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年江苏省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二)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如果以《人民文学》扬起“非虚构写作”旗帜为起点,“非虚构写作”已走过10年的文学历程。无论概念界定、外延厘析,还是创作实践、批评研究,当下的“非虚构写作”都略显混乱。那么,“非虚构”应如何“写作”?
          首先,应摆正“非虚构”与“写作”的主次关系。“非虚构写作”鼓励作家深入现实,以亲历性、反思性与在场性姿态直视虚构文学面临的困境,打破传统文学秩序,使我们从个人到社会、从现实到历史、从微小到宏大等各种关切和经验在文学书写中得以呈现。可见,文学书写是内核与目的,而“非虚构”仅是手段或路径。
          其次,应凸显“写作”与虚构、想象间的应然关系。“非虚构写作”在根底上仍体现为一种文学创作,无论其表现出怎样的具体现实的真实,这种真实都应是文学的真实。而这恰是在立足于“非虚构”的现实事件基础上,并通过虚构、想象等艺术手法超越这种基础后呈现的。即作为文学的“非虚构写作”与虚构、想象之间并不对立,而是共同创造出了丰富的文学世界。
    “非虚构写作”在文学真实的呈现上不仅不反虚构,反而需借助虚构与想象来深化真实。因为虚构是对真实生活的高度提炼,是艺术想象的产物。想象是依凭记忆对大脑储存的材料进行加工而产生艺术形象的心理过程,只要不是漫无边际不合逻辑的杜撰、编造与无根无由不合情理的空想、幻想,其对文学真实的呈现都是有益和必要的。虚构与想象可使现实的琐碎、芜杂精细化,条理化,抽象的情感、意志与体验形象化,具象化,从而渲染情感,强化主题,呈现文学的真实性。
          遗憾的是,从“非虚构写作”的创作实践看,大多创作主体停留于记录者、观察者层面,使作品徘徊在“反”虚构层次。因排斥虚构与想象而将其与“非虚构”对立,致使这些“非虚构”文本无法与新闻写作、口述实录和社会调查等类型的“非虚构写作”区别开来,虽说最大限度地呈现了真实,但却丧失了鲜活的艺术意蕴与美学张力。
          最后,应厘清艺术真实与现实真实的逻辑关联。“非虚构写作”追求的是艺术真实而非现实真实。实际创作中,无论是关于现实的描摹还是历史的记录,不管作者如何客观冷峻与零度叙事,都不可避免地掺杂个人想象、情感、认知,甚至是兴趣与爱憎。加之作者的出身、立场与态度及所处历史时代和社会氛围等因素,又会在创作中隐匿着某种“虚构性”的因子或回避某种情形以达到特定目的。
    “非虚构写作”要将人物性格、情感表达及创作主体的个性才华作为艺术追求,在最大限度地立足叙述真实、情感真实与历史真实等基础上呈现艺术真实。如此,“非虚构写作”方可重新激活文学艺术与大众生活的关联,展露时代凡俗质感和个体生命气息,将易被遗忘、遮蔽的日常瞬间及其潜藏的可能,通过作者亲历亲验的在场性书写予以呈现。
    (摘编自高春民《非虚构写作:以审美创作反映现实》)材料二
          那么非虚构写作到底是什么?非虚构写作首先可以分为实用的非虚构写作和文学的非虚构写作两类。实用的非虚构写作事实准确,文本简陋粗糙,不追求叙事的精彩。文学的非虚构写作强调以创造性的方式呈现精确事实。非虚构写作题材广泛,包括文学新闻、非虚构小说、历史写作、传记写作、旅行写作、科学写作等不一而足。
