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黑龙江省哈尔滨三中高考语文四模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7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尽管“图”与“书”如今已经合为一个词,但是对于“图”的研究却始终不如对“书”的研究,尤其是在中国思想史研究领域。思想史研究者或者囿于“言为心声”的习惯,觉得只有文字文献才能真实而准确地表述思想,图像分析难免穿凿之嫌,或者觉得文字文献已经足够思想史研究者左右采撷,因而对于图像文献漠不关心。所以,至今用图像文献来研究思想史的尝试仍然很少,仿佛那些并不直接表达思想的资料,可以任凭它们处在思想史研究视野之外。
有的领域,研究者已经注意到图像。不过,除了文字文献匮乏而不得不依赖考古发掘和传世文物的早期历史研究之外,大部分图像还只是作为“插图”。从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和《中国历史参考图集》出版以来,虽图像用得已经不少,但其只是文字叙述的附庸,它在书中的存在似乎只是为了作为文字文献的佐证。有的图像被过分还原为文字,研究者注意到它的叙述内容,却并不注意图像的形式意味,于是图像还原成了文献,如近年各国学者对《点石斋画报》的一些精彩研究,可是这里的内容如西风东渐等,只是作为社会史的资料被使用。
巫鸿关于武梁祠汉画像石的研究相当深入,其中很多论述已经涉及了深层的观念世界。问题是,汉画像石始终被看作是艺术史的专门领域,因此这种论述没有引起人们对其他图像中的思想史内容的重视。同样,杜正胜对于《番社采风图》的研究也很精彩,特别指出了“风俗画容易抄袭,终于成了‘格套’,然而真实的格套也可以作为生活万象的缩影,具有典范意义”,这种格套恰恰呈现的是“日用而不知”的传统观念,可惜的是人们没有进一步讨论所有图像中最容易落入“格套”而成为某种思想史“象征”的构图、变形、位置、设色等等。从图像学研究的角度看,构图、变形、位置、设色等等恰是图像与文字文献的差异所在,从思想史研究角度看,这些方面的图像学研究才是可以补充文献资料的地方。图像是历史中的人们创造的,它必然蕴涵着某种有意识的选择、设计和构想,而有意识的选择、设计与构想之中就积累了历史和传统,无论是它对主题的偏爱、对色彩的选择、对形象的想象、对图案的设计还是对比例的安排,特别是在描摹图像时的有意变形,更掺入了想象,而在那些看似无意或随意的想象背后,恰恰隐藏了历史、价值和观念,于是在这里就有思想史所需要研究的内容。
宋人郑樵曾说“古之学者为学有要,置图于左,置书于右,索象于图,索理于书”。如果真如古代人理解的那样,象中蕴理,理以象出,那么,我们不仅可以在文字文献中找到思想史,也许还可以在图像资料中找到思想史。在西方,图像学自19世纪从考古学中分离出来,成为研究宗教艺术中的图案、象征、符号的意义之后,渐渐进入关于民族、宗教、观念、意识形态的研究领域,然而,这一领域在中国学者的研究中却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掘。
其实,中国古代文献中的图像相当丰富,它也真的蕴涵着相当丰富的思想史内容,只是思想史视野中的图像研究,尚需要一些方法上的摸索。
(节选自葛兆光《思想史研究视野中的图像》,有删改)材料二:
巫鸿在《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一书中所采用的方法论表明的是,图像并非单个的图像本身,诸多图像之间相互联结构成一个完整的叙事结构,其背后显示出强大的文化逻辑与思想深度。巫鸿采用跨学科方法,以图像学方法为主,集合文化学、历史学、考古学、形式主义和结构主义等多重理论路径进行研究。其主要采用了图像志和图像学的方法,将艺术作品视为一种社会图像,并力图通过对图像进行文献和形式的综合分析,进而考察汉代的社会结构和精神状况。在确定了石刻的来源之后,再进行图像志描述与图像学阐释。巫鸿极为强调图像背后的文化依据,以具体材料为支撑,将结论还原于当时的文化、社会以及历史背景中以保证结论的真实有效性。
仔细审视巫鸿的方法论不难发现,其关于图像的鉴别与整理总是以系列单元的形式呈现,以凸显图像的宏观叙事力量,进而由图像重构历史。在“墙壁:人类的历史”这个章节的开篇处,巫鸿先给读者提供了两条重要的信息:一是武梁祠墙壁上的画像石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和阅读方式从右向左、从上到下排列的。二是石刻上的三组图像也是大致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的。这就表明,观看方式和图像的叙事方法、排列方式并不是巧合,而是构图者或者说武梁个人有意安排的结果。这一连贯的动势其目的在于形象化地隐喻历史的连续进程。
