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辽宁省重点高中沈阳市郊联体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10/13 7:0:2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克伦威尔>序言》是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宣言书和纲领,在此序中雨果论述了美丑对照原则。他居于历史的高度,批判了古典主义僵死的戏剧内容和束缚作家手脚的“三一律”,历数古典主义的种种弊端,提出美丑对照原则这一浪漫主义创作思想的核心。
生活是广阔丰富的,文艺要反映生活。古典主义作家在创作中,多是从古希腊、罗马的历史中选取题材,从而塑造他们理想的英雄人物。他们认为艺术只能反映生活中的崇高、优美、光明的事物,而不能写滑稽丑怪。在他们看来,滑稽丑怪是不美、不合理性的,并有损古希腊、罗马的一些英雄人物形象。雨果认为“舞台是一个视觉的集中点。世界上,历史上,生活中和人类中的一切都应该而且能够在其中得到反映”,“存在于自然中的一切也存在于艺术之中”,古典主义严重束缚了作家的手脚,只准表现“优美”“崇高”事物,一切平凡庸俗丑陋的东西都被拒之门外。雨果在《<克伦威尔>序言》中挑战性地提出“滑稽丑怪作为崇高优美的配角和对照,要算是大自然所给予艺术的最丰富的源泉”,“万物中的一切并非都是合乎人情的美,感觉到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这种美丑对照原则,将文学的审美价值扩展到善与恶、美与丑的对照领域,突破了古典主义单一的审美观,也是浪漫主义文学求真、向善、表现自然的特点之体现。雨果的《<克伦威尔>序言》起着先驱的作用,它首次强调了丑的重要性,把丑提到了与美平等的地位,在这之后丑愈来愈凸显出其在审美活动中的重要性。
(摘编自王琼《论雨果的美丑对照理论及其在近现代美学史上的意义》) 材料二:庄子与雨果的美学观点在中西美学领域中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两种美学观点可以说是中外审美和审丑文化的代表,是中外美学思想发展的基石。庄子与雨果的美丑观有诸多相同之处,例如在对于人的美丑上,庄子和雨果都从人的本质出发,热烈歌颂外在美和内在美结合而成的美的形象都把最大的热情给予了社会最底层的貌丑形残者,追求人性的真正平等。但是,庄子与雨果的美丑观也存在较大差异。庄子认为美与丑是相对的,本质上没有区别。他在《知北游》中认为万物都是气,美的、奇妙的事物是气,丑的、臭腐的事物也是气,所以美与丑、奇迹与腐烂没有区别,它们可以相互转化。而雨果则秉持着一种纯粹的心灵美丑观。雨果在自己的早期作品中就提出了著名的“美丑对照原则”,他笔下的人物大多不同,但共同点都是为了达到美好终将战胜丑恶的目的,采用非比寻常的夸张手段,来达到反差强烈的近乎极致的美丑对照效果。此外,由于认识论的不同,庄子和雨果对于人类社会与自然关系的看法也不相同。庄子特别强调要遵从物的自然本性,他在《齐物论》中认为,在宇宙中,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属性特征,我们应该平等对待每一件事,不用外力来变更规律,这才是对自然、对道的尊重。而雨果的小说不仅反映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美丑善恶冲突,也反映了人与恶劣的大自然的斗争。他认为人与自然的美丑观是建立在人类和大自然的矛盾对立基础上的。
那么,庄子与雨果的美丑观的相同与差异之处是如何产生的呢?一方面社会时代背景决定美学思想。庄子生活在一个剧烈动荡的时代,由于战争和生产力的落后,道德、伦理、政治和文明一直都处于混乱状态。庄子看到人世间的丑恶,但并没有因为社会的丑恶而使自己的思想产生偏颇,相反,他正视各种丑的现实存在,并且客观地看待这些丑恶。雨果同样生活在一个动荡和不稳定的时代,这使他文学创作上开创了对审美观的新定义。通过分析雨果的作品,我们不难看出,雨果所创作的作品中,揭示人性化的东西比较多。两位大师都把丑与恶联系在一起,一切道德沦丧、有违于社会伦理的现象都是丑的。他们对丑的认识有类似的客观环境因素,都是在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的背景下产生,都是对当时丑恶却为社会主流观念的反抗。
