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3年福建省漳州市高考语文第三次质检试卷

发布:2024/7/7 8:0:9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当代中国,中华民族愈加接近于实现伟大复兴,这要求我们必须自觉保持文化的主体性,避免沦为西方文化的一个“他者”。中国的“被现代化”这一历史际遇,决定了中国文化存在着被消融的危险,也就是文化意义上的自我迷失。诚如钱穆所说:“舍吾中华民族自身之意识,则一切无可言者。”文化自觉既是文化自信的前提。也是文化自信本身。从某种意义上说,所谓文化自觉就是一个民族在文化上获得的自我意识,是一个民族借助“他者”文化这一中介对本位文化的反思性把握。这种把握可区分为消极的和积极的两种形式,前者表现为文化自卑,后者则表现为文化自信。可以说,文化自信不过是文化自觉的积极的和肯定的形式罢了。而唯有文化自信,才能谈得上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钱穆说得好:“唯有复兴中国民族文化的自信,然后可以复兴中国之民族。”完成这一使命,既需要文化自信作为必要准备,也为文化自信提供最根本的历史前提。
          近代以来,随着东西方两大文明的相遇,中华民族获得了文化自觉的历史机缘,找到了一面折射自我形象的镜子。因为只有借助于一个外在的“他者”作为镜面来折射本位文化的自我形象,文化自觉才是可能的。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一部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抵御外侮的艰苦卓绝的奋斗史,又是一部中华民族在文化上不断进行自我反省和自我变革的发展史。
          应该说,摆脱文化自卑,走向文化自信,乃是我们民族一个多世纪以来所面临的一个最紧迫的历史任务。当西方列强依靠坚船利炮打开我们的国门时,中国文化所遭遇到的强烈挫折感,使我们的文化自信遭受打击并影响深远。如今,当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为我们的自觉诉求时,文化自信就具有了格外特殊的重要性。在历史逐步展现过程中,文化自信必然获得日益深邃而丰富的内涵,获得愈加扎实的历史根基。中国文化近代以来的实际发展,既没有“全盘西化”,也没有全盘保存国粹;既不是“中体西用”,也不是什么“西体中用”,而是走了一条辩证扬弃的路子。这一极其深刻的文化变革,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历史形态。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恰恰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历史内涵之所在。
    (摘编自商志晓《现代化进程中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启示》)材料二:
          一百多年来,人们一直在说社会学对中国来说只是“舶来品”,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传入中国,中国本土没有社会学。现在我们说战国末期荀子创立的群学就是中国古典社会学,人们可能感到很诧异,其实,早在西方社会学传入中国之初,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严复、谭嗣同、刘师培等前辈就明确认为荀子群学就是中国古已有之的社会学,可惜此说未能得到广泛承认。民国时期,不认可中国有自己本土社会学的观点,在学术界已被视为定论,在当时全盘西化思潮下作为“舶来品”的西方社会学一家独尊,中国不仅被认为没有社会学,就是所谓“社会思想”也被贬为农耕文明的遗存.是必须抛弃的落后的“包袱”。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社会学刚刚恢复之时,日本社会学家福武直所谓中国没有社会学的观点乘虚而入,影响很大,此后这一论调被当作权威之论很快占据了大学讲堂。这样一来,“中国本无社会学”的观点,竟被视为不易之论。积习成自然,人们不仅承认中国古代只有“社会思想”没有社会学,甚至心悦诚服地承认“中国社会思想史是社会学的‘史前史’”。
          直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的领军人物费孝通先生,在回顾总结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二十年的经验得失,展望其在21世纪的前途和使命的时候,一再提起荀子亦即中国社会学的起源问题,如此掌舵定向之人的振聋发聩之言,为什么竟然和者寥寥呢?
