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高三(上)第三次调研语文试卷

发布:2024/11/28 1:0:2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金石气与书卷气本是贯穿于书法风格史的两大书法美类型,它们既具有各自独立的书法审美的特征与价值,又相辅相成地活跃于书法风格的历史演化进程中,所以,我将它们作为书法风格学中的一对大范畴,也是书法风格史演进中的两大风格系统。
          所谓“书卷气”,是指“书卷”形式的书法作品本身所表现出的轻松、流畅、遒劲、灵巧的形式美感。而古来文人书画家一向强调的所谓“学问气”是从属于“金石气”与“书卷气”两大书美类型的文人书家作品共同具有的深层内蕴与气息。所谓“金石气”,“金”乃指金属,是种种铜器铭文,如鼎彝、铜镜、钱币及各式铜器上的铭文书迹:“石”乃指刻石书迹,诸如碑、志、造像记、摩崖刻铭及其他各式刻石书迹;“气”则是“气息”“趣味”之谓。
          明末清初,王铎即提出:“学书不参透古碑,书法终不古,为俗笔多也。”但他并未明确意识到所谓“金石气”,而是以追求古意的审美意识,提倡取法碑刻书迹。其所谓“古”,即是碑与帖迥然不同的书美意趣。这种意趣凝重、朴厚、刚多于柔。所以王铎的书法,虽以帖法为其主干,但又兼含有浓重的碑意。其行草、狂草的线质和点画的起止、转折用笔形态也显示出了其参透古碑而养成的骨力。
          至清代碑学盛期,阮元著《北碑南帖论》中已明确点出了金石气与书卷气的不同趣味。阮氏将北碑与晋帖相较,前者往往端严沉厚,因镌刻更增其刚直朴茂之质;后者则出自随意挥写,往往流美灵润,巧妙多姿。碑学书家们竞相取法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刻铸铭文书迹,致使一个时代的书风以金石气为其书美特征。
          近世书画家潘天寿先生说:“石鼓、钟鼎、汉魏碑刻,有一种雄浑古拙之感,此即所谓‘金石味’。然此种‘金石味’也与制作过程、与时间的磨损有关。这些艺术品,在当时刚刚创作出来的时候,自然是已经很好,而在千百年以后的现在看来,则往往更好。”这是因为这些刻铸铭文书迹经过制作工艺的作用和悠久历史的风化剥蚀过程,这些因素使书法的面目增添了许多原本所不具备的美感,即所谓“古意”“金石气”等。清代碑学家们就是在这里发现了与帖系书迹迥然不同的新的书美,并仿效其意。石鼓、钟鼎、汉魏刻等古代刻铸铭文书迹的金石气,本出自工艺制作的必然和风化剥蚀的天然,非人为追求。
          晋唐法帖则为书卷气的典型。诸如尺牍、卷、册之类的墨迹皆归于帖,而《阁帖》之类则是以这些墨迹勾摹刻成,力求忠实于墨迹,但笔墨的微妙变化则无法再现。并且,因摹、刻、拓等工艺程序的作用,与原迹有相当的距离,几经翻刻的法帖就更加失真严重。
          书体演变期中的刻铸铭文,因其传世颇多,后世书家习篆、隶古体皆以此为法,自然接受其渗透着金石气息的体势及其笔法。清末以来,篆、隶时代的手书墨迹实物出土日多,在人们面前展示了一种与铭文的篆、隶书迹不同的书美意趣,这是从属于书卷气的书美趣味。自此以后,学篆、隶又可取法于手书墨迹了,而属于金石气书美类型的刻铸铭文篆、隶书迹也就不能专美了。
          后世书家金石气、书卷气的书美风格类型的产生,与书家的主要取法对象有紧密的关联。一般观点所说的书卷气,是由读书多、学识修养高而产生的一种学问气息。读书多对书法风格中的书卷气的产生固然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书卷气主要还是取决于其书的取法对象应是帖系书迹,是由此直接的继承关系造成的。有金石气还是有书卷气,主要取决于书家的主观追求和取法途径。
    (选自徐利明《中国书法风格史》,有删改)      材料二:
          自古女子作书者少,女性书家却不乏其人。女书家多以俏丽温柔为其个性,为书为艺多精工细腻,人工使然。书体雄强豪放者,由古至今更是寥若晨星。而游寿却独入化境,以充满金石气与书卷气的书法艺术成就,成为20世纪中国书法界重要的女书家。
          游寿(1906-1994年),字介眉、戒微,福建霞浦县人。著名教育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诗人和书法家。游寿生于书香世家,自幼攻习书法,后师从胡小石,是李瑞清、胡小石这一金石学派的重要继承人,也是我国学者型代表之一。她于甲骨金文十分精熟,并深得汉隶、魏碑精髓,著有《金文策命文辞赏赐仪物》《汉魏隋唐金石文献论丛》《书苑镂金》《论北朝法书碑志》等大量文史书论,对北碑颇有深刻独到的见解。
          游寿自20岁跟随胡小石学习古文字、周金文献、考古、先秦文学及书法等,长达7年之久,成为胡小石的得意门生之一。胡小石书法从唐入手,继而魏晋,后得李瑞清指授改帖为碑学,浸淫于殷周至六朝之间多年,四体俱佳。他的学书基本立场在碑系书法,以金石趣味为审美之尚,故其个性风格重雄强、拙朴,并在此基调上追求灵动、奔放的气韵。受其教育影响,游寿隶书以《礼器碑》为宗,所书汉碑多显筋骨,瘦劲挺拔。楷书自颜真卿转习北碑、魏隋墓志,尤爱《张猛龙》,受益颇多。李瑞清求篆于金、求分于隶、由篆隶上溯魏碑本源的观念,对其影响也颇深。《行书诗稿》为其代表作品,见图:

    (选自李玉萍《“金石气”与“书卷气”并举——赏游寿行书诗稿》,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拥有“书卷气”的作品因其出自随意挥写,往往流美灵润,巧妙多姿,但当其墨迹归于帖,则因诸多工艺程序的作用,几经翻刻存在失真严重现象。
    B.具有“金石气”的刻铸铭文书迹,制作工艺中的人为追求和悠久历史的自然风化剥蚀过程的有机结合,使其面目增添了许多原本所不具备的美感。
    C.宋、清之间,学书者一般均依靠刻帖,“书卷气”的帖系书迹盛,而到了清代,碑学书风盛,金石气成为一代书风后,“书卷气”就不能专美了。
    D.晋唐学书者多临帖,其法帖成为书卷气的典型,清代碑学书家竞相取法刻铸铭文书迹,金石气成为一时的书美特征,可见书卷气出现要先于金石气。
    (2)下列关于“金石气”“书卷气”两个概念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卷气是指“书卷”形式的书法作品本身所表现出的轻松、流畅、遒劲、灵巧的形式美感,不同于读书多、学养高而产生的学问气息。
    B.金石气是指鼎彝、铜镜、钱币等种种铜器的铭文书迹与碑、志、造像记、摩崖刻铭等各式刻石书迹这些书法作品的“气息”“趣味”。
    C.金石气追求古意,往往端严沉厚,因镌刻更增其刚直朴茂之质,有种雄浑古拙之感,意趣凝重、朴厚、刚多于柔,书美趣味与帖系迥然不同。
    D.金石气与书卷气是贯穿于书法风格史的意趣不同、深层内蕴与气息各异但又相对应而存在的两大书美类型,是书法风格史演进中的两大风格系统。
    (3)下列对材料一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例举王铎的书法,是为了论述其作作品兼含有浓重的碑意,已有着与帖迥然不同的书美意趣“古”的追求。
    B.引用王铎和阮元的观点,方法虽然不同,但清晰地呈现了“金石气”与“书卷气”的不同趣味的提出过程。
    C.为区别“金石气”与“书卷气”两种风格,文本每一部分都采用对比论证,甚至引用、举例都几乎形成对比。
    D.在揭示书卷气书美风格形成原因时,既强调读书的作用,更强调取法对象的重要意义,说理辩证,论证严密。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思路。
    (5)根据材料一关于“金石气”与“书卷气”的论述,分析材料二中游寿《行书诗稿》的书法特点。

