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吉林省辽源市等两地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0分)

  • 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哪些“现代化”的内容呢?
          每个中国人生来就属于一个毫无疑问的国家和民族,这种国家归属感和民族归属感渗透到每个中国人的血液。大概许多人没有意识到,我们中国人视为理所当然的这种国家和民族意识非常具有现代性。现代的经济、政治与社会制度,无论是国内层面还是国际层面,无不是建立在国家制度之上的,没有国家制度简直不可想象。在思想领域,民族主义是现代社会较之一切政治意识或宗教观念都更为重要的意识形态。在多数情况下,民族利益高于阶级利益、教派利益。
          中国人民历来把“国”与“家”相连,把“国”视为“家”的扩大,“国家”成为我们华夏子孙最为稳定而深厚的人生依附和精神家园。除了外患所迫,中国鲜有企图从内部分疆裂土的。即使内忧外患最为深重的时候,中国也少有无政府状态。民族意识则往往更加强烈,民族命运屡屡浴火再生。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饱受屈辱。但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又让我们看到了民族复兴的光明愿景。不能不说,人民强烈的国家意识、民族意识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巨大成就并保持社会稳定的强大推动力量。在人类实现大同社会之前,或者在人类实现无阶级、无国家的共产主义社会之前,这种爱国精神和民族主义意识始终是一种现代的和先进的制度。
          儒学之所以充满了现代性,乃是因为它是一种世俗的社会知识体系和行为规范体系。它用世俗的、建立在实用理性基础上的观点和原则,解决了西方人需要借助神才能解决的信仰问题;同时,它又通过诉诸人的内在道德规范,解决了西方文化中必须通过外力强制立法才能解决的行为规范和社会秩序问题(即所谓法治和德治之分)。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国儒家文化是以较低 的成本实现了中国社会的延续、稳定与治理。
          儒家推崇仁、孝、义、礼、智、信、勇,讲究“人禽之辨”“义利之辨”。“仁”的含义之一是指“仁政”,类似于现代的“善治”,这是孔子针对当时的天下乱局和人民苦难而提出的政治理想。儒家思想鼓励人们带着理想和道德积极入世,匡计时艰,并为此不断完善个人人格修养,锻炼个体意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道德理想曾激励过无数爱国的仁人志士和普通大众。儒家文化的理想性一面不应该被忽略。
          中国传统文化中讲究“中和位育”,即思想不走极端,不陷入简单的二元对立,鼓励差异和矛盾双方和谐共存;主张君子“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万事万物各安其位,各得其所,各有发展。这种和谐思想不仅具有中国意义,而且可能是医治当今世界种族、民族和宗教冲突的良方。
    (摘编自尹宝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材料二: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不仅局限在财力物力的极大提高上,从本质上来说,它是人口占世界五分之一、具有悠久文明且从近200年以来西方压迫中重新崛起的一个大国的全面发展和全新探索。从国家治理的角度说,中华民族要在西方的治理模式之外,锻造一种符合中国国情、最终能够实现长治久安的国家制度;在社会生活方面,我们要弘扬礼仪之邦等优良传统,打造一种高于西方自由主义的东方伦理型生活方式。在选择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路径时,我们既不能简单复古,也不能照搬西方,而是要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上将数千年滋养中华民族精神的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对传统文化的“两创”应着眼于充分挖掘其现代价值。儒家思想和理念仍具有现实意义。
          儒家是一种典范完备的社会发展理论,儒家的核心概念是小康、大同、天下为公、治国平天下,无论是格物致知,还是修身齐家,最后落脚点都是治国平天下。
          因此,儒家社会治理思想中有三大遗产对我们今天仍有特殊的意义:一是贤能政治,选贤任能,很多社会理想是通过贤能政治来实现的;二是儒家的经济是一种道义经济,儒家给所有的经济活动,特别是利益追逐设置了伦理界线;三是儒家的天下主义,在今天看也有特别的价值,它的理念是天下本位、天下为公、世界大同,也有助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从知识论角度讲,“两创”的目标是实现传统思想的更新,使这一文化、思想的精华融入现代知识体系和现代思想框架中去,从而为建设现代国家治理体系提供借鉴。
    (摘编自王学典《汲取儒学生命活力》)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主张“家”“国”相连,注重以道德教化治国平天下。
    B.中国人生而具有的深厚而稳定的“国家”观念,始终保持着国家的稳定统一,少有无政府状态。
    C.儒家思想主张积极入世,匡计时艰,服务社会,鼓励人们完善自己的人格修养,锻炼个体意志。
    D.传统文化强调万事万物各安其位,各有发展,这一思想在当下国内国际层面同样具有现实意义。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经济、政治与社会制度都是建立在国家制度层面上,可见中国人与生俱来的国家意识非常具有现代性。
    B.古代中国借助儒学思想实现国家治理,较西方必须借助神学与立法来规范个人行为和社会秩序,成本更低。
    C.儒家反对弱肉强食,对经济活动设置伦理界线的思想基础是“中和位育”“人禽之辨”“义利之辨”。
    D.新时期我们对传统文化进行“两创”,要着眼于充分挖掘其现代价值,服务于民族复兴,建立中国特色的现代治理体系。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传统文化具有现代性”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B.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C.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D.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4)材料一使用了哪些论证手法?请简要说明。