          可见,所谓“中国本无社会学”已成“铁案”,即便费孝通这样德高望重之人也难以撼动。那么,人们到底为什么不接受荀子群学就是中国古典社会学这一论断呢?原因可能很多,归结起来看,在过去,主要是文化自信问题——西方社会学传入中国,是在甲午战争之后,国人的文化自信几乎丧失殆尽,觉得人家欧洲那么发达,到1838年才产生社会学这个学科,中国凭什么早在战国末期就能诞生这个学科?在今天,随着文化自信的逐步增强,则主要是认识问题。
    (摘编自景天魁《中国社会学溯源论》)(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化意义上的自我迷失,是中国现代化乃至实现伟大复兴过程中必须克服的问题。
    B.中国文化曾在一段时期里存在着被消融的危险,这决定了中国“被现代化”的历史选择。
    C.东西方文明相遇使中华民族找到了自我形象,并借助西方文明进行自我形象的重新塑造。
    D.中国历史的发展告诉我们,只有改变中国社会的历史形态,才能够改变中华民族的命运。
    (2)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多处引用钱穆的话,目的是论证中华民族要完成伟大复兴,需要树立文化自信。
    B.材料一基于对外在“他者”思想的存在与接受,提出了关于“文化自觉”的重要论断。
    C.荀子的群学是中国古典社会学的观点一直得不到接受,根本原因是国人缺乏文化自信。
    D.材料二在论证结构上,先引出论题;然后纵向深入论述,最后又通过追问揭示出结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利于增强文化自信的一项是
     

    A.打破“儒门淡泊;收拾不住”的局面,中国文化应改变文化传统处于守势的状态。
    B.“走西方人的路”成为渗入国人深层观念中的某种成见,必须在某种层面上破除。
    C.以“打倒孔家店”为旗帜的激进反传统取向,一时间甚嚣尘上,这需要国人警惕。
    D.现代版的“西学东渐”迫使国人作山自己的选择,这有利于培养国人的价值观念。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中“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关系。
    (5)请你结合材料二的有关内容,谈谈你对材料一中“当西方列强依靠坚船利炮打开我们的国门时,中国文化所遭遇到的强烈挫折感,使我们的文化自信遭受打击并影响深远”这句话的理解。

    组卷:8引用:2难度:0.5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老宅里的树
    张强勇
          那年春天我十一二岁的样子,一位堂叔不知从哪里带回来一捆树苗,小树苗连根儿正好和我的身高差不离。看着堂叔在他家院子的房前屋后挖坑栽树,我想要是我也能栽种一棵树苗该多好啊,却终究是不敢说出来。我讨好地跟着堂叔,帮他扶幼小的树苗,有时还学着他的样子,朝着栽下的树坑用力地踩几下土。我看到堂叔拿起一棵树苗,随手扔在一边,拿起另外一棵树苗栽了下去。我看到被扔掉的树苗有明显的异常,树苗的根部还有一个巨大的树瘤,于是怯怯地问堂叔,这棵树苗能给我吗?堂叔说这树苗怕是栽不活,成不了材,你要就拿去吧。
          与树的情缘,就从这一刻开始了。
          老家很多无主的土地,都被勤劳的乡亲们开成了一丘一丘的菜地。我还小,便在老家宅子的前面寻到了一块小小的空地,找来一把锄头,就在这空地上挖了个小坑。我拿了一把砍刀,就将那个巨大的树瘤切了下来,种下了这棵被堂叔扔掉的树苗。
          我并不知道椿树的适应能力很强,更不知道,那小小的空地,对于幼小的椿树苗来说,竟然是它的“风水宝地”。它离房子太近了,只要把门打开,我们就能看到它,就能把水抛洒在它的根上、枝丫上。此外,椿树还吸收着大量的雨水。终于,在一个春天的早晨,这棵树似乎突然长大了,枝条上爆出了绿茸茸的叶芽,它伸展枝叶,吐露芬芳,散着幽幽的清香。我看到那点点绿叶开始疯一般的舒展腰身,小小的幼芽,让我的心里萌生着微微的喜悦。
          椿树的美在春天,鲜嫩的椿芽,是赐给我们的美味。
