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广东省广州市执信中学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I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文学大数据”是指文学作品和文学研究文献在互联网、物联网和社交网传播过程中产生的文学数据,具有体量大、动态化、类型多、价值密度低和不易管理等特征。例如,一部文学作品在社交网络传播后,会产生关于此作品的海量评价,除了文字评价外,还包括图片、音乐、表情包、弹幕、点赞等多种数据。分析这些大数据,可以获取读者的年龄、职业和地域,读者是否喜欢这类作品,这部作品表达的思想情感与社会提倡的价值观念是否吻合等诸多内容。对这些海量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单纯依靠人工难以完成,需要相关计算技术的支撑。因此,文学计算应运而生。
          简单而言,文学计算利用计算机技术,以量化统计的方式研究文学,具有明显的跨学科性。文学计算的出现不仅是文学批评方法的转向,而且是文学批评思维的变革。
          首先,是从主观理论建构到客观数据实证的变革。一般意义上,文学批评注重理论和审美建构,阐释对象以单篇或同一类型的作品为主,带有很强的个人主观性,这难免形成视域盲区,理论的有效性经常受到质疑。例如,文学批评在建构现实主义文学理论时,常以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等作品为例。由此得出的观点适用于西方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对中国现实主义文学却不一定适用。或者说,文学批评的理论和审美建构因缺乏大规模文学作品的支撑,提出的观点只契合小部分作品,无法真正构建普遍适用于“世界文学”的理论。
          而计算技术提升了整理和分析大规模文学作品的能力,文学批评不再局限于小部分文学作品,可以把批评对象延伸到世界文学作品,让全球文学数据自己“说话”。在此基础上,可以得出更为客观和普遍有效的结论。
          其次,是从确证因果关系到呈现相关关系的变革。确证因果关系是指批评者通过分析文学作品,证实文学作品与具体历史和现实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这种批评思维对小部分文学作品有效,但面对大规模的文学作品则难以实践。例如,文学批评在阐释20世纪30年代乡土小说时,致力于确证乡土小说与日本侵华战争的因果关系。因此,解读重心就放在乡土小说反抗日本殖民统治和表现强烈民族意识上。这种批评思维可以适用于萧红的《生死场》和萧军的《八月的乡村》,却无法用来解读同时期沈从文的《边城》和师陀的《果园城记》等作品。
          而文学相关关系是指文学作品与历史和现实事件之间的数值关系。当一部文学作品数值增加时,相关历史社会和现实事件也随之增加,意味着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强,反之则亦然。例如,在互联网搜索“乡土小说”时,出现的信息既包括鲁迅、彭家煌等作家作品,又包括五四运动、封建专制文化等历史事件。当这些作家作品和历史事件共同且持续出现在不同的“乡土小说”词条中时,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就强。也就是说,文学计算不再需要主观确证文学与历史和现实之间的因果联系,只需通过分析文学数据之间的相关关系,就可以客观呈现这种因果联系,相对更客观且不受主观偏见的影响。
    (摘编自杨丹丹《文学批评用数据“说话”的可能性》)材料二:
          文学研究的一个基本任务就是判定“影响”,即文学史上特定作品的影响力,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借助数据分析。目前的方法是判别不同文本之间的相似度,由此断定一部作品到底与后世的哪些作品具有比较显著的形式重合。国外一位学者先统计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中出现的文体特征,比如作品中出现的比较独特的辞藻,再利用现成的电子文学数据库,用相关算法测量出数据库中同时代的欧洲小说和歌德作品在形式上的相似度,以此来考察传统阅读所无法勾勒的“散落”的文学影响。
          用数据来分析“影响”问题不仅是为了追求更高的精确度,也是基于一种对“影响”的非人文主义理解。一般的人文主义者认为“影响”是发生在两个文本之间的过程,作者只是发生这种影响过程的媒介;但也认同作为媒介的作者在主观上也受到这种影响,经常会使用防御和否定的对策来遮盖自己的文学渊源。而数据分析所得出的影响与作者的主观感受已全无关系。一个文本中大多数形式特征并不是作家有意识的选择,而是由文化无意识所决定的,文学形式的传承和演变遵循着任何个体都无法控制的路径,即使是天才作家的传世经典也建筑在大量的重复现成语料和语言规范的基础上。也就是说,虽然人脑并不是机器,但与机器有着相似特点,两者都会机械地模仿固有的语用习惯,而一个语言文学共同体也会在社会历史因素的影响下有规律地改变这些习惯。
    (摘编自金雯《“大数据”分析与文学研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文学大数据在网络传播过程中产生,所以必须借助计算技术对其进行整理分析。
    B.以《人间喜剧》为例得出的现实主义文学理论观点对中国现实主义文学未必有适用价值。
    C.《生死场》是一部乡土小说,反映了中国人民对日本殖民统治的反抗和强烈的民族意识。
    D.任何个体都无法控制文学形式的传承和演变,即使是天才作家的传世经典也不例外。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计算背景下的文学批评注重分析文学数据,所得出的结论自然更为客观,这说明文学计算必然会促进文学批评的巨大进步。
    B.因缺乏大规模文学作品的支撑,提出的观点不具备普遍性,所以以阐释单篇作品为主的文学批评已不适应时代发展,将逐渐走向没落。
    C.确证因果关系和呈现相关关系是两种不同的文学批评思维,二者可以适用于不同数量的文学作品,得出的结论也是相同的。
    D.通过数据分析,测量一部作品与后世作品在形式上的相似度,可以更有助于分析判断这部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影响力。
    (3)材料一在论证方面有哪些突出特点?请简要说明。

