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湘豫名校联考高三(上)一轮诊断语文试卷(二)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回答问题。
从文学叙事的角度看,网络文学当归类于类型文学,或是将其当作入口,但由于它借助虚拟空间进行传播,改变了以往的读写关系模式,因而在类型文学的基础上产生了一套新的美学范式,其标志是审美的大众性、娱乐性,阅读的碎片化、扁平化,传播的流量化、同质化。如果想要弄清楚网络文学叙事的成长和发展,仍然有必要回到类型文学的基点去察看和分析。
类型文学发端于东西方文化中共有的神话传说和民间叙事,其故事场景、人物设定、审美趣味等均承袭于古老的传统,如西方的吸血鬼故事、东方的狐仙故事等,叙事形态虽然经历千变万化,仍然保留了故事原型的精神内核。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文明之后,类型文学逐渐脱离神学范畴,向民众日常生活靠近,报纸的出现将类型文学定型为对固有阅读人群的叙事。阅读的分层不仅指向因读者文化修养高低不一所造成的兴趣差异,更主要的是,读者对叙事领域的关注反向推动创作。类型文学在特殊领域的专一化叙事,有助于读者更为深切地认知和感悟生活。
网络文学脱胎于类型文学,不仅在故事类型上,更重要的是其面向大众的叙事方式,及其与当代精神的深度切合上。如网络小说《悟空传》的写作灵感源于古典名著《西游记》和电影《大话西游》。作者借用了前者的人物关系、渊源,提取了后者的叙事方式、语言,以古代西游人物演绎现代西游情节,表现现代人的思维模式和观念。《悟空传》不仅在人物形象、基本设定等显在的方面取材于《西游记》,并且继承了《西游记》中隐而不显的、基本主题上的结构性矛盾。如果说《西游记》是《悟空传》的精神之父,那么孕育并生产了它的网络空间,则是文本之母。网络世界的自由、开放意识与创新动力,为《悟空传》寻找新的话语方式提供了可能。《悟空传》以《西游记》的结构性矛盾为原始出发点,采用蒙太奇式的叙事方式,以不断跳跃、对话式的情节推进、微妙的心理描写和悟空自身的精神分裂状况将这一矛盾极端凸显出来,与《西游记》形成一种意义上的互文。这一游走在古代传统与现代精神领域的叙事方式,成为网络文学的经典叙事模式。
在长期创作实践中,网络文学走出了一条借助类型文学叙事方略,但在表现形式上更丰富多元、更富有时代精神、更贴近读者需求、更符合市场规律的道路。评论家贺绍俊认为:“在很多情况下,类型小说所包含的思想性和精神价值并不见得非常深刻独特,可能是一种公共性的思想,是一种常识性的表达,因为公共性的思想和常识性的表达能够争取到更广大的读者的认同。其实,文学作品即使是传达一些公共性的、常识性的思想,其社会作用也是不容低估的。”
自2003年VIP在线付费阅读模式建立之后,网络文学进入了以长篇小说为主体的时代。在付费模式的引导下,其篇幅越写越长,叙事也由精神性主导逐步向情节性主导过渡,由于人物众多(通常有几百人),叙事核心由人物塑造转向了事件的铺陈和描述。从若干流行范本中可以发现,网络文学叙事具有相对完整的空间概念,而时间则被淡化、模糊化乃至重组,成为不具有限制力的碎片。
(摘编自马季《中国网络文学叙事探究》)(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类型文学的基础上产生的新的美学范式,使得网络文学异于其他类型文学。
B.读者的兴趣差异和对叙事领域的关注反向推动创作都是阅读的分层造成的。
C.《西游记》中的结构性矛盾不仅被《悟空传》继承,还被它设法凸显出来。
D.类型小说之所以会表现公共性的思想,可能是为了争取到更多的读者的认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对中国网络文学叙事的分析,证明了网络文学的叙事方式优于类型文学。
B.文章第三段以《悟空传》为例,论证了网络文学的叙事并未放弃现代精神领域。
C.文章末段谈到付费阅读模式的建立,论证网络文学进入新的时代与付费模式相关。
D.除了举例论证,文章还使用了引用论证,让人们明白网络文学的社会作用不容低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文学改变了以往的读写关系模式,在审美、阅读、传播等方面形成了新的特点,但它仍归类于类型文学。
B.从最初的神学范畴向民众日常生活靠近,再发展到对固有阅读人群的叙事,类型文学的发展有迹可循。
C.虽然网络文学对类型文学的承继是多方面的,但仍然可以说网络空间是网络文学的文本之母。
