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新疆阿克苏地区新和实验中学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文阅读(36分)(1)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医学从学科属性上来讲,属于自然科学中应用科学的范畴,即医学的范畴。而中医学在漫长的学科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特殊历史背景和条件,使其具有浓厚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底蕴和内涵。医学属性是它的根本属性,文化属性是它的辅助属性,而辅助属性是为根本属性服务的。中医学从根本上讲,是一种防病、治病的科学,这是它的医学属性。它还具有文化属性,是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中医学作为一个系统完整的科学体系出现,大体是在春秋战国到西汉之间。在这一阶段,中医学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同时受到当时哲学思想的影响,比如“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天人合一”学说等。这些思想被吸收到中医学自身的理论体系当中,使中医学得到了一次升华,这是中医学的文化属性。西汉哲学家董仲舒说过:“天人之际,合而为一。”这可能是关于“天人合一”最早的论述。中医学正是把这些哲学思想引进来,形成了自身“天人相应,天人合一”的理论,《黄帝内经•灵枢•邪客》中就有说道:“人与天地相应者也。”
在过去几千年中,中医学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对世界医学的发展都作出了巨大贡献。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很早就被翻译到国外,对世界医学、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化学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中医学能流传几千年,根本原因是它的有效性,否则它不至于传承到今天。但现在的中医学发展比张仲景、李时珍所处的时代更为艰难。为什么艰难?因为张仲景和李时珍只要治病有效就可以,但今天不然。现在存在着两种医学,既有中医,同时还有强大的西医,所以中医光有效不行,还得要超过西医的疗效,才能生存,才能发展。
中医学能治未病,也能治已病,它对很多疾病都可以发挥作用。这次治疗新冠肺炎的清肺排毒汤,来自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的八个经方,对于轻型、普通型、重型患者的治疗效果都不错。当然,针对不同的疾病、不同的类型、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对象,中医中药和西医西药的治法,要互相配合,发挥各自的优势。
中医学可以为现代医学贡献其先进理念,比如看待人体正常生命活动和异常生命活动的理念。举例来说,“辩证论治”,“证”就是从不同于现代医学的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待、分析、归纳人体异常的生命活动。现代医学看待疾病,看待人体异常的生命活动,可能是从正面看,看局部;而中医则是从侧面看,从远处看,看整体。西医得出来的是局部的病的概念,而中医则是从远距离、整体地看待个体的异常生命活动,得出的结论是“证”,再根据这个“证”来立法、选方、用药,中医学上讲“治病容易辩证难”,所以“辩证论治”实际上是中医学根本的特点和优势。
中医学要响应“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号召。换句话说,要把精华的东西继承下来,发展下去。但是在创新发展的过程中不能离开正道,要坚守中医学自身发展的轨道,在发展的过程中,中西医可以结合,而且应该结合,造福于患者,造福于人类。
“天人合一”不是完全的“合一”,它也有“天人”的“相分”,而且我们对“天”的定义不同,那么“天人合一”所表述的理论范围也不一样,所以在整个“天人互动”的学术背景下,我们来考量中医的理论,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续编自《中国医道与天人合一》)(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医学从学科属性上来讲,属于医学的范畴,但是它在漫长的学科发展过程中又汲取了浓厚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底蕴和内涵,因而又有一定的文化属性。
B.大体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医学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同时受到了当时哲学思想的影响,并发展为一个系统完整的科学体系。
C.“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天人合一”学说等一些哲学思想被吸收到中医学自身的理论体系中,使中医学得到了升华,呈现出独特的文化属性。