巫鸿还将武梁祠的图像叙事与司马迁的史观联系起来。他得出的结论是:“首先,武梁祠墙壁上的画像描绘了从人类产生一直到汉代的中国‘通史’。其次,就像《史记》一样,它通过精心挑选的个体人物来浓缩历史。再者,这些个体人物根据他们的政治关系、生平德行以及他们的志向而分为几个系列或类别。最后,作为一个儒家学者同时极为可能是这个祠堂的设计者,武梁的肖像出现在后部历史的结尾处。”
然而与《史记》最本质的不同是媒介的不同,这部历史是武梁祠图画在一个立体三维的建筑结构中,而不是简单地被书写在简帛之上,在《史记》的非编年书写中事件通常被打乱,并被描写于不同的条目中,整个历史的叙述随之编排往返进行。而武梁祠的图绘历史融合着线性时间与立体层次两种叙事结构。巫鸿对图像的分析也正是从它们之间的关系和整体结构出发,将它们放在一个序列中进行考察,这就是他所谓的“位置的意义”。在巫鸿看来,墙面的画像石刻不但是一种全景式的历史演变图解,同时也是个人政治意见的表达途径。
然而这里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武梁祠的图像与汉代司马迁的史观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吗?巫鸿的依据在于“《史记》在公元2世纪已被普遍认做是史学写作的典范。”而《史记》的内容则与武梁祠的图像有着直接的对应关系。例如《史记》中对三皇五帝,如神农、伏曦、尧帝、禹帝的记录都能和武梁祠的图像一一对应。巫鸿的第二种有力的论据是“《史记》和武梁祠堂画像的内在证据显示司马迁和武梁在学术传统和个人经历上的深层相似。最终的共同点有三:一是强调天人感应;二是相信历史的说教功能;三是笃信历史学家的独特作用。
因而通过田野调查、文献考证以及图像重构等环节,最终他将这种历史史观和中国汉代整个儒家学术传统与汉代的社会结构联系起来,从历史的进化和社会结构的变迁展开了对这一系列问题的探究。
(周媛《图像学视域中的文学和艺术研究——以巫鸿的武梁祠研究为例》,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思想史研究者对于图像文献漠不关心的原因是文字文献表述的思想更为准确、真实,这是图像文献无法比拟的。
B.图像文献在构图、变形、位置、设色等方面与文字文献的差异恰恰是可以补充文献资料的地方。
C.巫鸿非常重视图像背后的文化依据,以求将结论还原于当时的文化、社会以及历史背景中,保证结论的真实有效性。
D.为了将历史的连续进程形象化,观看方式和图像的叙事方法、排列方式应该是构图者或武梁个人的有意为之。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和《中国历史参考图集》的出版说明了当时插图在书中的存在只是为了作为文字文献的佐证。
B.我们可以在文字文献中找到思想史,也可以在图像资料中找到思想史,因此思想史视野中图像研究是不可或缺的。
C.虽然武梁祠的图像与《史记》最本质的不同是媒介的不同,但是武梁祠的图像与司马迁的史观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
D.司马迁通过田野调查、文献考证以及图像重构等环节最终将汉代儒家学术传统与汉代的社会结构联系起来。
(3)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主要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来论证中国学者对于思想史视野中的图像研究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掘。
B.材料一第四段引用宋人郑樵的话是为了呼应首段“对于‘图’的研究却始终不如对‘书’的研究”的这一观点。
C.材料二第二段采用了道理论证的方法来论证巫鸿的武梁祠图像研究是按照时间顺序进行的。
D.材料二第五段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论证了《史记》的内容与武梁祠的图像有着直接的对应关系。
(4)结合材料二概括巫鸿图像研究的学术特点。
(5)作为文学研究者,应当广泛接受各方意见。假定你有机会与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教授葛兆光先生进行有关“思想史研究中图像问题”的探讨,请你结合文本列出讨论提纲。组卷:7引用:2难度:0.6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18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审判(节选)
徐纪周 朱俊懿 高启强蒙了,看着陌生的黄瑶,“瑶瑶……”
黄瑶喊道:“别叫我!你每次叫我的名字我都觉得恶心!我一直在等,等着你众叛亲离,等着你戴上手铐的这一天!我要给我爸报仇!”
