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新疆阿勒泰地区高考语文三模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大体上说来,血缘社会是稳定的,缺乏变动;变动得大的社会,也就不易成为血缘社会。缺乏变动的文化里,长幼之间发生了社会的差次,年长的对年幼的具有强制的权力。这是血缘社会的基础。血缘所决定的社会地位不容个人选择。父死子继:农人之子恒为农,商人之子恒为商——那是职业的血缘继替;贵人之子依旧贵——那是身份的血缘继替;富人之子依旧富——那是财富的血缘继替。
血缘是稳定的力量。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生于斯,死于斯”把人和地的因缘固定了。生,也就是血,决定了他的地。地域上的靠近可以说是血缘上亲疏的一种反映,区位是社会化了的空间。我们在方向上分出尊卑:左尊于右,南尊于北,这是血缘的坐标。空间本身是混然的,但是我们却用了血缘的坐标把空间划分了方向和位置。
在人口不流动的社会中,自足自给的乡土社会的人口是不需要流动的,家族这社群包含着地域的涵义。但是人究竟不是植物,还是要流动的。乡土社会中无法避免的是“细胞分裂”的过程,一个人口在繁殖中的血缘社群,繁殖到一定程度,他们不能在一定地域上集居了,这社群分裂出来的部分到别的地方去找耕地。
很多离开老家漂流到别地方去的并不能像种子落入土中一般长成新村落,他们只能在其他已经形成的社区中设法插进去。如果这些没有血缘关系的人能结成一个地方社群,他们之间的联系可以是纯粹的地缘,而不是血缘了。这样血缘和地缘才能分离。
在亲密的血缘社会中商业是不能存在的。这并不是说这种社会不发生交易,而是说他们的交易是以人情来维持的,是相互馈赠的方式。在我们乡土社会中,有专门作贸易活动的街集。街集时常不在村子里,而在一片空场上,各地的人到这特定的地方,各以“无情”的身份出现。在这里大家把原来的关系暂时搁开,一切交易都得当场算清。当场算清是陌生人间的行为,不能牵涉其他社会关系的。商业是在血缘之外发展的。
地缘是从商业里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而地缘却是契约社会的基础。契约是指陌生人中所作的约定。在订定契约时,各人有选择的自由,在契约进行中,一方面有信用,一方面有法律。法律需要一个同意的权力去支持。契约的完成是权利义务的清算,须要精密的计算,确当的单位,可靠的媒介。在这里是冷静的考虑,不是感情,于是理性支配着人们的活动——这一切是现代社会的特性,也正是乡土社会所缺的。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血缘和地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血缘社会大体上是稳定的,在这缺乏变动的文化里,长与幼之间就产生了社会的差次,年长的对年幼的具有权力和强制地位。
B.乡土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人一出生就决定他的地。家族世世代代“生于斯,死于斯”,家族血缘就具有地缘的涵义。
C.一个血缘社群繁殖到一定程度,生存就难以保障,就会有人离家到外乡生活,这种新社区就没有血缘关系,是纯粹的地缘关系。
D.血缘社会中不存在交易,仅是出于人情的相互馈赠,而地缘社会是商业发展的基础,商业则不讲人情,一切交易都得当场算清。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第一段里用种种“父死子继”现象来论证血缘社会中“血缘所决定的社会地位不容个人选择”。
B.文章在第二段里论及血缘社会中血缘与地缘的关系,即家族社群集居,“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
C.文章第三、四段论及地缘社会形成的原因,即各种血元社群分裂而杂居,地缘社会取代血缘社会。
D.文章第五、六段以商业发展为例,阐明血缘社会不存在商业,“地缘是从商业里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血缘社会中家族社群集居某地,我们可以根据家庭之间距离的近与远来分辨血缘上的亲疏,也可以在方向上分出尊卑。
B.中国人大多以感情支配社会活动。往往契约意识较淡薄,缺乏冷静的思考,这与中国乡土社会文化的长期影响不无关系。
C.契约的完成是权利义务的清算,它需要信用和法律的支持,所以契约一旦签订就必须遵守,否则就难以承受违约的巨大损失。
