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18-2019学年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高三(上)开学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新批评“反讽”理论的主要阐述者是布鲁克斯。用他的说法:“语境对一个陈述语的明显的歪曲,我们称之为反讽。”显然,这是一个非常宽泛的定义。“反讽”概念的目的仍然是揭示语义在文学文本中的复杂变化。根据新批评“文学性”观念,文学文本的基本特征是语义朦胧和语义多重。“反讽”这一语言现象正好符合这一文学定义。正因为这个原因,“反讽”就成为新批评最常用的概念之一。
          从语义学立场来看,“反讽”本是指一种“正话反说”或“所言非所指”的语言现象。在“反讽”中,字面上的意义与实际的意义有所不同甚至截然对立。根据语言学观念,任何一个符号都存在于一定的语境当中,符号的意义会因语境而产生变化。“反讽”产生的原理同样如此。在“反讽”现象当中,语言符号巧妙地使用某个特定的语境,从而让一个符号不再表达其本义,而是表达另一个相反的意义。这样,一个“反讽”就产生了。
          从符号学能指与所指构造角度看,“反讽”实际上是一个符号能指与所指的断裂情形。语言本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符号体系。能指与所指的关系是确定不移的、无可更改的。然而,“反讽”的出现却使一个符号的能指不再指向其约定俗成的固定所指,而指向另一个能指。
          科学文本对语言的使用就完全合乎语言的约定规则和编码原则,坚决避免出现能指与所指的断裂。文学文本则有意采用各种手法来违反语言的约定规则,从而使文学文本成为语义朦胧和复杂的符号系统。
          不难看出,“反讽”的实质仍然是语义的变形化和复杂化。在新批评看来,“反讽”是“文学性”的重要表现之一,也是形成“文学性”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西方文学批评史上,“反讽”一向被认为是一种偶然使用的语言技巧,或至多是一种修辞格。新批评则将“反讽”上升到“文学性”的高度,将它视为语义变化的典型现象,从而使之成为文学文本的根本属性。维姆萨特与布鲁克斯在其合著的批评史中坚持将新批评改名为“反讽诗学”(ironi cpoetics)。关于“反讽”,他们明确指出:“我们可以把‘反讽’看成一种认知的原理,‘反讽’原理延伸而为矛盾的原理,进而扩张成为语象与语象结构的普遍原理。”既然“反讽”是一种语义变化,尤其是字面义与真实义的矛盾状态,那么其语义结构一定会表现为多种不同的构成形态。赵毅衡先生在《新批评》一书中曾把“反讽”分为“克制叙述”“夸大叙述”“正话反说”“疑问式反讽”“复义反讽”“悖论反讽”“浪漫反讽”和人物主题与语言风格上的“宏观反讽”等多种类型。无论何种“反讽”类型,都呈现出语义叠加和语义多重的特征。它大大增加了文本的语义层次,有力地强化了语言的可感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反讽能使语义变得复杂,因而新批评常常使用这一概念。
    B.在反讽中,字面意义与要表达的意义还是不宜完全冲突。
    C.语言是约定俗成的符号体系,文学文本却常常突破约定规则。
    D.反讽,是“文学性”表现特点和形成手段的统一。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正话反说也好,能指与所指断裂也好,二者都使语义丰富和复杂。
    B.科学文本的语言,能指与所指是统一的,因而意义是明确和单一的。
    C.“反讽”呈现出语义结构上的不同形态,但并不意味着其语义一定有层次的区别。
    D.新批评提高了“反讽”的地位,视之为文学文本的根本属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面四个例子不存在典型“反讽”现象的一项是
     

    A.《孔乙己》以幽默轻松的笔调写悲剧。
    B.《祝福》中“祝福”这一情境的设置。
    C.《阿长与山海经》中作者对阿长讲述“长毛”故事的感受。
    D.《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关于捕鸟的描写。