    组卷:0引用:2难度:0.5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
    汪曾祺
    文本一:
          沈先生在联大开过三门课:各体文习作、创作实习和中国小说史。三门课我都选了,各体文习作是中文系二年级必修课,其余两门是选修,西南联大的课程分必修与选修两种。中文系的语言学概论、文字学概论、文学史(分段)……是必修课,其余大都是任凭学生自选。诗经、楚辞、庄子、昭明文选、唐诗、宋诗、词选、散曲、杂剧与传奇……选什么,选哪位教授的课都成。但要凑够一定的学分(这叫“学分制”)。一学期我只选两门课,那不行。自由,也不能自由到这种地步。创作能不能教?这是一个世界性的争论问题。很多人认为创作不能教。我们当时的系主任罗常培先生就说过:大学是不培养作家的,作家是社会培养的。这话有道理。沈先生自己就没有上过什么大学。他教的学生后来成为作家的,也极少。但是也不是绝对不能教。沈先生的学生现在能算是作家的,也还有那么几个。问题是由什么样的人来教,用什么方法教。现在的大学里很少开创作课的,原因是找不到合适的人来教。偶尔有大学开这门课的,收效甚微,原因是教得不甚得法。
          教创作靠“讲”不成。如果在课堂上讲鲁迅先生所讥笑的“小说作法”之类,讲如何作人物肖像,如何描写环境,如何结构,结构有几种——攒珠式的、桔瓣式的……那是要误人子弟的。教创作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写”。沈先生把他的课叫做“习作”“实习”很能说明问题。如果要讲,那“讲”要在“写”之后。就学生的作业,讲他的得失。教授先讲一套,放学生照猫画虎,那是行不通的。
          沈先生是不赞成命题作文的,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但有时在课堂上也出两个题目。沈先生出的题目都非常具体。我记得他曾给我的上一班同学出过一个题目:“我们的小庭院有什么”,有几个同学就这个题目写了相当不错的散文,都发表了。他给比我低一班的同学曾出过一个题目:“记一间屋子里的空气”!我的那一班出过些什么题目,我倒不记得了。沈先生为什么出这样的题目?他认为:先得学会车零件,然后才能学组装。我觉得先作一些这样的片段的习作,是有好处的,这可以锻炼基本功。现在有些青年文学爱好者,往往一上来就写大作品,篇幅很长,而功力不够,原因就在零件车得少了。
          沈先生的讲课,可以说是毫无系统。前已说过,他大都是看了学生的作业,就这些作业讲一些问题。他是经过一番思考的,但并不去翻阅很多参考书。沈先生读很多书,但从不引经据典,他总是凭自己的直觉说话,从来不说亚里士多德怎么说,福楼拜怎么说、托尔斯泰怎么说、高尔基怎么说。他的湘西口音很重,声音又低,有些学生听了一堂课,往往觉得不知道听了一些什么。沈先生的讲课是非常谦抑,非常自制的。他不用手势,没有任何舞台道白式的腔调,没有一点哗众取宠的江湖气。他讲得很诚恳,甚至很天真。但是你要是真正听“懂”了他的话,——听“懂”了他的话里并未发挥罄尽的余意,你是会受益匪浅,而且会终生受用的。听沈先生的课,要像孔子的学生听孔子讲话一样:“举一隅而三隅反”。
          沈先生关于我的习作讲过的话我只记得一点了,是关于人物对话的。我写了一篇小说(内容早已忘记干净),有许多对话。我竭力把对话写得美一点,有诗意,有哲理。沈先生说:“你这不是对话,是两个聪明脑壳打架!”从此我知道对话就是人物所说的普普通通的话,要尽量写得朴素。不要哲理,不要诗意。这样才真实。
          沈先生经常说的一句话是:“要贴到人物来写。”很多同学不懂他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我以为这是小说学的精髓。据我的理解,沈先生这句极其简略的话包含这样几层意思:小说里,人物是主要的,主导的;其余部分都是派生的,次要的。环境描写、作者的主观抒情、议论,都只能附着于人物,不能和人物游离,作者要和人物同呼吸、共哀乐。作者的心要随时紧贴着人物。什么时候作者的心“贴”不住人物,笔下就会浮、泛、飘、滑,花里胡哨,故弄玄虚,失去了诚意。而且,作者的叙述语言要和人物相协调。写农民,叙述语言要接近农民;写市民,叙述语言要近似市民。小说要避免“学生腔”。