高启强苦笑着,任凭手上的血滴落在地上。高启强说道:“好吧,我认输。”
审讯室内,黄瑶被戴上手铐,控制在了审讯椅上。负责审讯她的有安欣、孙旭、方宁。
孙旭问:“黄瑶,几次通过举报平台向我们匿名提供强盛集团线索的都是你吗?”
黄瑶点点头。
“你还有什么要交代的?”
黄瑶抬眼望着安欣:“我爸爸说过,这世上他只相信两个人,高启强和安欣,可他就是死在你们两个手上的。”
安欣说道:“对不起,我当时想救他,没救下来。”
“对,你是警察,我爸爸是杀人犯,他受到惩罚,我不会怪你。但高启强不一样,他利用了我爸,把我当作人质,自己还越活越好。陈书婷的死也是我干的,是我把她从盘山道撞下去的。”
安欣惊讶地问:“可是陈书婷对你很好,你为什么要对她下手?”
黄瑶喊道:为什么我家破人亡、寄人篱下,他高启强就能阖家团聚、幸福美满?!我一直耐心地等着,等到高启强足够信任我,这样我才有足够的力量把他毁掉!”
安欣叹了口气:“你知道代价吗?你付出的是你整个人生。”
黄瑶点头:“我认了。”
何黎明回到自己的办公室,看见徐忠正坐在屋里,愣了一下。
何黎明问:“京海的案子还没处理完,你急匆匆回来,是不是中央的同志找你?”
徐忠点头:“他们约我明天谈话。”
何黎明点头:“京海的案子,你办得漂亮,他们不会难为你,问什么就答什么。”
徐忠拿出录音笔,摆在桌子上。
何黎明扫了一眼,什么都明白了,像是瞬间老了几岁。
徐忠问:“这个,我怎么回答?”
何黎明从抽屉里拿出另一支录音笔,也放在桌上。
两支录音笔并排摆在一起。
何黎明说道:“赵立冬给了我一支复制品,让我叫停指导组工作。如今他把原件给了你,就把我的命交到了你手上。人非圣贤,我也有糊涂的时候。事到如今,我也不想什么再升一步了,就让我踏踏实实退休,行吗?”
徐忠起身说道:“二十年了,有太多无辜的人牺牲了,京海的秘密不能再藏下去了。”
何黎明叹了口气:“我明白了。”
徐忠稍稍欠身,离开了。
天边刚微微泛出白光,省纪委门外,何黎明蹲在路边抽烟,两眼布满血丝。
最终,他仿佛下定决心,掐灭烟头,缓缓起身,迈进了省纪委的大门。
法庭内,被剃光头发的高启强站在审判席上,面对庄严的法庭,正在接受审判。
法官宣读着审判书:“被告人高启强,犯组织、领导黑社会性质组织罪、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绑架罪、危害公共安全罪、非法经营罪、强迫交易罪等,合并执行,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与此同时,临江省高级人民法院也在宣读着对赵立冬等充当黑社会保护伞人员的判决:“被告人赵立冬,因犯组织、领导黑社会性质组织罪,窝藏、包庇罪,故意杀人罪,滥用职权罪,贪污受贿罪,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等,合并处罚,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市直机关招待所门口台阶上,高启兰捧着一摞饭盒交给安欣。
“我哥不愿意再见我了,我就想再让他吃顿家里的饭。他临走前吃几个饺子也不行吗?”
安欣打开饭盒,码放整齐的饺子个个皮薄肚大。安欣把饭盒盖上:“我来想想办法。”
看守所会客室里,剃了青瓜头的高启强走进会客室,看着对面的安欣。
安欣将带的饭盒往前一推:“这是你妹妹带给你的,但我们有规定。不过我们也给你备了饺子,一样的。”
管教把饺子端给高启强。
“谢谢。”高启强夹起一个饺子,细细地品着。
安欣说道:“我去看过晓晨和黄瑶了,他们都很好,你不用担心。”
高启强说:“我没什么好担心的,他们本该有更好的人生。我最该道歉的人是你。你一直想把我拉上岸,可惜我让你失望了。这么多年,我欠你很多句对不起。有机会替我照顾小兰。”
安欣说道:“她很坚强,不需要我。”
高启强又吃了一个饺子。
“我还是觉得,2000年春节的那顿饺子最好吃,二十年,真像一场梦啊!”