          非虚构写作最核心的两个特质是事实精准和叙述精彩。“非虚构”要求故事真实,不允许夸大和捏造事实。非虚构写作用一种创造性的语言讲述真实发生的故事,而不美化事实。世界上不可能存在两种非虚构类作品:一种是“严肃”的非虚构作品,它与虚假做斗争,另一种是“艺术”的非虚构作品,它让作者可以随心所欲地写作。在写作史上,没人禁止在小说中使用事实,但在非虚构写作中,禁止编造和嫁接却是共识。
          叙述精彩指的是运用文学技巧,即小说家、剧作家和诗人运用的叙事技巧,以生动的、戏剧性的方式真实、准确地描写真实人物和叙述事件。20世纪60年代后,文学技法无害于事实成为非虚构写作圈的共识,新闻领域的新闻特稿、叙事新闻、文学新闻都不避讳文学笔法,严谨的历史学家、传记作家、研究自然和病毒的科学家在让知识走向公众时也在追求文本的精彩度和审美感。真言必须美言,这构成了非虚构写作的一体两面。
    (摘编自刘蒙之《非虚构写作不是什么》)材料三
          非虚构文学不是一种独立文体,而是一个文学类型,是包含了新闻、非虚构小说、报告文学、日记、历史抒情散文等各文体在内的文类。关于非虚构文学的界定,存在三个层面的认识。第一,一切以事实为基础的写作均可被看作广义上的非虚构文学。虽然“非虚构文学”的命名仅有数十年,但具有“非虚构性”的作品早已有之,如《史记》。西方也一直将图书分为虚构、非虚构两大类。以此划分的非虚构文学范围很广,包括新闻、纪实小说、日记、书信、传记等文体。第二,狭义上的非虚构文学。此类研究主要集中于对“新新闻主义”的探讨,研究者多从中西方非虚构文学对比、传播效果等角度进行钻研。第三,以“中观”视域对非虚构文学进行探讨,即将非虚构文学作为一种以真实故事为基础、兼具文学性表达的文类。从这一视域出发展开的研究,既考虑到非虚构文学的传统与内涵,又充分结合中国当代非虚构文学的发展,因而更受中国学者重视。
    (摘编自刘浏《全媒体时代的非虚构写作》)(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想象是对大脑存储的加工,虚构是对真实的提炼,二者对“非虚构写作”的作用不同。
    B.“非虚构”文本呈现真实,这点与新闻、口述实录等不同,它有艺术意蕴和美学张力。
    C.真正的非虚构类作品不存在完全真实的“严肃”非虚构和写法自由的“艺术”非虚构。
    D.在非虚构文学的界定上,广义、狭义、“中观”视域下的非虚构文学之间存在递进关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非虚构”与“写作”的关系中,“写作”为主,“非虚构”为辅,“非虚构”仅仅是文学书写的手段。
    B.在实际创作中,作品反映的“真实”,都带有作者的个体化和主观化倾向,这是现实的真实。
    C.“非虚构写作”对激活文艺与大众关联,展露时代和个体特质、呈现被遗忘日常等意义重大。
    D.真言和美言是非虚构写作的一体两面,技法对事实无害,运用技巧叙述的也可以是真人实事。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非虚构写作”的一项是
     

    A.曹雪芹细心体察自己及身边普通人的不同经历,积累了素材,把这些真实故事改编进《红楼梦》。
    B.1979年,记者乔恩•富兰克林发表了一篇医学报道,将动脉瘤比作妖怪,记录了一次失败的手术。
    C.《南方周末》李海鹏的《举重冠军之死》,运用细节和情感渲染,展示了冠军才力退役后的落魄生活。
    D.为了再现离奇凶杀案细节,作家阿克到案发小镇进行两年多的调查后写出成名作《小镇奇案始末》。
