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效实中学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28分)(一)现代文阅读I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作为当年轰动全国的摄影作品《俺爹俺娘》的创作者,焦波有很多标签,记者、摄影师、导演,而他更认可“农夫导演”这个称号,并深以为荣:“农民在土地里种植庄稼,我们在土地里种植故事。老百姓的粮食丰收了,我们的片子也收获了。”
摄影界曾经有“焦波一辈子吃‘爹娘’这碗饭”的非议。除了《俺爹俺娘》,焦波近些年做了什么?或许并没有人能完全说得清。记者和他深入交流后得知,近几年的焦波“想尽量多拍几个不同地方,看看不同民族、不同生活方式、不同条件下的村子摆脱困境的过程”。乡村一日千里地发生变化,焦波将相机换成摄像机,为中国乡村的历史发展进程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影像档案。
一 杜深忠是焦波的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的主人公之一。数十年里,他一直执着于自己的梦:关于文学、琵琶、一种存在美和思考的生活。村庄里的人奚落他痴人说梦,不务正业。他也曾尝试出走,去北京“不知天高地厚地搞文学创作”,辗转于山东各地干苦力讨生活,却一次次溃败而归。“你说他是一个普通农民吗?不是。”焦波说,“这就是我想表现的农民的形象。不是整天面朝黄土背朝天,他有文化追求,有理想追求。这就是农民发展的方向”。
“一个悬崖上的村民组叫泉里,为见证修路的过程,我们沿着尺把宽的小路走一两个小时才能到达,我们去了28次,我摔倒了12次,终于见证了公路修到了这个村。”2016年为拍摄《出山记》,焦波率团队住进了遵义市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石朝乡的大漆村。《出山记》展现了申学王一家在经过争吵、犹豫、担忧、焦虑之后搬到县城的兴奋和憧憬。该纪录片折射了中国农村社会变革的历史,尽管艰难,但农民毕竟受益并看到了更有希望的未来。
出山不易,进城更难。2018年,焦波团队来到遵义市新蒲新区的安置点拍摄《进城记》。挑人物时,焦波希望有一个年轻人,青春、阳光、上进,有开始新生活的感觉,最终在《出山记》素材里发现了覃猛。“抽签领房,他开心地说:‘如我所愿。’我眼前一亮。这个情节成了《进城记》第一幕。”焦波说。
焦波认为,史书不应该只有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中国的史书理应为农民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从扶贫减困、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在这一过程中,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关系也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在焦波的镜头中,中国农民正经历着从“物质求生”到“精神入城”的意识转变。
二 从记者时代就喜欢跑农村,拍纪录片一直在乡村,不知何时起,焦波有了“农夫导演”的称号。一方面,他的镜头始终对着乡土中国,对着农民的故事;另一方面,也因为他是农民的儿子。他出生于农村一个最普通的农民家庭,在家种了几年地,至今还保留着农民的习性。
他回北京的时候很少,几乎都在乡村,家人都习惯了。他有时候把团队一分为二,同时拍两个村,每一部片子,他都会扎根到当地一年甚至更多时间。拍摄《乡村里的中国》时,焦波把自己租住的房屋挂上168号(村里共167户),和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出山记》《进城记》拍了整整四年。焦波动情地说,“人这一生有多少个四年呢?假设有一天我走了,请把我的骨灰撒到我拍纪录片的地方”。纪录片是拍摄者和被拍摄者共同完成的题目。因为相互信任,最后成就了作品。
毫无疑问,焦波的摄像机还会一直拍下去。他深刻地理解着以自己爹娘为代表的农民,用双脚丈量着中国的土地,寻找一个民族如何走向现代的答案。他认为,当我们读懂了乡村,可能就会更好地读懂中国,读懂我们所身处的这个伟大时代和这片热土上不断去奋斗拼搏的人们。