    组卷:2引用:3难度:0.8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个走运的人
    秦文君
          在我家附近的一个路口,有一株高大茂密的香樟树,粗大苍劲的树干,四面伸长的枝叶,昭示这是一株历经沧桑的百年古树,香樟树的清幽常引人驻足。
          香樟树下卧着一个小小的杂货铺。小商铺出售一些糖果、烟草之类的小东西,那些瓶瓶罐罐上没有一点积尘。
          女店主是一个端庄美丽的女子,她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真走运啊!”
          女店主总是端坐在那里,含笑着招呼客人。闲下来时,她就低下头用丝线编织些小饰物,诸如手链啦,发带啦,随后就挂在店里,有谁喜欢就买走。
          最初,我到她的店里,就被她编的一个精巧的笔袋所吸引,淡绿色的,像很娇嫩的草。
    “这笔袋就像春的颜色。”我说,“特别美。”
    “我真走运,”她的眼里漾起了春光,“遇到了一个知道我心思的人。”
          她见我喜欢,随即从桌子下面拿出她编的各种小饰物,我惊讶地发现,整个世界都在她的手上呢:天空的云朵,海上的浪花,草原的骏马,还有那永远开不败的四季花。
          我买下了笔袋,也牢牢地记住了这位制作者,也许是受到了她友好的对待,也许是她单纯的眼神,也许是她那句“真走运啊”。
          我常会顺道去看看那家杂货店,有时买些东西,有时只是看看。因为在我的生活圈里很少有人认为自己很幸福。有些人在外人看来已经过得相当不错了,但他们本人总觉得还缺点什么,远远谈不上“走运”。
          可这店主,多么平凡。她终日坐着,等待人们的光顾,还得一张一张抚平那些乱糟糟的零钱。但就是这个人,每天穿着得体的衣裳,还把头发梳得漂漂亮亮。
          有一天中午,我路过后门口,她正在吃午饭,就着开水吃一只大大的糯米团。看见我她笑笑,又说自己真走运,吃到了香甜的团子。
    “你该到对面的店里吃一碗热面。”我说,“那才舒服。”可她说,那团子可不是普通的东西,是她的一位老顾客亲手蒸的。那老太太已经八十多岁了,非常健康,还能爬山呢。
    “我有这样的朋友,”店主说,“真走运。”
          还有一次,我到店里买了她编的发卡,绾头发用的,我说去爬黄山时,用它来盘头发。
          她让我归来时替她带一张黄山的风景照。她又说:“真走运啊!”像是恭喜我,又像是在说她分享了这个“走运”。
          归来后,我如约前去把我拍摄的最好的一张照片带给她。我还怂恿她,哪天请人照看一下杂货铺,亲自爬上黄山。“有缆车吗?”她问,“真的有?和我想的一样,真幸运啊,要有一天我也能去看看就好了!”
    “不必坐缆车,慢慢往上攀,爬上天都峰!”我说。
    “是啊!是啊!”她微笑着,沉醉着,“我梦到过。”
          后来我搬了住处,好久没有去店里。有一天,我忽然想念起她来,便匆匆赶去。
          可到了那,香樟树依旧挺立,却不见了小商铺,也不见了女店主,只有石凳上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太太!我惊诧极了,连忙上前打听,老太太说:“搬迁了。”
    “那您知道女店主去哪儿了吗?”“不知道。”老太太浑浊的眼里一片黯淡。
    “不容易呀,一个下肢瘫痪的女子!”
    “谁?”“女店主啊,你不知道?”我瞪大眼睛,张着嘴却说不上话。原来她是个不能行走的女子!她是坐在特制的轮椅上看管小店的!而我,由于她阳光一样的笑容,却从没在意她缺少什么,还怂恿她去登黄山……
          一瞬间,歉疲与失落漫上心头。或许今生再难相见了!
          夕阳中,历尽沧桑的香樟树依旧高峻挺拔,依旧香远益清,淡淡的幽香沁人心脾。抬头间,那灿烂的笑容似在眼前……
    (摘自《微型小说选刊》2011•23期,有改动)(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记叙了“我”与女店主的交往。“我”送照片给女店主,并怂恿她去登黄山,而“怂恿”一事让“我”日后心生愧意。
    B.“我”听说女店主居然是一个下肢瘫痪者时感到非常意外、吃惊,此处情节的陡转为下文深化文章的主题作了铺垫。
    C.本文运用了反衬的手法,用历尽沧桑的香樟树反衬出女店主的明媚阳光。
    D.本文的景物描写对女主人的形象有烘托作用,也含蓄表达了“我”对女店主的敬佩和怀念之情。
    (2)小说中的女店主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3)“香樟树下”也可作为这篇小说的标题,你喜欢哪个标题?请说明理由。