D.现代社会人口流动性大,不同血缘和地域的人聚居在一起。血缘亲情已被理性支配的契约所取代,所以现代社会是契约社会。组卷:5引用:1难度:0.7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森林特有的生物资源,能为人们提供特定的疗养体验。目前,森林疗法能有效解决肥胖、高血压、高脂血症等严重的健康问题和一些精神疾病。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民众回归自然、追求健康的需求愈发强烈。森林康养这一释放心理压力、愉悦身心,提高身体机能的生活方式也越来越受到公众的欢迎。森林康养是指以森林生态环境为基础,以促进大众健康为目的。利用森林生态资源、景观资源、食药资源和文化资源,并与医学、养生学有机融合,开展保健养生、康复疗养、健康养老的服务活动。
低碳,不单单是环境恶化问题的一种缓解方式,更演变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态度。低碳经济的普及,将人们的目光集中于如何创造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上。打造宜居环境,有针对性地开展养生活动,正属于低碳生活的一部分。同时,山地、森林作为人类最理想的康养场所,也印证了森林康养的生态意义。这意味着,森林康养将成为低碳经济的发展路径,推动低碳与经济生活的有机结合。
森林传统价值的弱化与康养价值的强化,充分肯定了森林康养的地位,并且为林业转型提供了新思路,是中国林业改革、林业创新、林业发展的有效方式。同时,森林康养产业的发展,能够发挥山区的资源优势,带动山区农民绿色增收致富。
森林康养产业的发展能够完善优化产业结构,探索商业新模式,进而推动经济发展新战略的制定。森林康养产业能够将传统旅游与疗养产业、文化产业、运动产业、养老产业等不同产业关联,快速实现集群化、基地化、规模化,培育由多功能的产业联合体。因此。森林康养产业有机会成为中国新的经济支柱产业,为国家和社会创造更多利益。
(摘编自《我国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材料二 森林康养是以森林资源开发为主要内容,融入旅游、休闲、医疗、度假、娱乐、运动、养生、养老等健康服务新理念,是一个多元组合,产业共融业态相生的商业综合体,是一种健康产业连锁经营新模式。
德国是世界上发展森林康养产业最早的国家,在德国,国家强制性地要求公务员参加森林康养,推行森林康养后,其国家医疗费用总支付减少30%,国民健康指数总体上升30%;美国组建了森林保健技术企业队来保护和管理森林资源,美国人均收入的八分之一用于森林康养,年接待游客达到20亿人次;日本发起“入森林、浴精气、锻炼身心”的森林浴运动,建立了严格的森林疗养基地认证制度和森林疗养师资格考试制度,还专门成立了森林医学研究会;韩国每年也有五分之一的人口参与森林康养活动。
森林康养作为我国大健康产业的新模式、新业态、新创新,正在逐渐成为我国绿色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新动力。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林业产业总值首次突破6万亿元,新建各类森林旅游地接近9000处,年接待旅游人数12亿人次,较上年增长了15%。国家《林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更是提出,到2020年,森林年生态服务价值达到15万亿元,林业年旅游休闲康养人数力争突破25亿人次,国家森林城市达到200个以上。
(摘编自柯素芳《森林康养——大健康产业下的新业态、新引擎》) 材料三 尽管森林康养在世界范围内进入到快速发展阶段,但据统计,目前全球在森林生态保护上的资金缺口达7000亿美元。“这个资金缺口应该有一个综合解决方案,包括林业补贴、绿色金融产品、碳排放交易等。如果有更多的企业、社会组织、政府和个人参与到森林的保护和恢复中来,我们就能更加充分地发挥大自然的潜力。”大自然保护协会亚太区董事总经理麦戈德里克呼吁。
在我国,森林康养的巨大社会需求和资源供给严重不足是一个突出矛盾,“一床难求”的局面日趋扩大;同时,政策供给也严重不足,森林康养的融资能力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
为了协同推进我国森林康养产业的快速发展,2021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科学绿化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巩固提升绿化质量和成效,采取有偿方式,合理利用国有森林资源、草原资源及景观资源,开展生态旅游和森林康养,提高林草资源的综合效益。可以预见,在市场需求与国家政策的双重催化下,森林康养产业将会迎来重大发展机遇。
