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2022学年江苏省盐城市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10/29 11:0:2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红楼梦》这部伟大的作品,颠覆了中国传统大团圆的结尾形式,而以人物悲剧性的命运作结,从而使全书都笼罩着厚重的悲剧气息。也正因此,《红楼梦》被王国维视为“悲剧中之悲剧”。
          我国著名文艺理论家朱光潜认为:“戏剧在中国几乎就是喜剧的代名词,其中没有一部可以真正算得上悲剧。“《红楼梦》出现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就被颠覆了。《红楼梦》对中国传统意识的最大突破就在于它一反大团圆结局,将人生无所不在的悲剧现象上升到哲学高度来认识。
          贾宝玉和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是《红楼梦》悲剧的主线。宝玉深爱黛玉,却不能与之生死相守。黛玉的飘然而逝,令宝玉心如死灰。可以说,黛玉的死对宝玉来说不仅是爱的破灭,而且也是人生价值的彻底毁灭。宝钗虽然与宝玉成亲,相比较之下,也许薛宝钗的命运比林黛玉更富有悲剧性。
    《红楼梦》中的大观园,也正是作者曹雪芹保护美、展示美,更是悲叹美被毁灭的艺术空间。大观园里的悲剧是爱情、青春和生命之美被毁灭的悲剧,众多女性都没能逃脱红颜未衰身先死的悲惨命运,大观园也最终变成“落叶萧萧,寒烟默默”的一片凄凉颓败景象,与此前“千红万艳”的美好景象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更加凸显出悲剧的况味。
          当我们捧读《红楼梦》时,我们不得不为显赫一时的贾府由盛转衰、宝钗黛的爱情婚姻悲剧、众芳飘零的命运悲剧而扼腕叹息,但在更深层次上,曹雪芹还探讨了人生没有出路的人生悲剧。
          贾宝玉是《红楼梦》的悲剧轴心人物,作为一个青少年,他的身上焕发出的是一种新气象、新精神,表现出的是一种崭新的价值观。他对仕途之路非常反感,但无法抛弃对家族、尘世的依赖和眷念,他希望永远生活在一个与女性水乳交融的、无礼法束缚之苦的、无利禄功名之烦的桃花源式的环境里。而当他摒弃了传统的人生价值观、叛逆了封建秩序之后,却无法找到自己的出路。因而内心深处充满着痛苦、焦虑、惆怅,处于极度的苦闷之中,无可奈何之下出家的贾宝玉只是以一种痛苦去消解另一种痛苦,宗教的出世精神与生命意识是有着内在冲突的,他并没有真正的解脱。宝玉的出家只是求得暂时的内心宁静,他的悲剧是精神失落的悲剧。
          贾宝玉命运的痛苦结局明显带有中国传统人生哲学,尤其是老庄哲学、佛道思想的印痕。一方面是中国传统人生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如老庄哲学中有无、真假、生死相生相济、互相转化、互为条件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中国传统人生哲学中带有宿命色彩的解脱思想。这种人生态度虽带有些许消极、悲观意味,但更多体现了中国传统人生哲学中一种对待人生和苦难的超脱的精神境界。