    组卷:2引用:2难度:0.6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主持人】我国的GDP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了,但贫富差距依然很大,那您认为收入分配格局到底存在哪些问题呢?
    【辜胜阻】我国经济总量(GDP)已经成为世界第二,超过日本,仅次于美国,我们人均GDP也从30年前的不到两千美金的水平,现在发展到人均GDP已经超过四千美金。我们现在经济总量超过日本,政府财政收入也早就超过日本了,应该说“国富”做得好。我们现在的财富分配格局是一个“金字塔”型的,富人很少,中间层(中等收入阶层)也很少,大量的是低收入阶层。“十二五”期间怎么从“国富”走向国民共富,走向民富优先,在民富的基础上实现国家富强,这是非常重要的。要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要解决收入分配差距。前不久有一个争论,说中国是世界贫富差别最大的国家,我不同意这个观点。世界贫富差别最大的应该是巴西。巴西典型的中等收入陷阱,三十年前、四十年前就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但是一直停留在中等收入的水平上,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它的贫富差别太大。它的行业贫富收入差别甚至达到28倍,我们现在的贫富差别是15倍。所以怎么样解决这种贫富差距,实现国民共富,特别是让老百姓先富起来,这是关键。
    【主持人】您认为分配制度改革是“十二五”最难的攻坚战,为什么是最难的呢?
    【辜胜阻】因为你要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间的比重,那么你就要降低政府所得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或者降低企业的比重。现在我们有不同的企业,像国企的利润还不错,有接近两万亿的利润,你让它来提高它的劳动者收入相对来讲比较容易。但是广大的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它的利润很薄,做得好的利润率只有3%~5%,一般的只有1%~2%,大量的小企业还在亏损当中。你让这些中小企业涨薪,提高劳动者的报酬就非常艰难。所以现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大量的民间资本虚拟化、热钱化,游离于实体经济,比如温州这些地方70%的企业转向房地产了,过去是靠做实体经济起家的,而且做得很好,比如打火机、鞋,但是现在都不做了,都逃离实体经济,出现了民间资本热钱化和虚拟化,都去做投资,炒房、炒煤、炒股。这样一来就必然造成我们产业的空心化,经济的泡沫化。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必须带头降低政府收入在国民收入、在GDP中间的比重,和中小企业联手提高劳动报酬。但是现在我们的政府有很多制度都是刚性的,它的负担也很大,你现在让它降低都很难。所以有的财政专家说我们的税负水平不是低而是高,将来还要进一步提高,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又很难降低它的比重,那“十二五”规划建议提高劳动报酬的比重将来就很有可能很难落实。所以难就难在这里,三者利益关系的调整非常艰难。
    【主持人】收入分配改革其实是一个两难的问题,因为如果要是提高劳动者报酬必然会增加企业的用工成本。那这时候我们的企业,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就会遇到一些困难。那您认为企业应该如何去应对呢?
    【辜胜阻】企业在高成本的状况下,就会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放弃、不做了,它们就退出了。还有一部分企业必须转型升级,在过去三四年靠廉价劳动力会获得很好的利润,大家就不会去创新,就不会去推进技术的进步。所以有的老板讲,现在我五个人的事情请三个人干给四个人的工资,还有五个人的事情我请三个人干,再买一台机器,这就意味着技术的进步和资本的有机变化,还有的说我要通过管理的创新降低企业的成本,来应对人力成本的上升。在这个问题上政府和企业一定要联手来做这件事情。作为企业自身来讲,你要通过转型升级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作为政府来讲,你应该帮助企业减轻负担,让它们轻装上阵,让它们有一定的财力来解决收入分配制度中间存在的问题。
    (节选自《全国人大代表辜胜阻谈收入分配改革》)(1)下列关于“我国收入分配”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家经济总量大,位居世界第二,但在收入的分成上,政府和国有企业所得多,普通百姓所得少。
    B.人均GDP已经超过四千美金,但富人很少,中等收入阶层也很少,大量的是低收入阶层。
    C.行业贫富差别达15倍,贫富差距虽然比较大,但解决收入分配差距的任务还不是很艰难。
    D.提高劳动报酬,特别是提高那些普通劳动者的收入是“十二五”应着力解决的问题。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的贫富差距虽然比较大,但还没有像巴西那样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B.如何平衡政府、企业、劳动者三者之间的利益是收入分配改革的关键。
    C.国企利润较好,其提高劳动者的收入相对比较容易,而中小企业则比较困难。
    D.只要降低政府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就能提高居民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
    (3)综合全文,就“劳动力成本的提高”与“企业的发展”的关系,谈谈你的理解。

    组卷:1引用:1难度:0.7

四、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19分)