(摘编自吕慎《森林康养:现代版“归隐林泉”来了》)(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社会的发展,民众的经济条件得到改善,他们对回归自然、追求健康的需求愈发强烈,森林康养越来越受到欢迎。
B.森林康养价值的强化,充分肯定了森林康养的地位,这有利于推动林业改革、创新和发展,也有利于山村农民增收致富。
C.森林康养呈旅游、休闲、医疗、度假、运动、养生、养老等多元产业共融新业态,是一种健康产业连锁经营新模式。
D.我同森林康养的前景不容乐观,不仅“一床难求”的局面日趋扩大,而且发展产业的融资能力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森林康养具有释放心理压力、愉悦身心、提高身体机能的功效,由具有低碳环保的生态意义,能推动低碳与经济生活的有机结合。
B.世界上各国的森林康养产业已经成规模效应,如美国人均收入的八分之一用于森林康养,韩国有五分之一的人口参与过森林康养。
C.目前全球森林康养产业资金缺口达7000亿美元,需要实施林业补贴、绿色金融产品、碳排放交易等措施,形成综合解决方案。
D.森林康养产业能将传统旅游与疗养、养老、文化等多种不同产业整合,快速实现规模化,必将成为我国绿色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3)积极推动我国森林康养的快速发展有哪些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组卷:5引用:2难度:0.5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娘
孙 荪 我这是第二次来新县访问许世友故居了。
两次来这里,都有一个强烈的感受,使我必得记下许世友将军的一种情感经历才能心安。
这是20世纪50年代,共和国上将许世友回到阔别了20年的家乡新县。当时的农村通讯设施很差,许世友不让县里通知家人,带着警卫员径直奔向离县城几十公里的山村许家洼。
不巧的是,许世友到了家,只见房门上挂着锁。
“我娘呢?”他急切地问。
“可能上山打柴了。”邻居回答着,就要去山上叫许妈妈。
“我去!”许世友已经看好了家门前通向后山的那条小路,那一定就是母亲常常上山打柴的路。
许世友飞快地沿着曲折的山路向山上走去,不远处就看见一位老人正背着一捆松枝往这边走来。那正是许妈妈。妈妈看见迎面走来一长一少两个军人,就停下了脚步,老人家一眼看出了走在前面的是自己的儿子,轻喊了一声:“友伢子!”许世友一听到母亲的呼唤,就向前抢了一大步,深情地喊了一声:“娘!”顿时热泪模糊了双眼,双膝不知不觉地跪了下来。
看到清瘦慈祥的母亲,将军心里既温暖,又酸楚。他永远记得,在他投身革命以后,为了支撑这个家,母亲经历了千辛万苦。他的发妻和幼子无法存活,母亲为了保护他们能够活下来费尽了心思。特别是老人家吃长斋(终生不吃荤腥)为战火中的儿子祈祷平安。
跪在母亲膝下的许将军起来以后,看见刚才背在母亲身上的柴禾捆,就招呼警卫员背上。但这时母亲却向将军发出了指令:“伢子你背。人家是客人。”将军嘿嘿一笑,听从母亲的吩咐,背起了柴禾捆,拥着母亲回到了家里。
老家和普通的农家没有两样,并没有因为他是将军而富裕起来。仍然是他多年前离家时的几间破旧的泥瓦屋,他熟悉的纺线车,织布机,农具,墙壁上打的一个洞还在,那是他最后离家时被敌人包围为了突围而用拳脚打下的。将军感到无比亲切,家中到处都有母亲的气息,到处都留有自己生命的记忆。
县里领导请将军住到县委招待所,将军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将军早已打定主意,回到家里,只能和母亲住在一起。虽然按照规定,警卫员需要在家周围站岗,但将军仍然像过去在家种田时一样,一边坐在灶前撅着松枝烧锅,一边和正擀面条的母亲聊天。夜里,就住在自己原来住过的简陋的床上,用的是家里普通的被褥。
我在将军故居,听到许家洼的乡亲们中间流传的这些故事细节,常常止不住热泪盈眶。我遗憾自己不是画家雕塑家,不能把许家洼好汉山上共和国上将回家拜母的情景,画一幅珍贵的图画,塑一尊永远的雕塑。我只能用我粗朴的文字记下这神圣的一个瞬间。
是的,我的文字太粗朴了!我无法记下久别重逢的瞬间这对伟大的母子丰富无比的内心世界,我无法想象将军住在老家的夜晚心中想些什么。只有一点我想可以猜定:如何报答母亲的恩情。
将军回城以后把老娘接到了城里。但是,老娘在城里过不惯,坚持回老家自食其力独自生活。将军只好尊重母亲的意愿,送老娘回家终老乡里。我相信将军一定苦苦地劝说过母亲留在城里颐养天年,结果可想而知。因为质朴、刚毅的将军清楚母子在性格上的相似之处,一旦有了主意,不会轻易改变,劝说很难有效。将军心里是熟悉的。
