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广东省江门市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8/26 3:0:8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7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法国作家雨果说,“建筑是石头的史书”,但这只适用欧洲,对中国并不贴切。中国传统建筑以土、木为主要材料,很少使用石材。木材在耐久性上远逊于石材,使中西建筑给人留下的印象迥异。从古希腊神庙到巴洛克教堂,以石构为主的欧洲建筑遗产蔚为壮观。相比之下,以木构为主的中国建筑遗产似乎乏善可陈。
19世纪以来,不少西方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建筑只存在于文献上,这种偏颇的看法曾得到很多本土学者的呼应。中国石结构建筑的低调表现,令很多学者困惑。为什么直到明清,在加工条件完备、也不无需求的情况下,石材在中国始终未能登堂入室?梁思成曾给出一个大致不错的推论:“中国结构既以木材为主。宫室之寿命固乃限于木质结构之未能耐久,但更深究其故,实缘于不着意于原物长存之观念。”
其实,我们并不缺石材,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到处都蕴藏着适合建筑的优良石材。同时,在中国古代,适用的木材并非随处都易取得。“蜀山兀,阿房出”,阿房宫的木材就是从千里之外的四川运到陕西的。可见,古代建筑营造并非严格遵循“就地取材”的经济原则。在古代的交通条件下,建筑材料的长途运输是很不经济的:只有当木材的使用意义超越物质层面,进而成为一种执着的文化选择乃至建筑观念中的要素时,人们才会如此不惜人力物力地寻找木材盖房子。
这种选择与华夏民族古老的价值观息息相关,中国自古以来宗教观念淡薄,从未出现过神权凌驾一切的时代。我们祖先有关建筑的基本思考,是从“人本”出发的。建筑既然服务于人,其理性和适度的使用就十分重要。从材料性质上看,木材比石材更容易加工,用木造屋效率更高,耗时更少。古代那些试图采用石头造屋的人物,也往往遭到强烈的批评。《礼记》记载:“昔者夫子居于宋,见桓司马自为石椁,三年而不成。夫子曰:若是其靡也!死不如速朽之愈也。”可见对于务实的中国人来说,费力建造石头建筑是奢侈的表现,无法被崇尚节俭的主流价值观所接受。而在西方古代,建筑服务于“神”,应当与神一样永恒,木材不耐久的特性无法满足西方人对建筑永恒纪念性的追求,坚固而不易腐蚀的石材才能得到他们的青睐。
中国传统哲学从未认真看待过永恒这一命题,儒、释、道学说大体上都认为“万物无常”,真正永恒的只有变化。这种常变和循环的观念,使得木材不耐久的特性,对于中国人来说并不算问题。人是建筑服务的主体,每一代人对建筑物都有不同的需要,建筑也应该新陈代谢,没有必要永久保存经久不变。建筑物破旧了后代会修缮,倒塌了会重建,这是一个不断循环、推陈出新的自然过程。我们实在不必去考虑过于久远的未来,能更好地满足当时人的需要更为重要!但在台基、柱础等耐久性要求较高的建筑部件中大量使用石材,可知中国传统建筑在材料选择上的理性。
(摘编自方拥《中国传统建筑十五讲》)材料二:
在所有与建筑和居住有关的方块汉字中,“木”字的作用非同小可。“中国人用木头造出纸张,用木头刻字制版,然后在木头搭建的空间里,一并写下整个建筑和工艺发展史。对这个民族来说,房屋可以是任何的形式,小到可以坐在上面的桌椅;衣橱可以和房间一模一样;扛着走的房子叫做轿;马车是个装上车轮的房间;船只在中国本来就是浮在水上的房屋。柱、楹、梁、栋、棚、梯、棋、檐、桩、栓、栅、栏、杆、架等等各个属于房屋的名词,大家纵然未必认得,但总看得出是用木头做的。直至今日,人们仍然把现代称为建筑的那类东西叫土木,把建筑工程叫土木工程。
中国人何以在一切营造活动中热衷于使用远比石材脆弱得多的木头呢?历来说法迥异。说法之一,“多木少石”的就地取材说(刘致平)。说法之二,“经济水平低下”说(徐敬直)。说法之三,“缺乏大量奴隶劳动”之说(李约瑟)。说法之四,“综合推力”说(侯幼彬)。当然还不止这些,诸家说法都有各自的立论缘由,也不乏真知灼见。但有一个基本的审视角度是不能忽略的,那就是华夏民族的土壤所孕育的民族文化精神。