    组卷:4引用:1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到梨花屯去
    何士光
          这故事开场时是颇为平淡的,只是后来,马车快要进梨花屯,而两个乘客也沉默时,回过头来看一看,兴许才有一点故事的意味……
          一辆马车从白杨坝出来,车夫是个老人家。在一座石桥旁,他把一个中年人让到车上来。看得出,这是位下乡干部。
          天色好晴朗。水田还没有栽上秧子,但包谷已长得十分青葱,初夏的山野,透露着旺盛的生命力,叫人沉醉不已。碎石的马路拐弯了,爬坡了,又拐弯了,又爬坡了。不时有布谷在啼叫,车上的人似乎打起盹来了。
          不知过了多久,马车停住。打盹的干部猛地抬头,看见有人正上到车上来。
    “啊,谢主任?”来人犹豫地打招呼,似乎有些意外。
    “是……老赵同志?”谢主任嗫嚅了一下,也有些突然。
          车抖了一下,从横过路面的小小水沟上驶过。
          谢主任把香烟掏出来,递一支给老赵:“去梨花屯?”语气中有和解的意味。
          老赵谨慎地回答:“是。”
    “去包队吗?”
    “是。胜利大队。”
    “我也是!”谢主任和蔼地笑起来,“我们都是十回下乡九回在,老走梨花这一方!”
          笑颜使气氛松动起来。三只白鹤高高飞过,不慌不忙扇动着长长的翅膀,在蓝天里显得又白又亮……
    “老赵,”谢主任开诚布公地谈起来,“我一直想找机会和你谈谈呢!为七六年秋天在梨花挖那条沟,你怕还对我有些意见呐!”
    “谢主任,你说到哪里去了!”
    “实事求是嘛!当时我是工作队的负责人,瞎指挥是我搞的,该由我负责!有人把责任归到你头上,当然不应当!”
    “我……”
    “我也明知那条沟不该挖,一气就占了四十亩良田。但当时压力大啊;上边决定要挖,社员不同意挖,是我硬表了态:我叫挖的,我负责!”
    “这种表态,”老赵想了一想,“我也表过……”
    “那是因为我先表嘛!”谢主任接过话头,“老赵,去年报上有篇报道,你读过没有?”
    “哪一篇?”
    “谈得真好!”谢主任不胜感慨地说,“是基层干部座谈。总结说:上面是‘嘴巴硬’,基层干部是‘肩膀硬’!基层干部负责任。像是报道的安徽……”
          路转了一个大弯——在一座杉树土岗前好像到了尽头,接着又一下子在马车前重新展现出来,一直延伸到老远的山垭口……
    “正是这样嘛!”谢主任点头,“那条沟,责任由我负!”
    “我也有责任!那是分派给我的任务。如果不是我催得紧,态度那样硬,说不定就挖不成!责任归我负!”
          双方都有诚恳的态度,气氛十分亲切了,甚至到了甜蜜的地步。
          路旁出现了一条水沟,水欢快地流淌着,发出叫人喜悦的响声……
          他们无拘无束地谈下去了。谈形势,谈这次去梨花屯纠正“定产到组”中出现的种种偏差,等等。后来,拉起家常来了……
          越近梨花屯,地势就越平坦,心里也越舒畅。突然,谢主任拍了拍赶车老汉的肩膀:“停一停!”
          老人家把缰收住了。
    “两年多没到梨花,看看那条沟怎样了!”
          坝子上水田一块接着一块,已经犁过了。带着铧印的泥土静静地横陈着,吸收着阳光,像刚切开的梨子一样新鲜,透着沁人心脾的气息……
          看不见那条沟。
          谢主任问车夫:“老同志,那条沟是不是在这一带?”
    “咹?”老人家听不清。
          老赵大声说:“沟——挖过一条沟啊!”
    “嗯,”老人家听懂了,点点头,“是挖过一条沟。唔,大前年的事喽,立冬后开挖的。分给我们六个生产队,每个劳力摊一截。我都有一截呢!顶上头一段,是红星队……”
          看来老人家说起话来是絮絮不休的。老赵终于打断了他:“现在沟在哪里?”
    “哪里?”老人家摇着头,“后来填了嘛,去年,开春过后……”
          谢主任问:“哪个喊填的?”
    “哪个?”老人家认真地想了一回,“没有哪个。是我们六个队的人商量的。总不成就让它摆在那里,沟不沟坎不坎的!唔,先是抬那些石头。论挑抬活路,这一带的人都是好手,肩膀最硬……”
          像我们在乡下会碰到的许多老人家一样,这位老人也有着对往事的惊人记忆。也许平时不大有机会说话,一旦有人听,他们就会把点点滴滴说得详详细细,有几分像自言自语,牵连不断地说下去。说下去,平平静静的,像是在叙述别人的而不是自身的事情,多少波澜都化为了涓涓细流,想当初虽未必如此简单,而今却尽掩在老人家略带沙哑的嗓音里了。
          后来,老赵提醒他:“老人家,我们走吧!”
          老赵的声音,柔和得有些异样。而且不知为什么,这以后不论是老赵还是谢主任,都没再说一句话。
          啊,前面,杂树的碧绿和砖瓦的青灰看得见了。是的,梨花屯就要到了!
    1979年5月(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谢主任见到老赵之所以“嗫嚅了一下”,主要是怕老赵重提七六年秋天在梨花挖沟那件事,为自己曾经的荒唐举动而感到羞耻。
    B.小说通过谢主任与老赵下乡途中巧遇而消除过去“瞎指挥”挖沟产生的隔阂及赶车老人讲述填沟往事的叙述,体现了农村基层干部勇于自责、反省的时代精神。
    C.谢主任感慨报道中基层干部的“肩膀硬”,而赶车老人随后提及这一带做挑抬活路的农民们“肩膀最硬”,对谢主任予以嘲讽与回击。
    D.小说的后半部分主要着墨于叙述赶车老人讲述挖沟、填沟等往事,老人说话时的“絮絮不休”反映出群众对往事的不满和怨恨。
    (2)文中有多处环境描写,下列选项中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路旁出现了一条水沟,水欢快地流淌着,发出叫人喜悦的响声”,“欢快”“喜悦”,渲染烘托了谢主任与老赵二人冰释前嫌后的心理变化。
    B.“梨花屯”作为一个地点,不仅交代了故事的自然环境背景,同时也让曾经在那里工作过的两个主人公互相消除了因挖沟产生的隔阂。
    C.小说以到梨花屯去的沿途风景为线索,将过去的梨花屯和如今的梨花屯联系在一起,至人物真正看到梨花屯的景象结束,情节设置严谨。
    D.小说多处以初夏的山野风光作为背景,为故事展开提供了社会背景,使小说散发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和醉人的诗情画意,具有清新的田园风格。
    (3)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小说运用了倒叙的手法,与刘绍棠的《蒲柳人家》叙述手法相同,在情节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能引人入胜,避免了结构的单调。
    B.小说多次写到路,“拐弯”“爬坡”“重新展现”“越来越平坦”等,说明去梨花屯的路虽然曲折并不好走,但最终仍迎来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愿景。
    C.在“梨花屯”修建水沟,是两位主人公难受的回忆,在向老人家反复确信水沟已被填后,老人家的感慨又引发了两位干部的深思。
    D.“路旁出现了一条水沟,水欢快地流淌着,发出叫人喜悦的响声……”这句话采用记叙、描写的表达方式和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写景。
    (4)文章主体部分的表述运用了对话形式,请问这些对话在文中有何作用?

