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四川省泸州市高考语文三诊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以图画为种子进行创作的艺术作品并不鲜见,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却在其中显得独特而优美。舞台上,宋代仕女、宫廷女官、翩翩才子、莘莘匠人逐一登场,而统领全剧的,却是三双独特的眼睛:展卷人、少年希孟和青绿意象。
青绿意象是东方“美”的提纯,是全剧“审美的眼睛”。如同《千里江山图》独步宋代画坛,步移景异穿越千百年,依然能够震撼观者。宋画之美、中国古典之美在舞台上众仕女的步态中,走入了观众的心灵。然而,让作品跳出“就事论事”窠臼的,要数主创的妙笔——另外两双眼睛——少年希孟与展卷人,以及他们之间的对撞。少年希孟是全剧“叙事的眼睛”,十八岁的天才少年于江南山水间绘此长卷。他对生活的体察、对人事物的描摹、对艺术的极致追求贯穿始终。而展卷人则是全剧“当下的眼睛”,有了它,全剧从“宋代审美的图解”和“少年画师传奇”中飘然直上,多了一层现代的维度、一笔独属于当代人的表达。而这两双眼睛不断的交汇、发现、碰撞则让古典之美与今人之思交相呼应,令人不禁赞叹:这才是讲好中国故事的绝佳方式——古典文化为筋骨、当代表达作视点,舞台上不仅呈现了《千里江山图》,还有图卷中蕴含的故事与哲思,更有独属于当代中国的价值观。
艺术作品的“当下性”与“恒定性”一向被人们认为是一组对立统一的命题,站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进行的创作,则能很好地将其熔于一炉。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几千年来在海内外中华儿女的血脉中蓬勃不息;而当下性则依靠创作者对时代命脉的准确把握:舞台作品不仅仅是观赏性的、更是思想性的。
《千里江山图》是什么?不同人心中自有不同答案:它是宋代院画的巅峰、是一段属于古中国的未解之谜。而《只此青绿》的创作者们却在其中看到了另一重含义。《千里江山图》作为载体,不仅承载了画师、观者,更承载了构成长卷的另一些人,往往被人忽略的匠人——劳作者。《千里江山图》中所绘的生活场景、劳作场景被创作者们赋予了三重含义,劳作者既是画中人、也是画外人、更是被研究的对象。画家描摹他们,他们的劳动成果构成画作不可分割的部分,劳作者的手艺更是与画作一同流传千年,成为了人们研究、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问篆、唱丝、寻石、习笔、淬墨,令人感怀的是每一段匠人们对少年希孟的内心低语,他们将自己的辛勤的劳动融于丹青长卷之中。
长卷有形而手艺无形,画家有名而匠人无名,正因为创作者的当代视角,通过展卷人将有名与无名、有形与无形共同呈现在一个舞台上,它们携手将沉淀千年的美带到观众面前。这是创作的提纯、更是当下以中国古典文化为蓝本进行创作的必须——“当下性”与“恒定性”兼具,通过古老的文化,向世界传递当下中国创作者的思考与声音。
舞台上,当展卷人与少年希孟目光交错,他们相会在北京故宫博物院,跨越千年,他们共享同一轮明月、体会同一种自血脉中不断流传的文化感悟。这种“通感”是古典的也是现代的,更是当代中国的:曾经属于王公贵族的亭台楼阁早已成为平民百姓参观学习的博物院,宫廷画师与普通劳动者一同因长卷而千年不朽,面前的画作上延绵不绝是青绿山水,抬望眼人民的江山不朽长青。这才是属于当代中国的“舞绘《千里江山图》”。
曾经的《千里江山图》吸引了全世界追求美、爱好美的观众的目光;而今,期盼在不久的将来,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舞绘<千里江山图>》可以走向更广阔的舞台,向全世界的观众展示一个古老而现代的美丽中国。
——节选自杨浥堃《只此青绿,古典长卷浩浩汤汤照见今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利用三双独特的眼睛来统领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这也是该舞蹈诗剧显得独特而优美的原因。
B.古典文化与当代视角相交汇,有独属于当代中国的价值观,这是我们希望的讲好中国故事的方式。
C.《千里江山图》是宋代院画的巅峰,是未解之谜。《只此青绿》的创作者们也仅看到了其中一重含义。
D.当下以中国古典文化为蓝本的创作,应传递当下中国创作者的思考与声音,须兼具当下性与恒定性。
(2)下列关于原文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为评论对象,视野开阔,从多角度探寻其艺术之美,阐述了该诗剧的意义。
B.文章思路清晰,结构严谨,首段引出展卷人、希孟与青绿意象之后,正文层层深入地分述了三者间的关系。
C.文章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手法,用审美的眼睛、叙事的眼睛和当下的眼睛形象地展现了三个不同的视角。
D.文章的专业性比较强,在对舞剧与画作的评论中,兼顾了文艺理论的思考与历史文化的挖掘,引人深思。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青绿意象的美,希孟独特的体察与创作以及展卷人的现代维度,三者融合,成就了《只此青绿》的美。
B.缺乏恒定性的艺术作品不是好作品,解读作品时必须赋予其当下的意义,否则这样的作品也不是好作品。
C.能承载创作者的思想,也能承载历史长河中无数研究者的情感,这样的作品就一定能够达到艺术巅峰。
D.当代中国的“舞绘《千里江山图》”最重要的价值,体现在画作艺术的卓绝以及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组卷:4引用:2难度:0.6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北京冬奥会让世界人民大饱眼福。短道速滑紧张刺激,运动员在弯道超越时的身姿可谓风驰电掣;花样滑冰高贵优雅,运动员在冰面起舞,“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这一切的基础都离不开光滑的冰面。
然而,冰为什么那么滑?
