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人教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2021年单元测试卷(9)

发布:2024/12/22 7:0:2

一、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麦肯锡咨询公司最早提出了“大数据”这一概念,并预言:“人们对于海量数据的挖掘和运用,预示着新一波生产率增长和消费者盈余浪潮的到来。”时下,这一预宫正在并将持续被印证。大数据对生产、生活等各方面的介入,推动了整个信息传播模式的转换,电视产业面临着重要的范式转型。
          传统电视产业主要以业务为导向,活动以任务完成为目标。因此,与具体活动相匹配的资源、技术、设备人力调配,皆以业务为中心。在这样的生产模式下,电视对制作内容、受众需求、广告效果、传播渠道及其他参与环节等缺乏科学而有效的市场分析,经验决策与主观决断便成为较为普遍的行业行为,进而导致产品与市场脱节、供给与需求不对位、广告主与受众难以联通,产业价值不能很好地实现。而拥有大量、高速、多样、真实等显著特征的大数据技术,正好可以弥补上述缺陷。
          大数据时代,数据成为了十分重要的资源。当“多屏互动”“移动互联”成为常态时,不同平台之间的数据资源获取、不同环节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大数据的特殊性。不仅仅在于掌握庞大的数据信息,更在于对这些含有意义的数据进行专业化处理。换句话说。任何产业利用大数据实现盈利之关键,在于通过数据“加工”实现数据“增值”。电视产业的环节复杂,且每一个环节在运作过程中都会产生海量数据。电视制作如何围绕传播目标实现数据“增值”,关键在于有效的数据挖掘与分析,进而提供各种信息服务、提升运作效率、促进彼此合作。在这样的转变过程中,电视的数据中心成为数据的管理加工中心,而内容产品的生产、制作与传输则以数据分析形成的信息来进行调整和优化,进行实时监控与实时决策,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不仅如此,大数据所体现出来的是一种导向与趋势判断,准确的数据分析有利于组织战略制定和竞争策略,提升电视台精确传播的能力和影响力。
          传统模式下,电视产业从生产到传播的一系列过程实质上就是产品的价值实现过程,属于“单向度”的。而在大数据时代,这一价值实现过程发生了转变,内容产品的生产过程更多的是“双向”过程。这也是内容与服务双向发展的结果。电视的内容资源、信息资源、节目资源不再仅限于电视领域内,而是通过媒介融合形成新的传播形态与传播样式,在不同的渠道中自由而高效地传输,在不同的终端上丰富而多样地显示,在不同的产品上立体而多维地体现,从而使IP资源得到充分而反复利用,最大限度地实现产业的市场价值。
          综上所述,电视的大数据分析,就是通过对电视受众观看行为、社交行为及消费行为的分析,更加准确地观察、理解和分析受众的个人爱好和个性化需求,进而掌控市场变化。在掌握用户数据的基础上,电视台通过打造巨型的云信息服务平台,云集海量的文字、音频和视频信息,依托信息处理技术实现信息的分类筛选、摘编和深度加工。然后,通过技术手段低成本地实现信息和受众个性化、定制化需求之间的智能化匹配,实现信息与服务的按需供给。最终,将受众所需的信息与服务准确地送达到个人手中,同时提供方便的在线金融或在线支付手段,实现产品的社会价值和产业价值。
    (摘编自《大数据时代电视传播转型探析》)(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麦肯锡咨询公司最早提出有关“大数据”的概念及相关预言,当前这些预言已经被印证。
    B.传统电视产业以业务为中心的生产模式直接导致产品与市场脱节,产业价值不能很好实现。
    C.大数据的特殊性在于掌握庞大的数据信息,更在于对此含有意义的数据进行专业化处理。
    D.对电视大数据进行分析,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将受众所需信息与服务准确送达到个人手中。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指出在大数据背景之下电视产业正面临着重要的范式转型。
    B.文中通过以业务为导向的传统电视产业之不足来突显大数据技术优越性,属于对比论证。
    C.第四段论证内容与服务双向发展使电视内容产品的生产过程更多由“单向”变为“双向”。
    D.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重点论述为什么大数据能够使传统电视产业实现范式转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数据技术拥有大量、高速、多样、价值、真实等显著特征,可以弥补传统电视产业的缺陷,促进传统电视产业的范式转型。
    B.大数据时代,任何产业实现盈利的途径,都是既要进行数据“加工”,又要实现数据“增值”,对数据进行有效的挖掘与分析。
    C.电视产品的生产、制作与传输应该以数据分析形成的信息来进行调整和优化,这有利于提升电视台精确传播的能力和影响力。
    D.电视大数据分析可以使电视产业通过技术手段低成本实现信息与需求的智能化匹配,更好地满足受众个人爱好和个性化需求。

