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陕西省铜川市高考语文二模试卷
发布:2024/12/27 2:0:2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年来,短视频的流行成为互联网发展的趋势之一,也成为互联网文化产业新的重要增长点。国家广电总局不久前发布的统计公报显示,2020年,我国网民日均刷视频约100分钟,互联网视频年度付费用户达6.9亿。
一方面,网络视频特别是短视频的兴起,以生动形象的片断性呈现、多元化题材,满足了网民多样化需求;另一方面,短视频也具有社交功能,能够通过拍摄、观看、点赞和评论等行为,让用户之间形成互动。正因如此,随着5G技术的普及和网速进一步提升,短视频成为互联网用户日益依赖的内容产品,也成为很多青少年重要的娱乐方式。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去年10月的一份报告显示,我国短视频的人均单日使用时长已经超过了即时通信。与此同时,一项针对1974名受访家长的调查也显示,92.1%的受访家长认为青少年沉迷短视频的现象普遍。如何更好激发短视频的正向社会价值,防止短视频沉迷,值得全社会共同探讨和努力。
需要看到,短视频沉迷有其内在原因。短视频的内容和类型都很丰富,既有生活的记录和抓取,也有类似原创短剧的展示,还有各种知识的普及,满足了很多人的好奇心。同时,视频的长度又非常符合注意力法则,往往具有顺畅的用户体验,手指一划就能切换内容。此外,短视频平台还能根据算法,按用户偏好推送相应的内容。对那些缺少时间管理观念和自我约束意识的用户尤其是青少年来说,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比如,造成了大量的时间浪费,工作、学习乃至休息时间被占用;专注力受到干扰,很难持续关注较长连续性的事情;观看大量无意义的内容造成生活本身的空洞化;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现实感欠缺,等等。
针对短视频沉迷产生的负面影响,近年来社会各界进行了多方努力。国家版权局负责人不久前表示,今年将推动短视频平台以及自媒体、公众账号运营企业全面履行主体责任。当前,一些短视频平台已经推出了青少年模式,对短视频的观看行为进行相对可行的管理,从而更多履行自身的社会责任,努力消除沉迷造成的负面影响。监管部门也需要进行更加有效的管理,让防止短视频沉迷有规可依,让平台和创作者、发布者有所遵循,从而让短视频产业发展更加规范有序。此外,短视频的内容制作者也需要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对自身的创作负起应有责任,努力避免出现低俗无价值的短视频。
防止短视频沉迷,成年人需要以身作则。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承担起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学校、家庭和整体社会环境需要相互配合,帮助青少年树立健康积极的娱乐观和闲暇观,用更多更好的社会活动让年轻人走出短视频沉迷。同时,要鼓励青少年养成更强的自主和自觉意识,形成正常多样的爱好和积极合理的交往,涵养更加健康积极的生活观、对于学习和工作的专注力,更加自信地拥抱正向、有更高文化含量的数字化时代。
(摘编自2021年6月4日《人民日报》张颐武《激发短视频的正向社会价值》)(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借助互联网技术平台,短视频能满足网民多样化需求,具有一定社交功能,因而迅速兴起和流行开来。
B.短视频内容丰富、类型多样,可按用户偏好推送,具有顺畅的用户体验,能够满足广大用户的好奇心。
C.短视频不是洪水猛兽,对那些时间管理观念和自我约束意识强的用户来说,是不大会产生负面影响的。
D.短视频沉迷现象有其内在与外在原因,而消除沉迷造成的负面影响需要社会各界相互配合、共同努力。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一、二两段引用各种统计数据,意在证明短视频的流行已经成为互联网文化产业新的重要增长点。
B.文章第二段着重阐述了短视频流行的诸多原因,也表达了作者对青少年普遍沉迷短视频的关切和担忧。
