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甘肃省天水市秦安一中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解答题(共1小题,满分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随着一场史无前例、波澜壮阔的抗疫斗争的进行,英雄之举层出不穷、蔚然成风,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大仁大爱,亦使一种大无畏的勇敢的道德传统在中华大地上再显峥嵘。
无疑,勇德是人类的共同道德。早在西方古老的《荷马史诗》中,美德就开始与勇敢须臾不可分离,但论及人类勇德建设,中华民族的贡献尤值一提。中华民族不仅将勇德视为“三达德”之一,而且很早就开始了对其进行理论上的阐释。如孔子提出“见义不为,无勇也”的命题。该命题开始把勇与仁义、道义联系在一起,意味着勇业已正式跻入中国道德伦理的领域,并使所谓“见义勇为”成为千古传颂的优良品德。孟子对勇的思考可视为是孔子勇的思想的深化和继续。他在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次认真讨论了勇的性质、勇的根本及勇的途径,而他的“浩然之气”学说的推出则为所谓“勇气”概念奠定了坚实基础。宋以后,有王阳明对勇的“敢直其身,敢行其意”的力行力为的力倡,有颜元对宋明“重文轻武”的唇舌之儒、文墨之儒的力辟,还有戴震对“益之以勇,盖德之所以成也”这一勇的“道德执行力”的力肯。以儒学为传统的中华民族从未停下对勇和勇德追求、探索的步履。
那么,对于中国古人来说,到底什么是真正的勇呢?
其一,心性之勇。国人论勇,多从心论。“古文勇从心”的“恿”字,就是其明证。这种与勇相连的心,既非西方式的理智之心,又非佛教式的虚灵明觉之心,而为中国式心性论的以“生”训心之心、从心从生之心。作为一种生命哲学的概念,它意味着心以其“生生不已”的潜在的可能性为内涵。也正是基于心的这种可能性,才彰显了心不受制于现实规定性的“形上超越性”,才使心成为中国哲学“形上超越性”的真正体现。同时,一旦我们肯定了心的“形上超越性”,我们实际上也就肯定了真正的勇。勇一如心,同样具有“形上超越性”。正是从勇的“形上超越性”出发,主张“见义勇为”的孔子提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孟子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其二,气力之勇。中国哲学的身心一体决定了勇并非“心性之勇”的一意孤行,而是以一种“下学而上达”的方式,具身化为一种气力之勇。中国古人在提出“气,体之充也”,强调气与身体不可分的同时,亦使勇敢与身体化的“勇气”相提并论。“即气而力在”,如若我们肯定了勇之气,那么同时也意味着我们肯定了勇之力。这一点,不仅可见之于《说文》的“勇”字从“力”说、《诗经》的“无拳无勇”说,还可在中国拳经中的“气与力合”说中找到注解。
“心性之勇”与“气力之勇”是统一的。这种统一告诉我们,一种真正的勇既具有一种“形上超越性”,又使这种“形上超越性”离不开形下的现实力量。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勇德也经历过沉浮,随着近现代“救亡图存”思潮的兴起,对勇德的崇尚再次被激发出来。身处更为和平、更为文明的今天的人们同样要面对诸如瘟疫、地震、洪水这样的自然灾难,面对诸如战争这样的社会灾难,面对艰难、挫折和“德福不能两全”的人生困境。这意味着,无论何时,我们每一个人都依然要在勇敢和怯懦之间做出选择,这也意味着,无论何时,勇德依然是中国传统文化建设的必修之课。
(摘编自张再林《勇德:中国传统文化建设的必修课》)(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2020年我国抗疫斗争中涌现出的诸多英雄人物,将传统道德中的勇德推向顶峰。
B.“勇”在我国道德伦理领域中首次出现的标志是孔子提出“见义不为,无勇也”的命题。
C.国人从“心”的角度来审视“勇”,这里“心”的哲学内涵是“生生不已”的潜在的可能性。