这成了将军的一个“问题”:母亲不在身边,无法侍奉母亲。而这是将军心中的大事。他不管别人怎么说,自己终生恪守着这样一个人生信条:为革命尽忠,为母亲尽孝。革命胜利后报答母亲的恩情于万一以补偿心中的歉疚,是将军的一个情结。因为母亲的进城又回乡,这个情结更加难解甚至是无法解了。母亲的恩情无法报答,越来越成为许世友心灵深处的疼痛。
许世友是革命时代少有的经过千锤百炼而仍然保持独特个性的人。他一定要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方式为母尽孝。为此在许世友身上发生了许多不同寻常的故事。早在上世纪50年代,党中央委员会采取个人签名的方式议决个人遗体实行火化,许世友作为中央委员,向中央主席公开申明,他死后要葬在母亲身边,为母尽孝。他亲自把家乡好汉山上父母墓地的左下方选为自己的墓地,意味着在天之灵能够依偎在母亲的怀中膝下。在他生命的最后日子,他郑重地向中央重申的唯一请求还是身后土葬魂归故里陪伴母亲。他的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只是后人觉得他所选择的墓地太过狭窄,稍稍做了一点移动,为的让将军有更敞亮的安息之地,同时又长眠在父母的身边。
许世友的墓地现在已经成了胜地甚至圣地。人们来到这里,是为了纪念一位英雄。一位20世纪中国的传奇式英雄:少林武功的高手,革命的战神,国家的保护神。同时,也是人们景仰的一位孝子。共和国上将对母亲的深情足以感天动地,让人们感到人性的丰富和贵重。人们希望将军能够永生,永远能够护佑国家和苍生,就是天经地义的了。
(选自《中国年度散文》,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两段写作者重访许世友故居受到震撼,在主旨表达上有着统摄全篇的作用。
B.文章写母亲进城又还乡,使得将军难报母恩,这件事更加重了将军心灵深处的歉疚。
C.文章写母亲不让警卫员背柴火要将军亲自背,这一细节表现了母亲朴实的待客之道。
D.文章写将军回家探母等故事详略得当,感人至深,充分表现了将军质朴柔情的一面。
(2)围绕中心选材是本文的一大特点,请结合文本对此作简要分析。
(3)文章叙写许世友将军一生的“一种情感经历”,作者却特意采用第一人称视角来写。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组卷:7引用:1难度:0.6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1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科学与人文都尊重客观事实。①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结合语段内容,请用一个因果关系的复句,解说庐山瀑布“生紫烟”现象。要求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组卷:9引用:3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到2050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为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支撑。
材料二 今天的中国航天人,35岁以下的科研人员占8%,是一支名副其实的“青年队”。这是我国科研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的一个缩影。
材料三 在“十四五”首批启动的重点专项中,约80%专项拟设立青年科学家项目: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中国农业科学院青年英才计划……这些“绿色通道”为青年人才成长提供了更大的舞台。
上述材料能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联系现实,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演讲稿,参加全校师生五四青年节演讲比赛活动。
要求,选准角度,而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组卷:2引用:2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