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年北京市朝阳区高考语文二模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本大题共1小题,共18分。

  • 1.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文物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遗物和遗迹,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年代久远的遗产都有着不同程度的腐坏。此时,文物修复工作就显得至关重要。
          文物修复不同于一般物品的修理。修理一般物品是为了能继续使用,所以要尽可能做到“修旧如新”。我们现在视为文物的物品,古人当年制作目的也多是出于实用。但今天对文物进行修复就不再是为了恢复它们的使用价值,而是为了恢复文物形貌,延长文物寿命,使其得以继续流传,因此在文物修复时应“修旧如旧”。
          青铜大立人是三星堆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刚出土时拦腰折断、残破不堪,铜质已经腐蚀,表面密布锈斑。在修复青铜大立人时,专家们采用的是低温焊接法,将锡和铅按一定比例熔化制成焊条,这种材料的熔点只有183摄氏度。如果用气焊、电焊等高温焊接方式,不但青铜会熔化,其表面五颜六色的锈斑也会全部变黑。
          一件如此高大的文物,光用焊接处理,牢固程度显然不够。专家们想到了赵州桥的桥拱连结银锭扣工艺。银锭扣的拉力很强,无论是拉伸还是扭聚,都能增强主体的承重能力。为了尽可能降低对文物的破坏,修复人员在大立人身上没有花纹或花纹很少的地方开银锭锁口,用相当于器物壁厚的铜板做成相应尺寸的银锭扣,镶嵌之后严丝合缝。主体修复完成后,大立人才真正“立”起来了。工作人员再把它清洗干净,然后风干、打磨,最后进行做旧,处理好焊道和补配块的锈色,让它看起来像旧的一样,几乎看不出修复的痕迹。
          为了让文物发挥更大的文化价值,有时少修甚至不修,是另一种“修旧如旧”。2010年在圆明园陶瓷文物修复工作中,专家就强调,基于圆明园文物所承载的特有历史、文化以及民族情感,出土的瓷器如同圆明园遗址一样,不能完全修复、重新构建。除了对文物破损部分做好必要保护,突出它的残缺状也很重要。因为文物修复就是让文物在记录历史信息的同时,能承载更多的文化和情感。
    (取材于王菁菁、田宇等的相关文章)材料二
          我国传统文物修复追求器物的完整性和气韵之美。古代的能工巧匠创造了多种修复工艺,如器物的矫形、补配,书法绘画作品的全色、接笔等,使文物看上去形貌无欠缺。工匠们总是尽力选取与文物当初制作时相同的材料,并在修复补配的部位涂上与残存部位相同的颜色,让人看不出破绽,从而带给观赏者一种整体美的享受。
          尽管传统文物修复者完美复原文物是为了达到天衣无缝的美学境界,但这样复原的文物客观上会影响观赏者对文物的认识和价值判断。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让文物修复可识别,在当代逐渐成为文物修复界的共识。
          中国自古注重形式上的整体和谐,在文物修复时,若补配物可轻易被识别,会造成视觉上的不协调,破坏美感。为兼顾传统美学偏好与文物修复原则,修复专家通常采用“内外有别”的方法。作色时,将文物展示的一面做到与周边颜色浑然一体,几乎没有差别,又在观众不易观察到的补配部位大体做上颜色,细心观察便能区分。部分专家则推崇“仪器可识别”的方法,将已在取证学与印刷防伪等领域广泛应用的荧光技术用于文物修复,如在青铜修复作色时加入荧光材料。修复后的青铜器,在日光照射下与周围颜色无异,但经紫外光照射,修复部位便发出耀眼的荧光。