D.我们肯定勇之气的同时也就肯定了勇之力,这一点可以在《说文》等书籍中找到依据。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举例论证,列举孔子等关于“勇”的论述事例,论证了中华民族在人类勇德建设中的贡献。
B.本文运用对比手法,通过心性之勇、气力之勇的对比来诠释和论证中国古人心目中的真正的勇。
C.末段由历史回归现实,指出当今社会既有和平、文明的一面,也有灾难、困境的一面,警示性强。
D.文章先提出勇德的话题,再进行具体分析,最后得出勇德是中国传统文化建设的必修课的结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勇的思想内容方面,孟子延续了孔子,而宋以后的许多思想家则在孔孟相关学说的基础上继续探索。
B.孔子认为富贵要通过正当手段获得,孟子认为大丈夫要经得住各种考验,这些都以勇的“形上超越性”为前提。
C.因为无论是西方国家及民族还是我们中华民族,都很早就对美德做了理论阐释,所以勇敢和美德是密不可分的。
D.虽然时代在进步,但面对自然灾害、社会灾难等情形时,做出何种选择依然还在考验着每个人。组卷:20引用:17难度:0.6
二、(本题共三大题,共41分)
-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谢景仁,陈郡阳夏人,名与高祖同讳,故称字。祖据,太傅安第二弟。父允,宣城内史。景仁幼时与安相及,为安所知。始为前军行参军。会稽王世子元显嬖人张法顺,权倾一时,内外无不造门者,唯景仁不至。年三十,方为著作佐郎。桓玄诛元显,见景仁,甚知之,谓四坐曰:“司马庶人父子云何不败,遂令谢景仁三十方作著作佐郎。”玄为太尉,以补行参军,府转大将军,仍参军事。景仁博闻强识,善叙前言往行,玄每与之言,不倦也。玄出行,殷仲文、卞范之之徒,皆骑马散从,而使景仁陪辇。高祖为桓修抚军中兵参军,尝诣景仁咨事,景仁与语悦之,因留高祖共食。食未办,而景仁为玄所召。玄性促急,俄顷之间,骑诏续至。高祖屡求去,景仁不许,曰:“主上见待,要应有方。我欲与客共食,岂当不得待。”竟安坐饱食,然后应召。高祖甚感之,常谓景仁是太傅安孙。及平京邑,入镇石头,景仁与百僚同见高祖,高祖目之曰:“此名公孙也。”义熙五年,高祖以内难既宁,思弘外略,将伐鲜卑;朝议皆谓不可。刘毅时镇姑孰固止高祖以为苻坚侵境谢太傅犹不自行宰相远出倾动根本景仁独曰:“公建桓、文之烈,应天人之心,匡复皇祚,芟夷奸逆,虽业高振古,而德刑未孚,宜推亡固存,广树威略。鲜卑密迩疆甸,屡犯边陲,伐罪吊民,于是乎在。平定之后,养锐息徒,然后观兵洛汭,修复园寝,岂有坐长寇虏,纵敌贻患者哉!”高祖纳之。及北伐,转景仁为大司马左司马,专总府任,右卫将军,加给事中,又迁吏部尚书。八年,迁领军将军。十二年,卒,时年四十七。葬日,高祖亲临,哭之甚恸。
(节选自《宋书•谢景仁传》,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刘毅时镇姑孰固止/高祖以为/苻坚侵境/谢太傅犹不自行/宰相远出/倾动根本/
B.刘毅时镇姑孰/固止高祖/以为/苻坚侵境/谢太傅犹不自行/宰相远出/倾动根本/
C.刘毅时镇姑孰固止/高祖以为/苻坚侵境/谢太傅犹不自行宰相/远出/倾动根本/
D.刘毅时镇姑孰/固止高祖/以为/苻坚侵境/谢太傅犹不自行宰相/远出/倾动根本/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迁”在古代常用来表示官位的变动,主要包括升职和降职两种情况,但是“左迁”一般是指升官。
B.“皇祚”在这里指帝统、皇位。“祚”可以指皇位,登上皇位可以说是“践祚”,类似的表达还有“登极”等。
C.“字”是古人在本名之外另取的一个和本名意思有关系的名字。卑对尊写信或呼唤时,不能称名,只能称字。
D.“卒”是中国古代对于死亡的称谓,大夫之死曰卒。另有皇帝之死曰崩,诸侯之死曰薨,士之死曰不禄。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谢景仁不慕权贵。会稽王世子司马元显宠幸的人张法顺权倾一时,朝廷内外没有不登门造访的,只有谢景仁不去。谢景仁到了三十岁才担任著作佐郎便与此事有关。