          母亲说,椿树在初春吐出的幼芽是鲜嫩嫩的,可以用来做菜。天气乍暖还寒,我就会抬起头,仰着脸,去寻找树枝上的椿芽,看到椿树的芽苞就在枝头上开始萌动,我的心是欢喜的。不知道是在哪一天,在哪一根枝丫上,就冒出一朵一朵嫩嫩的、绛红色的椿芽来,我兴奋地告诉母亲,母亲会拿出早就准备好的细长的竹竿,在竹竿的顶端,绑上铁钩子,站在椿树下,把椿芽钩下来。后来,椿树长大了长高了也长胖了,在母亲的注视下,我爬上高大的椿树,站在树杈上,一手搂住树干,一手用钩子去钩椿芽。母亲告诉我,一次不要摘得太多,够做一道菜就行。
          参加工作后,我的椿树已长大成材,树干挺直、粗壮,树皮闪耀着青涩的光芒,树冠圆圆的,远远看去.好像一把张开的大伞,生长得更加茁壮,似乎全身都在蕴藉着无限的力量。是的,它已经长大了,它有着足够的强大。那时的我已经很少回家,偶尔给父母打个电话写封信,大多也是问问父母的身体,劝他们只做些力所能及的体力活,不要太劳累了,并没有问起过屋门前的椿树。只是有一天,父亲来信说要把屋门前我的椿树砍了,还说那些专门来乡下买树的人已经打过了好几次主意,能卖四五百元钱。我赶紧回信说家里需要钱我可以寄回去,一定要留下我的椿树。椿树的身上有我儿时的影子,有可口的菜肴,能守望着整个村庄,每当想到我的椿树,我就想到了我的家。可是大山深处书信往返一趟就要二三十天,收到父亲下一封来信时,我的椿树早已倒在了砍树人的斧锯之下。
          后来回老家,我很多次都在为椿树之死与父亲理论,不管父亲说出多少理由我都无法释怀!有时母亲也站在父亲那一边,帮着父亲说话。父亲每次都耐着性子和我解释,说椿树会在某一个夜晚的暴风雨中连根拔起轰然倒下而压垮自家和邻家的房子;说椿树每年落在瓦面上的叶子与细碎的枝丫会腐烂屋面的房梁;说夏天的时候,那满树的枝丫和树叶遮住了阳光,房子采光受到影响;还说树木越来越不值钱。父亲说的理由往往是越来越多,也是越来越荒唐,一次又一次,在和我理论的时候,父亲的眼神越来越混浊,眼泪越来越少。
          如今我再也不是爬树如猴的机灵少年,那个做主砍树的父亲也跟被砍的椿树一样回归尘土。当长夜梦回,我的椿树还依然挺立在老宅的屋门前,那个机灵疲弱的男孩仍旧坐在高高的树杈上,微风吹拂、阳光和煦。现在,我的椿树不在了,但我养成了喜食椿芽的习惯。春天里,我就会想起生长在老宅里的那棵椿树。有时想,乡愁在哪里?或许也藏在椿芽里吧。
          很多的村庄都是依附着树而生长着的,有大树有小树,有古树,也有刚刚栽种的幼苗。那一座座小小的宅子就隐没在树丛里,笼罩在树荫下。儿时村庄的宅子里有许多的树,它常常伴随着一个婴儿的降生或一个老人的离世而落地生根。久而久之,树会像这个院子里生活的每个人一样,融入一个家族的历史。
          三毛在《如果有来生》一文中写道:“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一半在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一半洒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非常沉默,非常骄傲,从不依靠,从不寻找。”
          是的,如果有来生,做一棵树吧,生长在岁月的永恒长河里,生长在故乡的老宅里,沉默而骄傲。
    (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写“我”帮堂叔种树苗,“帮他扶幼小的树苗,有时还学着他的样子,朝着栽下的树坑用力地踩几下土”,充满童趣,表现了“我”的好奇天真。
    B.“我”与母亲用椿树芽做菜的相关内容,是文章的一个叙事背景,也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文章以此将做椿芽菜的个人记忆跟特定时代连接起来。
    C.对离家工作后的境况,作者先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而当父亲来信中提到要把屋门前椿树砍了时“我”感到着急,波澜突起,行文曲折有致,饶有兴味。
    D.文章结尾抒情的笔调富有诗意,传达了作者对家乡树木的深深眷恋之情,这强化了文章所要表达的人与故乡难以分离却又不得不分离的悲凉之感。
    (2)关于文中父亲把树卖掉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父亲坚决卖掉门前椿树的描写,表现父亲不顾儿子反对,为了生活一意孤行。
