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人教部编版必修下册《第三单元》2020年单元测试卷(3)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粽叶飘香,雄黄酒浓,又是一年端午到。传承千百年,历久而弥新,这一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今天仍有着浓郁的传统意、文化味。在湖北秭归,一年一度的端午诗会、龙舟比赛如期开场,吸引了海内外游客的目光;在安徽合肥,“益起读”公益活动进入社区,和孩子们在阅读经典中寻找端午节的意义。这些活动,让人们在吃粽子之外,体会到节日更丰厚的内涵。
          近年来,担忧“端午节成为‘粽子节’”的声音不时出现。的确,端午节吃粽子,这是千百年来的民俗传统,但如果把端午节等同于吃粽子,则可能在“除了吃还是吃”的单调活动中遗忘了文化内涵、丢掉了精神价值。饮食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却绝非是唯一载体。端午承载着我们这个民族相沿不废的集体记忆,这其中的历史传承与文化韵味,比粽子更加芳香,也更值得品尝。
          一个传统节日,就是一杯岁月的陈酿,也是沉淀着厚厚文化土层的历史河床。端午节,吃粽子只是其中内容之一,它更是除秽驱病的卫生节,也是诗人节、运动节、女儿节,除了吃粽子,还要挂菖蒲、赛龙舟、祭屈原。传统中,在端午这天女儿回娘家探亲,家人喝雄黄酒,备艾叶、菖蒲和大蒜,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戴香囊……祛病消灾、祭祀祈福、回家团圆、强身健体,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从这些美好的生活愿望出发,为端午节创造出许多美丽动人的习俗,这是应该继承的文化财富。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端午节民俗起源说法众多,但屈原无疑是端午节最醒目的文化符号。他的爱国情怀、高洁志向、执着刚毅仍然在现代人心中激起巨大回响。文化是端午节的灵魂,在这一天,正可以重温历史的厚重、文化的韵味,筑牢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
          节日的真意,常常需要依托于生活的体验来领悟。“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这些细节,让日常生活有了更多仪式感,也因此让端午节增添了更多雅趣,让人体会到其中天人和谐的态度与美感。
          从历史深处深情回望,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一直都在不断丰富和发展。这本身也是传统文化随着时间在不断生长,并在现代社会获得了“新生”。不论过节方式怎么变化,只要传统文化的根和魂还在,我们的传统节日就会不断接续传承,联通一代代人的心,为人们提供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慰藉。
    (李思辉《在端午品味文化的芳香》
    材料二
          20世纪,整个人类进入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农耕时代形成的文化传统开始瓦解。尤其是我国,在近百年由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中,节日文化——特别是城市的节日文化受到现代文明与外来文化的冲击。人们深切地感受到传统节日渐行渐远,日趋淡薄,并为此产生忧虑。
          ……
          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从生活愿望出发,为每一个节日创造出许多动人的习俗。人们用烟花爆竹惊骇邪恶,迎接新年;把天上的明月化为手中的月饼,象征人间的团圆;在严寒刚刚消退、万物复苏的早春,赶到野外去打扫墓地,告慰亡灵,表达心中的缅怀,同时戴花插柳,踏青春游,亲切地拥抱大地山川……这些诗意化的节日习俗,使我们一代代人的心灵获得了多么美好的安慰与宁静!
          当然,习俗是在不断变化的,但我们民族的传统精神是不变的。这传统就是对美好生活不懈的追求,对大自然的感恩与敬畏,对家庭团圆与世间和谐永恒的企望。
    (摘自冯骥才《我们为什么要过节》)
    材料三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传统的节日仪式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许多节日的文化内涵渐渐不被人重视。今天,在物质生活已经比较富足的情况下,人们更加注重在感情上相互倾诉、回应彼此的心理和精神需求,追求节日所带来的幸福感、愉悦感。一些喜欢过西方节日的人,往往只是想在欢快、温馨的气氛中表达自己美好的情感。这就启示我们,要充分挖掘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中的“情感”元素,让人们在节日的氛围里心存敬畏、体验传统、享受亲情、告慰祖先,在感受舒心与祥和的同时,寄托美好的希望与祝福。
          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思想、智慧存在于优秀的文化传统之中,传统节日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代表。因此,要重视对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的挖掘、整理,让传统节日逐渐融进现代社会的审美需求,使之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标准。否则,节日就成为没有意义的空洞符号,不可能行之久远、世代相传。
          中国传统节日有着丰富的文化符号、载体及仪式。文化符号与载体是节日内涵的重要内容,文化是依靠具体载体来传承的,文化载体让文化变得生动可感,能够给予人们视觉、听觉、触觉的多元享受。如春节流行的对联、年画、龙灯、窗花、舞龙等;元宵节的逛灯会、猜灯谜;重阳节的爬山、赏菊、登高望远等,都是传统节日符号、载体与仪式感的体现。这些节日载体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有利于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文化自信和国际竞争力。
          中国是礼仪之邦,仪式表达着中国人对事物重要性、价值性的认同,没有仪式感的节日难以让人们对节日产生心理上的认同和依从,而仪式本身又是让人参与进来的重要方式。一系列依次展开的程序,代表着节日文化内涵的逐层展示,也是让心灵参与其中审美的过程。在这样一套看似烦琐的仪式里,人们的情感得到表达和宣泄,节日的文化内涵和意义也得到彰显和传承。
    (摘编自范如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
    (1)下列对材料中“节日习俗”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节日习俗和人们美好的生活愿望、民族精神、家国情怀、审美追求等有关,是一笔珍贵的文化财富。
    B.节日的文化内涵不能脱离日常生活而存在,习俗使人们可以依托生活体验来领悟节日的真意。
    C.现代文明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会使节日习俗产生变化,这种变化会导致传统文化精神的消亡。
    D.节日习俗是文化载体之一,抽象的节日文化内涵通过具体载体而变得生动可感,带给人丰富的享受。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习俗使节日具备了更多的仪式感,没有仪式感的节日无法让人们对节日产生心理上的认同和依从。
    B.仪式使人的身体和心灵均参与到节日中来,它对节日的庄重感、吸引力、投入性、参与性均有影响。
    C.美好的生活愿望是习俗的出发点,所以在物质生活比较富足的情况下,传统的节日仪式淡出人们的视野就成了必然趋势。
    D.挖掘、整理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重视传统节日的文化符号、载体及仪式,是为了使现代社会的价值标准逐渐符合文化传统的要求。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A.现在的元宵节吃汤圆,寓意一家团团圆圆,幸福美满,是现代的人们重视亲情的体现和家庭观念的回归。
    B.现在春节几乎没有人在敬神、祭祖,取而代之的是,春节越来越物质化,越来越热闹,但越来越没有文化。
    C.中国传统节日起源于农耕时代,根植于农业社会文化土壤中,具有农耕生活的色彩,只有继承和发扬传统节日才能留住乡土情怀。
    D.元宵节的逛灯会、猜灯谜,重阳节的爬山、赏菊、登高望远,母亲节的献花,七夕节的乞巧等,都属于中国传统节日的符号或载体。
    (4)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应重视传统节日的原因。

