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人教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2021年单元测试卷(6)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知识付费目前主要指知识的接收者为所阅览知识付出资金的现象。知识付费让知识的获得者间接向知识的传播者与筛选者给予报酬,而不是让参与知识传播链条的人通过流量或广告等其它方式获得收益。知识付费的本质,就是把知识变成产品或服务,以实现商业价值。知识付费有利于人们高效筛选信息,付费的同时也激励优质内容的生产。某种意义上,正是糟糕的免费内容太多、太杂乱,反而增强了人们对精品内容付费的意愿。
    知识付费让知识的接收者为所获得的知识付出金钱,有利于补偿知识传播与筛选的成本,并给予知识产生--筛选--传播链条的参与者以经济报偿,利于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知识的传播过程中。选择太多,用户自己选择的时间成本增加,愿意通过付费来代替个人搜寻选择,这使知识付费成为可能。你没看过《欢乐颂》,但是看过几篇有关《欢乐颂》的文章,你就有了和别人聊天谈话的话语权;你没读过《必然》,但是你买了,遇到这个话题你就可以插嘴聊两句;你没看过《大鱼海棠》,但是看了别人的影评,你就敢像看过一样说这是一部好片。用户愿意为内容买单,内容实际有效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马云、柳传志、雷军推荐了,你看了就会有成功人士的感觉,你和别人聊天就会有话题。
    (摘编自“百度百科”、《知识付费时代,你为你的智商交了多少钱?》等)      材料二:
          大数据分析报告指出,超过五成的网民有过不同形式的知识付费行为。一些人在报刊上撰文疾呼,“不管你是否接受,知识付费时代已经到来。”
          实际上,知识付费时代的到来是一个伪命题。将为获得知识而付出费用视为一种新的现象,显然是经不起考量的。人们为获得知识而付出费用,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传统。《论语•述而》曾这样记载:“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如果有主动送给孔子十条干肉的,他就愿意收做学生。这里的干肉就可以视为弟子为获得知识而向孔子支付的费用。至于在现实生活中,为了获得知识而上学,参加培训、课程、讲座,以及购买图书、报刊资料、音像制品等等,无不属于知识付费的范畴。因此,付费下载论文、付费参加线下和线上培训,只不过是现实生活中的知识消费的网络延续而已。忽视了这一基本事实,将现实生活中长期存在的知识付费实践当作新媒体兴起之后的新事物,显然有悖于历史真相与现实经验。
          在新媒体崭露头角的时代,它们为了在眼球经济时代分一杯羹,往往不惜为了获得关注而制造噱头、迎合受众,甚至不惜为了吸引注意力而制造新闻。新媒体新闻的报道者、信息的提供者如只为付费受众提供正确的资讯,显然是违背新闻专业主义这一媒体从业人员最基本的职业规范,是对新闻媒体所承担的报道与传播信息责任的背弃。一旦这样,那么媒体的职业伦理与公众的知情权将轰然崩塌。在这股对于知识付费现象讨论中,最为卖力、最有热情的是新媒体这一群体,它们对于话题的炒作与持续推动有着更为内在的利益诉求。
          新媒体技术背后的媒介公司有着自身的经济和社会利益,它们善于利用自身的辐射力影响民众的感知与思考方式,并通过发现或打造各类现象、话题引导公众接受媒介代表的观念。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今天,媒介的裹挟力与诱导力也逐渐引起有识之士的警惕。媒介通过制造“社会需要什么”、“公众在想什么”的幻觉,引导公众在这一假设的背景下步入其设置后的营销景观。一旦人们缺乏辨析地一味相信媒介充当我们的大脑,实质上公众就将自己的思考、理性与政治、经济权利无偿交付给媒介,而这一点正是值得社会深刻警惕与反思的。
    (摘编自《“知识付费”命题背后的营销焦虑》,有删改,原载《光明日报》)      材料三:
          获得知识,从不付费到付费是一个历史性进步。但从知识付费到知识产品免费,又代表着更高阶段发展的必然。中国的特殊性在于,这两个历史阶段在时间上叠合在一起,造成了收费与不收费的两难。
          首先,知识付费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知识收费兴起,反映了人们收入结构改变的现实。这个过程刚刚开始,从这个意义上说,知识付费的空间还会不断增加。
          其次,免费经济兴起,知识服务化正成为潮流。知识免费作为一种商业模式,不是不收费,而是知识不按产品来收费,而按服务使用来收费。本质上,是将知识的业态从产品业态升级到服务业态。这说明,知识产品收费只是初级业态,相当于知识制造业;知识产品不收费而知识服务收费是更高级的业态,相当于知识服务业。在我国,知识的产品业态还没发育好,又迎来了服务升级。这就是当前知识付费面临的实际情况。更特殊之处在于,知识产品不收费是初级业态之前的不发达状态形成的习惯。因落后而不收费与因先进而不收费,叠合在一起。
          在两次浪潮合成一股的特殊国情条件下,知识付费会向哪个方向发展?