    (取材于余子骅、龚德才等的相关文章)材料三
          残缺文物的修复是文物保护中的一道难题。修复人员往往需要凭借文物结构及自身经验脑补出缺失区域的几何形状。修复过程主观性强,修复技术难度大,对文物修复人员的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今天,利用现代技术精确制造实物补块,实现破碎文物的高精度修复,为文物修复打开了新局面。
          长沙唐墓出土的鹊尾炉,炉身炉座均有残缺,炉身下部与炉座已完全断开,修复难度极大。修复人员查阅了大量资料,并参考了馆藏的另一件鹊尾炉残件,力图复原其原貌。他们利用高精度三维扫描技术,建立鹊尾炉结构模型,对其进行虚拟三维重建、复原,最后利用三维打印技术打印出缺损部件。经过打磨、上色等处理,成功完成了修复。出于修复可逆的考虑,打印部件专门选用了一种既坚固稳定又能轻松剥离的材质,如果以后有了更好的修复方案,还能随时拆卸还原。
          书画文物的易损性让修复人员更加小心谨慎。研究人员运用先进的数字技术,开发了书画文物数字修复模拟系统。这一系统可以把书画文物通过数字形式加以保存,还能运用软件模拟修复环境,给出不同的修复方案。修复人员可以充分试错,反复修正,直至达到修复要求再开始实际操作。现代科技的运用为文物修复的可逆,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开始全方位引入数字化技术。对于损坏严重且不知全貌的残缺文物,修复人员通过数据分析和修复软件的辅助,可以模拟出它们的模样。这些模拟图像除了为修复提供参考,还能作为展品供人们参观。这样,一些过去难以修复或无法展出的文物,也能发挥出更大的文化价值。
    (取材于史宁昌、刘亮、陈潇等的相关文章)(1)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修复文物目的是恢复文物形貌及其使用价值。
    B.采用低温焊接法是为了避免破坏大立人形貌。
    C.修复大立人所用的银锭扣来自于赵州桥桥拱。
    D.修复大立人最后一道工序是清除焊道的锈斑。
    (2)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文物修复时所用材料与文物原材料基本一致。
    B.当今人们对是否应该完美修复文物有了新的认识。
    C.文物修复可借鉴取证学与印刷防伪领域的技术。
    D.用“内外有别”法修复的文物仅凭肉眼无法辨识。
    (3)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过去修复残缺文物要求修复人员有空间想象力。
    B.依据资料和残件,鹊尾炉成功地完成了修复。
    C.在所有的文物中,书画文物的修复难度最大。
    D.现代科技的应用有利于书画文物修复、保存。
    (4)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圆明园的历史特点决定其部分陶瓷文物应保留残缺状。
    B.矫形、补配和全色、接笔等工艺可用于修复文物残损。
    C.用紫外光照射的方法能够鉴别出拍卖会上文物的真伪。
    D.现代技术使一些过去难以修复的文物有可能得到修复。
    (5)根据以上三则材料,说明下面链接材料中的晋侯鸟尊修复体现了文物修复的哪些原则,并简要分析。

