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河南省信阳二中高三(上)周考语文试卷(9.02)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闲暇时间,是除去必要劳动时间和基本生理时间之外的可供自主支配的时间。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必要劳动时间越来越短,闲暇时间逐步增多,闲暇领域不断拓展,闲暇活动日趋频繁,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在新时代,我们需要让闲暇时间成为实现人们美好生活、造福社会的重要时空,使闲暇生活更有意义,更具价值。
闲中有“劳”,升华职业素养。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休闲不是对立的,而是辩证统一的。以劳动的姿态进行休闲和以愉悦的心情进行劳动,是我们生活的理想境界。职业劳动是闲暇生活的基础,愉悦丰富美好的闲暇生活是建立在劳动的基础之上的。正如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所言,人生求乐的方法莫过于尊重劳动,一切乐境都由劳动得来。法国思想家卢梭也指出:“在人的生活中最主要的是劳动训练。”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反复强调,“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闲暇时间是非劳动时间,但闲暇生活也是提升职业能力的良好契机。倡导闲中有劳,不是让劳动替代休闲,而是主张人们利用一定的闲暇时间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充盈自己的劳动本领,既为自身更好地休闲创造条件,也为整个社会劳而有闲奠定更好的基础。
闲中尚“文”,防止物化休闲。强调休闲与文化相结合,就是要防止闲暇的物化和过度娱乐化。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个别人的闲暇时间消耗在服务性消费上,甚至“娱乐至死”。如此一来,闲暇生活就会退化为经济系统的附属品。一个人要过高品质生活,就必须具有享受生活的能力,具有高度文明素养。马克思说:“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要使闲暇生活更自主、更自由、更具文化品位,就要让人们不断提高自身的欣赏力,培养多方面的技能和兴趣。
闲中逐“美”,感悟诗意生活。闲暇是人生幸福的现实基础,没有闲暇就没有人的幸福生活。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说过,“唯独在闲暇时才有幸福可言”。但闲暇时间的增多,并不必然促成人生幸福,更遑论生活美好。积极引导闲暇生活,不仅在于引导人们创建充实的精神生活,还在于帮助人们正确体验和感悟社会现实生活状况,从而使自己产生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并由此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当然,这个过程不完全是政治、道德、科技等知识的传授和吸收过程,还必须有审美活动的参与。审美活动具有“成教化、正得失、助人伦”的特质,有助于提高个体生命品质和群体生活质量。
闲中促“和”,营造良好社会环境。人们的闲暇生活离不开一定的社会时空,这种时空对特定个人来说就是一种客观外在环境。闲暇使人们拥有了选择的自由,但并不必然带来人的本质力量的增强和社会关系的完善。对于当代社会而言,由于网络化和新技术的普遍运用,网络信息碎片化与去中心化的特点不可避免地催生着社会的疏离化、社交的孤岛化,影响着社会的整体凝聚力,而这一影响又在闲暇生活中尤为突出。因此,营造大局和谐环境,防止出现西方国家那样的“社会撕裂”现象,是社会闲暇建设的全新着力点。适时而合理地引导社会闲暇生活,让闲暇教育成为调动社会个体内在积极性和潜力的催化剂,彰显“和”“合”的和谐文化底蕴,并使之适应时代进步的要求,这不仅关乎人的内在感受的建构,也对良好社会环境的营造起着重要作用。
(摘编自蒋晓明《闲暇生活的时代价值》,《光明日报》2021年5月24日)(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闲暇时间就是必要劳动时间和基本生理时间之外的时间,一般来说,人们的必要劳动时间越短,闲暇时间就会越长。
B.以劳动的姿态进行休闲和以愉悦的心情进行劳动,是我们生活的理想境界,劳动和休闲相互融合统一,是可以互换的。
C.闲暇是人生幸福的现实基础,一个人的闲暇时间越长,那么他就越能感觉到人生的幸福,也就越能体会到生活的美好。
