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陕西省咸阳市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宋词在题材走向、风格倾向上形成了独特的传统,从而以委婉含蓄的美学特征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独树一帜。从总体上看,宋词与唐诗一样,题材内容包罗万象,艺术风格也丰富多彩,并没有固定的美学特征。但是就主要倾向而言,宋词与唐诗是各有侧重的。唐诗既富于浪漫气息和理想色彩,又因关注社会现实而蕴涵着深刻的现实意义,体现着积极有为的人生追求。唐诗中虽然也有李商隐诗那种接近词境的心曲低诉,但代表唐诗主流的无疑是李、杜、韩、白所创造的昂扬之气与阳刚之美。宋词则不同,虽然苏轼词如天风海雨,辛弃疾词如山呼海啸,但在整个宋词史上,婉约词在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苏、辛都善于写婉约词,其婉约词的水准并不亚于秦观、周邦彦。所以宋词在总体上有如下特征:题材走向上注重个人生活而不是社会现实,表现功能上长于抒情而短于叙事,风格倾向上偏好阴柔和婉而不是阳刚雄豪。可以说,宋词弥补了中国古典诗歌中女性和爱情题材方面的不足。
中国古典诗歌中并不缺乏描写女性的作品,但是那些诗的主题大致上是下面两种:一种是哀悯社会上某些不幸的女性,例如征人妇、商人妇、弃妇、宫女等,这些作品事实上是反映社会问题,不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女性题材。另一种是把女性当作欣赏乃至玩弄的对象,主要的代表作是南朝的宫体诗,这些作品着力描写女性的容貌服饰,格调上往往有淫靡的倾向,显然不是健康的女性题材。宋词则不然,宋代词人深入地体会女性的感情,细致地揣摩女性的声气。宋词不但生动地描绘了女性的明玛翠羽和容貌体态,而且成功地刻画了女性的眉尖颦笑和心底微澜。从主流倾向来看,宋代词人对女性的态度是同情、理解和尊重。
宋词在爱情题材上具有更大的开拓意义。由于受到儒家诗教学说的巨大影响,中国古典诗歌中爱情题材的欠缺成为先天性的痼疾。宋词的独特性质和功能使它克服了这种缺陷。由于词体具有很强的娱乐功能,文人们长期视之为小道,他们填词时不免带有游戏笔墨的意味,并未把词看作与诗文一样的严肃文体。这样,词就没有被赋予政治教化的意义,它逐渐发展成“艳科”,并与庄重严肃的五七言诗分道扬镳。在宋代,诗、词有着非常明确的功能性分工。宋代士大夫在政治生活上的态度是非常严肃的,他们用来抒情述志的诗文作品也庄重无比,爱情题材在诗文中几乎绝迹。但是与此同时,宋代士大夫生活优裕,接触歌儿舞女的机会较多,他们的私生活中当然会有男女恋情的内容。于是词这种特殊的诗体便被选为合适的情感宣泄口。宋词在爱情题材方面的巨大成就,在整个古典诗歌史上独领风骚,这是宋词在内容上的最大特征。
(摘编自莫砺锋《唐诗与宋词》)(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宋词以委婉含蓄的美学特征自成一家,这与其独特的传统紧密相关。
B.南朝宫体诗格调淫靡,趣味低下,致力于描写女性的容貌服饰,显然是不健康的女性题材。
C.宋代词人十分注重女性题材,他们不仅描绘出女性的外在形象,还深入到女性的内心世界。
D.在儒家诗教学说的笼罩之下,以爱情为题材的诗歌很少,这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先天性痼疾。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结构,先介绍宋词的总体特征,后分论宋词在女性、爱情题材上的开拓意义。
B.文章多处运用对比的手法,分别将唐诗与宋词、南朝宫体诗与宋词、诗文与宋词作了对比。
C.文章语言平实,举例甚少,主要是分析说理,但思路清晰,层次井然,蕴含着一种理性美。
D.文章措辞严谨,如“从总体上看”“就主要倾向而言”等语句,都留有余地,不轻下断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李商隐并非唐代主要诗人,李、杜、韩、白诗歌的昂扬之气与阳刚之美才代表唐诗的主流。
B.苏、辛既善写豪放词,又善写婉约词,因此,他们的地位自然超过只能写婉约词的秦、周。
C.像南朝宫体诗那样,对女性持赏玩态度的作品,在整个宋代词作中也还是存在着一小部分。
D.在宋代文人的眼中,词这种文体与诗文相提并论,都用来抒情述志,因而在词中写写恋情是无伤大雅的。组卷:20引用:4难度:0.6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把关系十几亿人吃饭大事的耕地保护好,绝不能有闪失。2021年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以来,各地高度重视,层层压实责任,千方百计挖掘粮食面积潜力,全年粮食产量再创新高,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粮食生产喜获十八连丰。