    组卷:4引用:3难度:0.6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黄河中游地区绝大部分属黄土高原。因土壤强烈侵蚀、水土严重流失,大量泥沙流入黄河,其中80%来自河口镇与潼关间的多沙区。恒河多年平均输沙量与黄河花园口站相差不大,但多年平均径流量是花园口的8倍。黄河这一特点,导致由暴雨洪水和冰凌洪水造成的水灾几乎遍及上中下游及其支流。
          不少学者认为在黄河流域采取自然修复的手段,是对生态最有效的保护。但黄河难治的症结在于沙多,其治理必须与依靠工程措施对黄土高原的治理相结合,不能仅局限于水土保持的传统模式。面向我国经济发展将向西部转移的大势,按照现在的经济实力、技术水平与施工能力,利用现代工程措施减弱黄土侵蚀强度,主动拦减入黄泥沙量,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的角度讲是必要的。此外,水少是黄河冲积河段河床不断淤积升高的主要动力因素,也是黄河难治的另一原因,水资源客观上是华北与黄河中上游地区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最大制约因素,应着实提高黄河流域水安全保障水平,将从外流域调水入黄作为国家水资源安全保障的重大举措。
    (摘编自张红武《黄河流域保护和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材料二:
    表1     黄河流域各省区2018年水资源总量状况及近年来GDP总量全国占比
    区域 水资源 GDP总量全国占比
    总量(亿立方米) 全国占比(%) 2019年 2013年 2008年 2003年 1999年
    黄河流域总计 2947.8 10.73 21.95 23.36 23.85 21.15 20.82
    上游 青海 961.9 3.50 0.32 0.34 0.31 0.28 0.28
    甘肃 333.3 1.21 0.95 1.03 0.97 1.02 1.10
    宁夏 14.7 0.05 0.41 0.42 0.37 0.32 0.30
    中游 内蒙古 461.5 1.68 1.88 2.74 2.62 1.74 1.59
    陕西 371.4 1.35 2.82 2.62 2.25 1.89 1.83
    山西 121.9 0.44 1.86 2.05 2.25 2.08 1.92
    下游 河南 339.8 1.24 5.93 5.21 5.55 5.01 5.19
    山东 343.3 1.25 7.77 8.95 9.52 8.81 8.61
    (摘编自郭晗等《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治理:机理诠释与现实策略》)
          材料三:
          历代的黄河治理活动为黄河安澜、保障社会生产、维持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大禹为了治理洪水,置个人利益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历经13年,耗尽心血与体力,终于完成了治水的大业。北宋熙宁年间,为疏浚黄河及汴河中的泥沙,人们创制了铁龙爪与浚川耙,近代的浚河机船即由浚川耙演变而来。元代贾鲁亲自踏勘了黄河下游河道,掌握第一手资料,据此设计了下游河道的综合治理方针,用短短七个月时间结束了将近九年的黄河水患。明代潘季驯一生多次治河,始终心系治黄大计,离职前还对神宗皇帝说“去国之臣,心犹在河”。他主张“束水攻沙”,即在河两岸高筑堤防,以堤束水,既可防洪,又可冲刷河槽中的泥沙,使河道不致淤塞。康熙皇帝不仅重视黄河治理,还在六次南巡河工的过程中,特别注重问询民生情况,解决民生疾苦,乾隆年间的御史胡定在治河实践中发现,黄河泥沙多出自三门以上及山西条山一带的破涧中,于是让地方官于涧口筑坝堰来拦截上中游支流河段裹挟而下的大量泥沙,大大减少下游的泥沙淤积与洪涝灾害。在治理黄河的过程中形成的中华民族独有的黄河精神,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不断发展科技与机制创新,黄河流域的饮水安全、粮食生产等普遍获得了充足的水源保障。从1999年8月12日至今,黄河已实现连续20年不断流。
    (摘编自张建松《讲好历史上黄河治理故事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河上游的青海与下游的河南相比,水资源更充足,但经济相对落后;河南经济发展水平更高,水资源短缺的状况更明显。
    B.总体来看,黄河流域经济在1999~2013年间发展很快,之后减缓了速度,在近20年走出一条从快到慢的变化曲线。
    C.黄河流域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从经济发展水平分布来看,总体按照上游、中游、下游表现出从低到高的阶梯型分布。
    D.黄河上游地区GDP总量小,发展速度相对稳定,中游地区和下游地区内部则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分化的趋势。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河花园口站径流量大约为恒河的八分之一,河水年均输沙量却差不多。大量泥沙流入黄河导致水灾几乎遍及黄河上中下游。
    B.土壤强烈侵蚀导致大量泥沙入黄,是黄河难以治理的主要原因,黄河治理应以自然修复手段为主,以其他工程措施为辅。
    C.虽同样是修筑堤坝以治理黄河,但潘季驯的“束水攻沙”主张以堤束水冲刷泥沙,胡定则强调筑坝堰来拦截泥沙。
    D.黄河流域水安全事关国家水资源安全的大局。近20年来黄河未曾断流这一成果的取得,离不开对前人黄河精神的传承。
    (3)黄河精神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黄河精神的内涵。

