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4课 修辞立其诚 怜悯是人的天性》2021年同步练习卷(5)
发布:2024/4/20 14:35:0
一、基础夯实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外来音乐需要民族化才能得到国人的青睐。( )音乐不像文字那样具体,( )每个民族的音乐语言都有自己的独特风格。为什么有的外来音乐和老百姓格格不入?①_______.正如外来乐器本身是工具,与某一民族地区的音乐语言结合后,久而久之,就会成为这一民族热爱的乐器。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为什么能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因为它虽然是外来的形式,但却是民族的内容。其实,创作这部音乐作品的最初( )来自农民。当年去乡下演出,农民们说,我们用小提琴拉的贝多芬、巴赫虽然好听,但是他们是( ),他们喜欢的是越剧和沪剧。最终,小提琴协奏曲《梁祝》( ),国人传颂。
外国近代音乐有不容忽视的先进技巧,我们不应无视甚至排斥;我们更要牢记,中国音乐是有自己的传统与风格的。发展民族音乐,必须要以中华民族文化背景为基础,②_______,将外来形式民族化。作为年轻一代的音乐人,必须好好学习我们民族民间的传统音乐语言。因为,每个民族都有自己表达感情的音乐语言,创作者如果认真学习我们祖先留下的音乐语言,老百姓就能从作品中产生共鸣,甚至喜欢上音乐作品。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因为……所以 动机 青蛙跳水——不懂 横空出世 B.尽管……但 动因 青蛙跳水——不懂 横空出世 C.因为……所以 动因 蚂蚁跳塘——不知深浅 脱颖而出 D.尽管……但 动机 蚂蚁跳塘——不知深浅 脱颖而出
(3)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组卷:25引用:11难度:0.5
二、巩固提升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
记者:祝教授您好!在您看来,______
祝晓宏:语言景观是由语言形成的、具有语言学意义的实物性景观。Landry最先提出并使用这一概念,并将其界定为:“出现在公共路牌、广告牌、街名、地名、商铺招牌以及政府楼宇的公共标牌之上的语言共同构成某个属地、地区或城市群的语言景观。”随着时代的发展,语言景观有了更新的语言介质,也包括涂鸦、电子广告牌、移动广告牌、网络视频广告等。
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语言生态、语言政策和语言实践的关系往往是很复杂的。我们可以借语言标牌中目标语言的各种信息来描写公共场所的语言使用情况,从而揭示这种关系。同时,语言景观打破了语言的口语和书面语二维对立关系,提醒人们注意语言的多维存在形式。语言景观研究唤醒了我们对视觉化语言符号资源的重视,拓宽了语言研究的范围。
记者:有学者提到,近年来的语言景观研究取得长足进展,既有形式特征描述,也有理论与方法探索。那么,______
祝晓宏:短短几年,语言景观研究迅速崛起,这些研究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和应用倾向,有助于解决社会语言学领域内语言使用和宏观语言政策研究脱节的情况。当然,目前对于拍摄到的语言标牌还没有达成标准化的标注意见,因为缺乏一致的编码框架,资源库搭建的基础工作也只能各自为政,这也限制了大规模比较研究的开展。另外,当前的调查对象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小城市极少,农村地区尚属空白。
记者:对于推动未来语言景观研究,有学者建议借鉴跨学科研究方法。在您看来,未来应如何推进语言景观研究?
