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人教新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韩非子》2017年单元测试卷

发布:2024/12/23 21:0:2

一、现代文阅读(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莫把汉学当国学    日前,美国著名汉学家史景迁携带《曹寅与康熙》等新书来华举办首发仪式,并在多所高校进行讲座,在学界和媒体引发新一轮“汉学热”。但笔者以为,“汉学”当热,然不可将之混同为“国学”。
          汉学是外国尤其是欧美国家学者研究和介绍中华文化的学问,历经游记性汉学、传教士汉学、学院派汉学,以及侧重研究中国现实问题的“中国学”等几大阶段,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面对中国浩瀚的文化和复杂的现实,汉学家们皓首穷经,著书立说,既促进了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也带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甚至改写了世界的文明进程。比如,欧洲“启蒙运动”就深受来华传教士介绍的儒学的启迪。
          不过,中国学界对汉学的追踪和介绍仅有100多年的历史,且忽冷忽热,不成系统。其中,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国内曾分别兴起一股“汉学热”,原因是这两个时段中国社会变动剧烈,思想争鸣活跃,国人迫切希望通过汉学来了解外国人是如何看待中国以及中华文化的。此次史景迁访华引发的新一轮“汉学热”,则是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化时代背景下,国人试图借助汉学对自己国家崛起和文化复兴进行的一种心理上的印证和调适。不难看出,汉学不仅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桥梁,还是中华文化反观自身的镜子。通过汉学,中华文化既能发现自己的优缺点、长短处,也能了解自己在世界文化生态中的方位和价值。
          然而,汉学虽有重要价值,但亦不可无限拔高。因为,汉学在本质上是一种“西学”,是西方人用西方价值观念、学术范式来研究中华文化的学问。对汉学家而言,中华文化仅仅是学术研究的客观对象,就像实验室的试验品或博物馆的展览品一样,很难内在于自己的生命,灌注以自己的情感,更很少自有弘扬和光大的责任感。
          但是,中国人注定做不了中华文化的旁观者。因为千百年来积累沉淀下来的中华文化,亦即通常所说的国学,是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命脉,正如国学大师章太炎所言:“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所以,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学者,须对国学有一种“为天地立心,为人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感。否则,遗失国学就等于抛弃了传统,丢掉了根本,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整个国家和民族就会得历史失忆症和精神分裂症。
          令人遗憾的是,百余年来中国人一度迷失国学,崇拜西学,形成了一种与“西学心态”互为表里的“汉学心态”--前者指试图以西学取代国学,后者指像汉学家一样把国学仅视为学术研究的对象,不再用生命和情感去体验国学的优美价值。尤其是近些年,中国学界还出现了以获得外国汉学奖项为荣,谋求学术名望乃至经济利益的灰色学术现象。上述现象的实质是国学的“汉学化”。如任其发展下去,国学将会变成一种“在中国的汉学”,而汉学乃至西学则会变成“在中国的国学”。
          总之,汉学当热,但不能将之混同为国学,更不能以之取代国学。我衷心祝愿汉学能早日成为国际显学,更希望中国能大踏步复兴自己的国学,同时热烈欢迎海外汉学回家,使自己成为世界汉学的中心。
    (1)下列对“汉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学已有600多年的历史,经历了游记性汉学、传教士汉学、学院派汉学和“中国学”等几大阶段。
    B.汉学是中外学者研究和介绍中华文化的一门学问,其研究介绍者主要是欧美国家的学者。
    C.汉学研究不但促进了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带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甚至改写了世界文明进程。
    D.汉学是中华文化反观自身的镜子,通过汉学,中华文化能知道自己的长短与在世界文化中的方位和价值。
    (2)关于“汉学与国学”,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学与国学都是研究中华文化,而汉学仅仅把中华文化作为学术研究的客观对象。
    B.汉学是用西方价值观和学术范式研究中华文化,国学则注重用生命和情感体验中华文化。
    C.国学的产生没有汉学早,国学研究仅有100多年的历史,且忽冷忽热,不成系统。
    D.国学是千百年积淀下来的中华文化,国学研究应当负有弘扬和光大中华文化的责任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上世纪国内两次兴起“汉学热”,是因为当时中国社会的变动和思想的活跃,迫使国人希望通过汉学来了解中国及其文化。
    B.作者认为,汉学当热,希望汉学能成为显学,但他同时指出汉学不可以取代国学,国学应当快速的复兴。
    C.近几年中国学界出现了国学的“汉学化”现象,国学已经变成了“在中国的汉学”,汉学也变成了“在中国的国学”。
    D.国学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命脉,是立国的源泉,没有了国学,就丢失了根本,丢失了历史,丢失了精神。