这个看起来再普通不过的现象,却困扰了科学家多年。
根据人们的生活经验,让物体变滑,油、蜡、水等润滑剂是最佳利器。它可以降低物体间的摩擦。而冰面之所以能够那么滑,正是因为有水作为天然润滑剂。当我们进行冰上活动时,实际上是站在冰最上面一层具有流动性的水膜上。
可是,这层水膜是从哪里来的?
19世纪50年代,科学家詹姆斯•汤普森提出,如果给冰施加压力,冰的熔点就会降低。也就是说,“冰在压力下会融化”。爱尔兰物理学家约翰•乔利将这个规律与滑冰联系起来,认为当人站在冰面上时,身体对冰面产生的压强会使冰的熔点低于0℃,让冰的表面融化,形成一层具有润滑作用的水膜,使冰面变滑。如果穿上有薄薄冰刀的滑冰鞋,那么施加在冰上的压强会更大,冰的熔点就会下降得更多,从而使得穿着冰鞋的运动员可以在冰面上肆意滑行。
然而,这个假说也有站不住脚的地方。
据计算,穿着冰鞋的成年人会给冰表面施加超过标准大气压400多倍的压强,能使冰的熔点降到-3.5℃。可是,在冬奥会比赛中,短道速滑、速度滑冰等项目的冰面温度甚至低于-5℃,单纯依靠压强并不会使冰面融化。更不用说东北地区户外气温甚至可以达到零下几十摄氏度。依据这个假说,东北的冰面应该难以融化形成水膜,也就很难在上面滑行了。
可事实并非如此。
1939年,来自英国剑桥大学的两位科学家弗兰克•鲍登和T•P•休斯提出,冰表面的水膜是因为摩擦生热导致冰融化的结果。他们认为,滑冰时冰刀与冰面的快速摩擦产生的热量可能是冰面融化形成水膜的主要原因。
可惜,后来人们证明,摩擦产生的水膜厚度明显小于冰面本身较为粗糙部分的厚度。这说明摩擦产生的水膜甚至不能填满冰层表面的“小水坑”,也就无法提供有效润滑作用。同时,摩擦生热产生水膜的说法也无法解释很多人在冰面上没有剧烈运动产生摩擦仍然因为冰面很滑而摔倒的现象。
随后,新的假说出现了:冰的表面会不会本身就存在一层水膜?