    组卷:5引用:1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迁徙的跫音
    熊育群
          去年到龙川,今年到永定,一个粤东,一个闽西,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走的都是纯客家人的地盘。粤东,客家人从中原长达一千多年的大规模迁徙,最终于这片大地上止步;永定,是它的土楼——一个外来民系以一种独特的栖居方式在陌生土地上立下足来。
          一路上我心里默诵着中原、中原,心里的那条路线渐渐地清晰起来。就像一条路,我踏上了它的路基,立刻,那个端点,那个原来是遥不可及的年代,变得不再只是一个抽象的时间术语,它有了某种气息。那是一千六百多年前的东晋。那群人,那群人怎样踏得西北土地上的沙尘滚滚,怎样弃下老弱病残,怎样在喧哗声中上路?
          木门虚掩,院内奇静,圆形的内环走廊在下面画出一个个同心圆。月光似有似无,但深灰的屋檐和挑廊的阴影却浓得化不开。觉得暗影里有一种久远的目光。视线从青瓦的屋脊望出去,一堵山崖,只有顶端的一小截呈现在土楼后,在望见它的刹那,发现它也在痴痴地望我,灰白相间的岩石突然间有了含糊的表情。心里一惊,低了头,暗影一样浓的静里,眼前的一切像是假寐,暗影里有一种知觉,觉得几千年的岁月醒了,像飘忽的念头被我看见。非现实的感觉,奇异又安详。害怕弄出一点声响,害怕有什么事情发生。
          村长,一个热血汉子,客家酿酒敬过一碗又一碗。半醒半醉间,手舞足蹈,找来村里的艺人来助兴。那个手脚并用,同时演奏扬琴、鼓钹和口琴的艺人,身板那样瘦,像风中苇秆。他在院子中央把阿炳的《二泉映月》拉得异样的凄美。唱客家山歌的老人,一开口,金牙就露在唇外,唱起情歌仍是那样冲动。他们在月华中来,又在月华中去。
          进入永定洪坑村时已是正午时分,洪川溪在绿树下流淌,带着山中泥色。秋天的阳光让山川草木耀目生辉。一个2000多人的山村,隐匿在一条山谷中,30余座土楼沿溪而筑,大大小小,方方圆圆,随山势高低错落。这里是永定土楼最密集的地区了。客家的先民从宁化石壁逐渐南迁,到这里已靠近福佬人生活的南靖、平和。两大民系间的缓冲地带没有了,抢夺地盘的械斗时常发生。客家人不得不聚族而居,于是,修建既可抵御外敌侵扰,又可起居的土楼成为最紧迫的事情。
          与洪坑相邻的是高北村,开阔的谷地,上百座或方或圆的土楼散落于山坡与平畴交错处。爬上山顶俯瞰,圆形的土楼在山麓画出一组组黑圈,阳光下的土墙闪着杏黄色的光。它们是客家在大地上画出的一个句号,漫漫迁徙路到此终止?但是,还是有人迫于生存的重压,仍然没能停止迁徙的脚步,他们继续南行,甚至漂洋过海下了南洋。南溪边的振福楼就只有一个老人,她守着一座近百间房的空楼。老人坐在大门口给来人泡茶,她望人的眼睛是空洞的,她的眼望到的是遥远的南洋——当年那一群远走他乡的亲人。
          绕着承启楼走,几个挑担的妇女迎面走来,箩筐里装满了刚采的红柿子。门口一群孩子向我夸赞,一个男孩用拳头捣捣一处裂开的墙,说,你看它多坚固,里面还有竹筋。
          随便问了一句:会不会唱客家山歌?男孩张口就唱了起来:“客家祖地在中原,战乱何堪四处迁。开辟荆榛谋创业,后人可晓几辛艰。”曲调里有一份挥之不去的忧郁,淡淡的,像林中夹杂的风。我问男孩,知道祖居地在哪里?他答:“石壁。”石壁的祖先呢?“中原。”
          又是一个晴天,山中的太阳像溪水泻地。鸟的啁啾,唱着山之野趣。一夜恍惚,起床时,振成楼仍人影寥寥。大门口只有一个卖猪肉的小贩,两三个老人与一个壮年人在剁肉。想起昨天游街的情景:一群人赶着一头猪,从湖坑镇一户户门前走过,吹唢呐的、拉二胡的、敲锣拍钹的,一边吹打,一边跟着猪走,就这样走了五天。一问,才知是镇里李姓作大福的日子,三年一遇。五天的斋戒,今天是开斋的日子。家家户户请来客人正准备大摆宴席。
          一队人马走过来了——