B.谢景仁博闻强识。他擅长叙述前人的言论和行为,桓玄常常和他交谈,不觉疲倦。桓玄出行,殷仲文、卞范之等人都骑着马跟在后面,谢景仁在辇上陪坐。
C.谢景仁讲究原则。他正要与高祖吃饭时,桓玄骑马召见他,高祖请求离开,但是他不同意,并说:“主上对待我们臣下,应当有一定的法则。”最终他吃完饭才应召。
D.谢景仁深谋远虑。谢景仁支持高祖将要攻打鲜卑的主张,分析了高祖的功业与不足,也提出了平定鲜卑之后的策略,最终高祖采纳了谢景仁的建议。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高祖为桓修抚军中兵参军,尝诣景仁咨事,景仁与语悦之,因留高祖共食。
②义熙五年,高祖以内难既宁,思弘外略,将伐鲜卑。朝议皆谓不可。
(5)谢景仁认为平定鲜卑后应如何做?请简要说明。组卷:8引用:3难度:0.6 -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
游赏心亭①
王珪
六朝遗迹此空存,城压沧波到海门。
万里江山来醉眼,九秋天地入吟魂。
于今玉树②悲歌起,当日黄旗王气昏。
人事不同风物在,怅然犹得对芳樽。【注】①赏心亭:建康(今南京)名胜,北宋丁谓所建。②玉树:即《玉树后庭花》,南朝陈后主所作,公认的亡国之音。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诗的首句写景是从宏观着眼。“此空存”,一“空”字含有无限感慨,与刘禹锡“潮打空城寂寞回”是类似境界。
B.“城压沧波到海门”是从空间上写六朝古都,“压”写出了江城的险峻强固;“沧波”写出江水浩渺:“到海门”写出江水一泻千里。
C.第三、四句紧承第二句,暗示出诗人襟怀郁勃,举杯遣怀,登高远眺,触景生情,感慨弥深。“来”“入”两个动词写出江山奔赴的气势。
D.“黄旗”“王气”是指帝王气象,诗人由耳边不时传来的悲歌之声,想起宋王朝开国之初,王气强盛,横扫六合,结束混乱局势的辉煌历史。
E.第八句中“对芳樽”对应前文“醉眼”。诗人面对精致的酒器开怀畅饮,足以见出诗人在怅然之余,仍有乐观豁达的精神。
(2)诗中表达了哪些“怅然”之感?是如何表达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组卷:1引用:3难度:0.5 -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2)
(3)寻梦?撑一支长篙,
(4)
(5)
(6)
(7)哀吾生之须臾,
(8)挟飞仙以遨游,
(9)落霞与孤鹜齐飞,
(10)登东皋以舒啸,
(11)无边落木萧萧下,组卷:0引用:2难度:0.9
五、解答题(共4小题,满分19分)
-
11.下面是某位高三同学在毕业典礼上的发言,有四处用语不当,请找出并做修改。
作为学生代表在高三年级毕业典礼上发言,我十分荣幸。三年前,我作为一名莘莘学子来到这里,怀揣梦想;今天,作为恩师的高足即将腾飞。但今后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会垂念师恩,挂念母校,如果母校需要,我一定会鼎力相助。最后,祝愿母校光辉历程更辉煌,人才辈出代代强。组卷:7引用:96难度:0.8
五、作文(60分)
-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是唐代诗人韩愈的名句。诗句的意思是说,在滋润如酥的初春细雨中,春草发芽,远远望去,一片淡淡的绿色,可是走近后,却只见到极为稀疏的草芽,绿色反而感觉不到了。诗句的意境是美的,隐含的哲理也很丰富,它使我们领悟到:置身太近,有时反而感受不到实际存在的东西;要把握某一事物,有时需要跳出这一事物;人对事物的看法与对美的感受同距离是有关系的……其实,生活中的许多事物和现象都含有这两句诗的意境与哲理。
请根据自己阅读这一诗句所体会到的意境与哲理,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作文。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得泄露个人信息。组卷:9引用:1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