    (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非虚构写作”下一个简要定义。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组卷:29引用:4难度:0.6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迷路的故事
    舒    婷
    之一
          连我爸都是出生在小岛上的。小岛只有1.7平方千米。而我,就像外子说的经常在家门口迷路。
          这都是真的。
          小岛色彩浓烈,由于它的玉兰树、夜来香、圣诞花、三角梅;小岛香飘四季,由于它的龙眼、番石榴、阳桃,甚至还有波罗蜜。这些大自然的宠儿被慷慨的阳光和湿润的海风所撩拨,骚动不息,或者轰轰烈烈,或者潜移默化,在小岛上恣意东加一笔,西修一角,增增减减,让一个拳头大的地方,坠住千万游客的脚,使他们总也走不出去。
          幽巷、苔迹的石壁和风格各异的小楼都是同谋。
          有人告诉我,退潮时分,沿着栖霞落彩的沙滩步行,环岛一周不过个把钟头。我迷惘地摇摇头。今年春天,我带孩子从邻街的娘家回来。孩子在前面蹦蹦跳跳,我在后面信步逍遥。也不知什么时候,我跟着孩子走错了一个胡同口,结果两腿走酸了,又问了几次路,七弯八折才寻到家门口。平时七分钟的路程这次用了四十分钟。
          说起来谁也不信,只有外子照例嬉戳我一指,他记录在案的这类事件不知有多少起。有如纽约港的自由女神像,巴黎的凯旋门,日光岩是鼓浪屿岛的坐标。早起开门,夜来掩窗,我都要和日光岩相互致意。岩顶永远密密匝匝一圈人,远远看去宛如一顶皇冠。有朋自远方来,都得带去晋见。只是岩下小路总是记不住,多少次都迷迷糊糊撞到那“此路不通”的木牌,才讷讷然返回。因此,有人在公开报道中,揶揄我是不称职的导游。冤!其实,这也是游岛其中一味呀!
          现在我已不再越墙偷摘龙眼,听到有人咳嗽便屁滚尿流地鼠窜。但邻童夏夜偷袭成功,每每和我分赃。一把把簇着绿叶的鲜果,看过去那么清凉,多汁的夏天犹把残梦遗留在已不随风颤抖的枝条上了。你不能形容那滋味儿,只知道小摊上的果子绝不能与之相比。直到现在,一看到硕果累累的老树,我不由得要估量一下篱墙有多高,墙内有没有狗,虽然岛上这些年不许养狗了。
          我儿子也出生在这小岛上。
          夜阑,我一手挽着摇篮,一手在稿纸上信手涂鸦。波浪汩汩溅溅,海也在抚拍她的摇篮,直到我们全在她的怀里入睡。梦中,儿子长成一片热烈、优美的小树林,让妈妈心甘情愿一再迷路。
    之二      柏油马路忽高忽低,小巷时宽时窄,且极其洁净。有些落叶、落花、落果,毫无狼藉之状,反生野趣。
          呵,小岛,我的家乡。
          有一段日子,小岛静得有些荒凉。外地人等闲不得进入前沿这个地域。在渡口看那些急匆匆上下班的人,忧患很深的脸上个个了无生气,连平时笛声般的海风也肃杀荼毒起来。
          渡口四株纤细的假槟榔,像站累了的老不换岗的哨兵。再过去,缆着大大小小的渔船,船尾船舷晾起用树汁染过的、褐红色的男人衣裤和红色的女人短衫。渔女们手脚特别肥厚,眉毛眼睛乌漆生光,哑着嗓招呼孩子。船楼前的甲板上,围着一大锅白粥,每人盛上一海碗,两片大脚丫子八字分开蹲下,大口吸溜吸溜起来。人人惬然自得,浪兀自晃晃,船兀自摇摇,锅里碗里不见漾出点粥沫来。
          久不受刀剪之苦的相思树,无法无天,把通往海滩的小路一一封锁起来,只露出一角木牌,粗重地呵斥:军事重地!人自然望之却步。只有我那迷迷糊糊的老毛病常常带我走入禁区,又安全地迷迷糊糊走出来。因为相思树争相掩护你,沙滩绝不出卖你的足音,星散的贝壳宛如阿里巴巴的财宝。有时可以看到一只大海豚,虽已“仙逝”,矫健的身躯似乎可以随时优美地弹起,化为一道银亮的闪光。