          大旗阵,碗口粗的旗杆,硕大无比的彩旗,几个人扛一面;乡间乐队,吹吹打打,呜呜咽咽;光鲜的童男童女,穿着戏装,个个浓妆涂抹,被高高绑在纸扎的车、船、马上,一个村一台车,装着这一堆艳丽缤纷的东西,在人群间缓缓往前开;抬神轿、匾牌的,舞狮的,提香篮的……全着古装;一群扮作乞丐、神仙鬼怪的,边走边做各种滑稽动作……
          一队旗帜由一群学生高举着,一面旗上写一个李姓历史上著名的人物:诗仙李白、女词人李清照、唐太宗李世民、大将军李广……最后,公王的神位一出现,早已摊开在地上的鞭炮一家接着一家炸响。
          这一刻,那个远去的中原又被连接起来了。是在模拟当年的迁徙?作大福的仪式是一种有意的纪念还是无意的巧合呢?那群行走在漫漫长路上的人,他们哀愁的脸、茫然的眼,在时间的烟雾中似乎越来越清晰,又似乎是越来越模糊了。
          永定,这片客家扎根了数百年之久的土地,依然发出了历史的悠远回声。
    (原文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凝望远方山崖,不觉“心里一惊”,是因为作者透过眼前所见之景,联想到几千年前中原人迁徙的历史,让他为之深深惊叹。
    B.文章用“望”“俯瞰”等词描写自然山水和土楼建筑,有助于营造宏大的意境,将视线的延展与思绪的蔓延交织融汇。
    C.学生高举的旗帜上所列举的历史人物,一方面可以看出湖坑镇李氏家族的辉煌历史,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客家人与中原人血脉相通的事实。
    D.文章叙写艺人演奏、老人思亲、妇女挑担、男孩唱歌等场景,意在全面展现客家人多彩的日常生活和丰富的精神世界。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写“走的都是纯客家人的地盘”,暗示了全文以游踪为线索,作者将有层次地叙写所到之处的见闻和感受。
    B.文章通过肖像描写刻画村长找来的老艺人,一方面体现了老艺人生活的艰辛,另一方面表达了对客家人坚韧品质的赞美。
    C.文章写一队人马作大福,运用铺排的方式,描绘了李姓家族举行盛大传统节俗活动的场景,渲染了荒诞而喧嚣的气氛。
    D.文章多处描写太阳或者阳光,不仅交代了作者出游的时间,同时还给这个古老的客家人的地盘增添了无限的生机。
    (3)文章为什么要两次写到唱歌?请简要分析。
    (4)文章结尾“历史的悠远回声”包含复杂的情感,结合全文简要说明。

    组卷:10引用:1难度:0.4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

  • 7.如图是某研究院关于《平凡的世界》阅读调查的部分统计图,根据统计图提供的信息,完成以下题目。

    (1)根据图表概括出两条规律性结论。(每条不超过15字,不得出现具体数字)
    (2)请结合你对《平凡的世界》的阅读感悟,阐释作品中某个人物对你人生的启迪意义。要求:观点鲜明,符合原著,至少运用一种修辞,不少于80字。

    组卷:11引用:1难度:0.4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位叫陈直的31岁农民工,每天在工厂的流水线上忙碌,而业余时间,阅读哲学,思考海德格尔。其在西方哲学上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超过不少“科班出身”的哲学系学生,他在网站上和网友互动时,也展现出了对西方哲学真正的了解。2021年11月初,他打算出版自己翻译的理查德•波尔特的哲学专著《海德格尔导论》。因为其农民工身份,不少人说他“哗众取宠”“不务正业”,但他并未过多关注这些。他常说:哲学是他的“激情”与“使命”。
    “求是中学”正在举行“学生未来生涯规划”的讨论会,陈直的事迹引发了你怎样的感触?请写一篇演讲稿,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5引用:1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