    B.作者无法接受父亲卖树的各种理由,本质的原因是椿树凝聚着作者儿时记忆。
    C.椿树影响房屋采光,危害房屋安全等因素可能是客观存在的,并非父亲虚构。
    D.对父亲眼神和眼泪的描写,表现了父亲的逐渐衰老,也暗含他内心的自责。
    (3)文中画线句子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文末引入三毛的《如果有来生》有何艺术效果?

    组卷:36引用:5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意蕴深厚,是值得挖掘的宝贵文化遗产。和而不同的豁达大度,是“中国茶”的鲜明特征。一方水土养一方茶,各地都有自己引以为荣的地方茶在祖国大茶园里争奇斗艳,香飘人间。不同地区的人们相互欣赏,在一酙一饮中,①        
          谦和礼敬的处世哲学,在茶的推杯换盏中表达得淋漓尽致;充分释放中国茶文化独特魅力,以此为载体也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很多外国友人在品尝中国茶醇厚甜美的同时,也为这种谦和礼敬的茶文化而折服。②        ,这正是“中国茶”的文化力量。
          交融互鉴的文明共享,是“中国茶”的价值追求。早在唐宋时期,源自中国的茶以及茶文化就通过茶马古道,翻山越岭、漂洋过海,传遍全球,为世界所共享,从而推动实现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互动交融。世界友人通过一片茶叶了解中国的地大物博,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以茶为媒,③        ;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将让彼此共享更多元美好的未来。
    (1)下列句子中的“自己”和文中加点处的“自己”,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内耗,常常是一场与自己的战争,你的对手遍布世界,你却没有一个外援。结束内耗的方法,就是摒弃一切纠结、比较与得不到。
    B.平儿对刘姥姥说:“别说外话,咱们都是自己,我才这么着。你放心收了罢,我还和你要东西呢。到年下,你只把你们晒的各样干菜带些来。”
    C.小版画尺幅虽小,却意趣盎然,不同版种的作品也因为它们不同的原理和技法展现出自己的独特魅力,不拘一格,耐人寻味。
    D.专业人士提醒:登山时,要选择正规景区,不攀爬野山;要结伴而行,不自己进山。否则,不仅更容易陷入险境,还会给搜救带来困难。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组卷:6引用:2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流行语记录了社会焦点和时代变迁。2022年度的流行语重现了一个个难忘瞬间:“一起向未来”照亮了冰雪赛场上拼搏奋斗的青春面庞,“精准防控”引导着抗击疫情中无私奉献的勇毅身影,“数字经济”记录中国经济发展的新脉动……近日“汉语盘点2022”也正式揭晓:“稳”“党的二十大”“战”分别当选年度国内字、国内词、国际字;“中国式现代化”“端稳中国饭碗”“数字经济”“太空会师”“一起向未来”“我的眼睛就是尺”“精准防控”“俄乌冲突”等当选2022年度流行语。
          请从以上热词流行语中选择两个或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印象中的2022年,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思考,发表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关键词,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组卷:4引用:2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