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安徽省滁州中学高二(上)月考语文试卷(9月份)
发布:2024/8/3 8:0:9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围绕文明起源研究,国内还是最倚重考古学和历史学,前者尤甚,其余学科则介入不足。中华文明探源的重大意义在于揭示出相对文字出现的3000余年小传统、由涵盖文明起源期在内的史前文化构成的更为深远悠久的文化大传统。中国性的所有特征在大传统中都能找到萌芽和发展线索。法国汉学家汪德迈曾系统分析了中国文字以及思维特色,以对应西方神学体系。他认为具有占卜功能和神权意义的甲骨文,是中华史前物象观念和文化信仰顺势发展的结果。庞朴先生指出,中国人的思维结构与汉字的使用有深层结构上的一致性。诸如“立象尽意”“铸鼎象物”“文以载道”等观念都是中华文明取象思维的表现方式,其天人合一的丰富内涵对现代性文明有巨大的启示意义。换言之,滋生中国文字出现的深厚史前传统及其文字背后的信仰、礼制和观念特性造就了持续、统一的中华文化。中国文明表现为最浓厚的“信仰—仪式”统一体和稳定共同体特色,具有连续性和整体性。从史前到文明的过渡中,中国社会的主要成分有多方面的、重要的连续性。而西方文明的发生是突破性的。因此照搬西方经验的一般法则不具备普遍的应用性。针对中国性之争,文明探源工程成果虽然奠定和夯实了研究基础,但是,当下盛行的考古学的科学主义研究范式不足以完全回答信仰与观念问题,不足以挖掘中华文明延续性和大一统特征之全然面貌。
从学术范式和人文理论构建来看,在现当代学界,最常见的中华思想史研究惯于套用西学古典进化论的“神话→历史”“信仰→理性”“宗教→理性化”“神圣→世俗”的演进过程,用现代性工具理性观来规避中国王制中的“神—人”关系和礼乐文化渊源。这类由西学而来的二元对立的理论模式,解释不了中华文明发生发展的独特性。其实,已经有考古学者谈到应结合神话学、文献学构建探源新理论:“‘如何重建古史传说的历史’——这应是探索中国文明起源在方式与目标方面区别于西方而具有中国学术特色的重要内涵之一。”(朱乃诚)“以前的考古学界一直不重视意识形态,认为这是考古学研究力不能及的,……人类社会借助意识形态确立关于自然和超自然世界的信仰体系。通过意识形态,形成了关于宇宙的秩序,以及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的观念,确立了人与人以及人与周围万事万物的关系。”(罗伯特•沙雷尔)这些论述都突显出考古学结合人文研究势必行。
(摘编自谭佳《从人文学科深耕文明探源的中国性问题》) 材料二:
研究发现,良渚、陶寺、石峁等具备原始国家形态的文化,主要有四个特征:一是农业、科学技术显著发展,出现了复杂的社会分工;二是阶级分化,表现为出现了贵族专有的宫殿区和墓地,同时高等级手工业制品的生产和分配为贵族所控制,社会等级制度已经形成;三是出现了作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城市;四是社会存在着具有强制性的公共权力即王权,以及由其建立和掌控的区域性政体。这是基于中国历史考古资料总结出来的文明标准,也是对长期缺少中国历史内容的人类早期文明理论的重要补充。这几条标准没有强调国外主要是在西亚、埃及文明资料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冶金术和文字这两项内容,表明中国史前文明既有人类历史发展普遍性的一面,也有自身特殊性的一面。总体而言,经过近40年的探索,学术界在揭示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的总体进程、阶段性发展、各阶段的主要内容、最早的国家特征等问题上取得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但也要看到,这些成果中,描述性内容多于理论的总结和升华,要形成比较完整的中国古代文明理论,还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
