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2022学年福建省泉州市两校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11/13 7:0:2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百年变局是一个时代课题,点明了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巨大的变革和转型。近年来,这种变化已经越来越明显。人们在讨论百年变局的时候,往往讨论更多的是国家实力的消长、经济发展的快慢、科技进步的影响。这些因素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也是相对显而易见的。文化间关系似乎更加关涉深层的结构,文化间关系的变化虽然不像实力消长或是经济发展那样明显,过程也比较漫长,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影响也更为持久和深远。
          世界进入现代以来,西方文明和与之相关的西方文化在世界文化关系中占据了主导的地位。在世界文化关系中,也就出现了一个核心一边缘的格局。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成为世界文化关系中的核心地带,世界的其他文化则成为边缘,从而形成了百年来世界文化间关系的基本格局。
          这一格局的典型特征是,文化的影响力呈单向性,即从中心向边缘辐射。西学东渐、西学东南渐等已经是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西方文化的主导地位是以其文明,尤其是物质文明的领先而奠定的。清政府在与西方列强战争中的惨败,迫使慈禧太后派遣代表团去西方观摩学习。甲午战争后严复编译的赫胥黎的《天演论》更是深深影响了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鲁迅等一代中国的有识之士。鲁迅先生读了《天演论》之后,曾在《朝花夕拾•琐记》中感叹道:“翻开一看,是写得很好的字,开首便道: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在英伦之南,背山而面野,槛外诸境,历历如在机下。乃悬想二千年前,当罗马大将恺撒未到时,此间有何景物?计惟有天造草昧……”西方文明是人类发展的重要成果。
          但是,任何一种文化都有着自身不可克服的缺陷,任何单一文化主导世界的文化关系格局都会淹没其他文化的精髓,甚至形成文化霸权。当世界出现重要的变革之时,这样的缺陷就会清晰地显现出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中国和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承担了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使命。人类命运共同体必然是一种多元文化的共同体。单一文化主导的格局随着全球化发展而受到挑战,文化间关系开始出现重要的变化。这种关系的变化是随着非西方国家的崛起而出现的,是以非西方文化重新显示活力为基本标志的。可以看到,冷战结束之后,一批非西方的国家群体崛起,在经济上实现了迅速的发展。同时,像中国、印度这些新兴大国又有着悠久的文明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在物质力量增长的同时,它们的文化也在与时俱进地焕发青春。
          也正是在这种情境下,非西方文化被重新发现、界定和挖掘,一种多元文化格局正在显现。这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值得高度关注的深层变化。一个积极、正常的文化间关系应该呈现多种文化共生共存、相辅相成、互学互鉴的多元格局。当下,这种格局已显雏形,表现了一种新型的文化间关系正在生成。它虽然不像经济和军事实力格局那样明显,但其意义却是更为深刻、更为长远。
    (节选自秦亚青《百年变局与新型文化间关系》)材料二:
          每年元旦的新年贺词,是世界观察中国领导人的一个着眼点。
    《诗经》《宋词选》《群书治要》《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大全集》……习近平发表新年贺词时,背后书架上的中国古典著作每一次都引发中外媒体关注。这就像一个隐喻:当一位大国领袖带领中国翻开新的历史之页时,“背靠”的,是数千载文明史。
    “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黄河涛声之中、齐鲁大地之上,习总书记说:“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中国最高领导人出席孔子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发表讲话,这是首次。从古都北京、到三秦大地,中国最高领导人几乎每一次地方考察,都必有文化内容,必有文化圣地。
          世界历史反复言说,有希望的民族,文化绝不能“木乃伊化”,要如火生生不息,如水汩汩不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滋养着新一轮改革开放;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融入了新发展理念;为政以德、慎独慎微的训诫,丰富了全面从严治党的内涵……世界最大的执政党,在把握历史文化命脉的能力上已迈入新境。
    “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中华民族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了无数艰难困苦,但我们都挺过来、走过来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
    (节选自《百年变局中的文化瞭望》)(1)下列各项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年变局是一个时代课题,除了国家实力、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等因素外,更关涉文化间关系。
    B.西学东渐、西学东南渐等已经是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这导致了文化的影响力呈中心向边缘辐射的性质。
    C.随着非西方国家的崛起,非西方文化重新显示活力,文化间单一文化主导的格局开始出现变化。
    D.有希望的民族,文化绝不能“木乃伊化”,应坚持创新精神,将古典哲学智慧融入新发展理念之中。
    (2)下列各项对材料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世界文化关系中,出现一个核心一边缘的格局,所以西方文明和与之相关的西方文化在世界文化关系中占据主导地位。
    B.引用鲁迅《朝花夕拾•琐记》中的文字,是为了说明中国的有识之士对西方文化有独到的思考与出色的见解。
    C.中国、印度等新兴大国物质力量日渐增长,其文化也与时俱进,这是打破单一文化主导格局的重要因素。
    D.习近平在发表新年贺词的背后放置古典著作,仿佛隐喻着历史新篇章“背靠”的是数千载文明史,意在彰显中国文明的辉煌。
    (3)下列各种文化现象不符合材料所说的百年来世界文化间基本格局特征的是
     