D.在付费模式下网络文学叙事的主导性和核心都发生了转变,该转变某种程度上跟其空间和时间特点有关。组卷:1引用:1难度:0.3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前十年,中国经济处于高速增长区间,这一阶段可类比美国“二战”后繁荣和日本三大景气时期,居民进入大众消费时代,家庭耐用品逐渐实现普遍覆盖,国家生育政策下家庭规模继续减小。这一时期1980―1994年出生的一代大多已步入青少年,而Z世代正值童年,因此相比1980―1994年出生的一代,整体而言Z世代出生以来家庭的基础物质条件相对丰富,成长在城镇的比例也更高,其消费更多聚焦于个体的、升级类的需求满足,“随性购买”的比例也更高。
(资料来源:麦肯锡,中为咨询研究部)
Z世代成长于互联网快速普及的千禧年代,在移动互联网技术广泛应用的2010年后步入成年,是中国移动互联网原住民。他们习惯使用互联网渠道搜集和分享消费信息,关注社交媒体,重视各类平台的消费者反馈,是“种草”“拔草”式消费的重要参与者;他们注重消费的社交/圈层属性,以消费为社交货币,实现个性化表达。
(资料来源:企鹅智库,中为咨询研究部)材料二:
Z世代大多刚刚走上工作岗位或还在学校学习,社会阅历不足,面对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促销手段和虚假宣传缺乏足够的辨识能力,容易在消费中被误导或上当受骗。在访谈中,我们了解到,在单只价格百元左右的棉花娃娃圈子,制作、生产、销售棉花娃娃就面临着娃厂普遍不愿签合同、肆意拖欠欺骗、未成年人开团售卖、售后维权艰难、娃贩子倒买倒卖炒高价、娃圈收入无税监管等问题。
向往精致生活,陷入炫耀式消费。“喝杯咖啡、看场演出、买新款电子产品、抢购限量版球鞋,都是生活必需”“收入不高,也要对自己好一点”……很多Z世代向往一些自媒体文章中描绘的“衣着时尚、生活精致”,不管自己是否能力所及,宁愿借贷,也要实现那些基于美好想象的生活图景,不少人陷入“精致穷”、炫耀式消费的怪圈。
崇尚个性、兴趣多元、喜爱社交的Z世代,偏向圈层消费,而圈层中不同阶层的爱好者身份是存在区隔的,并且形成一条鄙视链。站在鄙视链最高端的是金钱,即谁消费水平最高谁便最有地位,不少人力图通过炫耀式消费来实现自我认知和圈层划分。很多Z世代被炫耀式消费带来的虚幻快感和美好想象所裹挟,攀比消费等助长了所谓“先花后挣”的享乐主义消费观,亟须进行合理引导。
(摘编自《消费新力量年轻新态度——Z世代消费行为分析与思考》)材料三:
消费是社会再生产的最后环节,Z世代催生更加个性化、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具有“风向标”价值。某购物平台发布“虎年春节十大新年货”,分别为洗地机、大厨预制年菜、滑雪服、剧本杀、低卡零食、春节智能手机壳、创意春联、年宵花抱抱桶、虎头帽、宠物新年衣服。由此可见,Z世代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让更多“小而美”的细分市场迎来广阔空间,为中国经济活力焕发注入了宝贵动能。
对企业而言,为产品找准精确的消费群体至关重要。正像是知名餐饮店推出自热锅、速食米线等产品,为的是迎合年轻人宅家消费的需求;正像是“如虎添翼”黄金饰品、“鸿运升升”服装饰品等国潮年货产品之所以能强势“圈粉”,就在于紧扣了弘扬国粹、回归国产的时代潮流。识别人群、找准用户,持续为消费者提供产品服务,企业才能在商海起伏中行稳致远,消费需求也才能健康持续提振起来。
(摘编自《“Z世代”崛起,引领消费市场新潮流》)(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目前正值童年的Z世代,比1980—1994年出生的一代家庭物质条件更加丰富,对个体的、升级类需求的关注度更高,更喜欢随性购买。
B.四个国家的数据统计显示,只有中国的Z世代中倾向于个性化产品与定制服务的人数占比过半,其次分别是韩国、澳大利亚和日本。
C.Z世代与全网用户相比,移动互联网日均使用时长更长,月均使用App个数更多,表明他们更习惯使用移动互联网。
D.Z世代了解商品的第一渠道是朋友口头推荐的占比最高,表明他们注重消费的社交(圈层)属性,爱把消费作为社交媒介。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年龄偏低、对促销手段和虚假宣传缺乏足够的辨识能力,使Z世代成为在消费中被误导和上当受骗的主要人群。
B.圈层消费存在区隔,也形成了鄙视链,消费水平最高的人在鄙视链的最高端,通过炫耀式消费来实现自我认知。
C.Z世代的个性化、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引发了市场的新变化,而新变化也给中国经济的进一步提振带来契机。