    组卷:5引用:2难度:0.6

二、解答题(共1小题,满分12分)

  • 2.文学类文本阅读Ⅱ
    长城谣
    --席慕蓉
    尽管城上城下争战了一部历史
    尽管夺了焉支(1)又还了焉支
    多少个隘口(2)有多少次悲欢啊
    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
    蹲踞在荒莽的山巅
    冷眼看人间恩怨
    为什么唱你时总不能成声
    写你不能成篇
    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
    火中有你万里的躯体
    有你千年的面容
    有你的云 你的树 你的风
    敕勒川 阴山下
    今宵月色应如水
    而黄河今夜仍然要从你身旁流过
    流进我不眠的梦中
    注:(1)焉支山,一称燕支山、胭脂山。在甘肃永昌县西、山丹县东南。山势险要,历代驻兵防守。(2)隘口:狭窄的山口。
    (1)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节刻画了长城的形象,“无情”“蹲距”“冷眼”都是写长城是历史的见证。
    B.第二节“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抒发了凝聚于长城的炽烈的民族情感。
    C.第三节写诗人对故乡和长城的遐想,月色如水,黄河入梦,吟唱的都是思乡的深情。
    D.这首诗再现了长城脚下不断争战的历史,歌颂了长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长城“冷眼看人间恩怨”,它冷峻、无情,诗人借刻画长城,抒发了对历史、对人生的感悟。
    B.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咏叹历史的短暂与长城的永恒,给人以凝重苍凉的感觉。
    C.这首诗语言质朴,感情真挚,意境悠远,用民间歌谣的形式,歌颂长城悠久的历史。
    D.诗中的长城,凝聚着民族历史和民族精神,也凝聚着诗人独特的个人感受。
    (3)第一节里用第二人称“你”有什么表达效果?
    (4)诗人从小生长在长城脚下,黄河岸边,而且对于故乡,她是“少小离家老大难回”,在诗人的心中,长城仅仅是民族的象征吗?长征在作者心中有怎样的地位和影响?