C.文章采用层进式的论说结构,按照“摆现象——析原因——谈危害——提办法”的逻辑顺序,层次井然。
D.文章既谈到短视频流行的意义,也就规范短视频生产与传播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体现作者的辩证思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广为流行的短视频,广大家长是持担忧态度的,因为青少年都会沉迷其中以致影响学习和身心健康。
B.没有5G技术的普及和网速进一步提升,短视频就不会成为互联网用户日益依赖的内容产品和娱乐方式。
C.强化短视频生产、传播、监管、观看各方社会责任,激发短视频正向社会价值,有利于短视频健康发展。
D.青少年如果树立积极的娱乐观和闲暇观,就可培养较强的自觉意识和多样的兴趣爱好,避免短视频沉迷。组卷:6引用:4难度:0.5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5月15日,《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可持续性计划》发布,这个计划解释了为何冬奥会关乎老百姓生活,影响你我的未来。
《可持续性计划》提出了“可持续•向未来”的冬奥愿景,确定了“创造奥运会和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新典范”的总体目标,明确了“环境正影响”“区域新发展”“生活更美好”三个重要领域,提出了12项行动、37项任务和119条措施。
冬奥延庆赛区所在的海陀山海拔两千多米。在赛区施工及运营阶段,始终注重保护物种多样性,建设单位北控京奥建设有限公司成立了生态环保专职部门,通过就地、近地和迁地等方式保护树木。
绿色低碳可持续,是北京冬奥会助馆建设没得商量的铁律。以前,冰上场馆制冰使用的制冷剂大都含有大量氟利昂,会对臭氧层造成损耗。北京冬奥组委和国际奥委会反复沟通,决定在国家速滑馆等四个冰上场馆使用新型二氧化碳制冷剂,其他冰上场馆也使用对环境影响相对小的新型制冷剂。二氧化碳制冷剂首次在奥运会级别的冰上赛事中使用,将是北京冬奥会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做出的一大贡献。
(摘编自2020年5月15日“新华网”)材料二:
绿色奥运的提出是奥林匹克运动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一种思维模式,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作为人类最大的体育盛会--奥运会,对人类发展已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但也不可否认给环境带来了不良的后果。国际奥委会很早便意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开始寻求解决奥林匹克运动与环境冲突的途径与方法。早在1974年国际奥委会就提出了环保的要求,但因当时的环保意识薄弱而不了了之。1991年国际奥委会修改了奥运宪章,增加了新的条款,将环境保护纳入了宪章之中,同时提出申办奥运会的所有城市从2000年起必须提交一项环保计划,明确奥林匹克运动要全力推进全球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事业,要求申报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城市必须首先检查自己在严格环境标准下举办奥运会的能力。绿色奥运成为处理奥运会与自然关系问题的最佳选择,环保对申奥活动的影响越来越大,甚至成为申奥是否成功的决定性条件。
(摘编自萨马兰奇《奥林匹克回忆》)材料三:
北京2008年绿色奥运的行动计划共包括30条,其中包括建立绿色社区、绿色商业、绿色旅游、绿色单位、绿色企业、绿色使者等。北京人口密度大,工业用地广,交通拥挤,流动人口多,环境污染严重,尤其是大气和水污染严重,所以我国的绿色奥运需要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不仅要完成环境污染防治工程,还要搞好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全民环境意识,形成人人保护环境的良好社会风尚。