(摘自2022年3月18日《大众日报》)材料二:
纪录片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有“动态相册”“生活之镜”之称。一部部纪录片通过展示自然、社会、历史的方方面面,满足观众的求知欲,也滋养着人们的精神世界。
无论哪一种纪录片,真实始终是最能打动人心的力量。相较于人们在实际生活中的经历,纪录片带来的感受更加丰富,也更具美学价值。画面细节考究,旁白精炼恰当,精心设置的影音元素,往往能给观众带来身临其境的体验。画精、构巧、词美、意深,优质纪录片将生活真实上升为艺术真实,让人们在获得审美体验的同时得到知识更新和心灵满足。从创作理念上说,不同于影视剧,纪录片的情节不能预先编排,人物角色不能提前设计,生活情境难以预测,有价值的素材稍纵即逝。从这个意义上说,纪录片呈现什么样的情境、选取什么样的素材,传递出创作者的深刻思考,绝不仅仅是真实生活的“搬运工”。同时,创作者又必须保持对被拍摄者的尊重。可以说,纪录片是等待的艺术,也是克制的表达。这正是纪录片的独特魅力所在。
拍摄纪录片的过程,往往并不容易。这种不易,可能是风餐露宿,跋山涉水,用几年努力换取对自然世界几小时的呈现;可能是在拍摄中,用陪伴和沟通打动被拍摄者,使其在摄像机前放下顾虑、打开心扉。一部优秀纪录片,可能意味着大投入、长周期,更离不开创作者的高超水准与艰辛努力。作为一种高强度的精神劳动,纪录片创作需要创作者的情怀和水平,也呼唤观看者的支持和敬意。
纪录片让人们更好地观察世界,理解自己。记录者的镜头收近一些,能感受一草一木的盛衰荣枯;镜头拉远一些,可阐释历史大势的潮落潮起。纪录片带我们穿过时光,跨越山河,也鼓励我们用积极的心态拥抱人生。
(摘自人民日报2022年9月9日《通过纪录片感受多彩世界》)(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焦波的作品《俺爹俺娘》《乡村里的中国》《出山记》《进城记》都反映了焦波“中国的史书理应为农民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的创造理念。
B.《乡村里的中国》主人公之一杜深忠是为古老的乡村输入新鲜血液的新农民的一员。
C.《出山记》里的申学王一家是急切地逃离乡村与土地斩断关系的代表。
D.《进城记》里的覃猛反映了中国农民正经历着从“物质求生”到“精神入城”的意识转变。
(2)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提出的“纪录片将生活真实上升为艺术真实”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纪录片《本草中国》借助中医这一广受瞩目的优秀内容,成功地将其中蕴含的生活智慧、思想观念和人文精神传播到海外。
B.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注重用声音营造现场感,电锯的声音、修复木器的声音与影像结合,将文物修复的现场环境、文物修复师的工作状态和情绪传达给观众。
C.纪录片《八月桂花遍地开》将百年前的历史痕迹重新搬进荧屏,让我们尝试理解一百年前那群年轻人的故事和情怀。
D.纪录片《我们的男孩》围绕一场跨国医疗救助事件展开寻访,从一段六十年的感恩回馈中,娓娓道出中俄两国跨越时空的友谊。
(3)人物通讯往往运用小标题来多角度分层组织材料,请为材料一通讯稿的一、二两个部分加上小标题。
一:
二:
(4)请结合材料二的内容分析焦波的纪录片取得成功的原因。组卷:4引用:3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14分)
-
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雕花烟斗
冯骥才
他被这一大盆金光灿灿的凤尾菊迷住了。
这菊花从一人多高的花架上喷涌而出,闪着一片辉煌夺目的亮点点儿,活像一扇艳丽动人的凤尾,又似一道瀑布——静止、无声、散着浓香的瀑布。
不知不觉间,他掏出一个挺大的核桃木雕花烟斗,插在嘴角,突然意识到花房里不准吸烟,他慌忙四下窥探,忽见身旁几片肥大浓绿的美人蕉叶子中间,有一张黑黑的老汉的脸直对着他,一双灰色的小眼睛牢牢盯着他嘴上的烟斗。他刚要承认过错,那老汉却和气地说:“没关系,到这边来抽吧!”