    A.《天演论》影响了中国的有识之士。
    B.儒家学说在东亚地区产生重要影响。
    C.咖啡文化在中国流行。
    D.西装成为中国人的正式着装。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思路。
    (5)中国文化要在百年变局中被充分发现、界定和挖掘,可以施行哪些策略?请结合两则材料内容加以概括。

    组卷:3引用:4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下列各题。

    ——井冈山往事
    江子
    “六妹爱鉴”。1926年4月14日,在广州黄埔军校的一张桌子上,湖南湘阴人、时年二十一岁的炮科学员陈毅安这样写道。刚才,他还是学习射击、测图和爆破的、在训练场上不顾一切的勇士,现在,他成了柔情万种的情人。
          念着自己刚刚写下的这几个字,他感到胸腔里立即充满了比珠江水还要多的爱意;他似乎看到了他的六妹,坐在湖南第三师范学校某个教室里,老师叫着她的学名“李志强”;他似乎又回到了三年前他们刚刚认识的时候:她短发,双眼充满生气,率真里有一股泼辣劲。他记得他们定亲的时候是八月,中秋临近,桂花似乎格外香,那越来越圆的月亮,成了他们爱情的徽记和地老天荒的誓言。他们从此开始通信,在信中仿佛两只肆意吞食着思念的桑叶的蚕,或者是她任性,撒娇,说着傻话逗他;而他俨然一个见过世面的大哥,轻轻地训她,煞有介事地为她指点迷津。
          在前一封来信里,她担心着他的专业,会让他在前线牺牲生命——她说他可不要糊里糊涂地死了!
    “你说不要糊糊涂涂地死了,这也不错,但是为革命而死,为民众谋利益而死,是不是糊糊涂涂呢?假若是的,那中国一定没有烈士,革命也永远不能成功。我为什么要到广东来呢?你是可以知道,是为革命而来的。”……
          他们没有如愿在当年的寒假结婚,因为他终于如愿以偿地上了战场。1926年8月黄埔军校毕业的陈毅安分配到国民革命军师部,不久担任了第七连党代表。1926年底,他成为了北伐革命军中的一员。北伐军势如破竹向北挺进。一直渴望上战场的陈毅安内心极不平静。坐在轮船上,他恍惚觉得旧的世界就像流水,正在哗哗地退去;而新的力量仿佛在艄公有力的桨声中、在戎装在身的陈毅安们,可是他忽然感到一阵莫名的忧伤,这个革命军人此刻仿佛是一名伤感的诗人。在抵达衡州的船上,他写道:
    我最亲爱的:
          心如刀割的我,我怕听流水澎湃的怒潮声,也怕看船头晶晶似的明月,更怕听旅客中谈论青春年少的乐趣、生死别离的悲哀。唉!情魔,情魔!你把我们的革命性消磨了。我们是有阶级觉悟性的青年,担负了世界革命的重大使命,我们难道恋恋于儿女的深情吗?……
          一个多月前他所在的团根据党的指示,一路从武汉到江西修水,被收编为秋收起义第一团。起义失利后(1927年9月),他随着毛泽东退到罗霄山脉中段。多日的行军打仗让他疲惫不堪。将来的路怎么走,所有人都忧心忡忡。他是党员,党性、军人的天职,以及对毛润之的信任,已经让他把自己放心地交给了他。然而来到这穷乡僻壤的罗霄山脉中段,他与他的六妹音信不通。她好吗?他们相约的婚期,何时能够兑现?他铺开了纸,经过战火硝烟的洗礼,一年前的小战士已经成长为一名成熟的革命军人。他的信一短再短,并且不再有大量的修辞,有的只是一颗对她矢志不渝的心。他写道:
    志强:
          好久没有同你通信了,不知你近况如何?挂念得很!你的信我又收不到,真是糟糕极了。现在将我的近况略略地告诉你。我天天跑路,钱也没的用,衣也没的穿,但是心情非常地愉快,较之从前过优越生活时代好多了,因为是自由的,绝不受任何人的压迫。但最忧闷、最挂心、最不安心的,就是不能单独同你坐在一起,而且信都很难同你通了。这是何等的痛苦啊!尤其是不知你的病好了没有?使我心如刀割!我罪该万死!原谅之。(通信处:江西宁冈县龙头邮局第二小学刘先生转游雪卿交)
