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宁夏银川市经纬高级中学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6/7 8:0:9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源于中国,但机会和成果属于世界。从助力我国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格局,到各方启动大批务实合作、造福民众的项目,再到构建起全方位、复合型的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开创共同发展的新前景。事实证明,“一带一路”是中国同世界共享机遇、共谋发展的阳光大道。
          当前,共建“一带一路”已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做出了重要部署。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不仅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也是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精神动力。丝路精神凝结于历史,启迪于当下。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赓续丝路精神,不断巩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价值共识和精神基础。
          促进交流互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丝绸之路上的东西方文明交流史告诉我们:文明是平等的,人类文明因平等而有交流互鉴的前提;同时,文明又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而有交流互鉴的价值。弘扬赓续丝路精神,要尊重不同文明的差异性、独立性和多样性。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在交流互鉴中促进各文明共同发展。
          坚持合作共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两千多年的交往历史证明,只要坚持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完全可以共享和平,共同发展。这是古丝绸之路留给我们的宝贵启示。”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互联互通、开放合作之路,还是一条互惠互利、共享共赢之路。弘扬赓续丝路精神,入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参与国家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全面开展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旅游、体育、民间交往等领域的交流合作。进一步弘扬赓续丝路精神,各国要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摒弃零和博弈的陈旧思维,携手共建开放型世界经济。
          倡导和平对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带一路’建设,倡导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要‘交而通’,而不是‘交而恶’。”回顾历史,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完成“凿空之旅”,使用的不是战马和长矛,而是驼队和善意;明代郑和七下西洋,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一代代中国人赓续着和平合作的优良传统。中国强调珍视和平环境、共创合作良机,增进共建“一带一路”参与国家的相互信任,将政治互信、地缘毗邻经济互补的优势转化为务实合作、持续增长的优势。当前,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弘扬赓续丝路精神,要坚持通过和平对话的方式解决争端、分歧,积极沟通、凝聚共识,携手应对挑战。
    (摘编自葛莉《弘扬赓续丝路精神》)(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丝路精神凝结于历史,启迪于当下,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及人类和平合作的精神动力。
    B.文明是平等而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平等而有交流互鉴的前提,因多样而有交流互鉴的价值。
    C.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要“交而通”,而不是“交而恶”,要坚持赓续和平合作的优良传统。
    D.界进新的动荡变革期,更需积极沟通、凝聚共识,携手应对挑战,赓续丝路精神。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按照“总一分—总”的结构行文,论述了弘扬赓续丝路精神的重要意义及具体遵循的原则。
    B.文章主要运用引用、举例、对比的论证方法,使较枯燥的政论文变得生动且容易理解。
    C.文章举张骞、郑和的例子,是为了论证要坚持通过和平对话的方式弘扬赓续丝路精神。
    D.文章首尾照应,强调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习近平总书记指明了丝路精神的核心,并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做出了重要部署。
    B.古丝绸之路的历史让我们懂得,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共享和平,共同发展。
    C.各国只有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摒弃零和博弈的陈旧思维,才能开拓出一条互惠互利、共享共赢之路。
    D.要将政治互信、地缘毗邻、经济互补的优势转化为务实合作、持续增长的优势,共建“一带一路”参与国家需相互信任。