  • 4.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韦凑,字彦宗,京兆万年人。永淳初,解褐婺州参军事。徙资州司兵,观察使房昶才之,表于朝,迁扬州法曹。州人孟神爽罢仁寿令豪纵数犯法交通贵戚吏莫敢绳凑按治杖杀之远近称伏。入为相王府属,时姚崇兼府长史,尝曰:“韦子识远文详,吾恨晚得之。”六迁司农少卿。忤宗楚客,出为贝州刺史。睿宗立,徙太府,兼通事舍人。景云初,作金仙等观,凑谏,以为:“方农月兴功,虽赀出公主,然高直售庸,则农人舍耕取顾,趋末弃本,恐天下有受其饥者。”不听。凑执争,以“万物生育,草木昆蛟伤伐甚多,非仁圣本意”。帝诏外详议。中书令崔缇、侍中岑羲曰:“公敢是耶?”凑曰:“食厚禄,死不敢顾,况圣世必无死乎?”朝廷为减费万计。出为陕、汝、岐三州刺史。开元初,欲建碑靖陵,凑以古园陵不立碑,又方旱不可兴工,谏而止。迁将作大匠。诏复孝敬皇帝庙号义宗,凑谏曰:“传云:‘必也正名。’礼:祖有功,宗有德,其庙百世不毁。历代称宗者,皆方制海内,德泽可尊,列于昭穆,是谓不毁。孝敬皇帝未尝南面,且别立寝庙,无称宗之义。”遂罢。迁右卫大将军,玄宗谓曰:“故事,诸卫大将军与尚书更为之,近时职轻,故用卿以重此官,其毋辞!”寻徙河南尹,封彭城郡公。会洛阳主簿王钧以赇抵死,诏曰:“两台御史、河南尹纵吏侵渔,《春秋》重责帅,其出凑曹州刺史,侍御史张洽通州司马。”久之,迁太原尹,兼北都军器监,边备修举,诏赐时服劳勉之。及病,遣上医临治。卒,年六十五。
    (节选自《新唐书•韦凑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州人孟神爽罢/仁寿令豪纵/数犯法/交通贵戚/吏莫敢绳凑/按治/杖杀之/远近称伏
    B.州人孟神爽罢/仁寿令豪纵/数犯法交通/贵戚吏莫敢绳/凑按治/杖杀之/远近称伏
    C.州人孟神爽罢仁寿令/豪纵/数犯法/交通贵戚/吏莫敢绳/凑按治/杖杀之/远近称伏
    D.州人孟神爽罢仁寿令/豪纵/数犯法交通/贵戚吏莫敢/绳凑按治/杖杀之/远近称伏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解褐”指脱去平民穿着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比喻开始进入仕途。
    B.“南面”指担任大臣,因为古代坐北朝南为尊位,大臣朝见天子时面朝南而立。
    C.“故事”有多种含义,也指一种文学体裁,文中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
    D.《春秋》是儒家的经典,叙事简要,深寓褒贬,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韦凑富有胆识,深受长官好评。任扬州法曹时,孟神爽触犯法令,勾结权要,韦凑果断处置,依法杖杀;入为相王属吏,上司遗憾与他相见太晚。
    B.韦凑参议朝政,敢于据理力争。景云初年,朝廷议建金仙观,他认为农事季节,建观必使农民抛弃耕作;皇上不听从,他又会同其他官员一同谏诤。
    C.韦凑学识渊博,善于以古证今。开元初年,朝廷议在靖陵建碑,他上奏说明古代园陵不立碑;议论孝敬皇帝庙号时,他又引经据典说不可称“宗”。
    D.韦凑因受株连,遭到皇上责罚。部属罗阳主簿犯事,皇上认为韦凑放纵属吏侵吞牟利,理应负责,于是将韦凑降职为曹州刺史。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食厚禄,死不敢顾,况圣世必无死乎?,
    ②近时职轻,故用卿以重此官,其毋辞!

    组卷:5引用:7难度:0.7

七、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11.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诸子争鸣,造纸印刷、筑长城开运河,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创造精神。
    材料
    奋斗 团结 梦想
    建强国谋复兴 御外侮卫家国 脱贫困奔小康
    垦田拓海 开天辟地 守望相助 抗灾治水 逐日奔月 同舟共济

    组卷:17引用:33难度:0.6

八、写作(60分)

  •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李华和李夏是一对孪生兄弟,在一个班读书,高二暑假,都去参加为期10天的社会实践活动。
          哥哥李华很喜欢调咖啡,就去了一家咖啡馆。老板潇洒亲和,7家连锁,都做得风生水起。他又佩服又开心,可第三天偶然得知老板只是初中学历,一下就觉得老板啥都不是,想“跳槽”了。
          弟弟李夏对共享单车很感兴趣,就去风景宜人的湖边大道协助管理共享单车。可三天下来,越来越觉得只是不停地搬单车,单调乏味耗体力以至于“心力交瘁”,就不想去了。
          两兄弟都把自己的这些经历和体验发在班级微信群里。请你写一篇“回复”,劝说兄弟俩或其中一位完成自己的活动。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组卷:70引用:2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