          曹雪芹在经历和观察了花柳繁华、温柔富贵及荣辱无常的历史与现状之后,徒然梦醒,带着无奈和辛酸完成了对悲剧的追忆与创造,因此诸多评论认为《红楼梦》不仅是一部家族的兴衰史,同时也反映了封建社会的兴衰过程,暗示了整个中国封建制度已走到了穷途末路。然而结合曹雪芹的家世及其周围的意识形态我们发现,作者虽然敏感地察觉到了平静社会下涌动的历史前进的暗流,但他没有也不可能对其骨子里流传下来的东西完全剔除,他对于逝去的繁华生活依然充满留恋与怀念;曹雪芹所生活的“康乾盛世”也不会让他对整个社会失去信心,他在作品中悲剧意识的表露多侧重于对人世沧桑的感慨,人生意义虚空的哀叹。作者对贾宝玉及几十个青年女性的悲惨命运的描述,是从广阔的视野展现了美的毁灭。当然,通过对现实和传统精神中的弊端的淋漓揭露,曹雪芹敏感地捕捉到了这个时代滋生的新生事物,那就是由大观园中这些青春儿女之真情所演绎的平等、自由、人性和博爱等崭新的思想意识,在某种程度上而言,作者的这一观察思考具有超越时代的进步意义。
          曹雪芹的人生理想只是“补天”而已,所以他对旧王朝的种种弊端只是停留在朦胧意识的层面,他并没有勇敢地达到推翻旧王朝、旧制度的高度。
          考量《红楼梦》这部伟大悲剧作品,不能忽视它对中国传统悲剧意识的颠覆。它一反中国传的美学理论、美学原则,割去了中国悲剧大团圆的尾巴,深刻崇高而又魅力无穷,使得《红楼梦》无愧为一部震撼人心的艺术杰作。
    (摘自陈艳秋《论<红楼梦>对中国传统悲剧意识的颠覆》,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光潜认为,在《红楼梦》出现以前,中国的戏剧就是喜剧,几乎没有悲剧。
    B.大观园千红万艳、凄凉颓败的前后强烈对比,凸显了爱情、青春和生命的悲剧。
    C.贾宝玉的悲剧是精神失落的悲剧,他有新的价值观,却在叛逆后找不到出路。
    D.曹雪芹带着家族由盛及衰的痛苦追忆,创造了宝玉和众多年轻女性的悲剧形象。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国维视《红楼梦》为“悲剧中之悲剧”,因其颠覆中国传统美学深刻而又震撼人心。
    B.宝黛心灵相通却不能终生相守,黛玉的死对宝玉来说,是爱情和人生价值毁灭的双重悲剧。
    C.贾宝玉出家的结局,带有中国传统人生哲学的辩证法思想和宿命的解脱思想的印痕。
    D.曹雪芹对现实和传统精神中的弊端有深刻认识,他的人生理想具有超越时代的进步意义。
    (3)下列各项中,最能体现《红楼梦》颠覆了中国传统悲剧意识的一项是
     

    A.甄士隐遭女失家败变故,悟道解脱。
    B.贾天祥正照风月宝鉴,一命呜呼。
    C.娇杏偶因一回顾,便为人上人。
    D.贾迎春误嫁中山狼,一载赴黄粱。
    (4)简要分析本文开篇是如何提出论点,结尾是如何收束全文的。
    (5)结合中曹雪芹所探讨的“没有出路的人生悲剧”,以贾探春与晴雯为例作简要分析。

    组卷:13引用:1难度:0.6

(二)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公庙
    废名
          文公庙供奉的是韩文公。韩文公青袍纸扇,白面书生,同吕祖庙的吕洞宾大仙是一副模样。最初是王大奶同她的孙女儿晓得“文公菩萨”就是韩文公,话是这样说:“不错,韩文公,文公庙的文公菩萨就是。戏台上还唱文公走雪的戏哩。”祖孙二人都喜欢《韩湘子度叔》的唱本,孙女儿唱,母听,《韩湘子度叔》上面有“韩文公”,而且还有“谪贬潮阳路八千”,渐渐知道的也就多了,一位老太太同这一位小姐初一十五不断的来烧香。
          张七先生久在文公庙教书,简直有口皆碑,每年总有十几个学生,年年有不来的,年年有新来的,读到《离娄》就不来了,去学生意,有一回王大奶烧了香抽了一张“家宅”,请张七先生念给她听,先听为快。张七先生正在那里嚷:“读熟了背!”可怜的是孩子们,有的快要读熟了。王大奶刚刚站到门槛以外,张七先生连忙离开他的先生的位,刚刚走到门槛以内,接了签又回去,回去戴上眼镜,首先说,“家宅,上上。”王大奶听了念完了,要赶回去看媳妇打米煮饭,米桶放在她老人家自己的房里,还要对张七先生说一句道:
    “七先生,文公菩萨就是韩文公。好不伤心,谪贬潮阳路八千,四九寒天,多冷。”
          七先生点头。实在他不关心韩文公,没有听清楚,晓得是说这个庙里的菩萨。
          王大奶开步走了,叫七先生不要送,七先生要送,走了还要问:
    “瘌痢今天来了没有?他爸爸昨天晚上要打死他!总是逃学。老五那东西委实也太拙,哪一家孩子不贪玩?“
          老五者,王大奶之令侄,瘌痢的爸爸。瘌痢来了,“自羲农,至黄帝!自羲农,至黄帝!”是瘌痢嚷。他此刻连先生也不在眼中了,他的大奶进了他的学房,同先生说话!张大火以下(张大火是最大的一个)皆大喜欢,不过他们是帮王瘌痢喜欢还是他们自己喜欢,颇难得分清。
          十几双眼睛,高低不差多少,一齐朝着学门的方向往外望,嘴也差不多是一样动——不知从什时候起都读得没有气力了。学门外是一方天井,哪里还望得见走出了大门的王大奶?有的坐得偏于一角,自始就没有望见王大奶,先生进来得那么快,张大火刚刚下了位要去拍王长江的脑袋瓜,倒惊坏了自家,下了位又一屁股坐上去了。都是高声一唱,张大火更是高声一唱:“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先生也听清楚了,先生的步子总是慢,但一点也不现得他乏,仿佛他的路程是绕行地球一周,永远慢开他的慢步。
          张七先生的眼镜不常戴,请他干什么才戴。比如刚才替王大奶念家宅。最普通的是写“天作之合”,婚书。有的慎重其事,请七先生上他府上去写,“贴七先生一餐饭”,大多数则是亲自拿了红纸帖子上文公庙来。眼镜有一个眼镜盒。眼镜盒有了三十年,新媳妇为新郎做的,皂角的形状,下垂一绺红丝,当然早已不红了。张七先生的先生娘子给七先生留下的纪念,还有七先生的一双鞋,七先生打开箱子,分外的伤心,“好好的死去了。”当时有眼镜盒没有眼镜,教书也不在文公庙,在乡下自己的村里。眼镜只买了十年,先生娘子是不能晓得的了,花五百钱,从湖北汉口来的一个叫卖眼镜的玻璃匣子里头买了下来。
          王小毛是最小的一个学生,但他老人家今天见了王小毛,虽然不笑,心里很喜欢这个孩子。昨天下午王小毛家里送斤半猪肉来了。七先生告诉来人道:“这孩子倒不是不能读书的,聪明。”张七先生有两个学生,他们家都有钱,一个叫做冯炎生,一个就是王小毛。每逢初一十五,冯炎生同王小毛都要送菜给先生,即是家里做一碗菜送到学房来,或是一碗鱼,或是一碗豆腐或海带熬肉。王小毛家里做的菜总好吃些,七先生说。这回初一,即七月初一,王小毛没有送,今天十五,昨天他爸爸打发人送斤半猪肉来了,张七先生还同王小毛谈了一会儿话,张大火以下都看先生同小毛说话,小毛却说不出,坐在他的位上,他的小脑壳不知安放到哪里才好,不肯抬起来。慢慢的先生主他的耳朵要他说了一句,他说:“我家杀猪,八十一斤。”
          张七先生才晓得他家那一只大肥猪宰了。人家家里有猪张七先生何以晓得呢,原来如此:文公庙门口差不多等于一个牧场,一大片荒地,长了几棵树,邻近的猪同磨坊的驴子都在这里放,王小毛祖母常是拿着家伙追踪一只猪。
          这一斤半肉张七先生拿来腌起来了,就在这个十五的早晨,放学叫学生回去吃饭,然后煮自己的饭,而且腌肉。等待吃了饭,收拾了碗筷,时候已经不早,而学生还没有来。因为今天十五,门口听得有讨饭的叫:“师父,打发一点!”接连只听得“师父,打发一点!”惹得张七先生慢步走出,忙开口道:
    “师父’!叫师娘也不打发!”
