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0-2021学年山东省德州市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I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工匠精神是一种严谨认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勇于创新的精神。在新时代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对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自古就有尊崇和弘扬工匠精神的优良传统,一些工艺水平在世界上长期处于领先地位。瓷器、丝绸、家具等精美制品和许多庞大壮观的工程建造,都离不开劳动者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诗经》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映的就是古代工匠在切割、打磨、雕刻玉器等时精益求精、反复琢磨的工作态度。《庄子》中讲庖丁解牛         ,“道也,进乎技矣”。可以说,我国古代非常注重工匠精神,形成了“尚巧工”的社会氛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在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始终坚持弘扬工匠精神。无论是“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工程取得的辉煌成就,还是高铁、大飞机等的设计与制造,都离不开工匠精神,都展现出我们对工匠精神的继承与发扬。
          弘扬工匠精神有助于提高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步伐。我国是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在世界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220多种工业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总体而言,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          。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关键在于提高创新能力,而工匠精神是助推创新的重要动力。工匠精神不是         、拘泥一格的“匠气”,而是在坚守中追求突破、实现创新。把工匠精神融入生产制造的每一个环节,敬畏职业、追求完美,才有可能实现突破创新。我们要通过弘扬工匠精神,培育劳动者追求完美、勇于创新的精神,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奠定坚实基础,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弘扬工匠精神有助于提升中国品牌国际形象。品牌是企业走向世界的通行证,也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国家形象的亮丽名片。近年来,我国品牌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但在国际上真正叫得响的品牌还不多,这与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制造业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提升品牌形象,要求把工匠精神融入设计、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做到精雕细琢、追求完美,实现产品从“重量”到“重质”的提升。通过弘扬工匠精神,让每个劳动者         ,崇尚精益求精,进而培育众多大国工匠,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建设品牌强国。