          一方面,知识产品业还要大发展。知识的“制造”业要从以自我为中心转向以用户为中心,要更有针对性地提供用户所需的知识。
          另一方面,知识服务业后浪推前浪,不断以创新业态帮助用户解决问题。举例来说,下载商业研究报告,不付费是不对的。但只靠版权收费,收的是小钱。如果通过服务附加价值,比如以用户要解决的问题为主线,根据用户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持续地提供每一步的研究线索和信息,甚至与咨询服务结合起来,可以收到比版权费更多的服务费。从续订产品升级为续订服务,要做的事情很多。完善知识服务平台功能,让在线支付手段更便捷,通过自媒体与社交网络增加交互,开发针对效果付费的打赏制度等,都可以使知识服务发展得更好。
    (摘编自《知识该付费还是免费》,有改动)(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知识付费指知识的接收者为阅览知识和接受服务付出资金的现象,它客观上有利于知识的传播。
    B.早在孔子时代,获取知识就必须付出费用,因此,今天说“知识付费时代到来”是一个伪命题。
    C.民众面对新媒体营造的舆论环境,逐渐失去感知与思考的理性,最终沦为媒介公司的赚钱工具。
    D.当前知识付费和知识免费同时存在,但最终将会趋向知识完全免费,这是由其本质特点决定的。
    (2)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识付费现象的出现,部分原因是当下互联网免费内容多而杂乱,人们更愿意为精品内容付费。
    B.有些新媒体混淆概念,将知识付费实践当作新事物来宣传,可见他们没有历史知识和现实经验。
    C.如果公众付费购买的信息真的更加可靠,那么媒体从业人员就有可能违背了最基本的职业规范。
    D.“靠软件卖钱,赚的钱越来越少;软件不收钱靠服务收钱,赚的钱越来越多”可作材料三的论据。
    (3)下列对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针对“知识付费时代已经到来”这一命题,文章从历史和现实角度进行了反驳,有理有据,让人信服。
    B.文章先破后立,分析了知识付费的历史和现实后尖锐指出,所谓“新趋势”不过是新媒体的营销策略。
    C.文章引用《论语》中孔子的话,说明知识付费这一现象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并非新媒体时代的产物。
    D.文章注意论述的严谨性,如第三段在探讨相关问题时,采用了假设论证的方法和“往往”等限制性词语。
    (4)下面是几篇流行于某些新媒体的文章:《我如何通过朋友圈月入5万》《从小镇青年到月入10万》《普通人如何用3个月时间逆袭》《快速读懂一本书》。结合材料二的内容,指出这类文章的错误与危害。
    (5)知识付费时代,个人怎样做才能健康、良性地发展?请综合上面三则材料,简要回答。

    组卷:103引用:31难度:0.7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二上帕米尔
    肖云儒
          帕米尔,我们这个星球上极致的高原,我心中极致的精神坐标。
          2016年10月的一天,丝路万里行车队由西部边城喀什出发,奔向国境线上的吐尔尕特口岸。我们将从那里穿越帕米尔高原东部,进入吉尔吉斯斯坦。车队朝着帕米尔疾驰,造化用洁白的云絮将天穹擦洗得锃光瓦亮,蓝天的穹顶下,帕米尔缓缓向我们走来。
          一出关口,便听见惊呼连连:窗外,快看窗外!在最后一抹即将消失的天光中,蜿蜒的公路九曲十八盘,盘盘都是等候出入境的车辆!而且目所能及的几乎全是中国产的加长重型载货卡车!不少车已经亮起了前灯,中国车队便像珠宝嵌满了帕米尔的山腰,峰顶的雪冠也就变成了丝路皇冠。这就是今天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繁茂尽在不言之中了。我们看到的还只是丝路经济带这本大书的扉页。大家来了精神,决定连夜驱车,一鼓作气赶到吉尔吉斯斯坦的那伦市。
          但帕米尔是有尊严的,它不会让人轻易地从它身边穿越,哪怕是同为好汉的中国邻居。它一定要给生冷蹭倔的西部人一点颜色。它要用寒冷,用高原反应,用山道的崎岖,用雪地的湿滑,用种种的困难考验这群硬汉子。而中国西部人也一定会大声告知帕米尔我们姓甚名谁。这是强者之间的交友之道,这也才是帕米尔,才是中国人!
