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陕西省宝鸡市千阳中学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十二)
发布:2025/1/6 11:0:3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人类诞生的鸿蒙之初,身处地球各区域的人类聚群而居,在逐渐进化的过程中,基于不同生存环境和协同劳动的需要,最终形成了音符与意义相结合的声音符号体系——在有限时空内进行具身性交流的语言工具。有声语言的诞生,是人类实现从动物传播向人类传播巨大飞跃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类传播思想的起源。
有声语言因其主体伴随性、转瞬即逝性和空间偏向性而无法跨越时空的藩篱,所以在人类不同群落生活劳作的过程中,逐渐形成鲜明的地域性、社会性和差异性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有声语言只能在特定群落的内部时空进行传播。
随着文字语言的兴起,有声语言获得了新的书写载体而得以跨时空传承。文字语言是可保存、可复制、可携带的符号系统。它第一次让人类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可以借助身体之外的语言符号克服时空障碍。它与有声语言互为补充,共同完成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文字语言相对独立,拥有自己的生成能力和演化规律,相对于有声语言的主体伴随性和视频语言的高度融合性而言,作为一种独立体系的文字语言将可能是一种过渡性的存在。
在人类文明史中,无论是借助手写技艺还是依托印刷机械和电子通信技术,文字曾经是,并且现在依然是主导性的语言体系,扮演着交流、阐释、书写和记忆的功能性角色。借助不同的物质载体,文字语言实现了跨越时空的远距离传播,从而形成具有一定空间规模的区域性文字语言传播秩序。这一秩序的形成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古文明帝国阶段,借助文字语言形成特定的文化圈,比如基于汉字的中华文化圈;第二,现代国际传播秩序阶段,迅速发展的印刷、航海和电信等技术以及报纸、杂志、电报和广播等具体媒介,推动了以殖民帝国为核心的现代国际传播秩序的形成,比如,领先完成以蒸汽化和电气化为代表的两次工业革命的英国,就因掌握通信技术和拥有交通网络,在全球构建起一个以英语为官方语言的殖民时代国际传播秩序。
文字语言虽然借助多种媒介技术有效地促进了跨时空交往,但其也存在传播局限。限于对知识素养和传播载体的要求,文字语言在提升人类社会交往的逻辑性和组织性的同时,也创造了信息栅栏和产生了知识垄断,无法满足民众多样化、多向度,立体式的传播需求。加拿大经济史学家哈罗德•伊尼斯虽然从审美的角度将文字也视为一种视觉形态,但这个平面的视觉语言显然打破了人类在生物学意义上平衡的感官生态,尤其是将视听分离、将视觉压缩,进而形成了延续至今的口语与书写的二元论,也为后来的更具感官整合性的影视语言,以及更具身体立体性的视频语言的兴起埋下了伏笔。
如今,文字语言已经经历了从篆刻到软笔到硬笔再到键盘的多个书写或输入阶段。在电影与电视主导的电子视听时代,文字语言还借助印刷媒介呈现出某种分庭抗礼之势,而在人类传播向无障碍移动互联和智能VR转型的当下,文字语言将可能成为视频语言的附庸。回顾历史,从键盘敲出第一个文字起,文字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字,而是转化为一种数字化的视觉符号;展望未来,文字的功能将慢慢转换,退出主导地位,进而融入一个立体和智能的视频语言体系。
(摘编自廖祥忠《语言革命与国际传播秩序再造》)(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声语言虽然受到一定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但是它的诞生对人类而言意义重大。
B.文字语言之所以能传播不同时间空间的信息,和其借助不同的物质载体密切相关。
C.与其他语言形式相比,文字语言在传播信息的逻辑性和组织性方面具有绝对的优势。
D.在无障碍移动互联和智能VR时代,文字语言的地位可能不如视频语言那么重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比较了有声语言和文字语言在传播范围、传播目的等方面的不同,加深了读者对两者的理解。
B.文章以英国构建以英文为官方语言的殖民时代国际传播秩序为例,论证了文字语言的主导性地位。
C.文章转述加拿大学者哈罗德•伊尼斯所的观点,佐证了文字语言传播信息总的单一化、平面化等弊端。
D.文章由回顾有声语言向文字语言的变迁写到对视频语言兴起的预测,将过去、将来相勾联,逻辑性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时候的人们如果分别属于不同的群落,那么就不可能通过有声语言进行即时的信息传播。
B.区域性文字语言传播秩序的形成经历了两个阶段,而这两个阶段的形成条件是有所不同的。
C.如果文字语言不需要借助报纸、杂志等相应载体进行传播,那么就不会形成信息栅栏和知识垄断。