另一方面是哲学思想的不同。庄子是中国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试图传达一种生活方式和一种认知态度。雨果的浪漫主义文学生动地体现了文学自由主义的创新原则,他冲破古典主义作家的束缚而面向现实、自由地选择描写对象。因此,雨果的作品散发着浪漫的时代气息,作品的主人公不再是古典主义悲剧中千篇一律的王权贵族族,而是像副主教克洛德•弗罗洛、卡西莫多、爱斯梅拉达等这类第三等级的资产阶级和广大人民。庄子和雨果正是由于受各自的哲学思想的影响,他们著作中对美学的观点才有所不同。
庄子和雨果所生活的时代相差千余年,但是二者的美丑观在某些观点上却不谋而合,这说明各种文化的产生是不受国别、地域和时间限制的,以庄子美学思想为代表的中国审美观与以雨果为代表的西方美丑观念相互交映,互为补充。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庄子和雨果的美学观点可以矫正当代人扭曲的价值观,呼唤人们内心中的真、善、美,让人们更加客观地看待一切事情,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从而推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摘编自徐悦《庄子美丑观与雨果美丑观对比分析》)(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雨果受浪漫主义哲学思想的影响,他提出的美丑对照原则体现了浪漫主义文学求真、向善、表现自然的特点。
B.在认识论上,庄子强调要遵从物的自然本性,而雨果认为应在人与自然的矛盾对立的基础上建立美丑观。
C.庄子和雨果的美丑观都是在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的背景下形成的,都是对当时所有社会主流观念的反抗。
D.庄子和雨果虽然国别、地域,生活年代不同,但两者的美丑观均为中外美学思想发展的基石,都有现实意义。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材料一主要运用引用论证的手法,大量引用雨果的观点作为论据,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B.材料二主要运用对比论证的手法分析庄子和雨果的美丑观,此外还用了举例论证的手法。
C.材料二中“但是”“此外”“那么”“一方面”“另一方面”等词语,让文章结构清晰,富有条理。
D.材料二指出雨果作品的主人公为第三等级的资产阶级和广大人民,和材料一中雨果的观点相悖。
(3)下列表述,不符合材料中庄子美丑观点的一项是
A.《庄子•山木》中说:“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
B.《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说:“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C.《庄子•德充符》中说:“故德有所长而形(指形体的缺陷)有所忘。”
D.刘熙载《艺概•书概》中说:“怪石以丑为美,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行文思路。
(5)请结合材料,分析雨果的美丑观具有的价值意义。组卷:13引用:2难度:0.5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白鹰
蒋冬梅 ①他想起四十年前的那只白鹰了。那时村庄里的男人,人人胳膊上架着一只鹰,可哪只也比不上他的白鹰俊,他逢人就说:“看,一只海东青①!”
②他们的先祖从前住在黑龙江两岸,男人们很多都是“老鹰达②”。每到冬天,他们千里迢迢到北海去捕鹰,登上峰顶的峭壁,直捣鹰巢,掳走幼鹰。大鹰和他们在险峻的山尖上争战,巨大的鹰翅掠起疾风,铺天盖地袭来。有的捕鹰人难以招架,从崖上摔下,挂在半山腰的巨石上,任凭风把他们的尸骨吹干冻透,像一幅岩画贴在崖壁上。
③鹰来的那天,他摘下蒙在鹰头上的皮鹰嘴子,亮光刺激了鹰眼,鹰暴怒地抖动毛羽,眼中射出一道利剑,凌厉之气直向他杀来。那鹰一身青白带黑的毛,像一只勾了墨的白瓷瓶,“得好好熬一熬它,人还能赢不了一只鹰?”他对父亲发着誓愿。父亲驯了一辈子鹰,却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这不是谁赢谁输的事儿!”