    组卷:9引用:2难度:0.5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浩瀚的海洋,拥有数不胜数的宝藏,驱动着人类孜孜不倦的探索,其中,深邃的海底世界更是充满了神秘与未知。15世纪,中国的郑和下西洋和欧洲航海家们的地理大发现拉开了人类探索海洋的大幕,也由此影响了之后数百年的世界格局。如今,海洋再度成为世界大国关注乃至争夺的焦点,而从大洋表面深入到海底,成为关注与竞争的新特征、新趋势。
          如果问深海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就是黑,一片漆黑。我们坐进一个深潜器,潜到海里去,在进入水层的时候,会发现上面是有光的,下面就逐渐暗下来,暗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整个就黑了,在不到200米深的地方,基本就什么也看不见了,全靠深潜器的灯光照亮。直到今天,人类对深海的了解也十分有限。以前都以为“泥牛入海无消息”,什么东西到海洋就是终点。人类到了20世纪末期才明白海底是漏的。海底有东西下去,有东西上来,这是人类从前不认识的一个地方。
          “深部生物图”的科学发现,揭开了黑暗世界的神秘面纱。虽然科学界对于深海海底来自地球内部核裂变产生能量的过程十分陌生,更不清楚这类过程在人类社会里的应用前景,但是,对深海的探索和发现逐渐打开了人类的视野,不断改变着我们对海洋的认知,围绕海洋资源利用形成的经济模式更是不断拓展、深化。究竟还有多少未知的宝藏深藏在大洋之中?为什么说深海产业既有巨大的潜力,又有极大的不确定性?
          现在海洋四大支柱产业(海洋油气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渔业和海洋交通运输业)中,海洋油气业是居第一位的,这就是进入21世纪以后一个巨大的变化。世界上的原油、天然气,差不多1/3是来自海底的,所以差不多一半的海洋经济都跟石油、天然气有关。
          1947年人类开始在海里勘探石油,到了20世纪70年代能够采300米、500米水深的石油,到了1980年以后可以开采超过1000米水深的石油,现在最高可以开采3000多米水深的石油。伴随技术进步,60%新发现的油气都在海底,其中最重要的是深水油气,这个改变是非常重要的。
          有专家认为,世界上现在剩下的石油的25%在北冰洋底下,所以现在一些国家对北冰洋的争夺是非常厉害的。油气能够带动一系列的产业,因为现在在海上开采石油、天然气,不可能靠一个直通通的管子,因此海上的海底工程等一系列的产业都被带动起来了。
          人类对深海的认识已今非昔比,然而深海资源的开发,实际上还处于准备阶段。深海的资源宝藏琳琅满目,但究竟该如何开发深海,人类知之甚少。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深海资源的开发将会带来惊人的消息和光明的前景。21世纪人类在垂向上深入海洋,主要依靠高科技,如果没有下海深潜的能力,即便是坐拥大片海域,也只能望洋兴叹,而拥有高科技的国家才有资格参与开发深海的国际竞争。
          深海技术从探索来讲就三条——深潜、深钻、深网。我们国家已经发展了深潜技术,“蛟龙”号之后是“深海勇士”号,它们都是我们国家的深潜器。深潜器有载人的,也有不载人的,关于深钻,有一个大洋钻探计划,这是一个国际计划,进行了50多年,中国参加大洋钻探是在1999年,我们在南海进行了第一个大洋钻探。
          大洋钻探在全世界打了3000多口井,取了40多万米的岩芯,引领了深钻技术的发展。2004年三条破冰船在北冰洋打钻,打到了5000万年前的地层,发现5000万年前这里不是北冰洋,而是一个温带的湖,里面有“满江红”。“满江红”是一种水藻,在当时生长很茂盛,今天在湖泊和稻田里也有生长。北冰洋深处出现大量的“满江红”,让我们对此处发现石油寄予希望,因为这里曾经是一个富含营养的湖泊,里面堆积了很多有机物质。这种发现,不用大洋钻探是没有办法的。
          还有一个是深网,深网就是海底观测网。从前海洋研究是在船上测,一个一个点去测,后来发现这种方式是错误的,海水不断地在变化,这个地方测了,过一会儿不是这个数据了,现在的办法是要在一个点上长期观测。人类对于地球的观测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在地面上、海面上;第二个阶段到空中去,就是这感;第三个阶段到海底去,就是海底观测网。现在我们要做的海底观测网,相当于把气象站放到海底去,在陆地上的实验室,可以收到洋底的信息。而长期观测非常重要,我们知道“厄尔尼诺”暖流这种反常的自然现象现在能够预报了,原因就是在太平洋放了70个多个锚系来进行长期观测,后来发现,“厄尔尼诺”的根源不是在美洲边上,而是在西太平洋,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发现。海洋与地球的气候变化、生态环境息息相关,气象预报和生态环境保护离不开我们对海洋的深入探索和研究。
          深潜也好,深钻也好,都是在20世纪产生的,唯独深网到了21世纪才真正地开展,加拿大、日本、美国先行一步,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一些进展。日本在2011年东北大地震之后,在2015年就建了一个世界上最长的海底观测网,这条缆线长5700公里。中国也有了类似的国家计划,2019年,由同济大学牵头的国家大科学工程——海底科学观测网正式动工,现在正在建造两个部分,一个在东海,一个在南海,计划5年要建起来,建起来以后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海底观测网之一。这是很难办的事情,技术上还不够成熟,挑战很多,困难很多。但是我们还是要坚持自主发展。
          中国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现在我们已经完全具备了开展深海探索和开发的能力,在人类向深海进军当中,我们需要大力发展海洋装备,推动深海科技向国际先进水平迈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深海力量。
    (摘编自汪品先《我们为什么要挺进深海》)(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深部生物圈”的发现揭开了黑暗世界的神秘面纱,才改变了我们对海洋的认知。
    B.“深海勇士”号是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款载人深潜器,可用于我国对深海的探索。
    C.“满江红”是一种水藻,今天还有生长,海洋深处有“满江红”的地方就有石油。
    D.“厄尔尼诺”暖流是一种过去较长时间内气象部门难以预报的反常的自然现象。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海洋中蕴含的无数宝藏,驱动着人类不断的探索海洋,人类对海洋的探索曾影响了世界格局,直到今天,海洋仍是世界大国争夺的焦点。
    B.海洋油气业居海洋四大支柱产业之首,接近一半的海洋经济都与油气有关,油气产业的发展还能带动其他三大海洋支柱产业的快速发展。
    C.深海探索有深潜、深钻、深网这三种技术,在深钻方面,在全世界打了3000多口井、取了40多万米岩芯的大洋钻探引领了发展。
    D.深网是在21世纪才真正开展的,加拿大、日本、美国先行一步,我国直到2019年才由同济大学牵头建设海底科学观测网。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深海最大的特点是黑,在深度不到200米的地方基本就什么也看不见,人类对深海的了解和认识在不断地深入。
    B.虽然人类对深海的认识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深海到底是否有丰富的资源,应该如何进行开发,人类还知之甚少。
    C.现在一些国家对北冰洋的争夺非常厉害,因为有专家认为北冰洋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北冰洋钻探还发现了地质的变化。
    D.深网就是海底观测网,建设深网将推动人类对地球的深入观测。现在我们要做的海底观测网,相当于把气象站放到海底去。
    (4)我国自主研发并建造了全球首座10万吨级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深海一号”并正式投产,标志着中国从装备技术到勘探开发能力全面实现从300米到1500米超深水的跨越。请结合材料对此进行简要点评。
    (5)人类为什么要不断深入地对海洋进行探索和研究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组卷:14引用:5难度:0.5