          更常看到的是搁浅的小船,它常常让我想起莱蒙托夫的帆,想到海和船的互相渴慕,想到现实和梦的距离。
          是回家的时候了,却找不到来时的路。依依不舍的相思枝频频拉住你的衣襟,紫色和蓝色的小花屡屡绊在你的脚上。从一个意想不到的地方钻出来,抬起头,你再不能动弹
          一座小洋楼从荒芜的花园踮起脚望着你。小铁门锈坍在地上,高大的廊柱和雕花的石栏上落满鸟粪,依稀的花角被狗尾巴草淹没了。
          而,无数火焰在它玻璃破碎的排窗上燃烧,被遗弃的小楼活跃起来,光的手,在它一排排琴键上演奏,又愁惨又庄严又深邃,吸引你,逼迫你,又控诉你,小楼有属于它自己的记忆。在瞬间,它把人拉进它的磁场里。
          直到夕晖老去,寂然而无声,你的灵魂和那楼。
    【注】①外子:对人称自己的丈夫。
    (摘编自《中国散文鉴赏文库(当代卷)》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第一部分主要写小岛的自然风光和作者的个人生活,更多的是表达一种愉悦之情。
    B.本文中作者带朋友游览日光岩,故意走错路,让他们欣赏沿途风景,也是游岛的乐趣。
    C.本文第二部分引入小岛的社会生活,景色描写带有荒凉感,表达作者更加深沉的情感。
    D.本文有越墙偷摘的童趣,也有对“忧患”的回忆,更有给作者寂寞心灵以慰藉的诗意。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描写了小岛上的植物形态各异、自由生长的状态,写它们使游客“总也走不出去”,表达了作者对小岛的喜爱之情。
    B.本文中“船楼前的甲板上”两句,描写小岛上人们的生活场景,表现了人们的生活十分惬意,表达了作者对小岛生活的喜爱。
    C.同是怀恋故土,鲁迅的《故乡》用客观、冷隽的笔法描述,让读者自己会意;本文用投入、情绪化的笔法去感味,让读者随之徜徉其中。
    D.本文语言较为华美,善用修辞;叙事时语调灵转潇洒,写景抒情时语调深沉克制;我们也不难感觉到在文句之间的音韵美。
    (3)本文多次提到“迷路”,请分析“迷路”的深层寓意。
    (4)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组卷:49引用:4难度:0.5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郭正域,字美命,江夏人。万历十一年进士。与修撰唐文献同为皇长子讲官。每讲毕,诸内侍出相揖,惟二人不交一言。出为南京祭酒。诸生纳赀许充贡,正域奏罢之。李成梁孙以都督就婚魏国徐弘基家,骑过文庙门,学录李维极执而抶之。李氏苍头数十人蹋邸门,弘基亦至。正域曰:“今天子尚皮弁拜先圣人臣乃走马庙门外乎且公侯子弟入学习礼亦国子生耳学录非抶都督也”令交相谢而罢。三十一年夏,庙飨,会日食,正域言:“《礼》,当祭日食,牲未杀,则废。朔旦宜专救日,诘朝享庙。”从之。初,正域之入馆也,沈一贯为教习师。后服阕授编修,不执弟子礼,一贯不能无望。至是,一贯为首辅,沈鲤次之。正域与鲤善,而心薄一贯。两淮税监鲁保请给关防,兼督江南、浙江织造,鲤持不可,一贯拟予之,正域亦力争。秦王以嫡子夭未生,请封其条件庶长子为世子,屡诏趣议。前尚书冯琦持不上,正域亦执不许。王复请封其他子为郡王,又不可。一贯使大珰以上命胁之,正域榜于门曰:“秦王以中尉进封,庶子当仍中尉,不得为郡王。妃年未五十,庶子亦不得为世子。”一贯无以难。及建议欲夺黄光升、许论、吕本谥,一贯与朱赓皆本同乡也,曰:“我辈在,谁敢夺者!”