          我以为沈先生这些话是浸透了淳朴的现实主义精神的。
          沈先生教写作,写的比说的多,他常常在学生的作业后面写很长的读后感,有时会比原作还长。这些读后感有时评析本文得失,也有时从这篇习作说开去,谈及有关创作的问题,见解精到,文笔讲究。——一个作家应该不论写什么都写得讲究。这些读后感也都没有保存下来,否则是会比《废邮存底》还有看头的。可惜!沈先生教创作还有一种方法,我以为是行之有效的,学生写了一个作品,他除了写很长的读后感之外,还会介绍你看一些与你这个作品写法相近似的中外名家的作品。记得我写过一篇不成熟的小说《灯下》,记一个店铺里上灯以后各色人的活动,无主要人物、主要情节,散散漫漫。沈先生就介绍我看了几篇这样的作品,包括他自己写的《腐烂》。学生看看别人是怎样写的,自己是怎样写的,对比借鉴,是会有长进的。这些书都是沈先生找来,带给学生的。因此他每次上课,走进教室里时总要夹着一大摞书。
          沈先生就是这样教创作的。我不知道还有没有别的更好的方法教创作。我希望现在的大学里教创作的老师能用沈先生的方法试一试。
          学生习作写得较好的,沈先生就做主寄到相熟的报刊上发表。这对学生是很大的鼓励。多年以来,沈先生就干着给别人的作品找地方发表这种事。经他的手介绍出去的稿子,可以说是不计其数了。我在一九四六年前写的作品,几乎全都是沈先生寄出去的。他这辈子为别人寄稿子用去的邮费也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目了。为了防止超重太多,节省邮费,他大都把原稿的纸边裁去,只剩下纸芯。这当然不大好看。但是抗战时期,百物昂贵,不能不打这点小算盘。沈先生在西南联大是一九三八年到一九四六年。一晃,四十多年了!
    一九八六年一月二日上午
    文本二:
          沈先生说:“本人学习用笔还不到十年,手中一支笔,也只能说正逐渐成熟中,慢慢脱去矜持、浮夸、生硬、做作,日益接近自然。”
    (《从文自传•附记》)“虽然如此,我还预备继续我这个工作,且永远不放下我一点狂妄的想象,以为在另外一时,你们少数的少数,会越过那条间隔城乡的深沟,从一个乡下人的作品中,发现一种燃烧的感情,对于人类智慧与美丽永远的倾心,康健诚实的赞颂,以及对愚蠢自私极端憎恶的感情。这种感情且居然能刺激你们,引起你们对人生向上的憧憬,对当前一切的怀疑。”
    (《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沈先生不赞成命题作文,但有时也让学生写写具体的题目,他认为片段的习作很重要,可以锻炼基本功,如同先学会车零件才能学会组装。
    B.沈先生追求真实、自然,反对生硬、浮夸、做作,他的作品中有一种对生活的热情,有对真善美的追求。
    C.沈先生教写作,常在学生习作后写读后感,或者指导学生阅读相关或近似的文章,让学生对比借鉴,作者认可这种教学方法。
    D.沈先生批评“我”的写作语言没有“贴着人物写”,像“两个聪明脑壳打架”,并教导“我”人物对话语言不能太诗意和富有哲理。
    (2)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用平缓流畅的笔调回忆恩师,娓娓道出沈先生在西南联大给学生上写作课时的零散小事,平淡简洁,叙述不事铺张,能让读者从多方面了解沈先生。
    B.沈先生湘西口音重,声音又低,再加上他讲课不用手势,不哗众取宠,没有表演性,学生往往听不懂他的课。
    C.本文语言朴素、平实,回忆了沈先生在西南联大任教时的往事,刻画了一个认真、谦和、真诚对待学生并且提携学生的老师形象。
    D.汪曾祺师从沈从文,二人都是京派文学的代表人物,京派文学讲求“纯正的文学趣味”所体现出的文学本体观,以“和谐”“节制”“恰当”为基本原则的审美意识。
    (3)联系文本内容,说说沈从文先生是如何指导学生“创作”的?
    (4)沈先生经常说的一句话是:“要贴到人物来写。”请根据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并以必修一1单元小说《百合花》为例,谈谈小说“贴到人物写”的具体表现。