D.人们有了闲暇时间也就有了选择的自由,只有合理利用闲暇时间,才能带来人的本质力量的增强和社会关系的完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结合当前实际,提出在新时代要让闲暇生活更有价值的观点,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B.第二段通过对比李大钊、卢梭、习近平等人的经典语录,指出要闲中有劳,升华职业素养。
C.作者采用大量中外名人名言论证自己的观点,既显出深厚的文化修养,又增强了说服力。
D.文章整体采用总分结构,首先提出观点,然后从四个方面展开论述,思路清晰,条理清楚。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职业劳动是闲暇生活的基础,有了一定的职业劳动作为基础,我们就能充分享受到愉悦丰富美好的闲暇生活。
B.人们不应把闲暇时间消耗在服务性消费,甚至过度娱乐上,随着物质的丰富,不断提高文明素养,才能高品质生活。
C.审美活动对于人们创建充实的精神生活,使自己产生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并由此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不可或缺。
D.闲暇教育能成为调动社会个体内在积极性和潜力的催化剂,还十分利于营造良好社会环境,我们一定要加以重视。组卷:14引用:4难度:0.6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2021年3月14日至15日,一场十年不遇的沙尘暴先后袭击蒙古国、中国,吹得人们措手不及。通过沙尘遥感动态监测可知,此次沙尘过程主要从蒙古国开始。强度之大、范围之广,与短时间内空气由暖变冷的异常天气现象密切相关。
近期蒙古国、中国西北地区气温较常年偏高,加之降水稀少,地表条件有利于沙尘天气的发生;另一方面,受较强的蒙古气旋影响,中国西北、华北等地先后出现大风,为这次沙尘天气的发生提供了条件。此外,与中国毗邻且在上风向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分布着大面积荒漠化土地,是境外重要沙尘源。
多位气象专家表示,全球气候变暖是导致此次异常天气现象的罪魁祸首。北极上空的平流层极地涡旋就像家长一样,管着冷空气这个不听话的“孩子”。北极与赤道之间的温差越大,极地涡旋的能量就越稳定,也越能把冷空气牢牢锁定在极地。可是近年来,北极随全球气候变化而变暖后,极地涡旋对冷空气的束缚力减弱,缺乏“管束”的冷空气变得不稳定,原本集中在一个中心的冷空气会分裂成两个以上的环流,甚至碎裂,导致全球极端天气多发。
(摘编自《一场沙尘暴,让人类命运共同体再引共鸣》,《参考消息》2021年3月25日)材料二:
沙尘暴是一种自然现象,有突发性和较大的破坏性。近年来,随着我国国土绿化的持续推进、沙区植被覆盖率的不断提高,沙尘天气日数呈现减少趋势。
近年来,中国沙漠科技工作者发明了尼龙网格沙障、仿真植物沙障、网格袋沙障、化学固沙剂治沙等新技术,同时有效配合生物固沙、草方格沙障固沙等技术,为防沙治沙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通过采取技术措施,提高沙区地表粗糙度,在一定程度上减小风蚀量,对减少沙尘暴的发生起到了显著作用。生活在沙漠周边及腹地的农牧民过度放牧、过度垦荒、滥伐林木,均会加速土地沙化,加剧沙尘暴的发生。所以,进一步了解沙漠和沙尘暴,进而规范沙区人为活动,才能实现人与沙漠的和平相处,才能有效减少沙尘暴的发生。
(摘编自姚泽《认知沙尘暴 敬畏大自然》)
材料三:
沙尘暴从远古至今时有发生,是世界各地常见的天气现象。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沙尘暴将伴随着人类的生产生活。
沙尘暴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但沙尘暴在迁移过程中所产生的生态效应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沙尘暴所携带的沙尘粒子可以传播植物的种子,从而促进生物繁殖体的扩散。在输送过程中,随着风速的减小,质量小的沙尘粒子就会降落到海洋中,成为浅水中浮游生物和深海生物的重要营养物质来源。同时,沉积到陆地上的沙尘粒子成为了陆地生态系统重要的矿物质无机营养源。沙尘粒子可把酸雨沉降的一些酸性物质中和,缓冲土壤酸化过程。
