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部分校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9/15 0:0:8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乡村文化的衰落可以追溯到近代。从1840年到1949年,在这100多年里,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文化掠夺从未间断,内忧外患、山河破碎、民生凋敝,使得乡村文化遭受了无数次的劫难,千百年来积聚起来的有形文化财富被抢、被偷、被烧、被毁,损失之惨重实属罕见。打倒“孔家店”,立“西学”之新、破“中学”之旧,引发了全社会对传统文化的漠视、厌倦乃至反对,也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乡村文化的严重贬值。20世纪30年代,晏阳初、梁漱溟、卢作孚等一批爱国知识分子也曾发起过“乡村建设运动”,提出并实验了“乡农学校”“博士下乡”“文艺教育治愚”等诸多方案,但终因没有一个人民真正当家作主的政府,都以失败而告终。中国乡村文化的衰落史,是中华民族苦难史的生动写照。
而同样在这100年里,与中国农村文化衰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西方发达国家基本完成城市化进程,较早地开启了乡村文化的振兴之路。据统计,1848年时,中国、美国的城市化率分别为10.9%、10.6%,而到1949年时,中国的城市化率仍然是10%左右,美国已接近70%.发达国家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改造、空间规划,特别是乡村文化得到城市文化的直接反哺和辐射。美国的乡村“巧发展”战略、日本的“一村一品”农村振兴运动,使得乡村经济和文化一起得以重构和振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为迅速积累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资本,我国确立了以城市为中心的发展战略,以致城乡文化差距成为客观存在的事实并不断拉大。但是,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着力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走出了中国特色的乡村文化发展之路。当前,我国城市化率已近60%,乡村文化早已走出衰落的低谷,经历1949年到1978年的复苏期、1978年到2017年的建设期,具备了开启文化振兴的基本条件。历史证明,推动乡村文化由衰落走向振兴,是对近代以来仁人志士理想的再实践、再创造,是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重大历史责任,是中国人民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
(摘编自王磊《乡村文化振兴的国学思考》)材料二:
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亟须推行“乡村记忆工程”。各个地区可以在文物普查的基础上,选择一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具备传统文化特征的古村古镇进行整体的保留、保护和维修利用,结合生产用具、生产生活遗物遗迹的展示,形成集乡土建筑和村民俗为一体的“乡村博物馆”,集中展示当地的村史、村情,增强当地村民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古村落是农村传统文化的“活化石”,保护古村落,要处理好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尽可能地保留古村落的历史风貌和特色,传承好文化根脉。古村落、文化名镇的开发要杜绝“千篇一律”的开发模式,要注重挖掘文化内涵,彰显地方文化特色。要在以保护文化和生态的前提下,适度控制开发规模,实现可持续发展。特色小镇的建筑规划和城镇建设要注意有文化特色,要能体现出地方风情、风俗和当地的历史文化。同时,非遗保护要利用好数字化技术,分门别类,将列入国家、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资料逐一进行数字化采录、存储,以便长期保存。通过调查、采访,将各类非遗项目以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的形式记录下来。
(摘编自李长庚《加强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材料三:
乡贤是乡村社会教化的启蒙者,是乡村内外事务的沟通者,是造福桑梓的引领者。在传统社会,皇权止于县,乡贤则以其特有的社会文化权威主导和推动着乡村社会的治理和发展。在现代社会,新乡贤既包括传统村落精英、返乡创业者和退休还乡者等“本土化”社会群体,也涵盖非政府组织志愿者、专家学者、村官等“非本土化”社会群体。要破解传统村落保护“最后一公里”的难题,须发挥好这些新乡贤的作用。