          张七先生诙谐一下,心里快乐,讨饭的是一月老要来几回的一个小孩子,下穿一条破裤。
    “先生,你老人家今天打发我一点。”
    “来,把裤子脱下,打屁股。”
          说着做手势,相隔还有几步远。小孩笑着敲着他的讨饭的碗走了,且走且唱:
    “人之初,我不读,我的丈母娘下狗儿下了一匹草狗。”
    “读”,读若“偷”,他的肚子已经很饱。到庙里来讨饭,是回家路过,余兴。
    (选自《枣》1929年,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大奶同她孙女不断的来文公庙烧香,有对韩文公的敬仰也有对离家远谪的韩文公的同情。
    B.张大火高声一唱:“寡人有疾!寡人好色!”是掩饰慌张,也有对先生与王大奶说话的愤恨。
    C.张七先生的新媳妇做了皂角状的眼镜盒,之后二十年才买了眼镜,凸显出了七先生的贫苦。
    D.文公庙门口的荒地被乡民们当着牧场,用来放养牲口,这样的环境淡远古朴,又不失生机。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善用留白手法,七先生和他娘子的故事只有一鳞半爪的记述,中间有很多空白,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B.小说写了烧香、抽签、送菜、杀猪、讨饭等一些零碎的片段,但借助“文公庙”这一贯穿全文的线索,使全文结成一个整体。
    C.小说不是远离现实的主观臆造,散发着田园诗般的意趣,作品的环境、场面尤其是人物身上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D.小说中学生读书的场景,七先生与小乞丐的对话,诙谐有趣,体现了废名小说以微温的幽默状写世间百态的特点。
    (3)文中多次写到与吃相关的事,请根据这些内容分析小说中人们的生活状态。
    (4)有人认为废名的小说具有散文化的特点,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理解。

    组卷:6引用:2难度:0.7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题,20)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壬辰,帝尝御迩英阁听讲,光讲曹参代萧何。帝曰:“汉常守萧何之法不变,可乎?”光对曰:“宁独汉也,使三代之君守禹、汤、文、武之法,虽至今存可也。汉武取高帝约束纷更之,盗贼半天下。元帝改孝宣之政,汉业遂衰。由此言之,祖宗之法不可变也。”惠卿言:“先王之法,有一年一变者,正月始和,布法象魏是也;有五年一变者,巡守考制度是也;有三十年一变者,刑罚世轻世重是也。光言非是,其意以风朝廷耳。”帝问光,光对曰:“布法象魏,布旧法也。诸侯变礼易乐者,王巡狩则诛之,不自变也。刑,新国用轻典,乱国用重典,是为世轻世重也,非变也。且治天下警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也。公卿、侍从皆在此,愿陛下问之。三司使掌天下财,不才而黜之可也,不可使执政侵其事,今为制置三司条例司,何也?宰相以道德佐人主,安用例?苟用例,则胥吏矣,今为看详中书条例司,何也?”惠卿辞塞,乃以他语抵光。
          壬申,以司马光为枢密副使,固辞不拜,初,光素与王安石厚,及行新法,始书开陈再三,又与吕惠卿辩论于经筵,安石不乐。及安石称疾不出,帝乃以光为枢密副使,光辞曰:“陛下所以用臣,盖察其狂直,庶有补于国家。若徒以禄位荣之而不取其言是以天官私非其人也臣徒以禄位自荣而不能救生民之患是盗窃名器以私其身也。陛下诚能罢制置条例司,追还提举官,不行青苗、助役法,虽不用臣,臣受赐多矣。青苗之散,使者恐其逋负,必令贫富相保,贫者无可偿则散而之四方,富者不能去,必责使代偿。十年之外,贫者既尽,富者亦贫。常平又废,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民之羸者必委死沟壑,壮者必聚而为盗贼。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王安石变法》)(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若徒以禄位荣之/而不取其言/是以天官私非其人也/臣徒以禄位自荣/而不能救生民之患/是盗窃名器以私其身也/
    B.若徒以禄位荣之而不取/其言是以天官/私非其人也/臣徒以禄位自荣/而不能救生民之患/是盗窃名器以私其身也/
    C.若徒以位荣之/而不取其言/是以天官私非其人也/臣徒以禄位自荣/而不能救/生民之患是盗窃名器以私其身也/