七、语言表达

  • 7.请依据下文科学减盐的措施,为社区“健康生活”宣传栏拟写一条宣传语,要求列举科学减盐的三条措施,句式整齐,每条不超过9个字。
          近几年人们对健康日益重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减盐的重要性。虽然如此,但是如何科学地减,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有些人觉得,减盐很简单,炒菜时少放一勺盐就可以了。这一想法很片面。在饮食上,科学“减盐”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首先,要做到厨房里科学用盐。可以在厨房准备一把限盐勺,根据家庭成员年龄及身体的具体情况而制定每天的盐摄入量。其次,要对味精、酱料等调味品多加注意。盐摄入包含显性盐和隐性盐,显性盐就是日常生活中的烹调用盐,隐性盐包括酱油、酱类等调味品和饼干、咸菜等高盐食品。再次,除了摄入的盐要控制外,体内多余的盐分也要想办法排出。饮食中要增加蔬菜、水果的比例,这些食物含钠元素较少,水分也多,对排盐有一定帮助。为了彻底排盐,吃盐较多的人需要多运动、多喝水,通过汗液、尿液把身体内多余的钠离子排出,进一步清理人体的内环境。

    组卷:2引用:2难度:0.5

八、材料作文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习近平强调:“一个流动的中国,充满了繁荣发展的活力。”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人户分离人口达到4.93亿人,约占总人口的35%,其中流动人口3.76亿人,比十年前增长近70%。当然,“流动的中国”中的。“流动”具有多重内涵,既包括人口的流动,也包括人口流动促成的观念流动,还包括互联网发展促成的信息流动……从交通、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到各类公共服务的完善和改进,流动起来的中国,拥有的是面向未来一往无前的强大势能。
          流动的中国,充满了繁荣发展的活力。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写一篇评论,谈谈如何在“流动”中读懂中国的发展变化。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2引用:2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