村落空间布局与形态是传统村落的“筋骨肉”。保护传统村落要对传统村落的空间布局与形态进行“修复”和“再造”。这一方面需要新乡贤利用新思想、新理念启蒙和引导民众,让他们拓宽视野、转变观念,对传统村落的自然资源、历史遗存、文化传统等进行普查、整理,认识到传统村落是迥异于城市聚落形态的,具有宝贵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人居形态,重新树立对传统村落的“文化自信”。另一方雨需要新乡贤指导村落民众修复传统村落中的山水、田园、道路、建筑等基本格局,保护村落中的文物古迹、历史遗存、特色民居等传统建筑,恢复传统村落的文化空间,修复传统村落的格局与形态,而非自鄙自毁,大拆乱建,盲目过度开发。
村落文化是传统村落的“精气神”,只有发挥新乡贤的“燎原”作用,示范和带动村落民众依托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改善和优化传统村落的文化生态,恢复传统村落的公共文化生活,复苏传统村落的节日习俗、民间信仰、手工技艺等历史传统和文化记忆,才能激发传统村落的生机和活力,彰显传统村落的特色和魅力。
村落共同体是基于“乡、土、人”三者关系而结成的利益共同体。重塑传统村落共同体,需要发挥新乡贤独特的“聚合”功能,推动村落民众把村落传统礼治秩序与现代村民自治有机结合,提升传统村落的治理能力与水平,让村落民众在村落发展和村落事务管理中掌握主动权、增强话语权、赢得发展权,在与国家政策、市场力量以及现代城市的“互动”中增强对传统村落的认同感和归宿感,从而“聚合”为新的村落共同体。
(摘编自王院成《传统村落保护呼唤新乡贤》,有删改)(1)下列对“我国乡村文化衰落”的原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代西方列强接连不断地对我国进行的经济和文化掠夺使我国千百年来积聚起来的有形文化财富损失惨重。
B.打倒“孔家店”等文化运动引发了全社会对传统文化的漠视、厌倦乃至反对,这也直接或间接地造成乡村文化严重贬值。
C.解放初期,我国为了迅速积累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资本,确立了以城市为中心的发展战略,这导致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差距越来越大。
D.新时期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我国城市化率较新中国成立时有了很大的提高,因此我国乡村文化日渐衰落。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乡村文化走向衰落是从1840年开始的,中国乡村文化的衰落史,是中华民族苦难史的生动写照。
B.推动乡村文化由衰落走向振兴,是中国人民肩负的重大历史责任,也是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
C.特色小镇的建设,要以保护文化和生态为前提,适度控制开发规模,既要体现地方风情、风俗和历史文化,又要融入现代文化气息。
D.非遗保护要利用好数字化技术,从而使特色小镇的建筑规划和建设更有文化特色,更体现出地方风情、风俗和历史文化。
(3)下列材料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的观点的一项是
A.广东省汕头市积极开展传统村落保护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通过专项规划,保持传统村落的完整性、真实性、延续性,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环境宜居的古村落。
B.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村民们纷纷收集使用过的老物件,用集中陈列的方式展示其生活生产、民风民俗、乡村变迁等内容。
C.江苏省连云港市区专门下发文件,深入开展新乡贤文化建设,为乡村治理、农村发展、文明乡风注入新活力。
D.山西省晋中市广泛发动群众发掘梳理本乡本土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老地方”“老物件”老传统”“老故事”“好习惯”,形成完整准确的文字记录和清晰翔实的影像资料。
(4)简要分析材料三的论证结构特点。
(5)如何推动乡村文化由衰落走向振兴?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组卷:23引用:9难度:0.6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苏雅的过去
田洪波
ㅤㅤ她叫苏雅,是我新结交的一位明星朋友。这个故事是她讲给我的……
ㅤㅤ你是知道的,我刚出道时在歌舞团跳舞。那一年,具体哪一年我先不说,你能猜得到。那一年歌舞团的效益不好,两百多元的工资还总是拖欠,我常吃了上顿愁下顿,于是决定离职,通过高考重整山河,打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下。
ㅤㅤ我面临的困难是,离职属于单方面的违约行为,必须交付给歌舞团十万元违约金,才能盖章同意,同时,离高考报名截止时间,只有区区十几天。
ㅤㅤ违约金就像一座大山,压得我喘息都困难。告诉给父亲后,他半晌不语,许久才吁出口气,把两只手放在我肩上说,好吧,你已经成人了,我尊重你的选择,我这就去筹钱,应该没问题的。
ㅤㅤ我嚅动了几下嘴唇,眼泪顺着眼睑流下。其实,我比谁都清楚面临的窘境。我父亲只是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建筑工人,他所能求援的渠道,不过就是一些亲戚和朋友。据我所知,他们并不怎么富裕,如何才能解此燃眉之急啊?更让人揪心的是,我父亲从工地脚手架上摔下后,大病初愈,怎堪再经此折磨?