    组卷:11引用:1难度:0.5

二、古代诗文阅读(一)课内文言文基础知识考查(每题0分)

  •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

    组卷:4引用:1难度:0.6
  • 4.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
    例: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组卷:5引用:1难度:0.5
  •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组卷:5引用:1难度:0.6

  • 15.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鲁国之法,鲁人为奴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谦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子贡的名字)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
          两位弟子都是在做好事,子贡好人做到底,连赎金都不想取回了,孔子却认为他做错了;而子路救人后竟然接受了人家送的一头牛,却得到孔子的肯定。请问孔子这样做,最主要的着眼点是什么?

    组卷:8引用:2难度:0.5

四、作文

  • 16.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写作文。
          年关将至,有关烟花爆竹是否能解禁燃放的问题成为老百姓最为关注的一件事情。但是许多地方政府,早已重申燃放禁令。
          反对解禁的人士认为:燃放烟花炮竹,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不利于环保;增加防火压力,以往除夕夜火灾发生率高于平时;儿童玩耍烟花,也不安全。
          主张解禁的人士认为:春节不燃放烟花爆竹总感觉少了点年味,不像以前每到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燃放烟花爆竹,欢天喜地,热闹非凡,这样才有过年的味道。
          2022年12月,人民日报发文,向地方政府建言:不宜禁放鞭炮,拿环保说事一刀切是懒政、蠢政、霸政。
          作为没有亲身经历过满城灯火迷人眼,爆竹连天响夜空的除夕夜的青年人,面对是否解禁燃放烟花爆竹,你的看法是怎样的?
          请给出自己的思考与建议,写成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组卷:4引用:1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