D.考量中医的理论,既要考虑“天人合一”理论,也不要排斥“天人相分”的理论,因为对“天”的定义不同,“天人合一”所表述的理论范围也不一样。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从医学属性和文化属性两个方面来论述中医学,两种属性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B.文章多处采用例证法,比如以《黄帝内经》《本草纲目》为例来论证中医学的影响与贡献。
C.文章论述中医能治未病也能治已病时,结合了现在备受关注的新冠肺炎,更具有说服力。
D.文章将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看待疾病的角度进行对比,突出了中医学“辩证论治”的优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医学的文化属性要为其医学属性服务,因此文化属性相对医学属性出现较晚。
B.中医学之所以能够传承几千年而不断,根本原因就在于它有很不错的治疗效果。
C.针对不同的情况,中医中药和西医西药的治法要互相配合,发挥各自的优势。
D.中医在发展过程中可以与西医相结合,但要在坚守自身发展轨道的前提下进行创新。组卷:1引用:3难度:0.5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家书是一种感染力极强的鲜活文本,西方人称之为“最温柔的艺术”。铺一张白纸、修一方尺牍,是我国古代文人表露心绪的常用形式;展一方徽宣、写一帧信札,是我国传统士子寄寓乡愁的有效渠道。鱼传尺素、鸿雁传书、目断鳞鸿,这样的文化传统代代相因,融入百姓生活,升华为中国乡土文化的重要维度——家书文化,沉积为融亲情、乡情、友情于一体的独特民族文化现象。
在我国传统社会,家书是传递情愫和信息的基本途径。无论人在何处,修一封家书、报一句平安,就可化解千里之外亲人的担忧挂牵,令其安心。特别是在战乱频仍的年代,家书的价值尤显珍贵。当今社会,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特别是移动互联网覆盖全球,人们只需轻点手机屏幕,便可诉说心曲、互道衷肠。这样一来,传统家书日渐式微,家书文化面临衰败消亡的严峻考验。诚然,互联网实用又快捷,打破了家人亲友间的空间阻隔,缩短了时间长度,但毕竟不是所有的亲情友情都可通过键盘敲打出来。一些社会学家认为,互联网日益广泛的使用,降低了家人亲友交往的质量和品位,应警觉和预防网络对优秀传统文化因素的稀释和削减。
优秀文化具有永恒的魅力。当今时代,人们既需要现代网络的迅疾和轻灵,又需要高雅文化的温润和熏陶。通过网络隔空进行的对话沟通,无论如何都显得文化底蕴不足。昔日尺牍信札中真挚的感情、熟悉的字迹、质朴的语言,都被程式化的简单符号代替;而这些网络符号转瞬即逝、难以恢复,即便其中有时也能迸发出智慧火花和闪光言语,但难以完整保留、长久珍存。人类社会的进步既体现在科技方面,也体现在人文领域。如果只重视科技而忽视人文,将危及人类经过长久辛劳累积起来的智慧成果。世界上许多优秀文化消失的教训告诫人们,现在应警惕和防范包括家书文化在内的传统文化遗产断层。这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纸质书信早已淡出很多人的视野,而对很多“90后”“00后”来说,家书无疑是一个陌生的概念。
家书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应成为尘封的话题和遥远的回忆。家书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功能是网络无法替代的,应慎终追远,固本强基,在全社会积极倡导手写家书,让笔墨文字所蕴含的温情暖意抚慰疲惫而躁动的都市心灵,让家书文化成为人们寄托情感的精神家园。特别是要引导和鼓励青年学生坚持书写家书与运用信息技术并重,使家书文化在信息时代延续下去并融入百姓生活。
(选自刘金祥《让家书文化融入百姓生活》,有删改)材料二:
以“真善美”为思想内核的家书,不仅让收信人重新观照自己,也鼓舞其他鉴赏者以美的理想和美的规律去创造新的生活,这就是家书表现出的审美功用。
家书价值的多元性首先表现在家书的认知功能,鉴赏者能够通过某些家书作品认识社会、了解历史。家书来自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一封家书总是会带有时代的印记,家书写作过程中,常常涉及身边的真实事件。由于家书是家人间的温情话语,它的认知价值,又表现为一种启迪,而非枯燥的说教。更重要的是,它温馨智慧的家常话语,可以启发鉴赏者在家庭情感辐射的小天地内,去探索人类世界大生活的奥秘,思考生命的意义甚至体悟宇宙人生。
除了具有启迪特色的认知价值,家书还有审美教育价值。家书作品所涵盖的对象本身,因其“著我”要求而倾注了创作主体的思想情感,表现出作者的审美取向。创作主体的主观情感包围着家书传递的信息。当鉴赏者在获取信息的基础上受到感化和熏陶时,家书的教育价值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了,因而家书的“教育”可以说成“教化”,“化”便是荀子“化性起伪”中的化,我国的传统教育的精髓向来是“化”胜于“教”的。在这个过程中,鉴赏主体与创作主体通过家书这一审美中介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如果这种共鸣不是“臭味相投”的低俗认同的话,壮美或优美的思想情感便成为审美情感的旋律,家书因之实现了使鉴赏主体情感“净化”或灵魂“升华”的功能。
