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必修上册《第11课 反对党八股》2021年同步练习卷(6)
发布:2024/11/2 7:30:1
同步练习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一些个性十足的表达方式在网络上_____,折射出年轻网民活跃多样的思想观念。但近来,所谓“跪求体”“哭晕体”在一些网络媒体的标题、正文中频频出现,其浮夸荒诞的文风,却令不少读者感到不适。
“跪求”“哭晕”本用来形容急切心态和忧伤情绪的网言网语,却成为少数网站、微信公号制作标题作为“口头禅”。一款“炫酷”的国产LED电风扇发售,“老外纷纷跪求购买链接”;央行公示百行征信的个人征信业务申请,“有人却哭晕在厕所”……如果说这样的标题只是_____,那么,某国遭遇金融风暴而“跪求中国伸出援手”等内容则纯属______.( ),感觉假得不能再假了。
汉初文章质朴畅达、经世致用,折射出开明务实的治世风貌;为扭转晚唐“俪偶章句”的浮靡,古文运动让中国散文的发展又耸起一座高峰;延安整风期间,毛泽东要求文章摆脱空洞抽象,全党文风_______.而当下,祛除媒体报道里的浮夸风、标题党,让沾泥土、带露珠的文字喷涌而出,网络环境才会风清气正。
用各种招式吸引受众固然重要,但能真正赢得读者的,是权威的信息、理性的观点、真诚的写作。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层出不穷 夸夸其谈 信口雌黄 涣然冰释 B.层出不穷 夸大其词 子虚乌有 焕然一新 C.不胜枚举 夸夸其谈 子虚乌有 涣然冰释 D.不胜枚举 夸大其词 信口雌黄 焕然一新
A.“跪求”“哭晕”本用来形容急切心态和忧伤情绪,却成为少数网站、微信公号制作标题作为“口头禅”。
B.“跪求”“哭晕”本用来形容急切心态和忧伤情绪的网言网语,却成为少数网站、微信公号制作标题的“口头禅”。
C.本是“跪求”“哭晕”形容急切心态和忧伤情绪的网言网语,却成为少数网站、微信公号制作标题的“口头禅”。
D.“跪求”“哭晕”本是形容急切心态和忧伤情绪的网言网语,却成为少数网站、微信公号制作标题的“口头禅”。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有网友说配合“惊天一响”“全球震惊”等词语的使用,“跪求体”“哭晕体”的出现
B.有网友说“哭晕体”“跪求体”的出现,“惊天一响”“全球震惊”等词语的配合使用
C.有网友说“跪求体”“哭晕体”的出现,配合“惊天一响”“全球震惊”等词语的使用
D.出现了网友说的“跪求体”“哭晕体”,并配合使用“惊天一响”“全球震惊”等词语组卷:7引用:5难度:0.9 -
2.阅读下面的文字,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意思,不超过15个字。
人们发表议论,都希望读者能理解自己的思想,接受自己的观点,因此,根据读者的情况选择内容、调整表达方法,就很有必要。毛泽东所说的党八股的罪状之一就是“无的放矢,不看对象”,我们在写议论文时要避免出现这样的问题。写作前可仔细思考:我的文章是为哪些读者写的?他们的年龄、知识层次、阅读能力和阅读喜好如何?他们最关心哪些问题?设想讨论哪些问题会引起读者的兴趣,怎样表达更容易让读者信服,这样才能使议论达到预期效果。组卷:14引用:11难度:0.7
三年模拟练
-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语言是文化的天然载体,而方言是地域文化的底色。以多样化的艺术形式保存、传播方言,不仅可以保护地域文化的多样性,也能让文化传统得以传承并焕发活力。尤其是在网络文艺兴盛的当下,寻找新的文艺形式和表达空间来唤起方言新的生命力,维系乡土记忆与城市生活之间的精神联系,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方言让文化传承开新花 考察方言与文艺形式的渊源,可以发现,传统的地方曲艺最能体现方言的文化特点,比如秦腔、豫剧、粤剧等,合辙押韵的戏词依托方言特色,唱出中华传统文化丰富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将地域文化与方言结合起来的音乐形式是网络原创歌曲,像网络空间里大受欢迎的陕西方言民谣《西安人的歌》、微电影主题曲《重庆的味道》,用方言演唱,再配上地域的风土人情、美食美景,不仅是自媒体内容生产者寄托乡情的载体,也是网民了解城市文化的有效路径。
方言网络歌曲为方言的传承找到了舞台,同时也让方言退去了“土”和“俗”的标签。川渝风味的说唱、三秦大地的摇滚,成为网生代追捧的新时尚。川渝说唱歌词,具有四川青年文化的地域性,成为青年人享受生活、敢耍爱玩的生活写照。四川话那种脆生生、活泼泼的腔调和韵味,天然具备接地气的基因,像《精神小伙听令》里的“整起来”“懂了撒”,不仅形象鲜活,也易于流传。