D.从有声语言到文字语言再到视频语言,每一次语言体系的变革都推动着传播新秩序的形成。组卷:4引用:5难度:0.6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正在实施的自主发展、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系统建设目标是:建成独立自主、开放兼容、技术先进、稳定可靠的覆盖全球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促进卫星导航产业链形成,形成完善的国家卫星导航应用产业支撑、推广和保障体系,推动卫星导航在国民经济社会各行业的广泛应用。
全球四大卫星导航系统中国 美国 依罗斯 欧洲 系统名称 北斗 GPS 格洛纳斯 伽利略 频段 使用码分多址技术 固定频段 使用频分多址技术 使用码分多址技术 开发历程 2000年建成北斗一代,2012年北斗二代授入运营 20世纪70年代开发,1994年全面建 成,目前研制第三代GPS 20世纪80年代开发,1995年投入使用 20世纪90年代提出,2002年批准,2008年开始建设,2015年,欧洲发射两颗伽利略导航卫星 卫星数量 35(静止轨道、非静止轨道) 28(其中4颗备份星) 24(其中3颗备份星) 30(其中3颗备份呈) 定位精度 军用<1m,民用<1 m 军用<1m,民用<10 m 军用<1m,民用<10 m 民用为主<1m
材料二:
5月18日,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在北京发布《2022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白皮书显示,2021年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体产值达 4690亿元人民币,较2020年增长16.29%。其中,与卫星导航技术研发和应用直接相关的芯片、器件、算法、软件、导航敏据、终端设备、基础设施等在内的产业核心产值同比增长约12.28%,达1454亿元人民币。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领域企事业单位总数量保持在14000家左右,从业人员数量超过50万。
白皮书指出,当前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正以技术体系创新和应用模式创新为主线,积极推动“北斗+”融合创新和“+北斗”时空应用发展。在推进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打造智能交通、智慧能源、智慧农业及水利、智能制造、智慧教育等数字化应用场景等方面,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已发挥出重要的时空赋能作用,加快推动了产业数字化进程,为我国数字经济的发展赋予强大的生命力。
(摘编自张亚雄《<2022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发布 北斗进入规模应用发展新阶段》)
材料三:
“深化北斗系统推广应用,推动北斗产业高质量发展”,北斗产业化应用已写入“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当前,北斗系统已在农业、林业、水利、大众应用等众多行业领域实现深度应用、规模化发展,赋能各行各业成果丰硕、效益显著。北斗系统正在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助力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科技先锋。
从产业基础看,国内以北斗为核心的导航与位置服务技术创新持续活跃,国产北斗芯片、模块等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支持北斗三号新信号的SoC芯片,在物联网和消费电子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截至2021年底,具有北斗定位功能的终端产品社会总保有量超过10亿台/套。
“北斗+智能同联车路协同”“无人配送”等综合性应用场景,是北斗系统跨行业、跨区域融合应用的体现。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的重大基础设施。通过提供时间和空间信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成为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重大时空基础设施,在推进数字产业协同、产业数字化转型和数字化治理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北斗系统的不断完善和能力提升,为北斗产业的蓬勃发展提供坚实基础。以平均每年20%增长率计算,2025年后北斗产业规模有望达到万亿元。2035年前,我国将建成以北斗系统为核心,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国家综合定位导航授时体系,为未来智能化、无人化发展提供核心支撑。