家书鉴赏之中的“赏玩”,则是侧重于家书的娱乐价值。中国传统家书是文化和艺术的综合载体,那些写在各式信笺上的蝇头小楷和遵从着长幼礼仪的书信格式,都能给人以视觉上的审美感受。即使是信封的设计与信纸的折叠,也是丰富多彩的,如伊犁人民出版社的《书信折纸基础》一书中,介绍了91种信封和信纸的折法,让人享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熏染下的一场视觉盛宴。不论是对家书书法、工艺的赏玩还是对家书故事的聆听,都可以触摸不同历史时空的鲜活容颜。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孔子肯定了“诗”价值的多元性,家书亦是如此。家书对于人们的意义不是单一的信息授受,也不是单纯的伦理说教,它以审美价值影响人的整个精神世界。家书作为书信文学、作为艺术文化,对人的审美功用是立体的、综合的,它的终极审美目标在于通过对家庭范围内人性美的讴歌,造就审美主体完整的个性。
(选自《家书的审美价值》,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古代那些用以表露心绪、寄寓乡愁的感染力极强的家书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被西方人称为“最温柔的艺术”。
B.家书是一种文本形式、一种传递情愫和信息的重要方式,更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而这些功能是网络所无法替代的。
C.世界上许多优秀的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而消失了,这告诫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来保护和传承包括家书文化在内的传统文化遗产。
D.与传统书信相比,网络交流充斥着程式化的简单符号,文化底蕴明显不足,所以我们应倡导年轻人少用网络与人交流,而多用手写书信来传达温情暖意。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文中看,“鱼传尺素”“当忆雁书归”“鳞鸿凭谁寄”这些诗句中的“尺素”“雁书”“鳞鸿”都是书信的别名。
B.从创作上看,家书与诗歌等艺术作品有共通之处;从欣赏上看,家书有着诗歌所不具备的历史和伦理上的价值。
C.从家书的内容到家书的形式,甚至家书信纸的折法,都有值得鉴赏之处,其蕴含的文化和艺术具有丰富的审美功能。
D.家书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文化作品,其历史悠久、意蕴丰富,可雅俗共赏,传承家书文化具有深远的时代发展意义。
(3)下面的材料是梁启超在1916年1月2日写给梁思顺(梁启超长女)的家书,很好地体现了家书的认知价值,请根据材料对此进行简要分析。
此间对我的消息甚恶,英警署连夜派人来护卫,现决无虞。吾断不至遇险。现一步不出门,并不下楼,每日读书甚多,顷方拟著一书名曰《泰西①近代思想论》,觉此于中国前途甚有关系,处忧患最是人生幸事,能使人精神振奋,志气强立。两年来所境较安适,而不知不识之间德业已日退,在我犹然,况于汝辈,使汝辈再处如前数年之境遇者,更阅数年,几何不变为纨绔子哉。
【注】①泰西:极西,泛指西方国家。组卷:8引用:5难度:0.5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节选)
施耐庵 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林冲和差拨两个在路上又没买酒吃处。早来到草料场外,看时,一周遭有些黄土墙,两扇大门。推开看里面时,七八间屋做着仓廒,四下里都是马草堆,中间两座草厅。到那厅里,只见那老军在里面向火。差拨说道:“管营差这个林冲来,替你回天王堂看守,你可即便交割。”老军拿了钥匙,引着林冲,吩咐道:“仓廒内自有官司封记。这几堆草,一堆堆都有数目。”老军都点见了堆数,又引林冲到草厅上。老军收拾行李,临了说道:“火盆、锅子、碗碟,都借与你。”林冲道:“天王堂内,我也有在那里,你要便拿了去。”老军指壁上挂一个大葫芦,说道:“你若买酒吃时,只出草场,投东大路去,三二里便有市井。”老军自和差拨回营里来。
只说林冲就床上放了包裹被卧,就坐下生些焰火起来。屋边有一堆柴炭,拿几块来,生在地炉里。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林冲道:“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寻思:“却才老军所说五里路外有那市井,何不去沽些酒来吃?”便去包里取些碎银子,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出到大门首,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带了钥匙,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
……