          他回到了阔别了五年的家乡湖南湘阴界头铺。他终于从信笺上走出来,出现在她的面前。是的,他把自己当做了一封信,一路穿越国民党军队的封堵,邮递到她的面前。她依然是抬头,她依然是落款,而中间有两年来不及说的话,因邮路被封而她听不到的话,他都要浓墨重彩仔仔细细地当面说给她听。
          他见到她,似乎还是五年前的样子,短发,圆脸。目光生动泼辣。只是身子骨要壮实一些。他见到她,立即感觉她就像一轮满月,照亮了他的心!她刚刚从湖南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毕业,依然是那么纯洁、朴素。而他这个当年意气风发莽莽撞撞的少年,现在已经判若两人。他是多么瘦呀!肩胛耸立,颧骨突出,好像大病初愈的样子。仿佛是五年来他吃了天大的苦,受了天大的累。只是他的目光,少了五年前的少年轻狂,变得像石头一样沉默,铁一样坚定,火焰一样热烈.雄鹰一样锐利。
          她又收到他的来信(1930年7月)。这么些年来,她已经习惯了他用写信的方式,表达对她的思念,向她报告他的行踪、他的近况。
          她看到信封上他的落款是“上海”,她心想这山里人,怎么跑到上海大城市去了呢?她拆开了信。可是,她看到信里只有两页白纸,空白的、不着一字的白纸。从前,他在信里写下那么多的字,恨不得掏出心来给她看,现在,他一个字都不愿意写了。他肯定是累了,累坏了。
          她顿时肝肠寸断。她记起新婚时他随口说的,如果有一天,她收到一封没有字的信,就表示他已经牺牲了。
          李志强不知道,这个一直和她在信中谈恋爱的人,每天都在自己的上衣口袋里装着这封无字的、信封上写着她的姓名和地址的信。不管到哪里,他都会跟战友们交代,如果他牺牲了,就把这封信投寄出去。
    (《人民文学》2011年1月,有删改)注:①全国解放后,李志强将陈毅安写给她的五十四封信捐献给了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1951年毛泽东签发全国前十名革命烈士的荣誉证书,陈毅安被称为“共和国第九烈士”。②1928年4月陈毅安指挥了黄洋界保卫战,11月在作战中负重伤,1929年3月转移到湘阴养伤。
    (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插叙陈毅安与李志强相识与定亲的情形,丰富文章的内容,写出恋人间的相思。
    B.划横线句子“没有如愿”“终于如愿”对举,体现革命者在家庭与革命理想间的取舍。
    C.第三封信括号内通信地址有意味:陈毅安怕未婚妻担心,不想让她知道自己身在何处。
    D.最后一段写李志强不知道的实情,表现了陈毅安随时为革命作出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2)下列对散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恋人写信说“可不要糊里糊涂地死了”,写出她起初对革命的认识不足,符合人物真实性,也为后文李志强的转变做了铺垫。
    B.作者通过革命情侣间的信件,剖析战争与人性的交融与共振,从另一角度窥见到了那段峥嵘岁月的原貌、底色和革命者的风骨。
    C.陈毅安穿越敌人封堵,“把自己当成一封信”,未婚妻“依然是抬头、落款”,形象化的表述为有情人终团聚增添浪漫色彩。
    D.本文中陈毅安的书信与林觉民《与妻书》有异曲同工之效:一面表达对未婚妻的至爱,一面又冲破儿女情长;既缠绵悱恻,又充满浩然正气。
    (3)文本副标题是“井冈山往事”,本文却多记述了其它地方的往事。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请谈谈你的看法。
    (4)作者认为散文创作没有一成之规,可以有小说的叙事,也可以有诗歌的意境。请谈谈本文是如何体现作者这一创作观点的。