ㅤㅤ可时间不等人,我父亲决定抓紧筹钱。他先把范围限定在邻居中,拄了支单拐,走了东家串西家,脸上堆积的情感语言,让没有看到借钱情景的我也能猜得出。还算不错,加上手头积蓄,父亲很快筹到七万多元。
ㅤㅤ晚上坐在院子里,我父亲的烟抽得很勤。他那个样子,真是让我心疼。那几天,我总是彻夜难眠。说实话,我对父亲是有愧疚的,自从母亲因病离世,我就与父亲交流甚少。我记恨他经济上的拮据,但凡他多一些积蓄,母亲也不会死得那么快。因此我一心闯荡世界,想通过打拼改变现状。
ㅤㅤ这期间,我父亲想与一位姓王的阿姨重组家庭,被我凛然拒绝了。想来,我过于意气用事了,那位王阿姨对我父亲还是不错的。她不是眼中只有钱的主儿,看着是个持家的好手,低眉顺眼的。有几次,我无意中遇到她,她都急急躲开了。可能我对她的排斥伤害到了她吧。
ㅤㅤ那几天,兜兜转转的,我父亲带回家的总是压抑不住的叹息。有时,他站在窗前看天,一支烟掐灭又点燃一支。另外我发现,他不再与我眼神碰撞,话越来越少。甚至,又端起了久违的酒杯。
ㅤㅤ那天晚上吃饭时,我把筷子在碗里杵了许久,迟疑着说,要不我还回歌舞团吧?父亲诧异着看向我,半天笑一下说,姑娘,高考是正经事,爸肯定不会让你失望的。我还有一些朋友没去找,而且工地上还有那么多工友呢!你完全不用担心。说着父亲仰脖喝干了杯中的酒。我无言以对,我知道那酒杯里盛着的,一定是复杂的涟漪。
ㅤㅤ离高考报名截止只剩最后一天,我父亲拄着拐棍,精神抖擞地穿了一件白衬衣,斜挎个黄旧书包,斗志昂扬地出门了。临出门,他嘱咐我,你安心在家等我,我这么大个活人,不用惦记。借到了钱我就回来。
说实话,看着父亲远去的蹒跚背影,我再一次流下眼泪,内心纠结得不行。我们住在这个城市的城乡接合部,父亲此行,是去市里找他自认为熟悉的那些人,成败可能在此一举吧。可市区那么大,我真的担忧,他能有多少可靠的关系可以依赖呢?
ㅤㅤ他会去找王阿姨吗?或者,会去找那些上夜班的工友?一切未知,我心惴难安。惶惶的一上午过去了,我猜想父亲此刻到了哪里。他会坐公交车吗?他受伤的腿会发作疼痛吗?我逼迫自己不再去想,却越来越明白了,自己的担心也许是对的,如此情境下,父亲怎么会舍得坐公交车呢?他也许连饭都舍不得在外面吃吧?我ㅤㅤ揪着心,不断自问,参加高考的决定是否太任性了?