1987年,科学家通过X射线成像技术发现,冰面上应该存在一层非常薄的水分子层,厚度约在100纳米量级。这一发现证实了冰的表面确实存在着一层准液体。
当水结冰时,每一个水分子都会通过氢键抓住其周围的水分子,形成晶体结构。但是表层的水分子周围缺少其他水分子,因此没有办法形成如冰块内部那般规则的结构,只能杂乱无序地“游荡”在冰表面。一些研究团队甚至模拟出了水分子是如何在冰表面“游荡”的。
一项发表于《自然》杂志的研究显示,科学家通过设计一种可以“听”的测力仪,能够测量这层准液体的力学特性,并从微观角度探讨冰为什么滑。这套测力仪由类似音叉的装置和毫米大小的玻璃珠构成。在实验中,玻璃珠会像一个小冰刀一样,以几十微米的距离尺度在同一区域的冰面上滑行。用来振动的音叉上附有一个加速器,可以测量玻璃珠的振荡振幅,从而计算出玻璃珠和冰之间的摩擦系数。
最终,科学家发现这层准液体并非简单的水,而是水和微小碎冰的混合物。它像油一样黏稠,具有黏弹性。科学家认为,这正是冰为什么滑的秘密源头。
当然,冰上竞技运动中,冰刀的存在也让运动员如虎添翼。我国科学家发现,水膜中的微小碎冰充当了轴承滚珠的角色。当运动员脚踏冰刀飞速滑过时,冰刀产生的压强作用使得这些微小碎冰像珠子一样被捏爆,释放出来的液态水增加了原本的水膜厚度,使冰变得更加滑。
(摘编自孙瑜《冰为什么那么滑?》)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生活中,油、蜡、水等润滑剂是让物体变得光滑的利器。其中.水作为天然润滑剂,更环保健康,适用范围更广。
B.北京冬奥会比赛场地的冰面无法依靠压强和摩擦产生的热量使冰面融化而变得光滑,因为比赛场地的冰面温度低。
C.研究证实,冰在压力作用下会融化只要对冰面产生了压强,冰面就会融化,而压强越大,冰面也就会越光滑。
D.冰上竞技运动中,冰刀产生的压强作用,可以捏爆水膜中的微小碎冰,从而增加水膜厚度,让冰面变得更光滑。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部分,以北京冬奥会上运动员的精彩表现引出问题,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了下文。
B.由水和微小碎冰组成的水膜位于冰面的最上一层,具有黏弹性和抗压性,是冰面光滑的源头之一。
C.文中“应该”“可能”等词语体现了语言的严谨性,“游荡”“小水坑”等词语增添了语言的生动性。
D文章用“为什么”“哪里来”“会不会”三个环环相扣的问题串联全文,条理清晰,结构严谨。
(3)文章详细介绍一种可以“听”的测力仪的构成和实验原理,有何用意?组卷:15引用:2难度:0.6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品石做人
曾宪涛
小区是新小区,新上房的邻居们还都不熟悉,只能以貌取人。
老孟皮黑,貌丑,便都瞧他不起,甚至爱理不睬。
老孟是灵壁人,来彭城已三十多年。灵璧石天下闻名,被乾隆封为“天下第一石”。老孟虽离开家乡,但对家乡的石头情有独钟,且很有研究造诣颇深,被圈里人称为赏石专家。
彭城距灵璧很近,当地人都喜欢灵璧石,搬新居的邻居,不少人都想买块灵壁石摆在家里,所谓时(石)来运转。当知道了老孟的能耐,便转变态度与他套近乎,想请他帮忙买石。老孟也不计前嫌,来者不拒。
高老师跟老孟一个单元,从没嫌弃过他,态度一如既往,只是对石头不感兴趣。倒是老孟主动找他,要帮他选块好石,说:“室无石不雅,居无石不安。”还说了番品石做人的高论:灵璧石无论深埋山中,还是尊坐厅堂,都镇定自若,不卑不亢,豁达从容,宠辱不惊,这也是做人的境界。
高老师年轻,很容易被说动,双休日,两个人开车来到灵璧,老孟领着高老师进了一石农家,满院皆石。
“老主顾来了,有新采的好石吗?”老孟高喊。
石农看起来跟老孟很熟,忙过来引他们到一块满是泥土的石旁,指着说:“才送来的,看像不像麒麟?”
高老师看半天也没看出麒麟,只是轮廓像老虎、狮子或什么怪兽。
老孟问价钱,石农道:“老主顾了,别人一万,给你五千,这是块五彩石,稀有,品相质地都强,整好了能值几万。”
高老师不太情愿,心说一个四不像咋值这么多钱。老孟看出他的心思,对石农说:“我们再看看,回头再谈。”
石农便去招呼别人了。待石农走后,老孟对高老师神秘地道:“这石头你横过来看。”照老孟的指点,高老师果然看出一只凤,特别是老孟手指的凤头,简直惟妙惟肖。老孟悄悄说:“他是没看出,不然,甭说五千,五万也不卖,玩石头靠的就是眼力!你刚好又有个女儿,这只凤往客厅里一摆,真是没得说了。”
老孟叫来石农,讨价一番,又便宜了五百。高老师对老孟感激又佩服。
石头买回来,清洗打磨,做好底座,往客厅一摆,形神兼具,一只凤眼,栩栩如生,谁见了都赞叹不已。
高老师有个初中时的同学自远方来,还带来个赏石高手朋友,是要去灵壁淘石头的。高手一见凤石,先是惊叹,细细端详后问:“什么价买的?”高老师说了价钱。高手摇头道:“不值,石头是动过手的。”指着凤头,“这是人工做出来的。”
高老师一惊:“你看值多少?”