首先,由阴阳观念演化而生的古代五行学说,最初就是从与建筑直接相关的五种材料而来的。《左传》中说:“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这五材即木、火、土、金、水。以木为生化的基本物质就是自然界万物的起源。“木”的性质喜欢温暖,向阳,所以被置于旭日照耀的东方,它是一切生命之源。这样,在建筑中把木和土作为主材就显得顺理成章。“木”与房屋的最初接触便是构筑民居,民居是初民生存和生活最早的庇护所,也就是天下百姓的“家”,而构筑这个“家”的一个基本方法就是“树木编织法”,即以密排的木柱和树枝构成立体框架,再覆以草、泥,于是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木构架建筑体系。正因为如此,先民们对树木的依偎感和尊敬感始终如一,并把“木”尊崇为树神。因为它来自自然,温和而亲切,具有可人的生命情调。
其次,和以石为材的西方古典建筑不同,以木为材的中国传统建筑,具有质地柔软的天然属性,可塑性很强,它的本质特征是“以柔克刚”。而且,中国建筑的木框架结构,是一种动变结构,其立柱和横梁的交接处是柔性的,它也符合宇宙的动变规律。这都与古代道家学说中的“阴柔”思想正好吻合。《老子》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坚强处下,柔弱处上……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这种“以柔克刚”,“道”性至柔的文化哲学思想趋向,对中国木结构建筑体系的形成、发展,并经久不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民族理念,才令中国人始终无法抵抗树木的巨大魅力。它伴随着华夏民族自古钟情的民族文化情结,写下了一部中国木建筑发展史。
(节选自陈鹤岁《汉字中的古代建筑》)(1)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西建筑的选材有所不同,以木构为主的中国传统建筑和以石构为主的欧洲古建筑,给人留下的印象差别巨大。
B.木材的耐久性远逊于石材,因而以土和木为主要材料的中国古建筑留存至今的并不多,以致某些西方学者以为中国现在根本没有这种建筑的实物。
C.中国古代的石建筑并不像欧洲那样发达,一直到明清时代,在技术条件完备且有需求的情况下,石建筑在中国依然很少出现。
D.材料二第四段引用《老子》的话,意在说明具有“以柔克刚”特性的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古典建筑相比,更具可塑性,优势也十分明显。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建造以石材为主要材料的建筑,古代中国人不是做不到,而是故意有所不为。这与华夏民族崇尚节俭的主流价值观有关。
B.秦王朝修建阿房宫时,不惜耗费巨大,许多木材从千里之外的四川运到陕西,而所用的石材则取自秦始皇陵西北大规模的加工场。
C.对于中国人热衷在建造中使用木材一事,历来众说纷纭,但这些说法都可以从民族文化精神的角度去审视。
D.“金、木、水、火、土”这五种材料中,而“木”成了建筑的主材,主要是因为“木”来自自然,温和而亲切,具有可人的生命情调。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直接体现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特点的一项是
A.高轩临碧渚,飞檐迥架空。馀花攒镂槛,残柳散雕栊。
B.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C.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D.如跋斯翼,知矢斯棘,如鸟斯革,如翚斯飞。
(4)材料一开头说“法国作家雨果说,建筑是石头的史书’,但这只适用欧洲,对中国并不贴切”,请简要说明,材料一是如何证明这个观点的。
(5)在《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中,梁思成认为“作为中国传统建筑主要结构方法的木结构,为我们新建筑的发展创造了无比有利的条件”。请结合两则材料,归纳一下创造的“无比有利的条件”有哪些。组卷:4引用:2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丰收(节选)叶紫 为着几次坚决的反对办“打租饭”,大儿子立秋又赌气地跑出了家门。云普叔除了惬气之外,仍旧是恭恭敬敬地安排着。无论如何,他可以相信在这一次“打租”的筵席上,多少总可以博得爷们一点同情。他老了,年老的人,在爷们的眼睛里,至少总还可以讨得一些便宜吧!
早晨,云普叔到过何八爷家里,又到过李三爹庄上,诚恳地说明了他的敬意之后,八爷三爹都答应来吃他们一餐饭,堤局里的陈局长也在内。
“云普!你费了力呀!”满面花白胡子,眼睛像老鼠的三爹说。
“实在没有什么,不恭敬得很!只好请各位爷,原谅原谅!唉!老了,实在对不住各位爷们!”