          车队一路西行,和帕米尔渐行渐远。既已一见倾心,必会肝胆相照,让我们在万里丝路上再作推心置腹的交谈。
          2019年的春夏之交,又有了一次中亚三国之行。我是专门瞅着帕米尔去的。
          我们朝天山深处的古城奥什疾驰,打算从那里登上帕米尔西北侧,去山鹰之国塔吉克斯坦。经过费尔干纳盆地及稍北的怛罗斯一带,那是著名的古战场。但征战再多也阻断不了经济文化的交流。有时,战乱反倒冲决了疆域、民族的隔离,从另一个坐标上促进了文明互鉴。在唐代怛逻斯大战中,有些随军的中国造纸工匠羁留在中亚。一个甲子过去,仿照中国蔡伦纸工艺的“撒马尔汗纸”开始上市。又经过一二百年的传播、提升,纸张的制作工艺进入了南欧,在后来文艺复兴运动中,给予新文化的传播以助力。中国纸便这样走向了欧洲。
          千年风云消失在历史尽头,现在在这里一切都看不到了,一切也都看到了。
          越野车朝群山簇拥的高原疾驰而去,心底渐生出一种激动。一层又一层,越野车驶进大山的堂奥,在它的五脏六腑中穿行。驰过一道道悬在天际的急弯,从中国援建的长达5.5公里的自由隧道中冲出来,我们便悬空飞翔扑进了帕米尔,置身于千山万岭的怀抱之中。
          贝多芬的《英雄交响乐》在心中壮丽地响起来!那旋律从天边升起又传向天边。它将眼前伟岸无比的空间转化为辉煌无比的时间。力的意象、美的情绪从丹田升起,心跳遽然加速。犬牙交错的山,层峦叠嶂的山,绵延不绝的山,纠缠不清的山,一往情深的山,就这样一下子扑了过来!
          不,用“山”这个熟知的词儿,已经表达不了此时此地的感受。帕米尔,横拉开是岭,起伏着是巅,竖起来是峦,高耸着是峰!不不,他们应该是成千上万胳膊挽着胳膊,顶天立地站在天空之下的男子汉!不不不,他们实实在在就是天精地气铸就的远远超越形体之上的一种精气神!而怎么才能传达此时此刻的感受?直想呐喊直想高歌直想沉思,也想流泪。帕米尔让人方寸大乱!