    组卷:29引用:3难度:0.4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19分)

  • 3.阅读下面两篇选文,完成各题。
    陈情表(甲)
    李密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愍愚诚,臣微志,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陈情表(乙)
    简明英
          钦惟圣朝,以孝道治天下,禄秩不容及不孝之徒;仁心怀远人,匹夫无有不获之愿。况臣事元朝,叨为元臣,已逃诛。母年逾耄,孤苦特甚。尤宜恻怛而钦恤者也。伏望圣慈,收回成命,其爱日之短,遂归养之图。则臣母子拭目清平,讴歌德泽,为赐多矣。
          今臣四十有九,老母年八十有一。鹤发堂,西山日已薄;弃亲赴任,不孝之罪深。苟违亲而事主,陛下安所用之?果尽奉欢之期,然后复求仕进,以尽忠罄节,非惟遂人子之私,亦圣朝孝理之道也。
    【注】禄秩,官员俸禄的级别。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部错误的一项是
     

    A.但以刘日西山 薄:迫近 遂归养之图 俾:使
    B.臣微志 听:劝告 已逃诛 幸:希望
    C.刘侥幸 庶:差不多 不孝之罪 弥:更加
    D.责臣 逋:拖欠 鹤发 垂:接近、靠近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急星火 是臣尽节陛下之日长
    B.不名节 其爱日之短
    C.圣朝孝治天下 仁心怀远人
    D.臣进退 西山日已薄
    (3)下列各项中对于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察指察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它的主要特征由上级或中央经过考察、选取、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B.孝廉:汉代所设荐举人才的一种科目。推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晋时仍保留此制。
    C.洗马:是古代官名,即太子洗马。秦始置,汉时亦作“先马”,秦汉时为太子的侍从官,出行时为前导,故名。
    D.伏惟:为俯身思想之意。是古代晚辈对长辈或下对上说话时表示恭敬的用语。多用于奏章、书信。
    (4)下列对选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段(甲)字里行间融入了作者强烈的感情,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除了在“孝”字上大作文章外,还以巧妙的叙事方式,来打动晋武帝。
    B.文段(甲)句式以四句为主,整齐紧凑,铿锵有力,感情诚挚,具有说服力,运用“乌鸟私情”“结草报恩”等故事来增加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C.文段(乙)先摆出圣朝“以孝道治天下”“以仁心怀远人”的大道理,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写法,举出“禄秩不容及不孝之徒”的历史和“匹夫无有不获之愿”的普遍事实。
    D.文段(乙)以“西山之日已薄”喻母亲生命衰落,既打动皇上,又暗示自己报效圣朝有日,“人子”之私与“圣朝”之道兼顾,道理显豁。
    (5)将上面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②母年逾耄,孤苦特甚。尤宜恻怛而钦恤者也。

    组卷:8引用:4难度:0.7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8分)