正吃时,只听得外面必必剥剥地爆响。林冲跳起身来,就壁缝里看时,只见草料场里火起,刮刮杂杂烧着。当时林冲便拿枪,却待开门来救火,只听得前面有人说将话来。林冲就伏在庙听时,是三个人脚步声,直奔庙里来。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住了,推也推不开。三人在庙檐下立地看火,数内一个道:“这条计好么?”一个应道:“端的亏管营、差拨两位用心。回到京师,禀过太尉,都保你二位做大官。这番张教头没得推故了。”一个道:“林冲今番直吃我们对付了!高衙内这病必然好了!”又一个道:“张教头那厮,三回五次托人情去说‘你的女婿殁了。’张教头越不肯应承。因此衙内病患看看重了,太尉特使俺两个央浼二位干这件事,不想而今完备了。”又一个道:“小人直爬入墙里去,四下草堆上点了十来个火把,待走那里去!”那一个道:“这早晚烧个八分过了。”又听一个道:“便逃得性命时,烧了大军草料场,也得个死罪。”又一个道:“我们回城里去罢。”一个道:“再看一看,拾得他一两块骨头回京,府里见太尉和衙内时,也道我们也能会干事。”
(1)下面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突出了环境都是草的特点,其作用是为后文放火无法抢救埋下伏笔。
B.第二段中“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对情节有推动作用:草屋崩坏,才使林冲离开草料场到山神妙避寒;否则,林冲将被烧死,高俅如愿以偿,也就没有逼上梁山的情节了。
C.“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这句话,说明林冲并未识破这是一起阴谋,认为看草料这差使不错,表现出勤快能吃苦的性格特点。
D.第二段从草屋崩坏无法住人、身体向火也不能御寒的苦境、独自踏雪买酒的寂寞三个角度烘托了林冲“风雪落难人”的形象。
(2)文中表现了林冲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3)小说在情节安排上处处有伏笔与照应,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段简要分析。组卷:3引用:4难度:0.5
四、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19分)
-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邳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众,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借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过:错 B.而陛下说之,何也 说:说到,提及 C.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 让:推辞,抛弃 D.藉寇兵而赍盗粮 赍:给予,送给 A.①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 ②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B.①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 ②损民以益仇 C.①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 ②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D.①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 ②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A.李斯认为,从前秦穆公、秦孝公、秦惠王和秦昭王四位君主都依靠客卿,使秦国富裕强大。以此看来,客卿并没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
B.文章指出,如果一定要是秦国出产的东西才可用,那么不是秦国出产的器物也不能用,甚至连江南的金锡、西蜀的丹青也不能用了。
C.李斯对秦王辞退一切宾客、把兵器和粮食给予寇盗,使得天下的士子不敢向西进入秦国、最终与诸侯国建立怨仇的做法很不理解。
D.李斯用“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的道理劝说秦王,希望他不要赶走客卿,而加多敌国的力量。
(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②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组卷:1引用:3难度:0.6
七、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3分)
-
11.有学者在评价《红楼梦》人物时说:“宝钗在做人,黛玉在作诗。”你是否同意这个评价?请结合原著的相关情节谈谈你的看法。
组卷:33引用:8难度:0.7
八、写作(60分)
-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用电脑、手机以及其他多媒体终端看书等电子阅读方式越来越被更多人认可。延续千年的纸质阅读虽然受到电子阅读的冲击,但也仍然受到众多读者的喜爱。
学校团委举办辩论赛,正方辩题为“电子阅读优于纸质阅读”,反方辩题为“纸质阅读优于电子阅读”,请选择一方写一篇辩论稿。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4引用:6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