祝晓宏:语言景观研究还在升温,可以预见更多学科背景的学者将会关注这一领域。为凸显语言景观的应用品味和交叉属性,研究视角还需要进一步拓展。例如思考语言景观与母语教育、外语学习的关系,语言景观与语言经济的关系,等等。
(摘编自张杰《语言景观研究视角需进一步拓展--访暨南大学祝晓宏教授》)
材料二:
近年来,语言景观已经成为社会语言学研究的热点,彰显出蓬勃的生命力。语言标牌可以为当地居民或来访者提供诸如位置、方向、店铺的经营业务等最基本的信息,并反映某种语言的使用状况及该地区的语言生态。此外,语言标牌上某种语言使用的普遍性、语言呈现的先后顺序、双语或多语的使用等都具有象征意义,反映了公共空间话语建构背后的权势关系、意识形态及其所处的社会文化进程。
语言政策是政府、机构或个人对语言及其社会功能的管理行为。语言景观有时跟语言政策并不一致,这是因为语言景观作为一种语言实践,具有灵活性和能动性,体现出复杂的语言使用现实和社区语言权势博弈。此外,语言景观还能体现某个国家或地区的隐性语言政策。在人文交流比较深入的地区,语言景观能够反映出语言政策的包容性和价值取向,人文交流影响力越大,语言政策和语言景观越有可能呈现出兼容并蓄的特征。
经济因素也会对语言景观的形成产生一定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为了发展经济,往往会考虑将语言作为驱动经济增长的工具。“一带一路”沿线绝大多数国家为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是这些国家最重要的议题。一些国家的私人商铺为招揽来自世界各地的顾客,对其招牌、广告牌上的语言加以设计,使用游客熟悉的一种或多种语言。这些语言的使用也会给当地居民留下新奇的印象,从而引发潜在的消费行为。
同时,各国在文学、艺术、教育、科技、体育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将对各自的语言景观产生影响。定期举办的文化博览会、文化交流论坛、艺术节等活动甚至会长期使用语言标牌,从而对公众的文化认知产生长远影响。此外,各种中外民间文化交流活动层出不穷,加深了中外文化间的理解、欣赏和融合。中外文化的共生共荣、互学互鉴对各自的社会语言生态产生了影响,这种影响会从语言景观中直观地体现出来。
“一带一路”人文交流促进了民心相通及更广泛的互联互通。汉语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公共空间的使用情况反映了中外人文交流的深度和广度。沿线国家语言景观中使用汉语的场所增多,汉语出现频次更高,汉语放置顺序也发生了相应变化,这彰显了随着“一带一路”建设,中国文化在当地影响力的提升。语言景观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载体。沿线各国的语言景观共同构成“一带一路”语言景观的全貌,也成为各国人文交流、民心相通的纽带和重要标志。
(摘编自王辉《民心相通、人文交流与语言景观》)材料三:
(一)研究对象:人民路百货大楼周围、山河路中段、复兴路万达广场附近。这几条街道比较繁华,集中了我市比较有名的一些商铺和公司,涉及的行业也较为全面,包括饮食、服饰、娱乐、教育等诸多行业。
(二)研究方法:采取拍照法获取资料,对自下而上的语言景观进行拍照,共搜集到308张照片。其中,官方标牌98张,私人标牌210张,包括路牌、传单、菜单、海报、广告、通知等。
(三)研究结论:从用字情况来看,语符类型多样化且纯汉字语符数量最多;音节个数符合认知规律;简体字的使用占主导地位。从命名要素来看,商铺命名要素的格式呈现多样化趋势。从审美功能方面来看,大部分的店铺名称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良好的广告宣传效果。但是,本地区自下而上的语言景观也存在一些不规范现象,主要表现为拼写错误、选字庸俗、繁体字使用不当。
(摘编自某市《语言景观调查研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语言景观是指公共领域中可见的用以展示语言文字的各类标牌,如路牌等。
B.语言景观研究拓展了传统语言学的研究领域,使其具有显著的跨学科特征。
C.语言景观的功能具有多重性,既有隐性的信息功能,又有显性的象征功能。
D.语言景观承载着文化信息,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体现出文化交流的功能。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语言景观选择使用何种语言,主要受语言政策、经济发展、人文交流等因素的影响。
B.语言景观是具有灵活性和能动性的语言实践,并非完全受语言政策的管理和约束。
C.经济因素会影响语言景观的形成,语言景观也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D.“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和中国文化的影响力也可通过沿线国家的语言景观体现出来。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马来西亚政府规定,公共场所标牌上必须使用马来语,若需写有英语、华语,必须将马来语列在第一排。