沙尘暴的频繁发生会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不利影响,但是彻底地消灭沙尘暴,难以保证全球生态系统功能的正常发挥。我们应注重研究人类环境与沙尘暴之间的关系,在如何将沙尘暴带来的危害损失降到最低的基础上,重视人地和谐相处的自然关系。同时,研究在沙尘暴发生的过程当中如何消除因人类干扰导致的富集诱导作用。这些将对今后生态环境治理和经济投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摘编自潘霞、高永《沙尘暴防治中的若干问题探讨》)(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场十年不遇的沙尘暴,与蒙古国、中国西北地区的气温较常年偏高、降水少、大风天气等因素密切相关。
B.沙尘暴从远古至今时有发生,是世界各地常见的天气现象。目前,通过气象技术可以判定异常天气的根源。
C.北极变暖后,冷空气变得不稳定,原本集中的冷空气分裂成两个以上的环流,甚至碎裂,导致了极端天气。
D.沙尘暴有突发性和较大的破坏性,我国采取各种措施使沙尘天气逐渐减少,最终将从根本上消除沙尘暴。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北极与赤道之间的温差越大,极地涡旋的能量就越稳定,对冷空气的束缚力就越弱,冷空气就会越不稳定。
B.随着风速的减小,沙尘暴携带的沙尘粒子中质量小的部分就会降落到海洋中,海洋生物才有了食物来源。
C.频繁发生的沙尘暴会对人类带来不利影响,但如果彻底地消灭沙尘暴,全球生态系统功能就无法正常发挥。
D.沙尘暴具有两面性,既会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损失,也有很重要的作用,我们要对它充分研究,趋利避害。
(3)请结合材料概述如何防治“沙尘暴”。组卷:13引用:8难度:0.6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鸡炖三遍
唐风风 故事是母亲讲的。
花奶奶四儿一女,农业社的时候,两口子起早贪黑累死累活,一家人也是成天瘪着肚子,生活过得像米筛,到处是窟窿,真应了那句话:“半大小子吃死老子。”
刚入冬,花奶奶的婆婆去世了,花奶奶东凑西借,请人置办,好不容易打发老人入土为安,按老理儿最后需请帮工的乡亲吃顿饭,事情就算彻底办完了。
白面缸仨月前就见了底,花奶奶硬着头皮跑了四家才借了五六斤面,让做饭的大师傅看了看,大师傅皱皱眉:“就这吧!”按规矩,这顿大锅饭得有荤腥,花奶奶哪有钱买肉,鸡屁股里抠的几分钱还不够换油盐呢,咬咬牙狠狠心把一只母鸡杀了,杀鸡的时候,花奶奶躲出去老远,收拾鸡的时候,望着鸡肚子里葡萄一样的鸡软蛋,花奶奶撩起衣襟一个劲抹眼泪。
傍晚,大师傅出门时叮嘱:“水开了,慢火炖两个钟头,千万盖好盖子别让野猫野狗给祸害了,明儿就用呢。”
入夜,一家人喝着稀糊糊,一人分一个柿子窝窝头,小五抢着用水涮了涮糊糊锅,咕咚一口,满意地喝了下去。很快,香味悠悠地从厨房飘出来,小五咽一口唾沫,几个孩子受了传染,也不由自主吞口唾沫,本家爷爷也跟着喉结一动。不自觉地,一家人就围在厨房火炉旁,小三伸脖子,使劲吸冒出的白汽。香气愈来愈浓郁,四丫头伸手去揭锅盖,花奶奶一巴掌拍在手背上:“别动!”四丫头嘟囔道:“我只看看。”“看也不行!”花奶奶训斥道。花奶奶心里敞亮,倘若掀开盖子,怕是神仙也难忍住。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了,孩子们你看看我,我瞅瞅你,最后齐齐看向父亲。本家爷爷开口了:“要不咱喝口汤吧,汤这么多,喝点儿没啥,大不了再续点儿水。”“好啊,好啊!”老二鼓掌,几个孩子眼睛一下子移到母亲脸上。花奶奶心里觉得应该阻止,但看着能伸出舌头的五双眼睛,嘴唇翕动一下,没出声只点点头。小四跑去拿来碗,花奶奶掀开锅盖,一圈人同时深吸一口气,一人一勺,花奶奶紧招呼:“凉凉再喝,烫嘴咧!”大儿子鼓着腮帮子用力吹,老二直接把碗端到寒冷的屋外,小三干脆端着碗就着边慢慢嘬,四丫头笑着没动,小五晃悠着碗,让汤在碗里一圈一圈打转儿,花奶奶和本家爷爷互相望一眼,同时说:“你也喝一口吧!”说完都笑了。花奶奶端起碗的时候,身子一背,几颗泪蛋蛋落在汤里。一眨眼,一溜碗又摆到炉台上,“真香啊!”“那叫鲜,不叫香。”“没有放盐。”“你们女娃毛病多!”几个孩子叽叽喳喳异常兴奋,平时最话痨的老三嘶嘶着凉气没吭声。“三哥你咋了?”“喝得急,烫舌头了!”全家人一下子笑翻。
看着一溜碗,花奶奶望向丈夫,恰和丈夫的目光相遇,花奶奶每个碗里捏一撮盐,给五个孩子一人又盛了一碗,锅里的汤眼看着见了底,拎起大水壶,堪堪倒完一壶。花奶奶在厨房盯着足足炖了三小时,才拖着疲惫的身子躺下,很快进入了梦乡。
也许是喝了鸡汤的缘故,几个孩子你出我进不停地去院里上茅房。
一早大师傅去看锅里炖的鸡,一掀盖子就晕了圈,大呼小叫喊来花奶奶。锅里干巴巴剩着鸡,花奶奶狠狠一惊:“真是见了鬼了。”看见炉边的盐罐子,想想几个孩子,随即明白了,赔着笑:“还好,还好,鸡还在!”大师傅生气了:“十几个大男人一只鸡管啥用?我要的是鸡汤!咱也就能凑合做一锅稀点儿的鸡汤揪片!”