    组卷:63引用:3难度:0.5

二、古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建元六年,拜番阳令唐蒙为郎中将,将千人,食重万余人,从巴蜀筰关入,遂见夜郎侯多同。蒙厚赐喻以威德约为置吏使其子为令还报乃以为犍为郡发巴蜀卒治道自僰道指牂柯江。使司马相如以郎中将往喻,皆如南夷,为置一都尉,十余县,属蜀。及元狩元年,博望侯张骞使大夏来,言居大夏时见蜀布、邛竹杖,使问所从来,曰:“从东南身毒国,可数千里,得蜀贾人市”。或闻邛西可二千里有身毒国。骞因盛言大夏慕中国,患匈奴隔其道,诚通蜀,身毒国道便近,有利无害。于是天子乃令王然于、柏始昌、吕越人等,使间出西夷西,指求身毒国。至滇,滇王尝羌乃留,为求道西十余辈。岁余,皆闭昆明,莫能通身毒国。滇王与汉使者言曰:“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自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使者还,因盛言滇大国,足是亲附。天子注意焉。及至南越反,上使驰义侯因犍为发南夷兵。且兰君恐远行,旁国虏其老弱,乃与其众反,杀使者及犍为太守。汉乃发巴蜀罪人尝击南越者八校尉击破之。会越已破,汉八校尉不下,即引兵还,行诛头兰。头兰,常隔滇道者也。已平头兰,遂平南夷为牂柯郡。夜郎侯始倚南越,南越已灭,会还诛反者,夜郎遂入朝。上以为夜郎王。元封二年,天子发巴蜀兵击灭劳、靡莫,以兵临滇。滇王始首善。以故弗诛。滇王离难西南夷,举国降,请置吏入朝。于是以为益州郡,赐滇王王印,复长其民。西南夷君长以百数,独夜郎、滇受王印。滇小邑,最宠焉。
    (节选自《史记》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蒙厚赐/喻以威德/约为置吏/使其子为令/还报/乃以为犍为郡/发巴蜀卒治道自/僰道指牂柯江
    B.蒙厚赐喻/以威德约/为置吏/使其子为令/还报/乃以为犍为郡/发巴蜀卒治道自/僰道指牂柯江
    C.蒙厚赐/喻以威德/约为置吏/使其子为令/还报/乃以为犍为郡/发巴蜀卒治道/自僰道指牂柯江
    D.蒙厚赐喻/以威德约/为置吏/使其子为令/还报/乃以为犍为郡/发巴蜀卒治道自僰道指牂柯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建元,是封建王朝帝王的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始创年号就是建元。
    B.夷,是中国古代对东方少数民族的称呼,也泛指少数民族。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有“东夷、北狄、西戎、南蛮”之称。
    C.博望侯,“侯”是中国古代爵位之一,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有公伯侯子男五等爵位。
    D.太守,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汉郡守俸禄为两千石,所以,太守又称为两千石。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路途遥远,但汉朝和西南夷交流不断。张骞出使大夏时曾经看到过蜀郡出产的布帛,邛都的竹杖,就是辗转从东南边的身毒国运来的。
    B.滇王开始就对汉朝怀有善意。朝廷派遣使者出使西夷,到达滇国后,滇王派人和这些使者一起寻找道路。
    C.头兰是经常阻隔汉朝与滇国交通道路的国家。汉朝军队攻破南越后,领兵撤回,在行军中诛杀了头兰。
    D.汉朝实行的是大一统政策。在这样的政策下,朝廷消灭了大部分西南夷国,只有滇、夜郎保留了其王印,成为其属地。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骞因盛言大夏慕中国,患匈奴隔其道,诚通蜀,身毒国道便近,有利无害。
    ②“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自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
    (5)汉朝对西南诸夷采取了哪些政策?请结合本文分析。

    组卷:42引用:7难度:0.6

七、解答题(共2小题,满分9分)

  • 8.读这则消息,完成后面题目。
          3月,南海市明湖公园采取公园与职工个人共同筹资的方法购买了一台“挑战者号”型时空穿梭机。①时空穿梭机又名娱乐仿真模拟器,是仿真科技与多媒体技术结合的产物。②三维立体图象、震撼人心的音响效果和高度仿真运动,使人惊心动魄,会产生超越时空的感觉。③这台时空穿梭机开始营业以来,三个月的营业收入就达到40万元人民币,其中仅五一节一天的收入就超过了公园300条游船的总收入。④在近两年来许多公园经济效益很不景气的情况下,明湖公园这台时空穿梭机所带来的如此大的收益,使全园职工倍受鼓舞。⑤据说,娱乐仿真模拟器已经成了国外许多公园、游乐园的换代的标志性设备,无论是好莱坞还是日本海洋公园,仿真模拟器都是当地的“盈利明星”。
          将报道的主要内容进行压缩。压缩后的内容要包含具体的营业收入状况,不超过80个字。

    组卷:11引用:3难度:0.8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这是一个崇尚英雄的时代,戍守边防的战士,火灾现场逆行的消防员,隐姓埋名三十年、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祖国核潜艇的黄旭华,历经失败、砥砺拼搏走至荣耀巅峰的“中国女排”……我们感动于他们心中无我的境界。
          这也是一个崇尚自由的时代,我们喜欢街舞的自由与释放,我们喜欢生活的随性之乐,我们不断地制造着“小确幸”与“仪式感”……我们越来越心中有我,想要凸显自我的个性与价值。
          对以上提及的“心中有我”与“心中无我”,你有怎样的理解与体会?请根据材料及你的生活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140引用:28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