安欣说道:“是啊,梦醒了,我的师父还在,兄弟还在,徒弟还在。”
“我还是那个卖鱼的阿强。”
“我还是不求上进的小警察。”
“日子平淡充实。”
二人一笑,随即落寞。
管教走过来,“该走了。”
高启强起身,走到侧门前,最后一次回身,望着安欣。
他看了很久,看得很用力,眼中似有千言万语,却一句话都没说。
墓地里,安欣穿着笔挺的警服,徐忠陪着他,向曹闯、李响和陆寒的墓碑献花。
徐忠问:“心里轻快了吗?”
安欣摇摇头:“等有一天京海彻底不需要我了,我才能真的轻松。”
徐忠说道:“人民永远都需要我们。未来我们队伍的教育整顿和扫黑除恶都会常态化,这份工作可不轻松。罪恶需要掐根断芽,只有日日扫,年年扫,才能让群众生活在幸福安宁中。”
实践证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开展政法队伍教育整顿的重大决策符合政法队伍实际,顺应民心民意。这是一场刮骨疗毒式的自我革命,这是一次触及灵魂的教育洗礼,是人民群众对政法队伍的新期待……
(选自《狂飙》,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高启强蒙了”起笔,接着以黄瑶连续的喊叫入笔,话语间针锋相对,既暗示了黄瑶强烈的愤怒,又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B.黄瑶点头回应匿名提供强盛集团线索的询问,既呼应了上文黄瑶叫名字都觉得恶心的情节,也为下文展现其复杂人性做了铺垫。
C.“何黎明蹲在路边抽烟,两眼布满血丝”,运用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何黎明彻夜未眠、激烈的思想斗争以及内心的焦灼。
D.高启强向安欣道歉,希望安欣照顾他妹妹高启兰,并回顾2000年春节吃的那顿饺子,充分展现了其人性的复杂、立体、多面。
(2)关于画线的句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还是那个卖鱼的阿强。”“我还是不求上进的小警察。”回顾友谊,言简意赅。
B.“日子平淡充实。”“好像也不错。”平实的对话中,体现的是两个人落寞的心境。
C.管教走过来:“该走了。”平静的话语,善意地提醒,也预示着高启强生命的终结。
D.高启强起身后回望安欣,千言万语,却只字未说,生动地刻画出他复杂的心境。
(3)小说选文部分在叙事上颇有特色,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
(4)小说最后一段与众不同,《史记》《聊斋志异》也有此笔法,试结合选文部分,分析其作用。组卷:48引用:10难度:0.6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邓弼,字伯翊,秦人也。身长七尺,双目有紫棱,开合闪闪如电,能以力雄人,邻牛方斗,不可擘,拳其脊折仆地。市门石鼓,十人舁弗能举,两手持之行。然好使酒,怒视人,人见辄避,曰:“狂生不可近,近则必得奇辱。”
一日,独饮娼楼,萧、冯两书生过其下,急牵入共饮。两生素贱其人,力拒之。弼怒曰:“君终不我从,必杀君,亡命走山泽耳,不能忍君苦也!”两生不得已,从之,弼自据中筵,指左右揖两生坐,呼酒啸歌以为乐,酒酣,解衣箕踞,拔刀置案上,铿然鸣。两生雅闻其酒狂,欲起走。弼止之曰:“勿走也!弼亦粗知书,君何至相视如涕唾!今日非速君饮,欲少吐胸中不平气耳。四库书从君问,即不能答,当血是刃!”两生曰:“有是哉?”遽摘七经数十义叩之,弼历举传疏,不遗一言;复询历代史,上下三千言,纚纚如贯珠。弼笑曰:“君等伏乎未也?”两生相顾惨沮,不敢再有问。弼索酒,被发跳叫曰:“吾今日压倒老生矣!古者学在养气,今人一服儒衣,反奄奄欲绝,徒欲驰骋文墨,儿抚一世豪杰,此何可哉?此何可哉?君等休矣!”两生素负多才艺,闻弼言,大愧,下楼,足不得成步。归,询其所与游,亦未尝见其挟书呻吟也。
泰定末,德王执法西御史台,弼造书数千言,袖谒之。阍卒不为通,弼曰:“若不知关中有邓伯翊耶?”连击踣数人,声闻于王。王令隶人捽人,欲鞭之。弼盛气曰:“公奈何不礼壮士?今天下虽号无事,东海岛夷,尚未臣顺,间者驾海舰,互市于鄞,即不满所欲,出火刀斫柱,杀伤我中国民。诸将军控弦引矢,追至大洋,且战且却,其亏国体为已甚。西南诸蛮,虽曰称臣奉贡,乘黄屋左纛,称制与中国等,尤志士所同愤。诚得如弼者一二辈驱十万横磨剑伐之则东西为日所出入莫非王土矣公奈何不礼壮士!”庭中人闻之,皆缩颈吐舌,舌久不能收。王曰:“尔自号壮士,解持矛鼓噪,前登坚城乎?”曰:“能。”“百万军中,可刺大将乎?”曰:“能。”“突围溃阵,得保首领乎?”曰:“能。”王顾左右曰:“姑试之。”问所须,曰:“铁铠、良马各一,雌雄剑二。”王即命给与,阴戒善槊者五十人,驰马出东门外,然后遣弼往。王自临观,空一府随之。既弼至,众槊并进,弼虎吼而奔,人马辟易五十步,面目无色。已而烟尘涨天,但见双剑飞舞云雾中,连斫马首堕地,血涔涔滴。王抚髀驩曰:“诚壮士!诚壮士!”命勺酒劳弼,弼立饮不拜。由是狂名振一时,至比之王铁枪云。