这里便是花房的一角,这老汉是花农老范。老范坐在他对面,“唐先生,您还画画不?”他怔住了,“您怎么知道我姓唐?还知道我画画?”“先前,您带学生到这儿来画过花儿,您画得美,美呀……”老范赞美的语气是由衷的,他不禁泛起一阵酸楚和温暖的感动。像他这样一位红极一时的大画家,好比高高悬挂的闪烁辉煌的大吊灯,如今被一棒打落下来,曾经光彩照人的玻璃片片,被人踩在脚下,甚至无人顾惜。难道在这奇花异卉中间,在这五彩缤纷的花的天地里,隐藏着一个知音吗?
谁能从这老范身上找到聪慧、美和知识的影子呢?老范身子矮墩墩,微微驼背,穿一身皱巴巴的黑裤褂,沾满污痕;面色黧黑,眼睛小,眸子发灰,动作迟缓而不灵便。发现老范仍不时瞅着他嘴上的烟斗,“您来尝尝我的烟丝吧?”唐先生诚恳地说。“不!”老范笑眯眯地说,“俺是瞧您的烟斗很特别……”
他的烟斗是特别。上面雕着一只肥胖的猫头鹰,栖息在一段短短的秃枝上,“这烟斗是我自己刻的。”他说。他想起了靠边站之后,整天无所事事,想起了某天灵机一动用木刻刀雕刻烟斗的感觉,想起了把每只烟斗都当作创作的倾尽心血的狂热,想起了家里摆满一个玻璃书柜的绝妙艺术品——雕好的烟斗。“美,美呀!”对面灰色的小眼睛流露出真切的钦慕之情。“您要是喜欢这烟斗,就送给您吧!”“不,不,俺要不得!”老范固执地一个劲儿摇脑袋。
从此以后,唐先生常来花房坐坐,在饱尝冷淡、受尽歧视的他看来,这一片单纯、温厚、自然而然的人情十分珍贵。
秋风一吹,又是赏菊的好时节。可唐先生却没有到小花房去。半年前,他被落实了政策,名画家的桂冠重新戴在头上。求画的、求烟斗的,让他忙得不亦乐乎。一天,家中高朋满座。外边又有人敲门。打开门,不觉双目一亮,面前一大盆光彩照人的凤尾菊,花后是半年多未见的老范。“哟,老范,是您呀!”矮墩墩的老范笑眯眯地站在他面前,额上沁出亮闪闪的汗珠,只频频点头。唐先生请老范坐下后,就顾不上再和他搭腔。老范一声不响地蹲坐在屋角,露出满足的神情。后来他发现了身边陈列烟斗的玻璃柜。一下子见到这么多雕着花、千奇百怪的烟斗,他看呆了,不禁发出一声声很特别的赞叹:“美,美,美呀……”没人搭理老范,唐先生感到自己认识这么一位无知的傻里傻气的怪老头很难为情。
在又收到老范送的两次花后,唐先生从陈列柜下边一层属于一般水平的烟斗中,选择一只雕工比较简单、刻着五朵牡丹花的,送给老范。“您……”老范喜得声音都震颤了,眼睛像一对灰色的小灯泡忽然亮了起来,双手郑重地接过烟斗,激动地吭吭巴巴,“谢谢您,唐先生,真谢谢您……”
又一阵秋风吹起,唐先生倚坐在皮椅上,疲惫不堪。他的一幅画被莫名其妙地定为黑画,他再一次落魄,无人理睬了。这时,他听见有人轻轻叩门。打开门,一盆特大的金光灿烂的凤尾菊正堵在门口。“老范,快请进,请进!”来人把花放在地上,喘着气,“俺是老范的儿子。俺爹今年夏天得了肺炎,走了。他吩咐俺说,他要是不在了,无论如何也要把花给您送来。”“唐先生,您知道俺爹多喜欢您送给他的烟斗吗?临终时,他叫俺把那只烟斗插在他嘴角上。”
“什么?”唐先生惊愕地问,他好像没听清这句话。他感到心上像压了一块沉重的石板,他后悔,没有把雕刻得最精美的一支拿出来,送给老范……
(本文获1979年全国第二届优秀短篇小说奖)(1)以下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的赏析和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而注重以散文化、抒情化写法写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得十分充分,也十分感人,小说的诗化特征鲜明。
B.小说对社会环境的交待是点到为止的,却为人物命运的浮沉、人情的冷暖、人性的美丑指明了社会原因,增强了小说的厚重感。
C.小说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如唐先生和老范对待友情的对比,唐先生自己前后对老范态度的对比等等,通过对比凸显人物形象,深化主题,体现作者鲜明的立场。