要强的花奶奶扭头奔出院外,追得几只鸡乱飞。大师傅跑出来死死拦下,锅里那只可怜的鸡便被第三次放入清水中,一直炖到快晌午,花奶奶又去借了一斤多面,鸡肉撕成细丝,葡萄一样的鸡软蛋也都放了进去。知道原委的帮工都说那天的鸡汤揪片特别好吃,听着夸奖,花奶奶的脸成了红布。
故事没讲完,母亲就叮嘱我:花奶奶让你过去一趟呢。
院墙外爬满爬山虎,院里传出上党梆子的乐曲,进门,二层小楼前,和煦的阳光下,花奶奶闭眼躺在摇椅里摇啊摇,手里捧着戏匣子。我陪花奶奶说话,提起鸡汤的事,花奶奶摇椅一顿,随即笑着说:“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早不记得了。”
告别的时候,花奶奶一再嘱咐:“下周,五月初九小五的孩子结婚,一定回来吃席哦!”
(选自《小小说月刊》2021年第5期)(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的主体部分是母亲对“我”讲述的几十年前发生在花奶奶家的鸡汤之事,最后又回到了现实中,文章首尾圆合,结构完整。
B.母亲讲述的故事一开始就交代了背景,花奶奶两口子起早贪黑累死累活,一家人仍然每天吃不饱,这种窘况应该不止他们一家。
C.文章通过一系列的动作、语言等细节描写花奶奶一家喝鸡汤的场面,生动而又传神,读来让人忍俊不禁,却又心酸不已。
D.因为第三遍鸡汤从早晨一直炖到快晌午,鸡汤很浓,所以帮工们都说那天的鸡汤揪片特别好吃,听到夸奖的花奶奶高兴得脸都红了。
(2)花奶奶家的鸡为什么要炖三遍?请简要分析。
(3)请简要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组卷:8引用:6难度:0.6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1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普遍应用,构筑了一个数字化的信息空间,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交、娱乐、购物到出行,① 。这一变化在赋能数字产业、释放科技创新红利的同时,② ,短视频沉迷现象就是其中一种。应对数字化时代的挑战,需要提升数字素养,运用数字化时代的伦理法律等加以调适。
短视频沉迷等现象成为很多人的困扰,一定程度上是由于科技加速创新,但是也是因为③ 。对此,应该充分运用系统思维,在创新发展与社会公平正义之间寻求动态平衡。一方面,对那些明显不正当的企业行为和严重的侵权行为,相关部门应当加强监管;另一方面,应通过价值观、伦理规范等柔性调节,促使社会、企业和个人等多元主体更加重视数字伦理、提升数字素养,实现数字化时代的协同治理,迈向更加美好的数字生活。
(1)在上面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并列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组卷:3引用:8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生奉献,将自身力量融入国之强盛;呕心沥血,用智慧信念铸就大国重器。科学家是国之脊梁,钱学森、袁隆平、钟南山……他们心怀“国之大者”,始终坚守最初的梦想,毅然奔赴星辰大海的征程。当科学家是无数中国孩子的梦想。曾经,他们也是你们;未来,你们也会是他们。
作为刚刚迈进高三,面临高考挑战的高中生,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确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10引用:8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