“动过手就不值钱了,权当工艺品吧,也就两三百。”
高老师脸色难看,半晌才说:“回头我问问老孟。”便说了老孟带他买石的经过。高手说:“玩石头靠的就是眼力,他不具备,也不能怪他。”高老师想起老孟也说过眼力的话,他帮好多人都买了石头,难道只自己这块看走眼了?他提出去看看别人家的石头,朋友和高手都同意了。
先去了对门小成家,小成的石头花了三千元。高手看罢也说是动过手的。小成顿时拉长了脸,一块儿又去看其他几家,没想到高手都说是动过手的。大家就起了疑心,这就不能说是眼力问题了,怀疑老孟与石农有勾结。
事后高老师见老孟几次想问,因为有了猜疑,反倒不好意思了。想起他那些品石做人的高论,感觉真是讽刺。
邻居们从此不再找老孟买石,又跟先前一样白眼对他。还说人是一面相,咋就会信他呢?自认倒霉吧!
看来玩石头靠的就是眼力,识人更要眼力。
不知老孟知不知道这事,反正人不找他,他不解释。
对别人的白眼,他似乎也习惯了,仍和当初一样,泰然处之。
没过多久,小成带来一位外地客商,熟人介绍的,客商说公司修建花园,需要采购一批奇石,只要石头好,愿出大价钱。小成把他带到家里,没想到客商眼看中了他的石头,愿出更高的价钱。小成当然答应,又带他来看高老师那块凤石,客商竟出价一万。
高老师想,碰上冤大头了,心中有些不忍,暗捅小成:“我想原价让给他算了,不亏就行。”小成摆手挤眼,事后说:“还有你这样的,愿打愿挨,玩石头全在眼力,咱又没骗他。”
邻居们那些动过手的石头,竟全被客商以高出原价买走了。老孟还是帮他们赚了钱,但大家依然不肯原谅他,因为这不是他眼力的问题。那以后,高老师一直感觉做了亏心事,对不起冤大头,见老孟就来气。老孟却还跟原来一样,这天在门口遇见,硬塞给他一张报纸。
高老师进了家门才打开报纸,报上刊登了一则消息:京都奇石拍卖会,一块酷似凤凰的灵璧石,竞拍出百万天价。他惊呆了,因为照片上的奇石,咋看都是他那块凤石,而拍主就是同学带来的那个赏石高手。
他打电话给同学,同学在电话里说:“老同学,你不也赚了吗?有赚就行,想赚大钱,要有眼力呀!好啦,我叫朋友再给你些补偿。”
高老师冷道:“不必!”便挂断电话。他在心里感叹,要看透这世界的人和事,真不知该要有怎样的眼力。
再见到老孟,他就像啥都没发生过一样。
他又想起了老孟那些品石做人的话。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语言朴实,贴近生活。在生活化的语言场景中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反映人生百态,耐人寻味。
B.小说抑扬结合,富于变化。在高老师及邻居对老孟情感的变化中,展现了老孟这一平凡人物身上的闪光点。
C.小说情节起伏,一波三折。从老孟被嫌弃到被套近乎,从老孟识石到高手骗石,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D.小说构思巧妙,巧用回环。不同人物的对比,相同语言的回环再现,老孟对高老师前后不同的态度,使小说富有情趣。
(2)文中三处划线句都写到“玩石头靠的就是眼力”,但含义却有所不同,请根据文意,并结合现实谈谈你对这三句话的理解。
(3)小说以“品石做人”为标题,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有人说本文的主人公是高老师,有人说是老孟,你认为是谁?请结合小说简要说明理由。组卷:10引用:2难度:0.5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各题。(11分)
-
8.阅读随感也叫读书随笔,其实是散文的一种,你读了一部作品,有所触动,有所思考,写下来就是一篇阅读随感。
阅读随感篇幅短小,①
阅读随感分“读”和“感”两部分。 ②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4个字。
(2)请结合文段内容,为“阅读随感”下定义,不超过48个字。组卷:15引用:4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22年新年贺词中,引用了《中庸》中的一句话“致广大而尽精微”,来提醒全党和全国人民,要“常怀远虑,居安思危,保持战略定力和耐心”。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的未来将融汇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我们将如何处理好“广大”和“精微”的关系?
请结合材料,以“广大与精微”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17引用:2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