷(二)

发布:2024/4/20 14:35:0

一、阅读理解(15分)

  • 1.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27引用:1难度:0.7
  • 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愚公移山《列子》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七百里,高万仞/时人之前朝贡禹
    B.我之死,有子存焉/令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C.命夸娥氏二子二山/客曰:“不子也。”
    D.汉之阴,无陇断/于是,河伯欣然自喜
    (2)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我和你们尽一切力量把这两座大山挖平,(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两岸,好吗?
    B.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你的思想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C.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凭你这把老骨头和剩下的这么点力气,连山的一丝一毫都毁不了,还想动土石吗?
    D.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
    (3)下面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北山下面有一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九十了,面对大山而居住。由于山北交通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他感到很苦恼,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要移走太行、王屋两座大山。
    B.愚公移山的主张得到了妻子和众人的支持。他马上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几个人和邻居京城氏那个七八岁的儿子上山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运送到渤海边上。他们搬运土石,一年才能往返一次。
    C.有个名叫智叟的老头嘲笑和阻止愚公移山,他认为人力是有限的,不能改变自然;而愚公回答说,人定胜天。山虽庞大但它是死的,不会随时间流逝而加增;而个人力量虽然有限,但生息繁衍则有无限潜力。
    D.最后,天神之所以帮助愚公移走了两座大山,是因为愚公的决心和行动感动了天帝。故事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既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又肯定和赞扬了愚公的精神。

    组卷:1引用:2难度:0.5
  • 3.下面关于四部中国古典名著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3引用:2难度:0.7

三、现代文阅读(14分)

  • 8.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问题。
    人生的意义
    (日)汤川秀树
          同学们都很年轻,你们面前有着广阔的前途。平均起来你们今后将有60多年的寿命,也就是说,你们将跨过20世纪进入21世纪。在这个时期里,世界将会发生什么变化呢?回忆一下20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世界上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由此可以想象到未来的五六十年中也将产生难以估量的巨大飞跃。
          究竟人世间演变的起因何在?当然,不难想象有地震、台风、洪水等自然因素造成的变迁。不过,这种自然因素的影响只是暂时的,尽管是重大事件但绝不会产生永久性的影响。从长远来看,可以说主要的还是人类的所作所为带来了世界的变化。
          以交通的发达为例,现在汽车、飞机的数量大增,速度加快,再加上通讯事业迅速发展,电话、广播、电视也已经普及。这些都为世界带来了不少变化。诸如此类的变化今后还会应时而生、层出不穷。
          若考究一下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就会发现:最大的因素是人类知识、技术的进步。简而言之,即科学的进步引起了世界的变化。众所周知,科学是人类创造、思维的结晶,是人们在有生之年辛勤工作的点滴积累。不光科学,人类还有许多其他活动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关键问题是今后的世界还将由活着的人们奋斗不息地发展下去。
          因此,我希望同学们深刻认识到,你们自己也是这活着的人群中的一员。如果有人认为,我的力量微不足道,根本不可能去改变一个世界,所以自己除了顺应社会趋势,随波逐流,别无所能。
          这种想法是极端错误的。因为尽管每个人的力量是十分微薄的,但是不能否认正是这些个人不懈努力的结果,才使社会得以发展、变化。
          但是变化本身也有多种多样,究竟朝什么方向演变才好,这又是一个问题。我们应当努力设法使世界朝着光明的道路发展,而不是走向其相反的方向。要下定决心为把世界逐步引向光明的道路,而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不光有决心,更要采取实际行动。我们应当认识到这样生活才是真正有意义的。
          为了建设好这个世界,应当采取什么方法来贡献自己的力量呢?不用说,那是因人而异的。即使定下了今后努力的目标,选择适当的道路,并已开始在这条道路上前进,也未必能够获得成功。
          究竟成功与否,谁也无法预测,不可能先知先觉。我相信只要努力就有成功的希望,从而竭尽全力去干,这便体现了人生在世的真正价值。
          人们常说,现在的年轻人比起前人现实多了。也就是说他们开始关心将来。想方设法使自己的晚年过得更加舒适。这种考虑也许是人之常情,未必是坏事。但是如果青年人一味考虑个人生活的安逸,未免令人失望。而且,如果他们以为未来和现实不会有多大差异,因而只是考虑在眼前这个圈子里,如何生活得更好,那就不仅是令人失望,而且是幼稚可笑的。
          有人认为:“别人都考某某大学,所以我也要进某某大学。”“要是能进某某公司工作,将来生活就有保障。为了能进某某公司,大概先进某某大学比较合适。”这类消极的想法如果充斥于青年人的头脑,前景会是什么样子呢?
          如果日本都是这样的青年集合在一起,会有什么结果呢?到那时日本人在这个地球上将变得十分渺小,失去影响。不仅如此,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特别是创造文化价值的竞争中,日本将成为十足的落伍者。这样下去,日本人的个人生活也会在精神和物质方面双双遭到破产。
          本来,在现实或将来的社会里,每一个人的问题与社会全体的问题,推而广之,和全世界的问题,是绝对不能分割的。由此可以懂得前面所说的“现实主义态度”,或者用个贬义词,叫做利己主义的生活态度,它乍看起来似乎稳妥可靠,实际并非如此。青年中至少应有一部分人能够立志摆脱个人打算,怀着崇高的理想迈进。如果连这一点也做不到,那么日本也好,世界也好,便不会朝着进步的方向发展。这种结局带来的恶果又将会反过来影响到每一个人,给人们带来巨大的不幸。
          前面我也讲过,抱着崇高理想前进的人,即使不能获得成功,那种生活也具有重大意义,我认为觉悟到生活的意义而活在世上才是真正的现实主义的生活方式。
    (选自《人为什么活着:全球139位大师的答案》九州出版社)(1)本文作者汤川秀树是日本理论物理学家,1949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散文家。作者认为怎样的人生才有意义?请写出3点。(每点含标点限15个字内)
    (2)“进好的大学然后进好的公司,收入高,生活有保障”这也是我们中国人的普遍想法,但作者却认为这是“消极的想法”。对此,你如何评价?(含标点限60个字内)
    (3)“我的力量微不足道,根本不可能去改变一个世界,所以自己除了顺应社会趋势,随波逐流,别无所能。这种想法是极端错误的。”请你写一个生活中的事例作为这个句子表达的观点的论据并作反思评价。( 含标点限80个字内)

    组卷:1引用:1难度:0.4

四、作文(50分)

  • 9.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在你的生命中,一定有那么一棵树,或在窗前,给你带来夏的清凉与秋的金黄;或在远方,呼唤起你的乡愁与梦想,或在名人笔下,演绎出曲折动人的故事,引发你的情思与遐想……生命中,一定有那么一棵树,呵护你,陪伴你,指引你,或许,你也是一棵树……
    请根据你的认识、经历或想像。以“有那么一棵树”为题,写一篇作文。
    提示与要求:
    (1)内容自选,立意自定,请你打开思路,选择熟识的人、事、物、景、情作文,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2)文体自选,可以记叙经历,编写故事,抒发情感,发表议论,介绍说明等等,请选择你最擅长的文体作文。
    (3)文中不得使用生活中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4)文章不少于600字,诗歌不少于20行。

    组卷:1引用:2难度:0.3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