与此同时,学术界也愈发意识到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问题的复杂性。其不仅是一个长达近2000年的历史过程,还是一个分布在广袤大地上的诸多地方文明构成的巨大丛体,体量为同时期世界古代文明之最,学术界早就形象地称之为史前文化的“多元一体”。同时,这个丛体内部的各地方社会也分别有自己的文明化演进方式和特点。近年来,分别就这些地方文明的演进过程、原因机制、方式道路等开展研究,正成为学术热点。这有利于进一步了解它们怎样在彼此取长补短、交流互鉴、融会贯通中逐步扩大发展一体化趋势,凝聚形成中华文明的特色特点,最终形成中华文明延绵不绝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结果。
(摘编自赵辉《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的总体进程》)(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文明探源的重大意义在于揭示出文字出现的3000余年小传统,对中国性之争做出了科学全面的回答。
B.中国性的所有特征在史前文化构成的大传统中都能找到萌芽和发展线索,彰显对文化大传统进行研究的必要性。
C.中国人的思维结构与汉字的使用有深层结构的一致性,使天人合一的丰富内涵对现代性文明有巨大的启示意义。
D.我国对良渚、陶寺、石峁等文化的历史考古资料总结出来的文明标准尚不完整,缺少冶金术和文字这两项内容。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考古学的科学主义研究范式还不能挖掘中华文明延续性和大一统特征的全貌。
B.古史传说等意识形态属于神话学、文献学研究范畴,是研究史前文明的出发点。
C.目前我国早期文明的相关理论尚不够完整,需要得到各国历史内容的重要补充。
D.分布在中国广袤大地上的诸多地方文明构成的巨大丛体,是世界古代文明之最。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判定中华文明起源的标准的一项是
A.距今五千多年前,中国各区域农业发展,人口增加,区域中心逐步发展为规模宏大的都邑。
B.商代文字以殷墟卜用甲骨和青铜礼器为主要载体,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
C.夏王朝形成了择中建都、择中立宫、中轴线理念、青铜礼器和玉礼器等一整套的礼仪制度。
D.浙江余杭良渚遗址展示了一个存在明显社会分化和统一信仰体系的区域性的早期国家形态。
(4)西方一些观点为什么不能照搬到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中?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5)两则材料均涉及当今史学界对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问题,内容的侧重点有怎样的不同?请简要作答。组卷:2引用:4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家庭林漫 媳妇打清早出门,到天弥黑才回来。
婆婆走进屋子,就看见地上躺着一架木头机子,一看到拿起露出旧棉花的袖子擦汗的媳妇,就明白了,准定是媳妇把她自己娘家的纺车搬来了。媳妇老爱向人夸赞她做姑娘时候自己用过的纺车,像惦记着什么亲人似的总忘不了,一到妇救会主任在大会上讲了什么纺线织布,媳妇可更乐上了,成天就嚷着纺线纺线。
看着障眼的木头机子,想到这将是一场落空的胡闹,婆婆心里就有说不出的嫌恶。
媳妇俯下身子整着打村合作社领来的棉花,搓成絮节。
婆婆真爱雪一样白的棉花,要说什么,可是没有说,就上了炕,偎起被子坐着。媳妇也一句话没说,抱起打奶奶身旁一歪一扭走过来的小庆,坐在锅台旁的蒲团上,翻着两眼想什么。
丈夫回来了,也没有说什么,一屁股坐在炕头上,心事像山一样重。
妻把睡着的小庆轻轻地放到炕上睡好,点起灯,就向丈夫说:
“你先睡吧!我要待一会儿。”
丈夫闷不作声。妻就把灯放到锅台上,坐下地,凑近纺车,拿起把子试摇了两下,纺车轴就转起来了。
“呜隆——呜隆——呜隆——”
这调子一响动,妻就说不出的心里畅快,好像又回到六年前做姑娘的时候了。嫁到这老远的山里来以后,她就和每天做伴的纺车断了缘,这里男人在外种地,娘儿们在家里做饭缝衣裳,从不兴纺线织布什么的。
婆婆躺在被窝里老是咳嗽着,不断地拿眼角瞟着纺车和坐在纺车旁边的媳妇。她心里格外痛惜油灯里剩着的那一点点油。媳妇却正因几次的断线苦恼着,直抱怨油灯的光焰太不懂事。婆婆听到“呜隆——呜隆”的声音,就好像毛刷子刷着心那么难受,咕哝着:
“五毛钱一两,什么紧要的公事,耗油费灯的……”
困坐的丈夫也突的站起来,粗声粗气地说:
“睡觉!”