通过实施绿色奥运的行动计划,我国将切实改善城市环境面貌,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普及奥林匹克精神,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努力建设与奥运会相适用的自然环境保护,并将为奥林匹克运动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加强中国乃至全球人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促进全球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强化环保,开展民用工业全民体育环境的宣传教育,提高市民的环保意识。北京2008年绿色奥运将是人与自然和谐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先进环保理念相互融合的结晶是北京对当今国际环保运动和奥林匹克运动的贡献。
(摘编自《科技创新导报•北京绿色奥运的实施》)(1)下列表述不属于“绿色奥运”举措一项是
A.“绿色奥运”是处理奥运会与自然关系问题的最佳选择,它的提出符合时代要求。
B.在北京冬奥会赛区施工及运营阶段,注重保护物种多样性,并通过多种方式保护树木。
C.国家速滑馆等四个冰上场馆使用新型二氧化碳制冷剂,从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D.北京冬奥组委会要参与投标的企业秉承可持续发展理念,产品符合绿色、低碳的要求。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京冬奥会将在三个领域发力,努力创造奥运会和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新典范。
B.环保意识的薄弱是早期奥运会未能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原因。
C.“绿色奥运”理念,不仅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而且改变中国的社会面貌。
D.在筹备2022年冬奥会时,我国积极响应绿色环保理念并落实计划方案。
(3)“北京冬奥会将让百姓生活更美好”,你认为将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一的图表以及生活实际来谈谈。组卷:6引用:3难度:0.6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暮鼓
铁凝 日落之后,天黑以前,她要出去走路。一天的时光里,她尤其喜欢这个段落。日落之后,天黑以前,是黄昏。
她穿上薄绒衣和哈伦裤,换上走路的鞋,出了家门。她有些自嘲地暗想,她要保持整体的青春感。至于下巴的松懈或者鼻梁旁边的几粒雀斑,其实无碍大局。当一个六十岁的女人敢于穿着质地柔软、裤角裹腿、裤裆却突然肥坠以模糊臀部的哈伦裤出行时,谁还会注意她脸上的雀斑呢?
她走上柿子林边的这条小马路时,发现马路对面,一个老者几乎正和她齐头并进。老者拖着一把平头铁锨,铁锨和柏油路面摩擦出刺拉、刺拉的让人起鸡皮疙瘩的噪音。他为什么不把铁锨扛在肩上呢?她心里有点抱怨,由不得偏过脸扫了一眼老者——这老头!她心说。
路灯及时地亮起来,在她斜后方的老头停住脚,从衣兜里摸出一包烟和火柴,仿佛是路灯提醒了他得抽烟。他将铁锨把儿夹在胳肢窝底下,腾出手点着一支烟,狠狠吸了一大口。借着路灯和老头点烟的那一忽儿光亮,她看见老头的齐耳短发是灰白色的中分缝,皱纹深刻的没有表情的脸木刻一般。他咳着喘着向路边半人高的冬青树丛里吐着痰,确切地说,是向那树丛吼着痰,费力地把喉咙深处的痰给吼出来。那吼是疙疙瘩瘩低沉、粗砺的吼,犹如老旧的轮胎隆隆碾轧着碎石。
她闻见一股子花椒油炝锅的白菜汤味儿,网球馆工地正在开饭。她看见一个体型壮实的工人正朝她和老头这边张望,望了一阵,就扑着身子快步朝他们走来。当他和他们相距两三米的时候,她看出这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只听他急切地高喊起来:“妈!妈!”他喊着“妈”说,快点儿!菜汤都凉了!
她下意识地扭头向后看,路上没有别人。他是在喊她吗?他错把她当成了自己的妈?或者她竟然很像这位施工队成员的妈?