D.小说以第三人称视角写作,便于客观自由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表现人物复杂的思想性格和和多样的形象特征。
(2)根据小说特定的情境,分析加点处的语言描写所表现出的说话人的心理。
“哟,老范,是您呀!”说话人的心理:
(3)唐先生希望能觅得一位知音,老范堪当唐先生的知音吗?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
(4)这篇小说善于借助一些物件连缀人事,从而勾连情节、丰富人物形象和凸显主题。试从“雕花烟斗”和“凤尾菊”中任选一例,对此加以阐释。组卷:3引用:3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1小题,4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今晚台儿沟发生了什么事?对了,火车拉走了香雪,为什么现在她像闹着玩儿似的去回忆呢?四十个鸡蛋没有了,娘会怎么说呢①?爹不是盼望每天都有人家娶媳妇、聘闺女吗?那时他才有干不完的活儿,他才能光着红铜似的脊梁,不分昼夜地打出那些躺柜、碗橱、板箱,挣回香雪的学费。想到这儿,香雪站住了,月光好像也黯淡下来,脚下的枕木变成一片模糊。回去怎么说?她环视群山,群山沉默着;她又朝着近处的杨树林张望,杨树林窸窸窣窣地响着,并不真心告诉她应该怎么做。是哪儿来的流水声②?她寻找着,发现离铁轨几米远的地方,有一道浅浅的小溪。她走下铁轨,在小溪旁边蹲了下来。她想起小时候有一回和凤娇在河边洗衣裳,碰见一个换芝麻糖的老头。凤娇劝香雪拿一件旧汗褂换几块糖吃,还教她对娘说,那件衣裳不小心叫河水给冲走了。香雪很想吃芝麻糖,可她到底没换。她还记得,那老头真心实意等了她半天呢。为什么她会想起这件小事③?也许现在应该骗娘吧, 。她要告诉娘,这是一个宝盒子,谁用上它,就能一切顺心如意,就能上大学、坐上火车到处跑,就能要什么有什么,就再也不会被人盘问她们每天吃几顿饭了④?娘会相信的,因为香雪从来不骗人。
(1)文中四处划横线的问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在文段中划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使语言连贯,内容贴切。组卷:3引用:4难度:0.7
四、写作(3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2021年中秋,王菲在大湾区中秋电影音乐晚会上首唱《湾》,引起广泛反响。歌词“我抱星月,在这天祥地和,梦借渔火,哼首歌。月光光,照地堂,岸起暖心窝。你挽星月,圆满万家灯火”描绘了“天祥地和”“梦借渔火”的安宁闲适,“圆满万家灯火”的幸福美满。
2022年中秋,万茜、崔开潮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秋晚会上演唱《声声慢》,触动众人心怀。歌词“青砖伴瓦漆,白马踏新泥”“屋檐洒雨滴,炊烟袅袅起”“白布展石矶,河童撑杆摆长舟渡古稀”中的意象简约、宁静、经典,充满生活的韵味与节奏。
有人说,这就是烟火气。“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烟火气是情感的温暖链接,是生活的美好体验,有烟火气的生活才是有意义的生活。
你怎么看待“烟火气”?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书写清晰可辨,不少于800字。组卷:5引用:2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