  •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溪上谣
    林希逸
    溪上行吟山里应,山边闲步溪间影。
    每应人语识山声,却向溪光见人性。
    溪流自漱溪不喧,山鸟相呼山愈静。
    野鸡伏卵似养丹,睡鸭栖芦如入定。
    人生何必学臞仙,我行自乐如散圣。
    无人独赋溪山谣,山能远和溪能听。
    【注】①林希逸,是南宋有名的山水画家。②养丹,道士静候金丹炼成。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行吟溪山,认为自己沉浸在美丽山水之中,获得了心灵的满足,乐在其中,不必求仙求圣。
    B.诗人在畅游山水时无人陪伴,但他并不孤独,因为有远山静静地相对而坐,又有潺潺流水相随。
    C.作者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写作本诗时能把诗情和画意结合起来,在选景和构图上有独到之处。
    D.诗人采用歌谣体式,随意而吟,自然闲散,如行云流水,这与诗人抒写闲逸恬静之情是很合拍的。
    (2)这首诗创造幽静的意境颇为精妙,请根据诗歌内容简要分析诗人是如何创造这一意境的?

    组卷:1引用:1难度:0.6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题,7分)

  •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炊烟袅袅牧人归”。儿时的故乡,还是_______的生活状态,悠悠升起的炊烟,自然成了催人回家的信号。看到炊烟,在田间劳作的人们便想到了收工。女人们因念着孩子和家务,总是行色匆匆地走在最前面;男人们拉着农车和铁犁,有说有笑,仿佛回顾着一天,不紧不慢缓缓地走在后面;暮归的老牛随着主人_______,看到路边翠嫩的野草,憋不住,总要歪着脖子啃几口,高兴了还要“哞、哞——”地喊几声……故乡的傍晚充满韵味。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黄昏迈着轻捷的步伐,悄悄地从天边走进了村庄,把无限的清幽和甜美倾情地带给了故乡。餐桌展开温馨的胸怀,静静地立在庭院里,把清香的米饭与可口的菜肴无私地呈现给家人。村子里不时响起犬吠和妇女的唤儿声。有的人家还在场的一角点燃了麦壳、秸屑,以生烟驱赶蚊虫。这时候一家人最全,大人小孩围坐在一起,扇着蒲扇,边吃边聊,安闲而和谐。
          偶尔,有萤火虫一闪一闪地_______着,常常被孩子们捉进瓶子里,提在手里显摆、把玩。远处,传来了一阵阵二胡和竹笛声,_______,像从深山幽谷流出来的清泉,也像从河边吹来的凉爽的风,让吃饭、乘凉的人们感到特别的惬意。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日落而息 踽踽而行 飘荡 含蓄隽永
    B.竿头日上 踽踽而行 飘忽 委婉悠扬
    C.日落而息 款款而行 飘忽 委婉悠扬
    D.竿头日上 款款而行 飘荡 含蓄隽永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男人们拉着农车和铁犁,有说有笑,仿佛回顾着一天的辛劳,不紧不慢地走在后面
    B.男人们拉着农车,扛着铁犁,有说有笑,仿佛回顾着一天的辛劳,缓缓地走在后面
    C.男人们拉着农车,扛着铁犁,有说有笑,仿佛回顾着一天,不紧不慢地走在后面
    D.男人们拉着农车和铁犁,有说有笑,仿佛回顾着一天,不紧不慢地走在女人后面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成:“为家人准备好了的清香的米饭与可口的菜肴摆放在立在庭院的餐桌上。”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组卷:7引用:4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论语•子罕》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王羲之《兰亭集序》
          必须跨过那站着的前人,比前人更加高大。——鲁迅《鲁迅译著书目》
          今日不能成功的,明日明年可以成功;前人失败的,后人可以继续助成。
    ——胡适《我们对于西洋近代文明的态度》      读了以上句子,你有怎样的感受与思考?请以其中两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写一篇演讲稿,参加以“古人、今人、后人”为主题的班级演讲活动。
          要求:选好文句,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11引用:5难度:0.1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