B.俄罗斯远东联邦大学举办“我眼中的中国”摄影展,设有“山水风景”“文化遗产”“中国艺术”等主题。
C.埃及政府并没有规定英语在公共空间的使用,但开罗的街道路牌上一般都使用阿拉伯语和英语两种语言。
D.每逢春节,迪拜哈利法塔会有大型灯光秀,呈现“恭贺新禧”等新年祝福语,以及龙、长城等中国文化元素。
(4)根据材料一中受访者的回答,推断采访者提出的问题,填在相应横线处。
(5)如果学校组织一场家乡语言景观研究活动,请依据材料简要分析开展这一活动需要注意哪些问题。组卷:2引用:1难度:0.6
二、巩固提升
-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我生长在乡村,冬天是麻雀( )屋前檐下的季节,草垛上,电线杆上都有它们的身影和歌声,寒冷的冬日,往往因小麻雀此起彼伏的歌唱而热闹、丰富,小麻雀的歌声里,温馨 ( )整个村庄。暖暖的阳光下,孩子们总想用各种方式去逮它们,米粒、谷子、芝麻等诱饵,无所不用。但很少能抓住它们,它们太胆小、太敏感,任何轻微的响动都足以吓跑它们。偶尔,稻场上却会有一只翅膀尚未长硬的幼雀蹒跚地前行,我们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捕捉住它。但大人却觉得幼雀可怜,要求放掉。逃了生的幼雀,往往能一下振翅高飞,追随鸟群远去。而我的心① 。
在我的童年时代还未结束的时候,② ,远离了小鸟歌唱,寄居城市的高楼。时间一长,我渐渐淡忘了童年的乐趣。我已习惯了在汽车的尾气和喧嚣中生活,看惯了灰色天空下蒙满尘埃的树木与花草,听惯了充满伤感和 ( )的流行音乐。像一棵被移植的树在不适合的土地上生长,在城市生活不听音乐,那种远离土地的空虚无以 ( )我在音乐中流连,在书本中徜徉,企求寻找童年时代的温馨。但现在,那熟稔又陌生的鸟鸣这样不期而至地闯进我的生活,我怎能不感慨良多呢?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云集 弥散 孤独 排遣 B.聚居 弥漫 孤寂 排除 C.云集 弥漫 孤寂 排遣 D.聚居 弥散 孤独 排除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我自然而然的生发许多感慨。”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组卷:7引用:6难度:0.5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深化抗疫文艺书写,应向中国美学精神敬礼,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直面灾难、顽强抗争的人文情怀;向抗疫现实靠拢,把握党中央坚决打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决策部署,了解可歌可泣的抗疫事迹;向灾难书写的纵深掘进,努力探寻抗疫文艺独特的内在美学意味和特定表达形式,在艺术追求中凸显当代中国抗疫文艺的风格特征和艺术气派。抗疫文艺,应从“国本、人本、事本、文本”四个方面提升认知把握能力和艺术表现水平。国本,即一国之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在观察感悟和艺术反映防控阻击新冠肺炎疫情现实时,应自觉摒弃轻信谣言、恶意抹黑等歪风邪气,书写和记录这场同仇敌忾的疫情防控阻击的人民战争,为国家抗疫奉献艺术力量。
人本,即以人为本。艺术触角与生命关怀、人性美善融合,描写人们的生存状态和思想情绪,表达对逝者及其家庭的情感抚慰和精神激励,是文艺搭建安抚疏通渠道和体现人道情怀的特殊价值所在。抗疫文艺创作应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关心群众疾苦,知民情、解民忧、纾民怨、暖民心。
事本,即以客观事实为本。艺术的深度书写需要广泛采集信息,不可捕风捉影、罔顾事实。没有现场感,就难有艺术真实的感染力和穿透力,不能以偏概全、一叶障目。离开或曲解甚至为了所谓艺术虚构而挑战真实底线,这不是“抗疫文艺”的内涵规定性和美学基本要求,是难以做到“酌奇而不失其真,玩华而不坠其实”的。
文本,即以文艺作品为本。抗疫题材需要艺术家对灾难本身展开综合性系统性观察,对人类抗击灾难的信心和意志予以思考,对人类在与灾难的抗争中所体现出的自救互救、防控阻击的伟力和精神进行表现,把笔触深入到民众生活状态之中,深入到人性的各种表现情势之中,深入到家国关系与民族命运之中。只有这样,才会创作出能够触及人的灵魂、引起人们思想共鸣的、为人民群众所喜爱的优秀作品。
(摘编自李明泉《提高抗疫文艺书写水平须从四方面着手》)材料二:
新冠疫情期间,相关文艺作品山积波委,质量却参差不齐。个人认为,优秀的抗疫文艺作品,要能匡正人心、凝聚人心。疫情是对中国卫生防疫能力的一次大考,更是对人性的大考。