          弘扬工匠精神,需要培养尊崇工匠精神的社会风尚、构建相应体制机制。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离不开各行各业劳动者的共同推动。社会对各种人才的评价会直接影响劳动者努力进取的方向。我国虽然有“尚巧工”的传统,但技能人才在传统社会一直得不到应有重视。当前,社会上依然存在轻视职业教育、不重视技能人才的现象。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选手在世界技能大赛取得佳绩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劳动者素质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至关重要。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要在全社会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励广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这就要求我们倡导尊崇工匠精神的社会风尚,为弘扬工匠精神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弘扬工匠精神,还要形成相应体制机制。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注意提高劳模和技能人才的政治待遇、经济待遇、社会待遇,为劳模和技能人才发挥作用搭建宽广舞台,使他们在经济上有保障、发展上有空间、社会上有地位。
    (摘编自陈昊武《在新时代大力弘扬工匠精神》,《人民日报》2020年04月20日)
    材料二
          在他的手中,焊枪是针,弧光是线,他追寻着焊光,在火箭发动机的“金缕玉衣”上焊出了一片天。他就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一研究院首都航天机械有限公司特种熔融焊接工、火箭发动机焊接车间班组长,国家高级技师——高凤林。
    一、勤于钻研,练就焊接神技
          刚迈出校门的高凤林,走进了人才济济的火箭发动机焊接车间氩弧焊组,跟随我国第一代氩弧焊工学习技艺。为了练好基本功,他吃饭时习惯拿筷子比划着焊接送丝的动作,喝水时习惯端着盛满水的缸子练稳定性,休息时举着铁块练耐力,更曾冒着高温观察铁水的流动规律。渐渐地,高凤林日益积攒的能量迸发出来。
          上世纪90年代,为我国主力火箭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设计的新型大推力氢氧发动机,其大喷管的焊接曾一度成为研制瓶颈。全部焊缝长度近900米,管壁比一张纸还薄,焊枪停留0.1秒就有可能把管子烧穿或者焊漏,一旦出现烧穿和焊漏,不但大喷管面临报废,损失百万,而且影响火箭研制进度和发射日期。高凤林和同事经过不断摸索,凭借着高超的技艺攻克了烧穿和焊漏两大难关。
    二、(1)        
          高凤林在工作中坚持创新突破,将无数次“不可能”变为“可能”。不断取得的成功没有让高凤林飘飘然,他反而越来越感到知识的可贵。离开学校8年后,高凤林重新走进校园,捧起课本,开始了长达4年艰苦的业余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高凤林先在技术比赛中取得了实操第一、理论第二的好成绩,不久又拿到了盼望多年的大学专科文凭,之后他又完成了从本科到研究生的学习。
    “不仅会干,还要能写出来指导别人干”。高凤林一直这样要求自己。在操作难度很大的发动机喷管对接焊中,高凤林研究产品的特点,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提出了“反变形补偿法”进行变形控制,后来这一工艺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他还主编了首部型号发动机焊接技术操作手册等行业规范,多次被指定参加相关航天标准的制定。自学、实践、总结、再实践的过程,让高凤林逐渐成为国内权威的焊接专家,成为大家眼中把深厚的理论与精湛的技艺完美结合的专家型工人。
    三、(2)          
          航天产品的特殊性和风险性,决定了许多问题的解决都要在十分艰苦和危险的条件下进行。高凤林在焊接第一线甘于奉献、埋头苦干,在最需要的时刻迎难而上,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
          为了满足大容量、大吨位卫星的发射,我国建造了亚洲最大的全箭振动试验塔,其中振动大梁的焊接是关键,而制作振动大梁的材料很特殊,焊接难度很大。为了满足振动大梁的焊接要求,高凤林要在高温下连续不断地操作。焊件表面温度达几百度,高凤林的双手被烤得发干,鼓起了一串串的水泡。为了按时保质完成任务,他咬牙坚持下来,最终焊出了合格的振动大梁。在后来载人航天工程实施期间,对振动大梁进行升级测试,结果表明大梁焊接质量良好,承载能力可由原来的360吨提高到420吨。
          高凤林一直扎根在航天第一线从事火箭发动机的焊接工作,在航天产品发动机型号的重大攻关项目中攻克两百多项难关。外资企业曾以高薪和解决住房等条件聘请,他不为所动;许多次可以提拔的机会,高凤林也都放弃了。他始终认为,他的根在焊接岗位上。
    四、乐于育人,铺就桃李花香
          一枝独秀不是春,高凤林除了自己是技能大师,他还有一个意义重大的工作,就是不断培养更多像他一样优秀的航天高技能人才。