    D.若徒以禄位荣之而不取/其言是以天官/私非其人也/臣徒以禄位自荣而不能救/生民之患/是盗窃名器以私其身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约束,有规约、规章之意,文中和《高祖本纪》中“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的“约束”均为此意。
    B.三司,或为官称,或为官署名,朝代不同所指不同,唐代后期到宋代,三统管财政,由重臣任职。
    C.胥吏,指官府中办理文书的小吏,和《促织》中的“里正”“里胥”是同一个职位,都是基层的差役。
    D.常平,即常平仓,古代为调节粮价、储粮备荒设置的粮仓。谷贱时购入储存,谷贵时减价售。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皇帝到迩英阁听讲时,吕惠卿提出先王治国之法经常有变革,主张进行法。司马光则认为国家不要轻易地变法。
    B.司马光认为,应让三司使执掌天下财政,没有才能的官员弃置不用,而王安石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是设法生财,与民争利。
    C.司马光与王安石原本关系很好,但因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并多次写信劝其放弃变法,恢复旧制,引起王安石的不满。
    D.司马光拒绝接受皇帝让他担任枢密副使一职,可见他看重百姓的忧患甚于自己的官职俸禄,体现了他胸怀天下的担当。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陛下所以用臣,盖察其狂直,庶有补于国家。
    ②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民之羸者必委死沟壑,壮者必聚而为盗贼。
    (5)司马光认为王安石推行的青苗法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

    组卷:4引用:1难度:0.6

三、语言文字运用和名著阅读(20分)

  • 8.阅读下面材料,回答各题。
          周朴园  (突然抬起头来)我听人说你现在做了一件很对不起自己的事情。
          周萍  (惊)什——什么?
          周朴园  (低声走到萍的面前)你知道你现在做的事是对不起你的父亲么?并且——(停)
          一一对不起你的母亲么?
          周萍  (失措)爸爸。
          周朴园  (仁慈地,拿着萍的手)你是我的长子,我不愿意当着人谈这件事。(停,嘴一口气严厉地)我听说我在外边的时候,你这两年来在家里很不规矩。
          周萍  (更惊恐)爸,没有的事,没有,没有。
          周朴园  一个人敢做一件事就要当一件事。
          周萍  (失色)爸!
          周朴园  公司的人说你总是在跳舞窝里鬼混,尤其是这三个月,喝酒,赌钱,整夜地不回家
          周萍  哦,(喘出一口气)您说的是——
    (选自《雷雨》第一幕)(1)在上面的周朴园父子对话中,周萍为何会产生“惊”—“失措”—“更惊恐”—“失色”“喘出一口气”的情绪变化?
    (2)《雷雨》的台词一直为人称道,请对上面这个片段的台词作简要赏析。

    组卷:1引用:3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理想的社会是什么样子?人应该以怎样的姿态生存于世?如何才能成为一个技艺高超的人?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古代文化经典包含着先贤对社会、人生、历史的深刻思考,对上面的问题都作出了精辟的回答。
          先秦诸子学说是中国古代思想的第一个高峰,《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提出“吾与点也”的礼乐治国理念,《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提倡“保民而王”的民本思想,《庖丁解牛》中庄子表达了“依乎天理”、顺应自然的观点。当今之世,个人和社会的进步,都离不开对前人思想营养的吸取,深刻体悟前人的智慧,才能更好地把握当下与未来。
          请就孔子、孟子、庄子思想的某一具体方面,立足现实,自主思考,认识其文化价值,思考其现代意义,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组卷:4引用:2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