    链接材料:
          珍藏于山西博物馆的晋侯鸟尊属于西周青铜器,鸟尊全身布满纹饰,呈凤凰回眸的形状,凤尾下却是象首造型。它出土时破碎成一百多块,修复后锈色斑驳,凤嘴锈蚀犹在,古朴典雅。因为鸟尊尾部象首的鼻子部位缺失,专家便给鸟尊安了一个临时象鼻,并对这段象鼻做了锈色处理,使之与鸟尊整体色泽保持一致,但没有仿制任何纹饰,以便于观赏者识别。近年专家在整理相关考古资料时,发现疑似鸟尊尾部的残片。通过比对,确认疑似残片正是鸟尊象鼻缺失部分。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修复人员将临时象鼻拆卸下来,再把象鼻残片复原上去,晋侯鸟尊终于得以完整呈现。

    组卷:24引用:4难度:0.6

二、本大题共1小题,共20分。

  • 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1)孟子曰:“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1】也。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梏亡之矣。之反复,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禽兽不远矣。人见其禽兽也,而以为未尝有才焉者,是岂人之情也哉?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孔子曰:‘操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惟心之谓与?”
    孟子曰:“无惑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取材于《孟子•告子上》)      (2)孔子称古有博弈,今博独行世,而弈独绝;博义既弘,弈义不述,其声可闻乎?或曰:北方之人,谓棋弈。局必方正,象地也;道必正直,神明德也;棋有白黑,阴阳分也;骈罗列布,效天文也。四象既陈,行之在人,盖王政也。夫博悬于投,不专在行,优者有不遇,劣有侥幸。至于弈则不然,高下相推,又有等级。或虚设预置,以自护卫,盖象庖羲网罟之制。堤防周起,障塞漏决,有似夏后治水之势。一孔有阙,颓坏不振,有似瓠子汛滥之败。作伏设诈,突围横行,田单之奇。要危相劫,割地取赏,苏张之姿。三分有二,恝而不诛,周文之德。逡巡儒行,保角依旁,却自补续,虽败不亡,缪公之智。上有天地之象,次有帝王之治,中有五霸之权,下有战国之事,览其得失,古今略
    (取材于班固《弈旨》【2】注释:[1]濯濯:光秃秃,没有草木的样子。[2]《弈旨》:我国现存最早的关于围棋理论的专著。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之反复 梏:束缚、压制
    B.则其禽兽不远矣 违:离
    C.今夫弈之为 数:技艺
    D.古今略 备:准备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以其郊大国也 今博独行于世
    B.其所以放其良心 劣者有侥幸
    C.操 象地则也
    D.其智弗若与 谓棋为弈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如有萌焉何哉
    我对他刚萌芽的善心又能怎么样呢
    B.夫博悬于投
    博戏的不确定在于投掷骰子
    C.盖象庖羲网罟之制
    就如同伏羲结网捕鱼一样
    D.要危相劫
    只要有危险,就相互劫持
    (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短文一写曾经草木茂盛的牛山因砍伐放牧而变得光秃,类比善心被耗损。
    B.短文一中引用孔子的话,说明仁心易失,存在不确定性,因而需要“养”。
    C.短文一孟子认为自己见王的次数太少,所以对“王之不智”感到自责。
    D.短文二中孔子认为“博”“弈”不同,“博”有高下等级,故流行于世。
    (5)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以为未尝有材焉
    (6)以上两则短文都写到“弈”,但用意不同,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阐述。

    组卷:33引用:3难度:0.6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30分。

  • 3.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
    客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客至
    李弥逊
    客至旋盥栉,出门惊两翁。
    山川十年隔,风雨一轩同。
    人事等飘瓦,生涯各转蓬。
    时危命如羽,忧乐酒杯中。
    客至
    陆游
    何处轩车客,能来桑麦村?
    一奴先入市,此老自应门。
    野果尝皆涩,村醅压尚浑。
    残年亦何恨,治世作黎元。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诗“盘飧”句写诗人因待客菜肴味道不佳而感到抱歉。
    B.李诗“客至”句勾画出有客临门,诗人梳洗迎客的样子。
    C.陆诗“何处”两句写有尊贵的客人来访,诗人不胜惊喜。
    D.杜诗和陆诗都交代了诗人居住在乡村,不在繁华的市集。
    (2)下列对诗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诗“花径”两句采用与客谈话口吻,表现宾主相见的生活情景。
    B.李诗“出门”句生动描绘主客初见的细节,一个“惊”字见深情。
    C.陆诗“一奴”两句,“先”“自”两字写出诗人待客的不知所措。
    D.这三首诗都平白如话,看似信笔写来,其实结构紧凑,章法谨严。
    (3)三首《客至》都提到酒,但酒中“滋味”各异,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组卷:36引用:1难度:0.6
  • 4.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1)古人常用香花美草传情达意。《静女》中“①
     
    ,洵美且异”借茅草表达爱慕之情;《涉江采芙蓉》中“②
     
    ?③
     
    ”以设问的形式,表达采撷花草却欲赠不能的忧伤。
    (2)花鸟虫鱼、飞禽走兽皆可人诗。《春江花月夜》中“④
     
    ,⑤
     
    ”,张若虚借鸟和鱼来寄托思念;《蜀道难》中“黄鹤之飞尚不得过,⑥
     
    ”,李白借鸟和兽来衬托山势的高危。
    (3)高考在即,班会课上老师用《谏太宗十思疏》中的“⑦
     
    ,⑧
     
    ”劝诫同学们,要善始善终,坚持到底。

    组卷:13引用:1难度:0.8

五、本大题共6小题,共65分。

  • 11.作文。
          2022年4月16日,随着神舟十三号飞船平安降落,太空出差半年的三名航天员顺利回到地球怀抱。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光彩夺目的“显功”离不开几代航天人的呕心沥血、累积潜绩,也离不开无数无名英雄的深藏功与名。其实,任何事情的成功都是如此,既有“显功”,也有“潜功”。
          材料中“既有‘显功’,也有‘潜功’”,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联系现实生活,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有理有据;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组卷:28引用:6难度:0.6
  • 12.作文
          在除夕年夜饭餐桌上,在扶贫攻坚工作者的脚下,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二十四节气”倒计时短片里……在这里,能读懂中国。
          材料中“在这里,能读懂中国”,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组卷:16引用:4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