④他不懂这话的意思,只知道驯鹰都得按老办法来他把自己和鹰关进一间小屋,小屋框起的方寸之地,遮挡了白鹰往日的天空。白鹰被一段铁链拴在木杆上,边上摆着羊肉和清水。他试探着挑起一块肉凑近鹰嘴,拿出老驯鹰人的架势,像念咒语般呼唤着:“这这、这这。”可白鹰像一个被困的王者,头连动都不动一下,目光凛冽不可侵犯,他有些心急,又探,再探,动作多少带些赌气的成分。白鹰暴怒地飞腾起来,一双带钩的铁爪狠狠抓向他,可刚一凑近他,又被铁链狠狠地拽了回去,一些毛羽在空中翻飞。他捡起那些毛羽,捧在手心里,像捧着从佛像上掉下的金漆,心疼极了。
⑤看来,驯鹰不能心急,硬熬不如巧熬。他把白鹰带到屋外让它透透气。天色渐暗,白鹰眼中射出的光折断在黑暗之中,他假装不再理会鹰,升了篝火烤起来。天上一轮月,地上一堆火,映出白鹰扑棱起的巨大翅膀,夜色把它们勾勒成一对出鞘的长刀。
⑥熬鹰也是熬人,人和鹰两军对峙,都已精疲力竭。当他把鹰带回小屋时,他困得张不开眼皮,白鹰也趁机眯起了眼,人还能赢不了一只鹰?他跑到外屋,浸了一脑袋凉水,转头钻进屋,声嘶力竭地吼了一曲祖辈传下来的熬鹰调:“你是哪山生来哪山长?哪座高山去捕食?哪个大洼来背风?今天上山把你请,把你请啊把你请,来我家中敬一敬,你不喝来我不吃,你不睡来我不歇。”
⑦轻易屈服的绝不是一只好鹰。他粗野的嗓音像一只小棒槌敲打鹰的耳膜,鹰暴怒起来,冷不防报复性地给了他一爪。他也不擦手上的血,还是不停地唱,声音里满是真诚,直到嗓子哑得完全发不出一丝声音。
⑧第三天天亮的时候,他饿得眼冒金星,手上鲜血淋淋,鹰也铩了羽,低着头喘息。当他把一块羊肉放在掌心伸了过去,鹰一口叨起狼吞虎咽起来。他试着抚摸鹰胸口的羽毛,白鹰的目光软了下来,低头承接着他的善意。他会心一笑说:“嘿,你看,打了个平手!”冷不防眼前一黑,他一头栽倒在地。醒来后,他对父亲说:“鹰熬成了!”父亲不紧不慢地说:“可没那么容易!”
⑨当他和鹰同吃同睡三个月之后,他走到哪,鹰跟到哪,白鹰稳稳地站在他的肩膀上,像他背着的一支剑。就算他解开鹰脚上的铁链,鹰在天空追逐一朵云,最后还是像归巢的鸟,落回他的手臂。父亲看见了,说:“出去逮一只山鸡试试吧。”
⑩他架着鹰一头扎进屋外的北风,等日头快沉落草莽之时,不远处的草窠中飞出一只山鸡,展着五彩的长尾划过天空。鹰头上的顶毛突然开了一朵花,只一瞬间,就如一道白光和山鸡卷在了一起。当山鸡的哀鸣响起,他踉跄赶过去的时候,鹰正落在一株大树上,看见他过去也没有飞下来。
⑪如果一只鹰起了走的心,那只能试试“摆床子”③的绝技了。他掏出切好的鲜肉,按着老辈传授的秘诀,不断变换着抛肉的花样,柔声叫着:“这这、这这!”这是他和鹰之间的秘语,他知道鹰听得懂。可是鹰既不飞走也不落下,静静地和他对望着,站成两座雕塑。
⑫第二天早上,他发现鹰不在树上了,一阵伤感涌上心头,数月间投入的感情把他的心揪疼了。他失魂落魄地往回走,突然一声鹰唳划过,白鹰驮着旭日而来,周身金光,一对羽剑自由挥斩着苍穹,转瞬又昂头冲击高空,似一只镖射向太阳。
⑬他伸出手臂,白鹰还是落了下来。他不舍地抚摸着鹰的身体,解开了它脚上残留的绳绊。一瞬间他就决定了,突然向上扬起手臂,把鹰抛向空中,大喊着:“你去吧!”白鹰振翅而起,却在空中来回盘旋着不肯飞走,像在完成一场告别仪式。
⑭他的脸上淌满了泪,耳畔仿佛又响起那首熟悉的儿歌:“阿玛去北方,额娘守家门。高山悬崖上,请只海东青。交给大人们,换来粗布衣。身披白玉衫④,不是捕鹰人。”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注】①海东青:最名贵的猎鹰品种,被称为“万鹰之神”。②老鹰达:鹰的首领。③摆床子:又叫出床子,是指鹰一旦受到惊吓,便独自待在树上,猎人必须用自带的肉摆在地上,吸引它下来。④白玉衫:满族人用猎鹰追捕天鹅,以天鹅胸脯上的绒毛制作白玉衫作为贡品。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讲述了一个满族人40年前熬鹰的故事,展现了一幅现代时髦的少数民族风俗画,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
B.文中第③段,父亲“这不是谁赢谁输的事儿”一句话,表现出父亲这一老熬鹰人对“他”的轻视与不屑。
C.文章第⑤段、第⑦段通过描写白鹰的凌厉、桀骜,以及难以驯服,反衬出熬鹰人的坚定与执着。