    组卷:6引用:10难度:0.6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桃花源在哪里?
    梁衡
        中国文学史上有许多的游记名篇,也造就了许多的山水品牌,成了今天旅游的新卖点。但让人吃惊的是,一个虚构的桃花源却盖过了所有的真山水,弄得国内只要稍微有一点姿色的风景,就去打桃花源的牌子,难辨真伪。桃花源成了风景的偶像。
          凡偶像都代表一种精神,而精神的东西是既无形又可幻化为万形。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一处风景,但绝不是单纯的风景,它是被审美的汁液所浸泡,又为理想的光环所笼罩着的山水。桃花源不是小石潭、滕王阁,也不是月下赤壁、雨中西湖。它是神秘山口中放出的一束佛光,是这佛光幻化的海市蜃楼。《桃花源记》是一个多棱镜,能折射出每一个人心中的桃花源,而每一个桃花源里都有陶渊明的影子,一处桃源一陶翁。
          我见到的第一个桃花源是在福建武夷山区。当游人气喘吁吁地翻过名为“天游”的石山顶,自天而降,或溯流而上,游完九曲,弃筏登岸时,身已累极,心乏神疲,忽眼前一亮,见一竹篱小墙。穿过篱笆小门,地敞为坪,青草如茵,草坪尽处一泓碧水如镜,整座红色的山崖倒映其中,绿树四合,凉风拂衣,汗热顿消。正是陶诗“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的意境。这时席地而坐,仰望“天游”之顶,见人小如蚁,缘壁而行;俯视池水之中,蓝天白云,悠然自得。
          这武夷山里不知过往了多少名人。明代大将军戚继光在南方抗倭之后又被调到北方修长城,曾路过此地,在这里照影洗尘,竟激动得不想离去。他赋诗道:“一剑横空星斗寒,甫随平虏复征蛮。他年觅得封侯印,愿与君王换此山。”而陆游、辛弃疾在不得志之时,甚至还在这里任过守山的官职。他们在绚烂过后更想要一个平淡,做一个桃花源中人。辛词写道:“今宵依旧醉中行。试寻残菊处,中路候渊明。”
          我看到的另一处桃花源是在湖北恩施。这里是湘、鄂、黔交界的武陵山区,《桃花源记》正好说的是武陵人的事。当地人以此附比桃花源也算言之有据,比别处更多一点骄傲。况且,这里地处偏远,至今还保有极浓的世外桃源的味道。
          武陵山区多洞,这洞大得让你不敢去想,而洞深几许到现在也没有探出个所以。这比陶渊明说的“桃林夹岸,山有小口,豁然开朗”更要神秘。那天我们就在山洞里的一个千人大剧场看了一台现代武陵人的歌舞演出,真是恍若隔世,不知梦在何处。
          最动人的是情歌演唱。男女歌手分别站在舞台两侧的两个山头上引吭高歌。还有哭嫁歌。婚嫁本是喜事,但女儿出嫁要哭,大哭,不舍爹娘,不舍闺友。哭,且能成歌,有腔有调,有情有韵。这是桃花源中的歌。是在武陵山中的时光隧道中听到的魏晋声、秦汉韵啊。
          那天演的又有丧葬歌。人之大悲莫过于死,但这么悲伤的事却用唱歌来表达。你看那个主唱的男子,击鼓为拍,踏歌而舞,众人起身而合,袖之飘兮,足之蹈兮,十分地洒脱。生死有命,回归自然,仿佛到了一个生死无界,喜乐无忧的神仙境界。在歌声中我听到了陶渊明那首自己拟的《挽歌》:“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武陵人这洒脱的《丧歌》,那源头竟是陶公的《挽歌》啊,你不得不承认这山洞里的桃源世界确实还在继续着陶渊明所创造的那个生命境界和审美意境。
          一日,我们来到一处万亩桃林。正是开花季节,晚照中红浪滚滚,一直铺向天边。我们随意选了一处半山腰的“农家乐”,在院子里摆桌吃饭。席间喝米酒,唱古老的歌,摔酒碗。主人对我们这些山外来人更是十分亲热。有如《桃花源记》所言:“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又如陶诗:“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得欢便作乐,斗酒聚比邻。”他们不知道什么戚继光曾经要用功名换山水。但他们知道这里就是桃花源,是他们的家,祖祖辈辈都这样自自然然地生活着。
    桃花源不只是风景,而是一种生活符号,一种文化标记。
    (节选自梁衡《心中的桃花源》,有删改)(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桃花源成为风景的偶像,是因为它不同于一般的风景,它寄托着人们对理想状态的向往,是一种意蕴丰富的文化标记。
    B.作者将桃花源比作“佛光幻化的海市蜃楼”,体现了桃花源的虚无缥缈和无迹可寻。
    C.文章大量引用陶渊明诗文,以此体现“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不一样的桃花源”,突出桃花源的文化意味,使文章更富文采。
    D.文章记叙现代武陵人唱歌、跳舞、喝酒等生活场景,与《桃花源记》描写的生活形成对比,突出了现代武陵人生活的富足和欢乐。
    (2)文中写到的两处桃花源,各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3)结合文本,谈谈以“桃花源在哪里?”为题有什么好处。