天黑时,外面下起了瓢泼大雨。我知道父亲是带了伞的,却依然担心,牵挂他何时能回来。索性晚饭也没有吃,就那么痴呆地坐在窗前,祈祷父亲早些回来。不知何时,我竟睡着了。
ㅤㅤ我醒来的时候,已是凌晨五点多,父亲依然不见身影。我慌了手脚,疯狂出门去找,甚至思量要不要报案。踉跄中的我走出不远,就迎面撞见了父亲。那个黄布书包,就鼓鼓囊囊地挂在他的胸前。他的拐棍不见了,他用两只手托抱着书包,正一步步向前挪动。
ㅤㅤ我喊了一声爸,给了他一个久违的拥抱,眼泪喷涌而出。我父亲成就感爆棚,他把书包摘下说,三万元凑齐了,凑齐了!你今天就去交费吧,我在家等你好消息。
ㅤㅤ我哽咽着点头。就在这一瞬间,我看到父亲的白衬衫上都是土,头发上也都是灰,于是下意识用手去拂。父亲微笑着,不急不急,回家洗洗就行了。我的手停在了他的头发上,怎么拂也拂不去灰,定睛一看,我的天!哪是灰啊,那分明是一夜间泛出的茬茬白发!扑通一声,我跪下了,把头狠命地磕在地上,声嘶力竭喊出一声“爸”!
ㅤㅤ苏雅说,我现在可以告诉你,那是一九九三年。那个凌晨,我和父亲哭抱在一起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我就是在那一夜间长大的。
ㅤㅤ我喟叹着,怪不得这些年,你一直坚持资助那些贫困大学生,为你,点赞!
——(选自《小说林》2022年第3期)(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雅故意不先说故事发生在哪一年,是因为“我”熟悉她的生活,“我”能猜到。
B.苏雅参加高考的决定给父亲生活带来了巨大压力,但是其举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C.小说语言富含深意,如“脸上堆积的情感语言”,引而不发,令人深思。
D.虽然“我”是小说中的次要人物,但结尾却通过“我”的喟叹深化了主题。
(2)文中关于父亲形象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父亲摆出“精神抖擞”“斗志昂扬”的神态是为了安慰苏雅,让苏雅安心。
B.父亲的许多表现让读者联想到父亲借钱时的困难,体现了父爱的无声、伟大。
C.第十三段接连用一连串设问,从苏雅的视角,表现了父亲对她甘于牺牲的爱。
D.小说叙述苏雅观察父亲时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了父亲面对女儿时愧疚不安的心理。
(3)小说采取了听苏雅讲往事的方式来展开情节,请问这样安排有什么效果?
(4)“我就是在那一夜间长大的”,结合小说内容分析这句话包含的深刻意蕴。组卷:13引用:4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今天,更快的社会工作生活节奏带来的各方面压力,①_______。记忆功能对于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都至关重要,②_______,一直是科学家和大众所关心的热点问题。然而,目前没有一种药物能提升神经突触的连接并改善记忆。在这一前提下,科学家倡导的生活方式干预,如科学运动,实质上是通过对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激活我们机体本身,达到改善脑功能的目的。近年来,科学家聚焦“运动因子”,即机体在运动后释放的一类细胞因子或代谢物等分子。通过分析这些运动因子和记忆功能的机制,有望在不久的未来,通过定量评估机体内不同运动因子的水平,预测或是评估运动干预的脑健康功效,进而指导个体调整运动方案和强度,③_______,促进记忆力的发展。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下列句子中的“机制”和文中画横线处的“机制”,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抗疫斗争,暴露出我国在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等方面存在一些短板,警示我们养成文明的卫生习惯是何其重要。
B.宇宙神秘非常,它有典雅的事实,错综的关系,微妙的机制。
C.科学家对陕西山阳盆地恐龙化石开展了系统性研究,提出了一种恐龙灭绝可能的新机制。
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研究团队在光感知促进脑发育的神经机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组卷:29引用:7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8.写作。
我们读过许多讲述读书求学经历的文章,我们自己正行走在读书的路上。为什么一定要读书?答案各不相同,有人为了理想的追求,有人为了中华的崛起,有人为了改变环境和命运,有人只为精神的底色。
同学们,你的十年读书路,有哪些难忘的经历?你是为何而读?又将为何而读?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13引用:5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