还没有绕上三道的细线又断了,从锭子上滑下来。
小庆给吵醒了,哇哇地哭。
丈夫闷声闷气的声音和婆婆的咕哝还在耳边响着,媳妇心里乱得不像样。
婆婆还在里头炕上咳嗽。婆婆平常嫌媳妇不听话,跑到外面开会干什么的,媳妇又嫌婆婆不热心抗日工作。加上一个性格沉闷的丈夫,一家子有时候闹得谁对谁好几天也不讲话。这会儿大家饿肚子,一顿接不上一领,谁也发愁。
屋里四个人,除去四岁的小庆,各有各的惆怅。
饿肚子,没饭吃,只恨鬼子太凶残,又烧又抢,弄成这结果,也不能光靠政府救济,也不能光等丈夫弄粮食来,她相信妇救会主任的话,她相信纺织生产可以战胜鬼子造成的灾荒。
第二天一早起来,她就坐在纺车旁边,把断了的线缠到锭子上,右手摇起把子,左手里的絮节就不断地引出一条长长的线来。
媳妇的手还是不很如意,不是左手和右手不对头,就是线忽然断了。婆婆拿眼角斜瞟着这种情形。丈夫又出门去了。小庆时不时跑到这里来,娘就不得不放下两手的活儿,抱起他,亲着脸,一面说:
“跟奶奶玩儿,看娘正忙着!”
可是时不时还是打奶奶怀里跑到娘怀里,有时还冷不防把线给打断。婆婆的眼角老是斜瞟着。胳膊也酸起来了,不及姑娘时候呢,还是好几年不纺线的缘故呢?可是媳妇一直忍着,坚持着。
“呜隆——呜隆——呜隆——”
纺车叫着、越叫越紧,居然锭子上的穗子一时比一时粗起来。媳妇脸涨得红红的,对婆婆说:
“这就是织布的线,再紧一下,双股合起来,就是咱们缝衣裳的线。”
婆婆嫌恶的眼睛吃惊地睁大了,可是还带着不相信。
天黑,媳妇从纺车旁站起来,腰酸腿麻,拿秤一称,就高兴地喊城叫:“今儿纺了六两多!”
丈夫回来,她又讲给丈夫。丈夫点了点头。口里“嗯”一声。妻却兴奋得连饭都不吃,不管天黑,把线送到合作社去了。回来的时候,小孩子似的嚷叫:
“娘,你看,合作社当下就发了工钱,换成斤半玉茭子,你看!”
婆婆简直有点不相信自个儿的眼睛了。她手颤抖地摸着小升子里一粒一粒金黄的玉茭子,声音颤抖地说:
“是真的吗……”
沉默的丈夫没有讲什么,眼睛里却闪着光彩,死钉在他脑袋里的四口人的生活,像放开的发条一样松弛了。
婆婆眼睛有点湿了,看着媳妇说:“这,这……一个人就养活两口人……我……我……也想……”
媳妇说:“你不会呢,娘!”
“你教给我!”
婆婆手太不灵便,絮节绕不到锭子上,赶到絮节绕上锭子,手又不做主,右手一摇把子,左手就引不出线来,左手勉强引出一点线,右手又顾不上摇把子。
而且老是断,老是断。
看着媳妇熟练的两只手的动作,说不出来的羡慕。心里奇怪过去为什么老是不满意媳妇,媳妇才是个能干的身手。
小庆还是往媳妇怀里跑,不断地使媳妇放下手里的活儿。
婆婆就把小庆拉到自个儿怀里,用手轻轻地拍着他的脊背,柔声地说:“乖乖的!莫打搅娘!来跟奶奶玩儿!”