耕地质量事关粮食产能。守住耕地红线的同时,还要持续提升耕地质量,保证农田“必须是良田”。截至2020年底,全国已完成8亿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有力地保障了粮食安全。但目前,我国耕地质量总体上仍然不高。加上光温、水土时空分配不均、利用不合理等问题.我国耕地抗灾减灾能力仍然不强。要确保粮食产得出、供得上、供得优,迫切需要大力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
四川省广元市自然资源局昭化区分局局长贺茜介绍,田长实地巡察,卫星遥感“天上看”,视频监控“实时看”,耕地保护监管网越织越密,无论是土地撂荒,还是乱占耕地,都能第一时间发现。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2%,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1%,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为粮食生产注入源源动力。
土地整理是耕地保护的一张“关键牌”。走进云南省双柏县法脓镇铺司村,规整的田块,宽敞的机耕道,很难想象这里曾是荒坡地。双柏县用好政策。完成土地整理项目4个,新增耕地1500亩,土地利用率由49.06%增加到72.15%。
严格实行“数量为基础、产能为核心”的耕地占补平衡,推行“田长制”等耕地保护新模式利用“互联网+”建立智能化耕地监测监管机制,确保“农田就是农田”。
(摘编自《“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人民日报》2022年2月19日)
材料二:
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辛贤分析认为,目前全球粮食安全状况并不乐观,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进一步恶化了粮食安全形势,稳产保供不仅事关我国自身粮食安全形势,更具有全球意义。实现稳产保供要从落实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调动和保护好种粮积极性、充分利用好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三个方面着手。
辛贤表示,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民非谷不食,谷非地不生”,落实“藏粮于地”就要落实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长牙齿”的耕地保护措施,以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而“藏粮于技”是要加快技术进步,大力推进种源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农机装备研发和应用水平,提高农业生产的全要素生产率。此外,在“地”和“技”的基础上,粮食生产还需强调保护生产者的积极性。“一是要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二是让地方政府抓粮食生产有积极性。”辛贤说。
辛贤还建议,粮食及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需要建立多双边共赢的粮食合作机制,让各方有动力共同参与全球粮食安全治理,充分利用好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摘编自《既保粮食安全,又让农民富起来,乡村振兴重任在肩》,“新华社”2022年3月7日)
材料三:
日前,安徽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安徽省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工作方案》。方案明确了耕地利用优先次序,部署强化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监管,要求把有限的耕地资源优先,用干粮食生产,着力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