D.所有企业应针对“小而美”的细分市场,大力开展生产,因Z世代的个性化、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就在这里。
(3)Z世代的消费带来哪些忧患与机遇?请概括说明。组卷:1引用:1难度:0.5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回答问题。
撩人春色是今年(节选)
文清丽 都凌晨一点了,天空仍电闪雷鸣,估计短时间内飞机起飞不了啦。你眯会儿吧,行李我给你看着。你尽管放心。我是滨海昆曲学校的,唱小生。哈哈,不像?你看,这是我的证件,微信头像是演出剧照,扮的是《牡丹亭》中的柳梦梅。
你不困?喜欢昆曲?那太好了,难得有知音呀。想听我的故事?也好。你是干什么工作的?让我猜?看你穿着,肯定是文化人,对不对?作家?好好好,作家理解人。你看着人挺随和,那我就开讲了。
我想想从何说起。随意?好,你的要求我明白了,就是保持故事的天然风貌,杜丽娘一生爱好是天然,那我也就把我的故事原汁原味地讲给你听。
那就从一年前的一个下午说起吧。那天我收到先生短笺。
先生是我的恩师。从舞台退下来后,她除了教学,一直练习书法。短笺纸张是上好的宣纸,红色竖格暗纹,清秀的蝇头小楷,颇有几分颜真卿的影子,落款还盖了淡淡的钤印。
先生三十多年没登台彩唱了,这样的岁数出山,在手机网络盛行的时代,又以这样典雅的方式邀请她的学生,我岂能不去。
菁儿爱徒:
多年未见,甚是想念。家里都好吧,想必兔儿也有女朋友了。想起那年你带他到古镇来看我,他把我叫老妖怪的情景,不禁莞尔。人已老迈,承蒙错爱,中秋之夜,我将在古镇彩唱《占花魁•受吐》。若有余暇,可否一观乎?余话甚多,可惜手指哆嗦不止,怕词不达意,难述衷肠,见面细叙。今夜余晖甚美,好想与你们分享。
纯梅
庚子年六月廿四 先生一向细致,信尾忽然冒出“你们”,指的是谁?难道是她?肯定是她。
演出那天,先生的戏放在最后,压轴。先生唱腔优美,身段婉转如一幅幅仕女图,让我想起了“若有风雅藏在心,岁月从不败美人”。可仔细瞧,她举扇时,右臂有些晃。先生唱完,两次在不绝的掌声中优雅谢幕,我才知道,她的胳膊前不久动了手术,刚拆了钢板,还没有完全恢复。
剧场灯光一亮,我立即站起来,很想找到她。恰在这时,电话响了,是她的短信:明晚六点到“水云间”聚。还有先生。
水云间是这个水乡小镇的私家菜馆,环境优美安静。先生退休后,远离省城,居住在老家古镇,跟她恬静的性格甚是吻合。
先生如她一贯的为人,从不迟到。八十岁的人了,竟然一个人来,化着淡妆,身着一袭墨绿色短袖旗袍,白金项链。先生说,李荇,别点多了,咱们说说话。
对了,李荇就是她的名字,是我的搭档。“荇”就是《诗经》“参差荇菜,左右采之”里的那个“荇”。就因为这名字,感觉跟我的“菁”,好像一对姊妹花。我喜欢台上台下都把她叫贤妹,虽然她比我大半岁。
先生让退掉三个菜,说,昨晚就想见你们,实在太累了,可也怪,怎么也睡不着。好容易睡着了,却梦到当年在上海滩与师姐沈世平同台飙戏的情景。你们还记得那次我们打擂台吧。
当然记得了,那时沈老师的戏台搭在我们对面。连续唱了七夜,简直把水乡明澈的天空都演红了。
从此,她们一南一北,较劲了一辈子。可谁能想到,沈老师五十岁,却在一次演出途中,遇上了车祸。
往事使先生眼神迷离起来,她说一想起师姐,就想唱《离魂》中的“集贤宾”。
老师,来一曲,我给你按板。贤妹说着,拿起筷子在碟边轻轻敲起来:
海天悠、问冰蟾何处涌?玉杵秋空,凭谁窃药把嫦娥奉?甚西风吹梦无踪。人去难逢,须不是神挑鬼弄。在眉峰,心坎里别是一般疼痛……
老师边唱边流泪,我们也跟着哭了起来。
我们聊到十一点,要不是她女儿来接,先生还不肯离去。上车时,她忽然说,对了,人老了,差点把正事忘了。一个月后是母校建校六十周年,有台演出。我自作主张给你们报了名,我唱《离魂》。争唱《惊梦》的有好多人,老师豁着脸皮为你们争到了。
这个……我说离开舞台太久了,心里没底。
就这么定了。想我杨纯梅来日无多,残留的梦想就是最后与我的两位优秀的学生手拉手谢幕。
先生上了车。车驶出,又倒了回来,先生头伸出窗外,嘴张了张,一拍脑门,却想不起什么事儿了。
刚进房间,手机响了。先生说,刚想起了,半月后,咱们排练厅见,我琢磨了几个新动作要跟你们一起练呢。
排练《惊梦》时,我跟贤妹配合默契得像二十多年来我们从来没有分开。我扮的柳梦梅台词多,她饰演的杜丽娘台词少,但表情仍如往日。不,五十岁的杜丽娘,比二十五年前的杜丽娘更有味道,娇羞多情妙不可言。
母校校庆,我们演出很成功。
“刘李配”分离二十余年后再演《牡丹亭•惊梦》,我唱得激情飞扬,她配合得情深意切。
……