          在技术传承上,高凤林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积累的丰富经验传授给年轻人。他摸索总结出了一套人才培养和管理的方法,他所倡导的“师带徒”、“一带一”,所创造的“焊接”育人法,在实践中得到广泛认同和应用。他先后培育出5名全国技术能手和1名中央企业技术能手。他受中组部、中宣部邀请进行“工匠精神”交流,参加全国总工会“大国工匠进校园活动”“海峡两岸职工创新成果展”等,积极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
          40年来,他先后为90多发火箭焊接过“心脏”,占我国火箭发射总数近四成;先后攻克了航天焊接200多项难关,包括为16个国家和地区参与的国际项目攻坚。2014年底他携3项成果参加德国纽伦堡国际发明展,全部摘得金奖。他于2018年获得“大国工匠年度人物”。2019年9月25日,获“最美奋斗者”个人称号。
    作为站在巅峰之上的大国工匠,多年来,他用自身的经历阐释了奋斗的精神。
    (摘编自《2018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高凤林》,有改动)(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游刃有余 首当其冲 亦步亦趋 克己奉公
    B.游刃有余 迫在眉睫 因循守旧 恪尽职守
    C.得心应手 首当其冲 因循守旧 克己奉公
    D.得心应手 迫在眉睫 亦步亦趋 恪尽职守
    (2)根据材料一,以下关于“工匠精神”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工匠精神不仅体现在精美用品的生产和庞大工程的建造上,也展现在现代的高尖端科技项目中。
    B.工匠精神不同于拘泥守旧的“匠气”,而是强调对职业的敬畏和追求,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创新。
    C.弘扬工匠精神,应该在生产经营的每个环节都做到精雕细琢,从“重量”到“重质”,进而实现产业转型。
    D.弘扬工匠精神,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形成激励广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的良好社会氛围。
    (3)下列对两则材料的论证或报道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综合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充分论证了在新时代弘扬工匠精神的重要性。
    B.材料二开头一反新闻报道客观平实的语言风格,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展现了高凤林工作的内容和意义。
    C.高凤林作为一名焊接技师,充分体现了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勇于创新的工匠精神,堪称大国工匠的典型代表。
    D.高凤林参加中组部、中宣部、全国总工会组织的活动,是材料一中所说构建弘扬工匠精神的体制机制的有力佐证。
    (4)结合上下文,给材料二第二、三部分拟写小标题,每处不超过12个字。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组卷:4引用:2难度:0.6

(二)现代文阅读II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琥珀色的篝火
    乌热尔图
          猎人尼库和他的儿子,还有妻子塔列走在山路上。
          尼库高个儿头,他被太阳晒得发黑的脸,拉得挺长,显得很难看。秋卡头发蓬乱,牵着驯鹿,一窜一窜跟在父亲身后,几乎在小跑。孩子的母亲骑在一头粗壮的驯鹿上,弓着腰,垂着头,用深绿色的头巾包住额头。
          黄昏,林子里倾斜的光线变成了玫瑰色。树枝上的鸟儿扯着嗓门叫着,发出各种悦耳动听的音调,可谁也没有兴趣理睬它们。
    “爸爸!太阳快下去了,还没到呀?”
          尼库紧绷着脸,没说什么。他把目光投向妻子。妻子脸色苍白,眼神暗淡无光。他皱起眉头心好像被什么揪着。
    “在山上……我死了也不觉得难受……要不是怕你生气,这次真不想下山……”妻子无力地说,“我知道你心烦。为我,还为那些脚印!”
    “你也看见了?那几只鸟儿,真是笨透了。离小路只有几步远,硬是没看见。”
    “尼库,你想去。可你怕我……”塔列打起精神瞧着丈夫,“你——去——吧!”
          尼库转过身来,凝视着妻子失去血色的脸。
    “秋卡,你送妈妈下山看病。”
    “那你去哪儿?天这么黑!”
    “去看那三个人。你在路上没看见他们的脚印?那是迷路了。”
          林子里走夜路比白天费力。尼库在横穿黑幽幽的密林。天要放亮,他走出很远时,大雨泼下来了,大粒的雨珠噼噼叭叭落在树叶上、岩石上、河水里,汇成气势无比的音响。雨越下越大,尼库走的更快了,他被淋得浑身精湿,冷气针刺般穿透胸脯,朝他的心底逼进。这样冷飕飕的秋雨是能冻死人的。他的脑袋里闪出迷路人的影子:绝望的,饥饿的,僵硬的。雨势弱下的时候,他终于发现寻找的目标,是三个穿着野外作业服的陌生人。一个孩子似的年轻人,一个戴眼镜的老人和一个中年人,他们已经冻僵了。