方案强调,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要坚决防止耕地“非粮化”,确保耕地质量提升、粮食面积稳定、粮食产能增加。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发展粮食生产,特别是保障稻谷、小麦、玉米三大谷物的种植面积。一般耕地应主要用于粮食、油料、蔬菜等食用农产品及饲草饲料生产。按照“粮食生产优先”的原则,在确保优先满足粮食和食用农产品生产基础上,允许耕地适度用于非食用农产品生产。
“十三五”期间,安徽省在全国率先完成520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1900万亩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方案要求,各市、县(市、区)要组织对“两区”划定开展“回头看”。加强对粮食生产功能区的监管,引导土地优先向种粮主体流转,对违反相关产业发展规划、大规模流转耕地不种粮的“非粮化”行为,一经发现要坚决予以纠正。
(摘编自《安徽省出台方案防止耕地“非粮化”》,《安徽日报》2021年3月7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尽管新冠肺炎疫情使全球粮食安全形势恶化,但我国2021 年全年粮食产量仍再创新高,粮食生产连续十八年喜获丰收。
B.近年来,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2%,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1%,“藏粮于技”取得一定成效。
C.安徽省率先完成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初步完成了“三农”的首要任务。
D.安徽省把满足粮食和食用农产品生产耕地摆在第一位,保障稻谷、小麦、玉米等的种植面积。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目前,我国耕地存在光温、水土时空分配不均、利用不合理等问题,耕地质量总体不高,状况不容乐观,提升耕地质量势在必行。
B.为确保粮食安全,一方面要“藏粮于地”,保障耕地面积,另一方面也要“藏粮于技”,提高农业生产的全要素生产率。
C.我国粮食及重要农产品生产是全球粮食安全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建立多双边共赢的粮食合作机制,让各方共同参与进来。
D.为保障我国的粮食供应,既要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良种全覆盖,又要杜绝流转耕地不种粮行为,一经发现要坚决予以纠正。
(3)如何有效保障我国的耕地面积?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组卷:4引用:3难度:0.3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红色诱惑
戴玉祥 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爆发后。豫南。
当时我在地主家打短工。正是收麦插秧季节,天上下着火,我光着脊背,手攥镰刀,在割麦子。
一位年轻后生走过来,走到我跟前,喊我声“大叔”,我才发现他。后生穿着天蓝色的褂子和裤子,都褪了色,但很干净;后生长得也干净,皮肤白白的,像是学堂里的学生或先生。见我在喘气,汗水由脸上往下流,在肚皮处形成几条黑沟沟,后生嘴巴张了张,像是还想说什么,没说。后生接过我手中的镰刀,弯下腰,沙沙割起来。
真是大让我意外,我真真没有想到,后生干活竟然会这么利索。我喘息会儿而后接回后生的镰刀。后生看着我,同时指指河那边两条泛白的小土路,有些顾虑地问我说:“大叔,去西北方向走哪一条啊?”我说:“啥子地方嘛?”后生想了想,还是说:“就是去西北方向的那一条啊?”我知道后生对我不放心,这年月,汉奸特务到处都是,后生的顾虑可以理解,我手指着河那边的小土路,说:“那一条通往延安,那一条通往汉中。”后生深深鞠了一躬,疾步走开。河边,后生和衣扑进水里,像一条撒欢的鱼,很快上了对岸,跳上那条通往延安的小土路,雀跃着跑开去。
我再割麦子时,脑子里就晃着后生的影子。
小河就在麦田边,清清的河水,上面荡漾着阵阵涟漪。我真想扑进去,赶走肚皮上的黑沟沟,可我不敢,我怕那个脸上搁着刀疤的“狗腿子”。偷眼四望,热浪扑脸,大地像烤熟了一般,“狗腿子”的影儿也没有。我丢下镰刀,向河边走去。
这会儿,我看见一位姑娘喊着“大叔”向我跑过来。我心里乐颠颠的,盯住了。姑娘上穿红短褂,下着荷花裙,发黑如墨,肤嫩似脂,齿白唇红,脸绽桃花,分明大户人家“千金”。姑娘站到我面前,口吐兰香,玉手指指河那边两条泛白的小土路,说:“大叔,去西北方向走哪一条啊?”我说:“啥子地方嘛?”