哟,天亮了,雨停了,飞往首都机场的航班开始登机了,但愿我们有机会再见。作家,谢谢你听了我一夜的啰唆,希望对你有点用。对了,我强烈提议你看看我贤妹唱的《牡丹亭•寻梦》,我认为那是昆曲界最好的《寻梦》。你还要看我们俩合作的?那我建议你看《西楼记•楼会》,那时我们二十七岁,年轻得我都想哭。这次,我就是要跟她一起到北京演《王熙凤》。至于我演谁,你若关注,自然就知道了。她说着,诡秘一笑,拉着行李箱,汇入了人流中。
(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有关短笺的内容除了塑造人物形象、融入浓厚的生活气息、增强审美色彩外,还为人物“她”的出场进行渲染、埋下伏笔。
B.先生回忆在上海滩与师姐同台飙戏的情景,是为了再现当年昆曲盛况,与如今昆曲人才青黄不接的局面形成对比,抒发哀叹之情。
C.为迎接母校建校六十周年排练《惊梦》时,因更多的社会阅历和对角色更深的理解,“贤妹”比年轻时演得更好,二人配合默契。
D.小说语言婉转隽永,故事深情而有余味,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蕴嵌入故事当中,表现了对以昆曲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
(2)这篇小说在叙述故事时有哪些特点?这样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就先生角度看,小说中对传统文化的守望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组卷:12引用:1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3分)
-
8.阅读回答问题。
人有年龄,① ,就像树的年轮。血管年龄决定人的健康与寿命。孩子的血管弹性好,内壁没有太多坑坑洼洼、斑斑点点。② ,血管内壁开始出现脂质条纹。再加上各种危险因素(血压、血脂、血糖指标异常)的作用,这些脂质条纹逐渐生长成为斑块,从而开启了漫长的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发展过程。斑块形成早期还不至于影响血流,但随着斑块增大和斑块内脂质的堆积,血液流动开始受到限制。尤其当人运动时,氧对器官需求增加,这时氧气却因血管狭窄受限,人体会出现心绞痛、间歇性跛行等症状。其实,最可怕的不是斑块大小,而是斑块不稳定。不稳定的软斑块易发生侵蚀和破裂,堵塞甚至堵死动脉血管。这样,器官组织得不到血液和氧气,就会坏死。这种情况无论发生在哪一根动脉上,都会引起相应的症状和疾病,如心梗、脑梗等,③ ,医学上称之为血管性死亡。
如果寿命足够长,每个人的血管都会出现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不少老年人的血管弹性越来越差,血管腔越来越窄,有些血管严重钙化,如同钢管一样。刚出生时血管通畅,又由于动脉硬化而变老、血管狭窄而生病,最后因血栓形成而死,这是大多数人无法逃避的生理现象。不过,我们可以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让血管保持年轻态。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写成整句,并赏析修改后的表达效果。组卷:6引用:1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清贫少年傅雷,第一次走进同学家的花园洋房,为别人那好过自家睡床百倍的高档木地板震惊不已,回家向寡母哭诉。母亲平静地告诫他:不必羡慕人家漂亮的地板,只要我们不卑不亢有尊严地好好活着,任何漂亮的地板都可以踩在脚下。一句话改变了傅雷自卑的心理,成就了他一生傲视同侪的翻译事业。
得意不忘形,失意不沉沦,即便卑微如尘埃,也决不扭曲似蛆虫,这是做人的基本底线,也是自尊的朴素体现。齐国太史不惜被杀头,也要坚持把“崔杼弑君”写进史书。苏武留胡19年,持节不屈,不辱使命,自尊融入血液,才书写出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辉煌篇章。他们的代价虽大,却把尊严深深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
处在波谲云诡的社会变革时期,我们该怎样有尊严地工作、生活?上述材料对你有怎样的启示意义?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3引用:3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