所谓的抗疫文艺,要对以下三个重要问题进行思考与回答:以何抗疫?抗什么疫?怎么抗疫?文艺作品以何抗疫?表现疫情中的人性光亮。探索人性的幽微与宏阔,一直是文艺作品思考的核心命题。关注疫情中逆行者的人性光亮,正是文艺作品得以抗疫的核心特征所在。文艺作品对人性的书写可概括为本然、实然、超然三种状态。本然状态,就是人心如童心般纯净朴素的状态;实然状态,就是人心在现实苦难中扭曲挣扎的状态;超然状态,就是人心经历磨砺后超越自我的状态。从某种意义上说,沈从文的《边城》写出了人性的本然状态,鲁迅的《伤近》写出了人性的实然状态,托尔斯泰的《复活》写出了人性的超然状态。文艺作品表现人性的本然、实然、超然状态,是创作者基于个体生活经验的自由选择。但当前的抗疫文艺,更需要表现人性的超然,写出人在面对疾病灾难超越自我时,焕发的人性光亮。
文艺作品抗什么疫?抗击疫情中的人性病态。文艺作品不是医治病毒的灵丹,却是医治人心的良药。在医治疫情中的人性病态时,文艺作品理应有所贡献。抗战时期,张天翼的短篇小说《华威先生》,就是文艺作品针砭人性病态的名作。卢梭曾说:“人之所以走入迷途,并不是由于他的无知,而是由于他自以为知。”文艺创作需要以诗歌、杂文、漫画、小品、短视频等小快灵的艺术形式及时作出反应,揭露人性在道德无法照亮之灰色地带的隐匿病态,优秀的文艺作品力求针砭时弊、匡正人心、警示世人。
文艺作品怎么抗疫?凝聚疫情中的人心之力。文艺抗疫之道在于,以作品凝聚人心共克危难。人类历史上,评价文艺的标准不胜枚举。文艺作品倘能直接作用于人心,往往就可以穿越不同时代的不同标准,充分发挥自己的功能。具体到抗疫文艺作品,其凝聚人心之力,主要包括鼓舞人心、抚慰人心和反思人心。简言之,优秀的抗疫文艺作品,要能表现人性光亮、抗击人性病态、凝聚人心之力。
(摘编自杨建军《抗疫文艺如何有效发挥作用》)材料三:
抗疫文艺显而易见的特点是以线上传播为主,形式多样,呈现出“短平快”的特点。从作品来看,形式多样,大多短小精干,易于传播,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同时,主题也很突出。疫情是突发性事件,在短时期内进行主题创作,体现了文艺工作者对于疫情和国情的关注和关心,也表现出他们创作的责任感。
但抗疫文艺也存在着短板与不足,需要我们思考和提升。当下的抗疫文艺创作大同小异,缺乏创新,更缺少精品。抗疫文艺作品基本以讴歌、宣传与劝导为主题,内容单薄单一,绝大多数抗疫歌曲未能传唱开来,不少抗疫诗歌从语言到内容均显雷同。大部分抗疫作品传播辐射范围有限,影响力需要提升。相当多抗疫文艺作品阅读量不高,除与作品质量有关外,还与对互联网条件下文艺创作和传播规律的运用不够娴熟有关。
以上更多的是操作层面的问题,是“术”的问题,经过思索和打磨,可以得到修正和提升。而更为突出是,通过审视此次抗疫文艺创作,反映出文艺工作者在突发疫情和主题文艺创作核心价值的关系问题上,存在认识和思考明显不足问题。事实上,主题文艺创作最终的核心价值是建构一个民族的精神史诗,有着其自身的学理体系和创作规律,无视这个体系和规律,作品往往适得其反。反观疫情期间,全国上下团结一致抗击疫情,彰显了制度优势和人性光辉,也反映出一些观念和管理的短板,这些都可以通过文艺创作去反思、呈现、表达,优秀的作品会给人以灵魂深处的触动和警示。抗疫文艺创作在内容、形式及艺术水准上存在着种种不足,与抗疫现实所呈现的“真实”相比,多数作品没有为人们展现出更典型、更概括的“艺术的真实”即由艺术创作而表现出来的更高级、更感人的真实,艺术创作的价值处于“贫血”状态。
(摘编自王宏伟《“抗疫文艺”之浅见》)(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提升抗疫文艺的认知把握能力和艺术表现水平,就要传承中国美学精神,在“酌奇”与“玩华”上下功夫。
B.艺术家只要综合观察灾难,并将笔触深入民众生活,就一定能创作出触及人的灵魂、引人共鸣的优秀作品。
C.抗疫文艺以线上传播为主,具有“短平快”的特点,这也决定了其内容单薄单一,存在着很多短板与不足。
D.优秀的抗疫文艺作品要针砭时弊、匡正人心、凝聚人心,能表现人性光亮、抗击人性病态、凝聚人心之力。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抗疫文艺要以人为本,要将艺术触角与生命关怀、人性美善融合,搭建安抚疏通渠道和体现人道情怀的特殊价值。
B.抗疫文艺要以客观事实为本,广泛采集信息,真实反映这次新冠疫情阻击战,不能为了所谓的艺术虚构而挑战真实这一底线。
C.当前的抗疫文艺要实现抗疫的目标,表现疫情中的人性光亮,就要专注于超然状态,坚决摒弃本然与实然状态。
D.抗疫文艺要针砭疫情中的人性病态,揭露人性在道德无法照亮的灰色地带的隐匿病态,匡正人心、警示世人。
(3)下列说法中,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中国政府迅速展开行动,为全球防控疫情争取了宝贵的“时间窗口”,得到国际舆论普遍称赞。
B.作家熊育群的《钟南山:苍生在上》用人民的视角和家国情怀,写出了钟南山的精神、人性的温暖与他所代表的中国力量,凝聚了人心。
C.疫苗研发成功将是抗击疫情的重要进展,中国宣布将新冠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是对国际社会实实在在的贡献。
D.抗疫的正确态度是实事求是,不渲染,不低估,积极正视,根据事态进展精准施策,尽快查明真相,控制疫情扩散。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请结合材料三,谈谈你对抗疫文艺创作的意见与建议。组卷:20引用:4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