王上章荐诸天子,会丞相与王有隙,格其事不下。弼环视四体,叹曰:“天生一具铜筋铁肋,不使立勋万里外,乃槁死三尺蒿下,命也,亦时也。尚何言!”遂入王屋山为道士,后十年终。
史官曰:弼死未二十年,天下大乱,中原数千里,人影殆绝。玄鸟来降,失家,竞栖林木间。使弼在,必当有以自见。惜哉!弼鬼不灵则已,若有灵,吾知其怒发上冲也!
(《秦士录》宋濂)(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尺,长度计量单位,古人以五尺曰墨,六尺曰步,七尺曰寻,八尺曰仞,十尺曰丈。
B.七经,汉代以来推崇的七种儒家经典。东汉《一字石经》以《易》《诗》《书》《三礼》《春秋》《公羊》《论语》为七经。
C.传疏,各家经文的注释叫“传”,解释传文的叫“疏”。
D.黄屋左纛,古代帝王所乘车上以黄缯为里的车盖,名黄屋,因借以指帝王之车。帝王车上在车衡左边树有大旗,名左纛。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邓弼,秦地人,身材高大,力气极大,而且嗜好喝酒,常常借酒使性,羞辱旁人,因此大家看见他就都远远地躲避开。
B.邓弼强拉两位儒生到娼楼喝酒,并与他俩比试学问。邓弼博通经传,让两儒生非常羞愧,自此他俩再也不敢拿书吟诵。
C.邓弼带着文稿,强闯德王府,建议德王要居安思危,礼贤下士,并指出,若能这样做,就能安抚边夷,天下皆为王土。
D.德王向朝廷举荐邓弼,但丞相与德王不和,便从中作梗阻止。邓弼因此悲叹自己生不逢时,壮志难酬,于是遁迹山林。
(3)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诚得如弼者一二辈驱十万横磨剑伐之则东西为日所出入莫非王土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复询历代史,上下三千言,纚纚如贯珠。
②中原数千里,人影殆绝。玄鸟来降,失家,竞栖林木间。
(5)结合《送东阳马生序》简要概括两位主人公的性格差异并分析原因。组卷:3引用:2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III(本题共1小题,5分)
-
10.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某班将于本周星期五下午举行“走进传统文化”的主题班会,假如你是该班学生,请完成以下任务:
(1)请你为活动拟写一副对联。
(2)班级想要你去邀请郝校长参加此次活动,你会怎么说?要求语言得体,内容简洁。组卷:5引用:2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1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无人问津也好,技不如人也罢,你都要安静下来,去做自己该做的事情,而不是让烦恼和焦虑,毁掉你本就不多的热情和定力。心可以碎,手不能停,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在崩溃中继续前行,这才是一个成年人该有的素养。
——《人民日报》材料二:
屏蔽力是一个人最顶级的能力,任何消耗你的人和事,多看一眼都是你的不对。
——罗素材料三:
精神内耗,又叫心理内耗,它是指人在自我控制中需要消耗心理资源,当资源不足时,人就处于一种所谓内耗的状态,内耗的长期存在就会让人感到疲惫。这种疲惫并非身体劳累导致,而是一种心理上的主观感受,是个体在心理方面损耗导致的一种状态。
——百度百科 莫言先生曾说“精神内耗,其实也是一种积极情绪,他的某种程度是在寻找一种人生出口”。如今社会,许多人都面临着“精神内耗”,以上的材料是否让“精神内耗”的你有些许的感触?请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选好角度,文体明确,文题自拟,不少于800字。组卷:10引用:3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