          他在林子里找了截碗口粗的枯柳木,挟在腋下。他把半截树干扛在右肩,拎着小斧往回走来。一会儿功夫,半截树干劈成一堆细长的木拌。他蹲在地上,抽出猎刀,削起那截柳木,柳木外表的湿皮被削掉了,露出里面干爽的木芯,木芯很快又削成了花瓣似的木屑。随后,他从贴身衣兜里掏出一个小巧的桦皮盒,打开木塞,抖出一盒火柴。嚓地一声,微小的火花在那堆木屑上跳了一下,冒起一缕青烟。木屑变成火团,发出呼呼的燃烧声。一堆篝火着了起来,火光是琥珀色的,很好看。
          他又砍来树枝,铺在火堆四周,把三个冻僵的人拖到火堆边。他奔来奔去搭帐篷,鄂温克式的简易帐篷里的火很旺,热气逼人。他用最后一点力气,把三人湿乎乎的外衣脱掉,挂在火堆上面的枝叉上。从背夹子里取出带来的烤饼、烤肉,摊在火堆边。他想,这些很快就会暖和过来的人,一会吃掉这些东西。他再也撑不住了,难以忍受的饥饿,极度的疲劳,使他头晕、想吐、心慌。他还想干点什么,可失去头脑支配的肉体,软软地瘫在火堆边。他想起病重的妻子,还有十四岁的儿子。真想不出他们是怎样度过这场暴雨的。
          他用手臂支撑沉重的身体:“我要回去。这就回去!”他太累了,脑袋越来越沉,全身松软无力,身子一歪,昏睡过去。不知睡了多久,朦胧中他感到难以忍受的饥渴。腰、腿,全身各部位,针剌般疼。
    “醒了,他醒了!”年轻人嚷了起来。
    “您救了我们的命!”戴眼镜的老汉嘴唇在抖,眼眶湿了。
          他坐起来,瞅瞅他们,没说什么。他觉得不论哪一个鄂温克人都会像他这样干的。
    “您饿了吧?”戴眼镜的老汉问,“真对不起!您带的饼和熟肉让我们吃光了。”
    “光了好——我去打猎。”他扛起猎枪,晃着双肩,朝林子里走去
          这次很顺利,他把猎物扛了回来。三个人瞪大了眼睛焦急地等待着他。
    “你们——那个桦树林穿过去一一找到小河——就能回到家。”说罢,他把背夹子搭在后背,操起猎枪,手中拎着砍刀,转过身去。
    “大叔——”年轻人在他背后喊他。
    “大叔——”戴眼镜的老汉也这样称呼他。
    “您——别走!我们还会迷路的。”这是那个中年人的声音。
          他的心猛地被什么东西紧紧拉住了。他转过身,呆呆地站在那里。
          他终于放弃走的念头。他摘下背夹子,猎枪。动作缓慢,凝重。三人笑了。他们生火做饭,时间过得真快。尼库抿着嘴角,不说也不笑,可心里痛快。不知什么东西使他暂时忘记了忧愁,把他的心同陌生人连在一起,竟变得难离难舍。
          有什么响声?声音微弱,又这么熟悉。他一头冲进桦树林,呆立在那里。被树枝划伤脸蛋、撕破外衣的秋卡,可怜巴巴地站在他面前。
    “你来干什么?”他吼起来,“你妈妈怎么样?”
    “爸爸,桥断了,大水冲的。公路上一个汽车也没有。”
    “不会想办法?笨东西!找木头,扎木排,坐木排过河!”
    “爸爸,我连一把斧头也没有。”
    “别说了,别说了。你妈妈怎么样?”
          秋卡用手捂住眼睛,泪珠顺着指缝流出来。
    “妈说,等你回去,见你一面……才……”
          尼库回头望了望,他知道那些人很快就会找到自己的帐篷。
          灰蒙蒙的密林像黑绿色的海,淹没了父子的身影。
    “大叔——”
          从他们背后传来喊声。是那三个人的呼唤。在林子里,他们的声音变得清脆,像孩子纯真的童声。
          森林沉默了……
    (选自《民族文学》1983年10月,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尼库一家没有兴趣理睬鸟儿悦耳动听的音调,可见他们心情沉重,这种沉重主要因为妻子塔列病得严重,他们要下山给塔列看病。
    B.妻子塔列的话“你——去——吧”打消了尼库的顾虑与纠结,可见塔列对丈夫的理解,她和丈夫一样都是热情、乐于助人的人。
    C.三个迷路的人是来自城市的外来者,文章中写他们的遇险及获救,充分表现了现代文明与传统文明的冲突与交融。
    D.本文既赞美了猎人尼库,又赞美了以尼库为代表的鄂温克人,展现了这个民族独特的精神气质,字里行间透着作者浓浓的深情。
    (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采用明暗线交织的结构。明线写尼库冒着暴风雨救迷路人,暗线写秋卡送妈妈下山看病,双线交织使故事情节紧凑,充满张力。
    B.小说运用外貌、动作、心理等描写刻画人物,塑造了热情善良、舍己为人的鄂温克猎人形象,展现了这个民族的精神气质。
    C.小说语言富有表现力。人物对话描写简洁、生动,能够充分展现人物的个性;对森林环境的描写真实、形象,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D.小说结尾对尼库的呼唤表达了这三个人对尼库深深的敬意和不舍、而“森林沉默了……”则暗示了尼库妻子已经遭遇不幸。
    (3)小说标题“琥珀色的篝火”有什么意蕴?