(摘编自余建斌《北斗远在天外 应用近在身边》)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促进卫星导航产业链形成,形成完善的国家卫星导航应用产业支撑、推广和保障体系等,是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的目标。
B.从开发应用历程看,我国“北斗”系统要晚于美国、俄罗斯和欧洲;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研发,目前研制第三代GPS。
C.从频段看,我国“北斗”系统与欧洲“伽利略”系统相同,从卫星数量看,我国“北斗”系统最多,俄罗斯“格洛纳斯”系统最少。
D.从定位精度看,我国“北斗”系统并不逊于其他三家卫星导航系统,尤其是民用方面,已经大大超出了美、俄两家卫星导航系统。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目前已有14000家左右的企事业单位进入北斗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领域,这些企事业单位中有50多万人从事这方面业务。
B.“北斗+”和“+北斗”都是科技创新应用模式,但它们各有侧重,前者侧重于技术体系的创新,后者侧重于应用模式的创新。
C.我国以北斗为核心的导航与位置服务技术创新持续活跃,有着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北斗三号上的SoC芯片在一些领域应用广泛。
D.北斗产业规模达到万亿元和建成以北斗系统为核心的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国家综合定位导航授时体系是远景目标。
(3)为什么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能够取得显著效益?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组卷:3引用:7难度:0.5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做客 以后紧接着的几天,气候突然转暖了。街头和河岸边的柳树不知不觉地抽出了绿丝;桃树、杏树的枝头也已经缀满了粉红的花蕾。
少平的日子过得和往常差不多,但校园里已经桃红柳绿,他的心情开朗了许多。除了肚子照样填不饱外,其他方面应该说相当令人满意了。
这天下午劳动,润生突然来到他跟前,说:“少平,我姐说让你下午别在学校灶上吃,到我二爸家去吃饭。”
孙少平一下子被这意外的邀请弄得不知所措。润生的姐姐叫他有什么事呢?
这使他感到惶恐不安——润生他二爸是县革委会的副主任,在县上可是一个大人物。
有时他二爸路过回村子,坐的都是吉普车呢。不过,他对润生的姐姐润叶倒怀有一种亲切的感情。
尽管润叶她爸是村支部书记,她二爸又是县上的领导,但润叶姐不管对村里的什么人都特别好。润叶姐在县上的城关小学教了书,成了公家人,每次回村来,还总要到他们家来串门,和哥哥拉家常话。她每次来他们家都不空手,总要给他祖母带一些城里买的吃食。最叫全村人惊讶的是,她每次回村来,还提着点心去看望她户族里一个傻瓜叔叔田二。田二自己傻不说,还有个傻儿子,父子俩经常在窑里撒尿,臭气熏天,村里人一般谁也不去他家踏个脚踪;而润叶姐却常提着点心去看他们。
按说,润叶姐要求他的事,他都应该按她说的做。但现在叫他到她二爸家吃饭,他倒的确有点惶恐和为难了。他想到他穿这么一身破烂衣服,要跑到尊贵的县领导家里做客,由不得一阵阵心跳耳热。
一直到收工,学校马上要开饭的时候,孙少平还是拿不定主意。
孙少平反复想着,走到了宿舍的门口。
他在门口一下子愣住了:他看见润叶姐正坐在他宿舍的炕边沿上,望着他发笑,显然在等他回来。
少平一下子连话也说不出来了。倒是润叶姐走上前来,杜着他的袖口拉他说:“走,跟我吃饭去!”现在没办法拒绝了,少平只好跟着润叶姐起身了。
他一路跟着润叶姐进了县革委会的大门。进了大门后,他两只眼睛紧张地扫视着这个神圣的地方。县革委会一层层窑洞沿着一个小陡坡一行行排上去,最上面蹲着一座大礼堂,给人一种非常壮观的景象。在晚上,要是所有的窑洞都亮起灯火,简直就像一座宏伟的大厦。
少平一边跟润叶进了她二爸家的院子,一边瞥了一眼这家著名人物的院子:一共有四孔窑洞,一个不大的独院;墙那边看来还住着另外几家领导,格局和这院子一模一样。
他心慌意乱地跟润叶进了边上的一孔窑洞。润叶让他坐在一个方桌前,接着就出去为他张罗饭去了。
现在他一个人坐在这陌生的地方,心还在咚咚地跳着。两只手似乎没个搁处,只好规规矩矩放在自己的腿膝盖上。
不一会儿,润叶便端着一个大红油漆盘子进来了。
他赶忙站起来。润叶把一大碗猪肉烩粉条放在他面前,接着又把一盘雪白的馒头也放在了桌子上。她亲切地用手碰了碰他的胳膊,说:“快坐下吃!我们已经吃过了,你吃你的,我出去刷一下碗筷……”她拿着木盘出去了。
孙少平的喉眼骨剧烈地耸动起来。肉菜和白摸的香味使他有些眩晕。
他坐下来,拿起筷子,先长长地吐了一口气。他什么也不想了,闷着头大口大口地吃起来。他把一大碗猪肉粉条吃了个精光,而且还吞咽了五个馒头。他本来还可以吃两个馒头,但克制住了,这已经吃得不像话了!这时,润叶姐进来了,润叶收拾他的碗筷,他立在地上,仍然紧张得火烧火燎。等润叶把他的碗筷送到厨房重新返回来的时候,他赶快对她说:“姐,没什么事我就走了……”
润叶大概也看出了他的窘迫,马上说:“那好,我去送送你。”
少平在衣服襟子上把右手冒出的汗水揩了揩,就跟润叶来到通往中学的石坡路上。天开始模模糊糊地黑起来了,城市的四面八方,灯火已经闪闪烁烁。风温和地抚摸着人的脸颊,隐隐地可以嗅到一种泥土和青草芽的新鲜味道。多么好呀,春夜!