    组卷:13引用:4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14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黄州人到了外地也要吃烧梅,因不地道,吃了又悔,但仍要吃。(  )
          黄州烧梅是黄州传统名点,其配料精,制作细,上似梅花,下似石榴,寓意“榴结百子,梅呈五福”,因而亦叫“石榴烧梅”。烧梅与东坡饼、炒汤圆并称为古城黄州的三大名吃。相传黄州烧梅在明代以前是用肥肉、桂花、核桃仁等做馅,清代以后又加入了葡萄干、冰糖等,制成后用蒸笼蒸熟。如今,        黄州烧梅不仅颜色亮丽、造型别致,味道也是独具一格,①这与其精细的制作和优良的选料紧密相关。
          尽管黄州的烧梅小店遍布市井,但每个热气腾腾的窗口前,几乎都是排队的长龙。戴着白帽的伙计揭开蒸笼,糯米脂油的浓香喷薄而出,腾腾的白气把半条街道熏得香气浓郁,人的口腹之欲自然被撩拨得蠢蠢欲动。这种情势,生动地渲染了黄州人生活的众生相,成为江城街头民俗文化的风景线。
    黄州烧梅,如同一曲戏剧        而黄州烧梅却是供人们味觉享受的佳肴,②在精神上得到一种愉悦和满足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究其原因,与其说是乡土情结,不如说是味蕾的诱惑。
    B.究其原因,与其说是味蕾的诱惑,不如说是乡土情结。
    C.其原因是味蕾的诱惑,也是乡土情结。
    D.其原因是乡土情结,也是味蕾的诱惑。
    (2)下列各项中与画横线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B.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C.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D.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3)文中两处画波浪线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4)请在文中空白的横线处补写语句,要求内容贴切,语句完整,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字。

    组卷:6引用:2难度:0.5

四、作文(60分)

  • 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开学第一课》中谢华安院士为同学们讲述了自己的“50年金色种子梦”。他回忆说,自己是饿着长大的,那时外婆连想吃一碗稀饭都是奢望。谢华安长大后,立志投身农业,要为了“让大家有一碗饭吃”的梦想而努力。
          为了生产更多的粮食,谢华安追着光和热来到海南,艰苦环境下坚持工作育成“汕优63”优良品种。“汕优63”连续十余年成为中国种植面积最大的水稻品种。
    “种子就是农业的‘芯片’,一粒好种子、一个好品种得来非常不易,希望大家有奋斗的精神,做奋斗的一代新人”。
          五十年来谢华安把心血全部洒在这片土地上,他的一双手也因常年的育种工作变得异常粗糙,布满老茧和沟壑。
          几十万名像谢华安一样的科技工作者,都曾先后来到海南成为研究育种的“南繁候鸟”。对于以上材料,你有何感想?请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与认识。

    组卷:2引用:3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