          而待你进入帕米尔腹地,待你以一个纯然个体的生命来感受这里的雄山大水和无际天宇,你又会有另一种感动。你会将上面的思考、感受一股脑儿抛开,被眼前的直观之美所占领。
          你感受到的是那种不可言说、直击灵魂的生命震撼和审美震撼。眼前展开着地球上规模最大的英雄聚首、生命狂欢场面。一切宏阔、伟岸之美,苍凉、悲怆之美,沉郁、深虑之美,雄健、自强之美,都在这里对酌、酬唱、协奏,构成多声部的交响,是如此缤纷、灿烂、辉煌!这个大美境界显示了造化的内力和魅力,也暗喻了人类审美境界无与伦比的丰厚多彩。--原来这里还是人类精神的审美之“结”,美感交集的“山结”。
          迎着高原的硬风,车队朝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别绝尘而去。山风毫不留情地让我们集体感冒了。朝拜神圣的帕米尔,不付出一点儿什么,留下一点儿什么,会遗憾终生的。我们朝着高山大峒痛快而放肆地打喷嚏,本以为可以声震山河,不料声音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渺小的个人怎能在如此阔大的空间产生回音?但我们总算是在帕米尔的怀抱中留下了自己肺腑中的声音。
    (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珠宝”般的中国车队在帕米尔山腰关口等候出入境,这情景还只是作者对丝路经济带繁茂景象的初步认知。
    B.“一切都看不到了,一切也都看到了”,是指历史上的战争及经济文化交流的情形消失了,但影响至今犹存。
    C.进入帕米尔高原腹地前后,作者的感受并不一样,进入高原腹地后感受到的直观之美更能占据作者的心胸。
    D.作者本以为他们的喷嚏声可以声震山河,但事实上却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流露出作者的渺小感和谦卑情绪。
    (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对一上帕米尔的叙述,为下文写第二次上帕米尔蓄势,欲扬先抑,衬托了作者二上帕米尔的深切体验。
    B.文中“肝胆相照”“作推心置腹的交谈”等词句,将帕米尔人格化,表达出作者想与之精神交流的渴望。
    C.文章将历史与现实结合,既有今天新丝绸之路的叙述,也有历史上文化交流的回顾,使文章内容丰富深厚。
    D.文章以“上帕米尔”为线索,记叙了作者与帕米尔的两次机缘际会,笔力雄健,风格豪放,感染力强。
    (3)为增强情感的抒发,作者在语言表达上运用了哪些技巧?请结合文中画线的语句简要说明。
    (4)作者为什么说帕米尔高原是“我心中极致的精神坐标”?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组卷:35引用:7难度:0.4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竟陵王刘诞,字休文,文帝第六子也。元嘉二十年,年十一,封广陵王,食邑二千户。二十一年,监南兖州诸军事,出镇广陵。寻以本号徙南徐州刺史,后改封随郡王。上欲大举北讨,命诸蕃并出师,莫不奔败;唯诞中兵参军柳元景先克弘农、关、陕三城,多获首级,关、洛震动。会诸方并败退,故元景引还。明年,义宣举兵反,有荆、江、兖、豫四州之力,势震天下。上即位日浅,朝野大惧,欲奉乘舆法物,以迎义宣,诞固执不可,然后处分。上流平定,诞之力也。初,讨元凶劭,诞与上同举兵,有奔牛之捷,至是又有殊勋。上性多猜,颇相疑惮。而诞造立第舍,穷极工巧,园池之美,冠于一时。多聚才力之士,实之第内,精甲利器,莫非上品,上意愈不平。
          孝建二年,乃出为使持节、太子太傅、南徐州刺史。上以京口去都密迩,犹疑之。大明元年秋,又出为都督六州诸军事、南兖州刺史,余如故。诞既见猜,亦潜为之备,至广陵,因索虏寇边,修治城隍,聚粮治仗。嫌隙既著,道路常云诞反。三年,豫章民陈谈之上书诉枉,称:“弟咏之昔蒙诞采录,随从历镇;大驾南下,为诞奉送笺书,经涉危险,时得上闻。咏之恒见诞与左右小人傅元祀潜图奸逆,咏之恐一旦事发,横罹其罪。密以告建康右尉黄宣达,并有启闻,希以自免。元祀弟知咏之与宣达来往自嫌言语漏泄即具以告诞诞大怒令左右饮咏之酒逼使大醉。因言咏之乘酒骂詈,遂被害。自顾冤枉,事有可哀。”吴郡民刘成、建康民陈文绍等又诣阙上书,怀冤申诉。其年四月,上使有司劾诞,乃贬爵为侯,遣令之国。上将诛诞,以义兴太守垣阀为兖州刺史,配以羽林禁兵,遣给事中戴明宝随阆袭诞,诞呼左右及素所畜养数百人,勒兵自卫。
          七月二日,车骑大将军沈庆之率军进攻,克其外城,又克小城。诞走趋后团,队主沈胤之追及诞于桥上,诞举刀自卫,胤之伤诞面,因坠水,引出杀之,传首京邑。时年二十七。因葬广陵,贬姓留氏。