D.文章构思巧妙,捕鹰、熬鹰、放鹰一气呵成,最后写“他脸上淌满了泪”,表现了“他”的伤感与不舍等复杂的情感。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善于运用拟人手法写鹰,如“鹰暴怒地抖动毛羽”“静静地和他对望着”,鹰似乎有了人的情感与智慧。
B.文章塑造了父亲这一形象,通过父亲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对“他”进行提醒,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C.文章插入了熬鹰人吟唱“熬鹰调”的描写,表现了熬鹰这一传统的历史久远,增加了文章的抒情性。
D.文章有多处环境描写,如第⑤段“天上一轮月,地上一堆火”,这为白鹰勾勒了原始背景,烘托了白鹰的野性。
(3)文章以“白鹰”为标题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谈谈本文哪些内容体现了费孝通的下列观点。
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社会的任务是在满足社会中各分子的生活需要。人们要满足需要必须相互合作,并且采取有效技术,向环境获取资源……前人所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作自己生活的指南。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
——《乡土中国•礼治秩序》组卷:34引用:4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奋斗之壤育精神之果,一代代铁路人拼搏奉献、挥洒汗水,而这一代代的精神传承,推动着中国高铁从追赶者变为全球领跑者。有创新,才有超越,这是中国高铁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内涵所在。从和谐号到复兴号,从“蓝海豚”到“绿巨人”,从无到有,从追赶到超越,从引进消化吸收到自主创新,中国高铁便是凭借着这样的时代精神和中国智慧,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发展,最终突破国外的技术壁垒。几年之中,中国高铁以令世界瞩目的中国速度不断填补世界高铁技术的空白,刷新世界高铁速度的纪录。总结好、运用好我国高铁自主创新经验,对于推动我国高铁在“十四五”期间实现更大发展,更好地服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造福亿万人民群众,具有重要意义。
(1)下列各句中与文中“中国制造”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彭定康登上了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
B.在无数人的执着坚守中,人们看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
C.要说明“木”字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
D.古老的非遗文化正渐渐“飞”入寻常百姓家。
(2)请根据文段内容总结出我国高铁发展的三条经验,每条不超过10个字。组卷:4引用:1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疼痛的主要功能是提醒机体其完整性受到威胁,以便关注疼痛的来源并避免疼痛。因此疼痛的存在也有它的价值。对于青年来说,成长也是一种充满疼痛的旅程,但有些疼痛能使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议论文,体现你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文体明确,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3引用:1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