媳妇还给选成生产小组长,她自个儿纺线积极,领导小组更积极。
媳妇打合作社领上棉花,走回家来的时候,婆婆从锅里拿出一碗热腾腾的豆腐来,端到媳妇跟前。媳妇惊得张开子口说“娘!你哪里来的钱买豆腐!”
“你不要管吃!”
“你吃!娘!你真是……”媳妇不好意思了。
婆婆把碗推给媳妇,媳妇把碗推给婆婆。
1943年5月(有删改)【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展了以自给为目标的大规模生产自救运动。小说《家庭》创作于这一时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婆婆对棉花、玉茭子的珍爱,以及对灯油的吝惜,是在物质条件匮乏的环境中产生的真实、自然的情感。
B.丈夫在家总是“闷不作声”,对媳妇说话“粗声粗气”,他对家庭的冷漠态度,是媳妇感到心乱、惆怅的原因之一。
C.因多年没有纺线,媳妇操作纺车有些生疏,面对断线频繁、胳膊酸疼等困难,她仍能忍耐坚持,终于获得了成功。
D.小庆年幼,无意间打搅了母亲纺线,婆婆见到后主动将小庆拉到自己怀里,可见她对媳妇的态度已发生明显转变。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插叙鬼子凶残抢掠等内容,既交代故事背景,又解释“大家饿肚子”的原因,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
B.本文多次聚焦人物眼睛,如媳妇“翻着两眼想什么”、婆婆“拿眼角斜瞟”,这些细节有利于表现人物的心理。
C.文中关于婆婆跟媳妇学纺线的描写部分,既表现纺线劳动的困难,又侧面烘托出媳妇能干、肯吃苦的形象。
D.本文语言朴实无华,大量使用口语,生活气息浓郁,原汁原味地展现了抗日根据地农村家庭生活场景。
(3)从文学角度看,小说对“丈夫”着墨很少,但这一角色又很重要。请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4)这篇小说在多方面体现了文学创作的“人民性”,请结合本文和现代文阅读I的材料二简要分析。组卷:8引用:3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ㅤㅤ腊梅,花开春前,为百花之先。虽是隆冬,小小腊梅就用枝头萌动的春意、芬芳馥郁的香气悄悄拉开了春的序幕。和许多在春天开花的木本植物一样,腊梅也是先开花后长叶。开花初期,枝头还有少量黄叶留存;待到盛花期,①______,只剩金灿灿的满树繁花。弥漫在空气里的花香,隔着老远都可以闻到。
ㅤㅤ当然,腊梅令人陶醉的香气本意并不是为了吸引人类,②______。但是在冬季,因为气温极低和昆虫活动的减少,大多数的花通常不会选择此时绽放;腊梅却选择了在最冷季节开花。开花后,腊梅花被片基部的蜜腺会分泌花蜜。飘散在空气中的花蜜气味,对于寒冬食物匮乏的昆虫来说,极具诱惑力。③______,而这些昆虫也帮助了腊梅传宗接代。
ㅤㅤ虽然说腊梅的芳香并不是为了人类而散发,但人类却被腊梅的芬芳深深吸引。中国“赏梅”的传统足以为证。我们在赏腊梅时,偶尔会发现枝头上零星生长的腊梅果实,形如小坛子模样,那是上一年还未完全干枯脱落的果托。
(1)下列句子中的“那”和文中画横线处的“那”,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既然他不来,那我就不再等了。
B.那时候的广州,不叫广州,叫番禺。
C.才刚抹眼泪,又装没事人,那熟练那专业,真让人佩服。
D.回南天结束,抽湿机已经派不上用场了,还买那干啥?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组卷:42引用:9难度:0.5
四、作文(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自古以来”“著名专家表示”“书上说的”“大多数人都这么认为”……认识事物、了解世界和探索未知的时候,我们的判断常常会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
对上述现象,你有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1引用:3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