          正域援笔判曰:“黄光升当谥,是海瑞当杀也。许论当谥,是沈炼当杀也。吕本当谥,是鄢懋卿、赵文华皆名臣,不当削夺也。”议上,举朝韪之,而卒不行。正域博通载籍,勇于任事,有经济大略,自守介然,故人望归之。扼于权相,家居十年卒。光宗遗诏,加恩旧学,赠太子少保,谥文毅,官其子中书舍人。
    (节选自《明史•郭正域传》)(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天子尚皮弁/拜先圣人臣乃走马庙门外乎/且公侯子弟入学习礼/亦国子生耳/学录非抶都督也/
    B.今天子尚皮弁拜先圣/人臣乃走马庙门外乎/且公侯子弟入学习/礼亦国子生耳/学录非抶都督也/
    C.今天子尚皮弁/拜先圣人臣乃走马庙门外乎/且公侯子弟入学习/礼亦国子生耳/学录非抶都督也/
    D.今天子尚皮弁拜先圣/人臣乃走马庙门外乎/且公侯子弟入学习礼/亦国子生耳/学录非抶都督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苍头以青巾裹头得名。战国时是主人战旗下军队,魏晋以后纯为私家奴仆。
    B.首辅,明代对首席大学士的习称。嘉靖、隆庆和万历初期首辅、次辅界限严格。
    C.世子,古代诸侯王嗣子的称号,明清时为亲王嗣子的称号,只能由嫡长子担任。
    D.大珰指当权的宦官。珰,汉代宦官担任武职者的冠饰,后即作为宦官的代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正域小心谨慎,不和内侍结交。他和唐文献每次为皇长子讲解完毕,不和出来作揖相送的各内侍交谈一句话。
    B.郭正域任职南京,行事不畏权贵。学录李维极惩罚李成梁的孙子,徐弘基也赶来,郭正域让李成梁认错而罢休。
    C.郭正域交好沈鲤,颇轻视沈一贯。就鲁保求关防一事,沈鲤主张不可以,沈一贯打算发给他,郭正域也竭力谏诤。
    D.郭正域操守坚定,死后受到追封。他受权臣阻碍仍支持削去吕本等的谥号;光宗下遗诏赠衔太子少保,谥号文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李成梁孙以都督就婚魏国徐弘基家,骑过文庙门,学录李维极执而抶之。
    ②后服阕授编修,不执弟子礼,一贯不能无望。
    (5)万历三十一年夏天祭庙时遇上日食,郭正域依据《礼》提出了哪些主张?

    组卷:31引用:2难度:0.6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8.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适逢紫禁城建成六百年,2020年9月10日,北京,“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在故宫博物院午门开幕。时光穿梭,岁月缥缈,故人不在,只剩下宫墙巍峨,故事无数。故宫博物院此次大展以三大主题、18个历史节点线索,介绍紫禁城的规划、布局、建筑、宫廷生活,以及建筑营缮与保护概况,方便观众理解贯穿于紫禁城“时”“空”的历史文化,感受宫殿建筑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的最高境界,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组卷:26引用:4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总有一些时刻,有一些人和事、景和物,会让我们由衷自豪地说一句:“这很中国!”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飞檐翼角,雕梁画栋,这样的建筑很中国;兵马俑惟妙惟肖,“铜奔马”飘逸俊美,司母戊鼎形制雄伟,这样的艺术很中国;一道白色闪电穿山而过,向晨光问好,与晚霞拥抱,这样的速度很中国;小巧玲珑的小笼汤包,皮白肉嫩的盐水鸭,鲜香麻辣的辣子鸡,这样的美食很中国;若有战,召必回,你保护世界,我保护你,这样的守护很中国……
          在你心里,什么最能代表中国?什么样的人物或场景,会让你觉得“这很中国”?元旦期间,恰逢你所在的学校迎来一批前来游学的外国学生,请以中学生李明的身份,写篇发言稿,和他们谈谈你所理解的“这很中国”。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26引用:7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