    组卷:9引用:3难度:0.7

一、

  • 9.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文学传统的继承,①______,而在于创新。如果不以“创新”为主导,则所谓“新古典主义”,事实上只是形式上的“假古典主义”。任何旧的事物都会死去,②_______;死去的是形体,而存在的是一种永恒的生机。一棵树即使活到一千年,总有枯死的一天,但它的种子落在泥土中又会重新冒芽生长,创造出一个新的生命。如此新陈代谢,宇宙中一切事物得以生生不息,③_______。
     

     

     

    组卷:8引用:8难度:0.8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19年,民族危亡之际,中国青年学生掀起了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1949年,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新中国青年投身于祖国建设的新征程。1979年,“科学的春天”生机勃勃,莘莘学子胸怀报国之志,汇入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2019年,青春中国凯歌前行,新时代青年奋勇接棒,宣誓“强国有我”。2049年,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青年接续奋斗……
          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以青年学生当事人的身份完成写作。
          ①1919年5月4日,在学生集会上的演讲稿。
          ②1949年10月1日,参加开国大典庆祝游行后写给家人的信。
          ③1979年9月15日,参加新生开学典礼后写给同学的信。
          ④2019年4月30日,收看“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后的观后感。
          ⑤2049年9月30日,写给某位“百年中国功勋人物”的国庆节慰问信。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358引用:14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