    组卷:6引用:19难度:0.9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 2.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智伯索地于魏宣子,魏宣子弗予。任章曰:“何故不予?”宣子曰:“无故请地,故弗予。”任章曰:“无故索地邻国必恐彼重欲无厌天下必惧君予之地智伯必骄而轻敌,邻邦必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国,则智伯之命不长矣。君不如予之以骄智伯。且君何释以天下图智氏,而独以吾国为智氏质乎?”君曰:“善。”乃与之万户之邑。智伯大悦,索地于赵,弗与,因围晋阳。韩、魏反之外,赵氏应之内,智氏以亡。
          齐攻宋,宋使臧孙子南求救于。荆大说,许救之,甚欢。臧孙子忧而反。其曰:“索救而得,令子有忧色,何也?”臧孙子曰:“宋小而齐大。夫救小宋而恶于大齐,此人之所以忧也;而荆王说,必以坚我也。我坚而齐敝,荆之所利也。”臧孙子乃归。齐人拔五城于宋而荆救不至。
          温人之周,周不纳客。问之曰:“客耶?”对曰:“主人。”问其巷而不知也,吏因囚之。君使人问之曰:“子非周人也,而自谓非客,何也?”对曰:“臣少也诵《》,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今君天子,则我天子之臣也。岂有为人之臣而又为之客哉?故曰主人也。”君乃使吏出之。
          管仲、隰朋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有水。”乃掘地,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与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乐羊为魏将而攻中山,其子在中山。中山之君烹其子而遗之羹。乐羊坐于幕下而啜之,尽一杯。文侯谓堵师赞曰:“乐羊以我故而食其子之肉。”答曰:“其子而食之,且谁不食?”乐羊罢中山,文侯赏其功而疑其心。孟孙猎,得麑,使秦西巴持之归。其母随之而啼,秦西巴弗忍而与之。孟孙至而求麑,答曰:“余弗忍而与其母。”孟孙大怒,逐之。居三月,复召以为其子傅。其御曰:“曩将罪之,今召以为子傅,何也?”孟孙曰:“夫不忍麑,又且忍吾子乎?”故曰:“巧诈不如拙诚。”乐羊以有功见疑,秦西巴以有罪益信。
    (节选自《韩非子•说林上》)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无故索地/邻国必恐/彼重欲/无厌天下/必惧君/予之地/智伯必骄而轻敌
    B.无故索地/邻国必恐/彼重欲无厌/天下必惧/君予之地/智伯必骄而轻敌
    C.无故索地/邻国必恐彼/重欲无厌/天下必惧/君予之地/智伯必骄而轻敌
    D.无故索地/邻国必恐彼/重欲无厌天下/必惧君/予之地智伯必骄而轻敌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古以来,“荆”指楚国,其国名另有楚荆、荆楚之称。“荆”本是一种灌木的名称,也叫做“楚”,其地极为常见,于是北方中原人就以“荆”“楚”或“荆楚”来称呼之。
    B.“御”在古代有多种特指:“六艺”之一,指驾驶马车的技术;专指驾驶车马的人,比如“其御曰”中的“御”;指对帝王所作所为及所用物的敬称,如“御膳”“御笔”。
    C.《诗》即《诗经》,“五经”之一。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周代诗歌305篇。原称“诗”或“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
    D.“仞”是古代的计量单位,一仞相当于现在的一丈。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宣子听取了任章的建议,采用欲擒故纵之术以割让土地使智伯骄傲轻敌;最终贪婪的智伯在韩氏、魏氏、赵氏的联合攻击下灭亡了。
    B.齐国攻打宋国,臧孙子凭借自己的智慧得到了楚王的支持和援助,使宋国免于灭亡。温人在周被囚禁,他靠着聪明机智说动周君释放了自己。
    C.齐桓公讨伐孤竹国,春季出征,冬季返回,途中迷路缺水。凭借管仲的聪明,利用老马找到了归路;靠着隰明的智慧,利用蚁穴得到了水源。
    D.乐羊忍住悲痛吃了自己儿子的肉,顺利打败中山国;秦西巴心地善良,把小鹿还给了母鹿。作者认为乐羊的智巧伪诈比不上秦西巴的愚蒙忠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君天子,则我天子之臣也。岂有为人之臣而又为之客哉?
    ②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与蚁。

    组卷:6引用:1难度:0.9
  • 3.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清平乐
    李 煜
        别来春半,触目愁断肠。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1)这首词中“砌下落梅如雪乱”一句,“乱”字的使用有何妙处?
    (2)这首词的结句“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是化用杜牧《题安州浮云寺楼寄湖州张郎中》一诗中“恨如春草多”一句,结合作品分析李煜化用的新意所在。

    组卷:10引用:6难度:0.7
  • 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韩非子•五蠹》)
    (2)水之以涯,其无水者也;
     
     
    。(《韩非子•说林下》)
    (3)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
     
     
    。(《韩非子•说林上》)

    组卷:2引用:1难度:0.7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11.在下面的横线处填上适当的语句,组成与前面句子呼应的排比句。
          人生是一本怎样的书呢?有的人平平淡淡,和风细雨,但他的人生之书却丰富细腻;
     
     
     
     
     
     

    组卷:10引用:3难度:0.5

六、写作(60分)

  •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莠草,农人整个春天、夏天都在锄它,然而它仍旧精力旺盛,田埂、牧场、田野、花园到处都有它。有人用卑贱的名字称呼它们,例如猪草、苦艾、鸡草;也有人用雅致的名字称呼它们,例如长生草、扶移、雁来红。
          阅读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或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要求:①必须符合文体要求;
    ②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
    ③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组卷:4引用:2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