    (4)善于通过矛盾塑造人物形象是这篇小说的突出特色。主人公尼库救人的经历中体现了哪几种矛盾?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组卷:9引用:2难度:0.6

二、古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登扫叶楼记
    【清】管同
          自予归江宁,爱其山川奇胜,闲尝与客登石头,历钟阜,泛舟于后湖。南极芙蓉、天阙诸峰,而北攀燕子矶,以俯观江流之猛壮。以为江宁奇胜尽于是矣或有邀予登览者辄厌倦思舍是而他游
          而四望有扫叶楼,去吾家不一里,未始一至焉。辛酉秋,金坛王中子访予于家,语及,因相携以往。是楼起于岑山之巅,土石秀洁,而旁多大树。山风西来,落木齐下,堆黄叠青,艳绮绣。及其登,则近接城市,远挹江岛,烟村云舍,沙鸟风帆,幽旷瑰奇,毕呈于几席。虽乡之所谓奇胜,何以此?
          凡人之情,骛远而遗近。盖远则其至必难,视之先重,虽无得而不暇知矣。近则其至必易,视之先轻,虽有得而亦不暇知矣。予之见,每自谓差远流俗,顾不知奇境即在半里外,至厌倦思欲远游,则其生平行事之类乎是者,可胜计哉!虽然,得王君而予不终误矣,此古人之所以贵益友与。
    (选自《因寄轩集》)【注】管同(1780-1831),字异之,清代桐城派散文家。
    (1)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去吾家不一里,未始一至焉 今其智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B.堆黄叠青,艳绮绣 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带然
    C.及其登,则近接城市,远挹江岛 食埃土,下饮黄泉
    D.虽乡之所谓奇胜,何以 登高而招,臂非长也,而见者远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以为江宁奇胜/尽于是矣/或有邀予登览者/辄厌倦思/舍是而他游
    B.以为江宁奇胜/尽于是矣/或有邀予登览者/辄厌倦/思舍是而他游
    C.以为江宁奇胜尽/于是矣/或有邀予登览者/辄厌倦思/舍是而他游
    D.以为江宁奇胜尽/于是矣/或有邀予登览者/辄厌倦/思舍是而他游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曲笔入题,行文延宕。开篇抛开文题,先写游历江宁山川奇胜及登览后的心理,然后将笔锋转向扫叶楼,结构上起到烘云托月的作用。
    B.本文写景信手点染,善用白描。如选取土石、大树、落叶及城市、江岛、村舍等典型意象,描绘出登扫叶楼时所见到的清新明丽的景象。
    C.本文语言简洁,用词精当。如开篇通过“登”“历”“极”“攀”等几个动词即交代了游览江宁山川奇胜的经过,寥寥数语,层次清晰。
    D.本文叙议结合,章法有致。先记游,后述怀,前者以叙述、写景为主,后者以议论见长,体现了桐城派散文重视“义理”“辞章”的特点。
    (4)作者登扫叶楼,获得了哪些启示?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
    ②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赋》)

    组卷:2引用:1难度:0.5

七、解答题(共3小题,满分0分)

  • 10.解释下面句子中“打卡”的含义。
    (1)真正充满活力和吸引力的单位根本无须打卡
    (2)为了完成APP上订购的课程,小华每天都打卡学习。
    (3)朱丽叶的阳台,是笃信爱情的青年人到维罗纳旅游的打卡圣地。

    组卷:19引用:1难度:0.5

四、写作

  • 11.阅读下面的诗歌,根据要求写作。
    金黄的稻束
    郑敏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的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请从以下两个写作任务中选择一个完成。
    (1)以“收获”为话题,结合诗歌内容,展开想象,写一篇写景状物散文。
    (2)从意象、意境、情感、哲理等方面入手,写一篇文学评论。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2引用:1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