这个端着空饭盆的年轻工人,就见他很确定地走到老头跟前,从他手里接过铁锨,又叫了一声“妈”,他催促说快点儿!菜汤都凉了!“老头”低声嘟囔了一句什么,不急不火的,由着儿子接过了铁锨。
她从年轻人浓重的中原口音里,听出焦急和惦记。他的头发落满了白灰和水泥粉末,接近了老头——不,应该是他的妈那齐耳乱发的颜色。
那么,他没有把身穿哈伦裤的她错认成自己的妈,他是在管那老头叫“妈”;那么,她一路以为的老头并不是个老头,而是个老太太,是——妈。
年轻人扛着铁锨在前,引着他的妈往一盏路灯下走,那儿停着一辆为工地送饭的“三马子”,车上有一笸箩馒头和一只一抱粗的不锈钢汤桶,白菜汤味儿就从这桶里漾出。母子二人舀了菜汤,每人又各拿两个大白馒头,躲开路灯和路灯下的“三马子”,找个暗处,先把汤盆放在地上,两人就并排站在路边吃起晚饭。
她佯装在近处溜达,观察着从容、安静地嚼着馒头的这对母子,怎么看也更像是一对父子。路边的年轻人很快就把饭吃完,从地上端起妈那份菜汤递到她手上。妈吃完馒头喝完汤,拍打拍打双手,在裤子两侧蹭蹭,从肥大中山式上衣的肥大口袋里掏出两只壮硕的胡萝卜,递给儿子一只,另一只留给自己,好比是饭后的奖赏。
她看见儿子拿着萝卜,和妈稍做争执,要把自己手中那个大些的塞给妈,换回妈手里那个小一点的。妈伸出举着萝卜的手挡了挡儿子,便抢先咬下一大口,很响地嚼起来。儿子也就咬着手中那大些的萝卜,很响地嚼起来。在路灯照不到的暗处,那两根在他们手中晃动的胡萝卜格外显出小火把似的新鲜光亮,和一股脆生生的精神劲儿,让她想起在她的少年时代,夜晚的交通警察手中那发着荧光的指挥棒。
会所传来一阵鼓声,是某个庆典或者某场欢宴开始了。会所的承包商早年是太行山区农民鼓队的鼓手,村里的喜事,镇上县上的赛事都少不了那鼓队。如今他将一面一人高的牛皮大鼓引进会所金碧辉煌的大堂,屏风似地竖在一侧,让擂鼓成为一些仪式的开场白,让仪式中身份最高的人手持鼓槌击鼓,如同证券交易所开市的鸣锣。
她对会所的鼓声并不陌生,她和家人都在会所举办或者参加过这种仪式。虽然,和旷野的鼓声相比,圈进会所的鼓声有点喑哑,有点憋闷,好比被黑布蒙住了嘴脸的人的呐喊。但鼓声响起,还是能引人驻足的。她望望那路边的母子,他们仍然站在黑暗中专注地嚼着胡萝卜,对这近切的鼓声充耳不闻。
她迎着鼓声往回家的路上走,尽可能不把自己的心绪形容成无聊的踏实。也许鼓声早已停止,她听见的是自己的心跳。世间的声响里,只有鼓声才能让她感觉到自己的心在跳。
(2015年荣获首届《作家》“金短篇”小说奖,有改动)(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的“她”是一位城市的暮年女性,对自己保持整体的青春感颇为自信。“她”因“观察”打工母子而得到生命的启迪。
B.在“她”的眼里,那一对站在路边嚼着馒头的母子更像是一对父子,仅仅是因为老年母亲的外貌和行为方式实在像一位父亲。
C.小说环境描写关联全篇,如开头“日落之后,天黑以前”的描写,渲染了城市的“黄昏”氛围,烘托了人物暮年感伤的心理。
D.小说中的“暮鼓”富有艺术魅力,是串联故事的线索,使文章情节紧凑,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且在结束部分以此点明主旨。
(2)从“她”眼中的“老头”到年轻人喊“妈”这一情节设计十分巧妙。请结合全篇,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3)小说题目“暮鼓”有怎样的含义?请结合全篇简要分析。组卷:11引用:3难度:0.2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1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了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宏伟蓝图,确立了今后5年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指南。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
(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要求: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请分条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并使之形成一组整句。组卷:4引用:1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孔子在《论语•雍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主张以学为乐,好学不倦的学习态度。陶行知也强调: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体,所以“学”与“乐”是不可分离的。
材料二:《增广贤文》有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告诉我们学习要以“苦”为舟。清代名人阮元也说: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这样看来,学习是免不了要吃苦的。
以上材料涉及学习的“苦”与“乐”,你读后有什么想法和认识?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3引用:2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