姑娘想了想,还是说:“就是去西北方向的那一条啊?”我乐了,心想今天这是怎么了,刚刚过去的那个后生也是这么问的呀,我笑而不答。姑娘倒好,头一扭,转身奔河边就走。这下,我急眼了,猛跑几步,拦住姑娘,手指着河那边的小土路,说:“那一条通往延安,那一条通往汉中。”姑娘冲我吐吐舌头,跑开了。在河水里,姑娘宛然一条美人鱼。我看得目瞪口呆。更让我目瞪口呆的,是我看见姑娘上岸后,竟然也跳上了那条通往延安的小土路。
姑娘的倩影牵着我的目光,直到望断,才发现自己其实在河水里泡得有些时候了,我慌慌上了岸,回到蒸笼般的麦田里。
沙沙沙,看着倒下的麦子,心里很不是滋味。自己做长工打短工,到头来,还不是没有立锥之地?这样寻思着,忽听有说笑声漫过来。我抬起头,见是一群青年男女,像是走了很远的路程,风尘仆仆的,但彼此还在说笑着,谈论着。
他们来到田边,站在那儿,齐声喊:“大叔,去西北方向走哪一条啊?”他们的手,同时指向河那边两条泛白的小土路。我说:“啥子地方嘛?”他们没有回答,但那一双双明亮的眼睛仿佛鬼子岗楼上的探照灯在黑夜划亮了一般,在我身上晃着,半晌,有人说话:“大叔,我们是去延安。请问去延安走哪一条呀?”我有些感激涕零,感谢他们对我的信任。
其实,延安我是听说一些的,前不久,县政府抓住两个年轻人,说是去延安的。去延安就要抓吗,后来才知道,延安是打鬼子的。我扔下镰刀,跑到他们面前,冲他们抱抱拳,而后手指着河那边的小土路,说:“那一条通往延安,那一条通往汉中。”他们围过来,祝福我,与我握手,那一刻,我被幸福包裹着。
他们像一群小鸭子在河水里扑棱了一会儿,后来就跳上了那条泛白的小土路,还唱:
夕阳照耀着山头的塔影/月色映照着河边的流萤/春风吹遍了坦平的原野/群山结成了坚固的围屏/啊,延安/你这庄严雄伟的古城/到处传遍了抗战的歌声/啊,延安/你这庄严雄伟的古城/热血在你胸中奔腾……
这年秋末,我得了重病,卧床不起,儿子要去抓药,我清楚自己没救了,阻止儿子。儿子跪在我床边,哭说:“爹,那儿子一定给你买一副好棺木。”我说:“给爹织个草席裹尸就行了,省那钱,去买些木头,在小河上架座桥吧!”儿子不解,问我:“爹,架那桥干吗?”我说:“天冷了,有年轻人还要过河呢!”
(1)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篇首点明抗战爆发后这一故事发生的时间点,意在强化延安作为革命圣地的巨大吸引力,自然引出青年们的投奔之事。
B.有人直接问去延安的路,而“我”依然同时指明两条路。小说通过“我”的答非所问暗示出这些青年的革命警惕性还不高。
C.小说细致描绘了“后生”和“姑娘”的穿着打扮,既点明了他们的身份和阶层特征,又从侧面揭示了革命熔炉吸引力之大。
D.小说采用有限视角,以“我”作为叙述者,运用第一人称,真切地讲述了底层劳动者的心声,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感。
(2)小说倒数第二段类似《延安颂》歌曲的唱响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
(3)小说以第一人称讲述故事,一般来说,讲述者的身份与经历会影响其讲述时的遣词琢句和语言风格。有人认为,文中的“我”虽然是一个“做长工打短工”的农民,却并非目不识丁,对此应怎样理解?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组卷:10引用:5难度:0.4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0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昆曲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品。①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这是汤显祖《牡丹亭》中【皂罗袍】的曲词。白先勇先生说:“昆曲就是我们后院最美的牡丹花。”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写林黛玉在听到《牡丹亭》的【皂罗袍】曲词时,心痛神痴,眼中落泪。依据你对《红楼梦》的了解,说说《牡丹亭》为什么让林黛玉如此伤感。组卷:4引用:6难度:0.9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日前,教育部发布的《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文件中,规定从2022年秋季开学起,劳动课将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其中根据不同学段制定了“整理与收纳、家庭清洁、烹饪”等日常生活劳动的学段目标。规定一出,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有人认为这样的课程有利于提高孩子的生活技能,是孩子教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也有人质疑课程设置是否“等值”,让正处于知识吸收黄金期的中小学生花时间劳动是否得不偿失;还有人担心将劳动教育纳入课表、变成作业会让孩子失去兴趣……
看了上述材料,你对“劳动课程”的实施有怎样的认识和看法?请综合材料内容,写一篇作文。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17引用:3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