现在,润叶姐把他送到了学校的大门口。她站定,说:“你快回去……”说完这话后,便从自己的衣袋里摸出个什么东西,一把塞进他的衣袋,旋即就转过身走了。走了几步她才又回过头说:“那点粮票你去换点细粮吧……”
少平还没有反应过来这是怎么一回事,润叶姐就已经消失在坡下的拐弯处了。他呆呆地立在黑暗中,把手伸进自己的衣袋,紧紧地捏住了那个小纸包。他鼻子一酸,眼睛顿时被泪水模糊了……
(节选自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一卷第三章,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开头的景物描写细致真切,不仅交代了时令的变化,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环境,而且渲染出一种蓬勃向上的气氛。
B.选文中对革委会大院的壮观景象进行了描写,这样的环境给孙少平一种压迫感,更增加了去做客的孙少平的紧张感。
C.选文最后一段运用了细节描写,“紧紧地捏住”“鼻子一酸”等细节充分表现孙少平此时激动的心情和对润叶姐的感激。
D.选文以孙少平做客的所见所闻为线索,主要通过动作描写、语言描写来表现孙少平做客前的矛盾心理、做客中的扭捏不安。
(2)请简要分析文中孙少平去润叶姐二爸家做客的心理变化过程。
(3)简要分析文中润叶有哪些形象特点?作者又是如何塑造这一形象特点的?组卷:27引用:13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华文明是多源的,①,西辽河上游、黄河下游、长江中游和长江下游等地区在史前时期也都孕育了发达的文明。但到夏代时,其他地区的文明相继衰落,只有中原文明一枝独秀,成为连续发展的文明。②,但优越的地理位置应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因为中原文明位居几大文明的中心,容易与周边地区产生互动和交流,发挥“边缘效应”的优势,吸收其他地区文明中的先进因素。
“边缘效应”原本是一个景观生态学概念,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性质的生态系统(或其他系统)交互作用时,由于某些生态因子(可能是物质、能量、信息、时机或地域)或系统属性的差异和协同作用而引起系统某些组合及行为(如种群密度、生产力和多样性等)的较大变化。边缘效应带群落结构复杂,某些物种特别活跃,其生产力相对较高;边缘效应③,以和谐共生结束,从而使得各种生物由激烈竞争发展为各司其能、各得其所、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多层次、高效率的物质能量共生网络。“边缘效应”对群落景观的能量流和物质流等生态过程中发挥着重要影响。
人类是生态环境的一部分,“边缘效应”同样适用于对人类社会的研究。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边缘效应”原是景观生态学概念,却能适用于对人类社会的研究。请参考“边缘效应”的最初定义简述中华文明的“边缘效应”现象。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组卷:10引用:3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3年3月29日下午,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率先发布《2023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网络视听用户规模达10.40亿,短视频成吸引网民“触网”首要应用,短视频人均单日使用时长超过2.5个小时,微短剧受众规模大,19岁以下青少年用户占比最多。
手轻轻一滑,用户就可以体验到新奇多样的内容,不需要多加思考,就收获了即时的快乐。软件也会根据用户的使用习惯进行测算,然后投其所好,推送相关内容。于是,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度过很多时间,没有耐心去读书,没有精力去思考,没有更多时间去提升自己。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想?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7引用:6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