云普叔战战兢兢地回答着,身子几乎缩成了一团。“老了”两个字说得特别的响。接着便是满脸的苦笑。
“我们叫你不要来这些客气,你偏要来,哈哈!”何八爷张开着没有血色的口,牙齿上堆满了大粪。
“八爷,你老人家……唉!不过是聊表佃户们一点孝心而已!一切还是要请八爷的海量包涵!”
“请呀!”
筷子羹匙,开始便像狼吞虎咽一样。云普叔和少普二人分立在左右两旁侍候,眼睛都注视着桌上的菜肴。当肥肥的一块肉被爷们吞嚼得津津有味时,他们的喉咙里像有无数只蚂蚁在那里爬进爬出。涎水从口角里流了出来,又强迫把它吞进去。
像上战场一般地捱过了半点钟,爷们都吃饱了。少普忙着泡茶搬桌子,爷们都闲散地走动着。五分钟后,又重新地围坐拢来。
“云普,饭也吃过了,你有什么话,现在尽管向我们说呀!”
“三爹,八爷,陈老爷都在这里,难道爷们还不明白云普的困难吗?总得求求爷们……”“今年的收成不差呀!”
“实在是云普去年的元气伤很了。满门大小天天要吃的,云普又没有力量赚活钱。总得要求要求八爷,三爹……”
“你的打算呢?”
“总求八爷高抬贵手,在租谷项下,减低一两分。去年借的豆子和今年种谷项下,也要请八爷格外开恩!……三爹,你老人家也……”
“好了,你的意思我统统明白了,无非是要我们少收你几粒谷。可是云普,你也应当知道呀!去年谁没有遭水灾呢?我们的元气说不定还要比你损伤得厉害些呢!除了这几粒租谷以外!至于去年我借给你的豆子,你就更不能说什么开恩不开恩。那是救过你们性命的东西啦!现在你还好意思说一句不还吗?……”
“不是不还八爷,我是想要求八爷在利钱上……”
“我知道呀!我怎能使你吃亏呢?借豆子的不止你一个人。你的能够少,别人的也能够少!至于种谷,那更不是我的事情,那是县库里的东西,我怎么能够做主呢?”
云普叔的脸色十分地沮丧了,说话时的喉咙也硬酸酸的。
“不过,你是太可怜了,八爷也决不会使你吃亏的。你今年除去还捐还债以外,实实在在还能落到手几多?你不妨报出来给我听听看!”
“一共收下来一百五十担谷子,三爹也要,陈老爷也要,团防局也要,捐钱,粮饷,……”
八爷叫了那位穿蓝布长衫的算租先生:
“涤新!你把云普欠我的租和账算算看?”
“八爷,算好了!连租谷,种子,豆子钱,头利一共一百零三担五斗六升!云普的谷,每担作价一块三角六。”
“三爹你呢?”
“大约也不过三十担吧!”
“堤局约十来担光景!”陈局长说。
“那么,云普你也没有什么开销不来呀!”
“哎呀!八爷!我一家老小不吃吗?还有团防费,粮饷,捐钱都在里面!八爷呀!总要你老人家开恩!……”
云普叔的眼泪跑出来了!在这种紧急关头中,他只有用最后的哀告来博取爷们的怜悯心。
“唔!……好!云普,我答应你。可是,现在的租谷借款项下,一粒也不能拖欠。等你将来到了真正不能过门的时候,我再借给你一些吃谷是可以的!并且,明天你就要替我把谷子送来!多挨一天,我便多要一天的利息!”
第二天的清早,云普叔眼泪汪汪地叫起来了少普,把仓门打开。何八爷李三爹的长工都在外面等待着。这是爷们的恩典,怕云普叔一天送去不了这许多,特地打发自家的长工来帮忙挑运。
黄黄的,壮壮的谷子,一担一担地从仓孔中量出来,云普叔的心中,像有千万利刀在那里宰割,浑身阵阵地发颤。
云普叔用力地把谷子挑起来,像有一千斤重。汗如大雨一样地落着!勉强地移过三五步,他想放下来停一停,然而头脑昏眩了,经不起一阵心房的惨痛,便横身倒下来了!
云普叔的眼睛闭上了。长工将一担一担的谷子从云普叔的身边挑过,脚板来往的声音,统统像踏在云普叔的心上。渐渐地,在他的口里冒出了鲜血来。
“他们难道都是强盗吗?”
少普心中涌上着异样的恼愤。他举着血红的眼睛,望了这一群人。他始终不明白,为什么自己辛辛苦苦种下来的谷子,都一担一担地送给人家挑走,他咬紧了牙齿,想跑上去把这些强盗抓几个来饱打一顿,要不是旁边两个佩盒子炮的向他盯了几眼。
只有半点钟功夫,长工们都走光了。
“少普!你等一会告诉你爹爹,还差三担三斗五升多捐款,限他三天内亲自送到局里去!不然,随即就会派兵来抓人。”保甲恶狠狠地传达着。
午夜,立秋回来了!