方言利于情绪和情感传播 在互联网时代,方言作品的兴起,满足了个体的自我表达和社群文化的认同。方言成为短视频的常见声道,是因为方言在连接情感、渲染气氛、拉近距离、强化认同上具备传播优势。研究表明,母语更容易激起强烈的情绪反应。而今互联网上的情绪传播成为主流。网友们通过情绪,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身份、职业来确认社群归属。感性类内容通常将私密的议题带入公共领域,在激发受众情绪的基础上,创造新的归属感。
在表现社会生活的丰富性和作者的个性方面,方言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不少作家回归故土,发掘方言,找寻语言的源头。方言作为一种叙述方式,常能使作者的语言别具风格,像莫言作品中地域色彩浓厚的生活用语,贾平凹作品中文白夹杂的商洛方言,金宇澄《繁花》中通篇的上海话思维,成就了作家语言的独特性。
网络语言作为新的语言现象,折射出互联网时代人们的精神世界。方言不仅是告别故乡的人纾解乡愁的出口,也是在城市生活的人对地域风情和乡村生活进行想象的一种凭借,是连接乡土中国与城市空间、连接传统话语与二次元表达的全新网络文化景观。
彰显方言的文化魅力 当前,方言网络文艺大多为自媒体生产,存在良莠不齐的现状,有些作品难免存在内容粗俗化、制作粗糙化、趣味粗鄙化的情况。方言网络文艺创作不可沉溺于“土味”,一味追求娱乐效果,从而让方言沦为媚俗的手段。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面对价值观念多元化的挑战,网络语言的生产者和创作者,要坚持审美趣味的引导和高质量的方言内容生产。网络文艺尤其是方言创作长于日常表达,但日常不等于一地鸡毛、无聊琐碎。如何在小人物的平凡日常中发现美、记录美,表现有温度的人性,直面现实的困惑,寻求心灵的慰藉,这是网络文艺方言创作的努力方向。方言网络文艺作品应该以文化为起点,用方言的魅力建立地域文化自信,让那一份乡愁成为文化传承最美的寄托。
(摘编自刘亭《方言网络文艺别沉溺于“土味”》,《光明日报》2020年11月11日)
材料二:
方言之于文学,好比盐之于饭菜。一顿饭有各种吃法,“舌尖上的中国”百味杂陈,可总也少不了一点儿盐--有盐才有味儿。远的不说,就只说大家耳熟能详的四大名著,哪一部不是包含着南北各地的方言风味?哪一部不是总有一点儿增色添香的方言桥段?《西游记》有诙谐风趣的淮安方言,《水浒传》有豪爽劲道的山东方言,《红楼梦》则更是集各地方言之大成,苏北、常州、南京、北京等地的方言大放异彩,在小说里穿插自如,恰似一首大合唱。
一地方言成一家“盐”,来自南北各地的作者,自然而然地把这“盐”撒进了自家的作品里。无论读者有啥口味,喜好啥味道,总能在文学里的方言中,找到获得感与归宿感。这当然是方言的魅力,也是方言总能活跃在文学作品中的根本原因。
“新文化”运动至今已上百年,各地方言屡屡被作家们注入到作品之中,为中国现代文学创造出脍炙人口的新鲜滋味。沈从文以《边城》开创了湘西方言文学,李劼人以四川方言写的《死水微澜》引人入胜,巴金的《家》《春》《秋》三部曲中不乏四川方言,老舍以北京方言创作了不朽的《骆驼祥子》,后来,陈忠实的《白鹿原》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让更多中国读者在《秦腔》中品悟到了“最美的平凡”。
总之,中国方言文学的版图一直都在,也一直百花齐放。
(摘编自肖伊绯《大师笔下的方言之美》,海燕文学月刊网2020年2月28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网络文艺中充分展示方言的魅力,可以传承文化传统并使之焕发活力,而且能维系乡土记忆与城市生活之间的精神联系。
B.方言网络文艺创作的方向,就是以身份最低微的小人物为主要描写对象,表现美好人性,直面现实的困惑,寻求精神慰藉。
C.《西游记》《水浒传》等小说成为名著,是因为它们自如运用各地方言,创作了很多增色添香的方言桥段,受到了读者热捧。
D.“新文化”运动以来,沈从文、李劫人、巴金、老舍等名家无不善于运用方言,他们的作品可以说都是运用方言的杰出作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言用于新文艺形式,就有可能退去“土”和“俗”的标签,充分地展现文化的魅力。
B.有些作家回归故土,发掘方言,是因为方言最能表现丰富的社会生活并刻画人物形象。
C.方言能够纾解乡愁,告别故乡的人在作品中看到或听到故乡的方言,常会找到归宿感。
D.古代文学在运用方言上水平很高,成就颇大,《红楼梦》就是其中一个代表性作品。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论点的一项是
A.现代作家赵树理运用方言可谓炉火纯青,这使其小说呈现出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
B.发表于《收获》月刊的长篇小说《繁花》运用了大量上海方言,其语言有很强的独特性。
