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崇德实验学校六年级(上)期中科学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解答题(共1小题,满分7分)
-
1.小科的爷爷要看报纸,可报纸上的字太小了,小科给爷爷买了一个放大镜。
(1)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中央
(2)请将下面关于放大镜的使用方法补充完整。
①放大镜的第一种使用方法:让眼睛和报纸之间的距离不变,手持放大镜在
②放大镜的第二种使用方法:把放大镜放至眼前,移动
(3)放大镜属于
A.凹透镜
B.平面镜
C.凸透镜组卷:25引用:2难度:0.6
二、怎样放得更大(18分)
-
2.如何把物体放大得更大,小科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究
(1)做个简易显微镜:找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
(2)填图光学显微镜。
(3)“显微镜”科学小组在制作一个组合凸透镜时,为了方便观察,他们把两个凸透镜用纸筒固定,固定时需要测量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下列测量方法正确的是
(4)将一个放大镜平贴在书上能看清一排8个字,提升高度以后字被放大到最大且清晰时只能看清一排2个字。这说明这个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是
A.2倍
B.4倍
C.8倍
(5)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可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显微镜的是
A.牛顿
B.达尔文
C.列文虎克
(6)我们制作的简易显微镜是用透镜制成的,它是利用透镜对光折射而产生物像的,像这样的显微镜叫光学显微镜,光学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放大的倍数x物镜放大的倍数。因为人眼所见到的光有一定的波长范围,所以光学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有一定限度的。1932年,德国科学家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是以电子束代替光束,用磁场代替透镜,大大提高了放大倍数。1983年,科学家又发明了扫描隧道显微镜。下列显微镜技术发展历史的过程正确的是
A.放大镜——电子显微镜——光学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
B.放大镜——光学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电子显微镜
C.放大镜——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
(7)实验室里一个显微镜的目镜的放大倍数是30倍,物镜的放大倍数是20倍,这个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
A.50倍
B.600倍
C.3020倍组卷:15引用:1难度:0.5
四、解答题(共4小题,满分51分)
-
6.我们用一支蜡烛做太阳,用一个小地球仪绕蜡烛转动。
(1)这个实验是
(2)“地球”绕“太阳”自
(3)当地球运动到C点时,太阳的直射
A.北半球
B.赤道
C.南半球
(4)当地球运动到A点时,我国昼夜时间的特点是
A.昼长夜短
B.昼短夜长
C.昼夜平分
(5)南极考察的最佳季节是北半球的
A.春季
B.夏季
C.冬季组卷:3引用:1难度:0.7 -
7.自转和公转
(1)10月28日下午2时,小科的爸爸坐飞机前往美国纽约出差,飞行约12小时后到达目的地,此时美国机场显示的时间竟然还是10月28日下午2时。对此现象的合理解释是
A.地球在不停地自东向西自转
B.美国机场的时钟在12小时之前停止了工作
C.美国当地时间比北京时间晚12小时
(2)在地球公转过程中,同一地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之所以会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A.地球公转轨道不断发生变化
B.地球自转的轴不断发生变化
C.地轴是倾斜的并且倾斜的方向保持不变
(3)科学家会运用许多的科学方法进行研究。为了了解一年四季影子长度的变化,我们会运用到圭表来进行测量。某同学将自制的圭表放在正午时分太阳可以照到的窗边,记录影子每天的实际长度变化,并进行比较,这种科学方法属于
A.模拟实验
B.对比实验
C.实地观测
(4)地球自转的方向是
A.自西向东
B.自东向西
C.自南向北
(5)下列现象与昼夜变化有关的是
A.猫头鹰捉田鼠
B.大雁迁徙
C.小草枯萎
(6)在相同时间和地点,温州一年四季之中杆影最长的是
A.春季
B.秋季
C.冬季
(7)对太阳的东升西落、昼夜的交替,正确的解释是
A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
B地球自转
C地球围着太阳公转的同时也自转
(8)在教室里,小王同学坐在转椅上,然后逆时针转动转椅,他发现教室里的景物也跟着旋转,请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在这个模拟实验中,小王坐在转椅上逆时针转动代表
A.地球自西向东自转
B.地球自西向东公转
C.地球自东向西自转
②在这个模拟实验中,小王看到教室里的景物旋转方向是
A.自西向东
B.自东向西
C.自上而下
③通过这个模拟实验,我们可以根据地球的自转方向,推测出一些天体
A.东升西落
B.东升北落
C.西升东落
(9)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在括号中填上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四个节气。组卷:11引用:1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