云普叔紧紧地把握着立秋的手腕,颤动地说着:
“立秋!我们的谷子呢?今年是一个少有的丰年呀!”
立秋的心房创痛了!半晌,才咬紧牙关地安慰了他的爹爹:
“不要紧的哟!爹爹。你老人家何必这样伤心呢?迟早总有一天的,只要我们不再上当了。现在垄上还有大半没有纳租谷还捐的人,都准备好了不理他们。要不然,就是一次大的拼命!今晚,我还要到那边去呢!”
模糊中,他隐约地了解立秋不常在家的原因。勉强地展开着眼睛,苦笑地望了立秋一眼,很迟疑地说道:
“你去吧,愿天老爷保佑他们!”
作于1933年(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善于通过传神的外貌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如写何八爷张开没有血色的口,牙齿上堆满了大粪,寥寥数语,一个令人厌恶的地主形象便跃然纸上。
B.小说的题目是“丰收”,文本也提及今年是丰年,云普叔家今年一共收下来一百五十担谷子,也算是殷实,可是却“丰收成灾”,这不禁引人深思。
C.同样是取材于农村,《丰收》和《祝福》都通过虚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都塑造了立秋和回到鲁镇的“我”这样的敢于反抗的“新人形象”。
D.通过对文本的精细阅读,我们可以体会到叶紫的创作动机,正如他自己所说——“我的对于客观现实的愤怒的火焰,已经快要把我的整个灵魂燃烧殆毙了”。
(2)关于文中云普叔家办“打租饭”的情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立秋因为坚决反对办“打租饭”与父亲发生争执,跑出了家门,云普叔对此非常生气,可见立秋对父亲感情不深,两人之间有很深的矛盾。
B.云普叔办“打租饭”是为了表示对何八爷等人的感谢,感谢他们在荒年时救助了自己一家人,因此他始终恭恭敬敬地安排着和伺候着。
C.何八爷他们吃饭也才用时半点钟,对于云普叔父子却如上了战场一般,这是因为他们极少吃这般美味,如今却只能看别人吃,自己不能动。
D.面对云普叔的叫苦,何八爷叫来算租先生来帮云普叔算账,是因为云普叔读书不多,算不清楚账,让算租先生算更加公平,这是为了帮云普叔。
(3)从开始办“打租饭”到何八爷一行人离开,云普叔的心境从希望变成了绝望,请结合文本相关部分加以分析。
(4)鲁迅称叶紫的文学是“对于压迫者的答复:文学是战斗的!”,阅读《丰收》时可以感受到其中燃起的抛弃幻想、奋起反抗的“星星之火”。请结合文本对此加以分析。组卷:1引用:2难度:0.5
七、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记者:在您的眼中,这个世界的节奏是越来越快吧?
卢凯:计算机领域有个著名的定律叫摩尔定律。其核心内容是每18个月至24个月,集成电路可以容纳的晶体管数目会增加一倍。摩尔定律充分显示了信息时代世界节奏之快。提出50多年,摩尔定律仍相当准确地延续着。① ,超算领域有一个千倍定律——每十年,超级计算机的运行速度就会提升1000倍。这显示了超算技术惊人的发展速度。
记者:② ?追求这么快的运算速度意义何在?
卢凯:全世界最快的超级计算机运算速度已经超过每秒100亿亿次。超算业界有个共识,再快的运算速度都会有更大数据量的应用需求。数据划分越精细,需要的运算速度就越大。我们采集的数据越多,③ 。现在精细化预报精度可以达到几米,比如,你头顶的乌云会不会下雨,都可以通过超级计算预测出来。再比如,现在我们要算出台风移动路径,“天河二号”半小时就能解算出来,这样给台风路径上的居民留出了几个小时的避难时间。
(1)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与画波浪线句中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不是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是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
B.还有鲁大昌——我们在腊子口交过手的这个手下败将也匆匆赶来了,妄图报复。
C.“几点钟?”米考伯先生问道,“我可以——”
D.“画得真好。——你为什么这样勇敢,不怕他?”“我是好人!”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组卷:4引用:2难度:0.7
八、作文(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认为“助人者,自助也”,有人认为“助人者,损己也”,人们莫衷一是。
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和理解?请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3引用:2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