C.网络小说《盐女》用了很多涉及井盐制造工艺的方言词语,语言明显具有四川自贡特色。
D.网络小说作家不可传播历史虚无主义,而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正能量。
(4)综合上述材料,简要回答创作文艺作品时在使用方言上应防止出现怎样的问题。
(5)材料一的小标题形式有何作用?前两个小标题与第三个小标题的侧重点各是什么?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回答。组卷:25引用:4难度:0.5
一、五年高考练论述类文本之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
6.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谈诗歌朗诵
朱光潜 近来听到一些诗人、演员、业余爱好者朗诵了许多旧体诗和新诗,其中风格是丰富多彩的,但是占优势的风格是用演员念台词的声调和姿势,那慷慨激昂的调子,有时不完全与诗歌的内容相称。这不免令人有美中不足之感。
人民为什么爱诗歌?理由也许很多,我想其中之一就是诗歌具有音乐美。这个道理从我国一些传统剧种中可以看得很清楚。许多旧剧的台词并不那么完美,可是演唱起来,却有极大的迷人的力量。不妨把《霸王别姬》《林冲夜奔》的台词改成白话,请最好的演员用话剧的方式去表演,那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话剧本不要求语言的音乐化,而诗歌按照它的本质却要求语言的音乐化。诵诗如果不见出语言的音乐美,那就很难把诗的韵味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浸润到听众的心灵深处,使他们可以优游涵泳,长久受用不尽。在我看来,朗诵诗歌是不宜用演话剧念台词的声调和姿势的。
理想的诗歌朗诵,必须要既能表达感情,又有音乐美。其中,表达感情是基础,顺着自然的倾向,是自发的,倾泻的,无控制的,容许金粒与泥沙俱下的;而音律的形式按照规律的要求却是自觉的,有控制的,不但要披沙拣金,而且要用一定的模型把金粒熔成一定的形象。这样通过音律形式对思想感情的洗练、节制和熔铸,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就不是生糙自然的思想感情,而是经过形象化和音乐化而洗练和提高的思想感情。对于朗诵诗歌来说,做到这一步,才能算到表达感情与音乐美的统一。
这只是理想。要实现这种理想,还要凭实践中的辛苦摸索才可以获得。在摸索之中要做的事很多,其中一项重要的事是向民族传统学习。我国历代诗人都特别重吟咏的功夫,过去诗文评家教人读诗,也强调要懂诗就必须学会诵诗。有人甚至以为一个人如果不会诵诗,即对诗“终身为门外汉”。传统的旧诗朗诵有一个特点,就是把声音拖长。《书经》里就已有“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的说法,“永言”就是《乐记》里所说的“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式的朗诵能维持到两千年左右,不能单是凭习惯的惰力,因为诗歌所要表现的情调是比较深永的,低徊往复的,走曲折线而不是走直线的,所以表现方式也要有相应的低徊往复和曲折。长言才能在低徊往复之中把诗的“意味”“气势”“骨力”和“神韵”玩索出来,咀嚼出来,如实地表达出来。假如这个看法略有一些道理,我们也就可进一步认识到诗歌的朗诵不宜用演话剧念台词的办法。
目前诗歌朗诵不少是侧重表达感情的,有时是近于表演的。在节奏上大半不但不是“长言”,而且比语言的自然节奏还要快一点,急促一点,低徊往复的少。这和我们过去朗诵的传统显然有很大的距离。责任当然不能完全在诵诗人,毛病恐怕大半还是在诗本身。如果诗本身见不出音乐美,诵诗人当然就不能凭空添上音乐美。这就要求诗人们在语言和音律上多下更严肃的功夫。诗歌朗诵已经把诗歌的语言和音律问题很突出地提出来了。
(有删改)(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戏曲中的台词与话剧台词要求不同。
B.朗诵中低徊往复是表达深永情感的需要。
C.过去的诗文评家认为诵诗是懂诗的前提。
D.旧诗在形式上的不足是由长言来弥补的。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直接指出了诗歌朗诵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引出了全文的论题。
B.文章举《霸王别姬》之例,是为了说明演员在传统戏曲表演中的作用。
C.未经音律形式的洗练、节制和熔铸,诗歌朗诵表达出的感情易流于生糙。
D.诗歌朗诵的成败不完全取决于朗诵者,诗歌本身的音乐美也非常重要。
(3)如何纠正诗歌朗诵中“演话剧念台词”的倾向?请简要概括。组卷:202引用:10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