    (节选自《宋书•竟陵王刘诞传》)【注】①索虏,南北朝时南朝对北朝的辱称;“索”指发辫,古代北方民族多有发辫,故称。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元祀弟知咏之/与宣达来往自嫌/言语漏泄/即具以告诞/诞大怒/令左右饮/咏之酒逼使大醉
    B.元祀弟知咏之/与宣达来往/自嫌言语/漏泄即具以告诞/诞大怒/令左右饮咏之酒/逼使大醉
    C.元祀弟知咏之与宣达来往/自嫌言语/漏泄即具/以告诞/诞大怒令左右饮/咏之酒逼使大醉
    D.元祀弟知咏之与宣达来往/自嫌言语漏泄/即具以告诞/诞大怒/令左右饮咏之酒/逼使大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食邑,中国古代国君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在内)。
    B.乘舆,古代特指天子和诸侯所占有的疆土,又泛指皇帝用的器物,也用作帝王代称。
    C.使持节,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常加使持节称号,拥有诛杀中级以下官吏之权。
    D.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也可泛指官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诞年轻有为,功勋卓著。在讨伐元凶刘劭时,刘诞与皇上一起出兵,赢得奔牛大捷;在平定刘义宣叛乱过程中,刘诞同样立下了战功。
    B.刘诞性好奢侈,行事高调。刘诞为自己所造府第极为精巧,园林之精美冠绝当时;同时府内广聚文武英才,使用的铠甲兵器皆是上品。
    C.刘诞性格暴烈,手段强硬。刘诞心腹傅元祀怀疑谋反之事被陈咏之举报,便告知刘诞,刘诞设计杀害了陈咏之,此事被陈谈之上书朝廷。
    D.刘诞为上不容,身死名败。刘诞多次受到告发弹劾,皇上决定将其除掉,先降低他的爵位,后又派兵直接剿灭,死后其姓被贬为留氏。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诞既见猜,亦潜为之备,至广陵,因索虏寇边,修治城隍,聚粮治仗。
    ②咏之恒见诞与左右小人傅元祀潜图奸逆,咏之恐一旦事发,横罹其罪。
    (5)历史学家蔡东藩认为,“诞之反,实宋主(刘)骏激成之”,请结合选文简要说明。

    组卷:19引用:5难度:0.4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8.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无人机的广泛应用,是我国无人机产业快速迅猛发展的一个缩影。②随着传感器、通信、航空运力等技术的不断成熟,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渗透,近年来,中国无人机行业快速发展,无人机应用场景不断拓展加深。③根据相关研究显示,2022年中国工业无人机市场规模预计将突破500亿元。④而随着无人机在疫情防控中“大展身手”,也令这一行业吸引了更多资本与人才的关注,为未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⑤需要看到,疫情的冲击只是短期的,对相关产业来说,把控住机遇、摸清楚规律,才有可能推动行业螺旋式上升。⑥除了无人机之外,无人驾驶技术也在疫情应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业内人士表示,“无接触配送”或将成为未来发展趋势。

    组卷:12引用:12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前段时间,一篇题为《摩拜创始人套现15亿背后,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的朋友圈热文横空出世。整篇文章中,作者一直在用同龄人的“成功”与普通人的平凡进行对比,借此告诫人们:“不会再有匀速前进的同龄人,你要么一骑绝尘,要么被远远抛下。”在文章火爆的同时,舆论场上也是议论纷纷。
          读了上面这段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联系现实和自身实际,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组卷:15引用:7难度:0.3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