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陕西省高考语文四模试卷
发布:2024/6/22 8:0:1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诗论》是我国二十世纪的学术经典之一,体现了朱光潜中西文艺观圆熟的融合。我们以《诗论》为中心,来探讨朱光潜的美学思想,从中可以看出朱光潜中西合璧的文艺观、民间文化的自觉意识、独特的诗学观。
一、中西文艺观圆熟的融合
与王国维等前辈一样,朱光潜之所以能贯通中西,在于他不仅有扎实的中国传统文化根基,同时也是由于他拥有开阔的视野,能将西方现代学科,包括心理学、物理学、哲学、语言学等学科的知识,纳入诗学的理论体系,可谓是中西文艺观圆熟的融合。
如朱光潜自己所说,“在这里试图用西方诗论来解释中国古典诗歌,用中国诗论来印证西方诗论”。《诗论》中,朱光潜不仅利用西方文论分析中国诗歌,在分析中国诗歌时,亦采用西方的民俗现象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同时,虽然主要谈中国诗歌,也将中西方诗歌进行比较,并探讨其背后的文化渊源,体现中西诗的差异特色。
在讨论诗歌起源时,朱光潜以亚里士多德《诗学》为例,最后得出“诗的起源以人类天性为基础”的结论,显然受到“模仿说”的影响。在题材和内容上,在《诗的境界——情趣与意象》一章中,谈中西诗情趣上的比较时,为说明恋爱在中国诗中不如在西方诗重要,他从社会、教育、婚恋观等几个方面介绍了造成差异的原因。在自然方面,对比了中西方诗歌对自然的态度,中国诗以委婉微妙取胜,西方诗以直率深刻取胜。
二、民间文学意识的渗透
朱光潜将民间文学意识渗透在《诗论》中,他把民间文学影响文人诗歌用着颜色的笔勾勒了出来。从论诗的起源,诗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同异,到诗歌的声韵等,都有着浓厚的民间文学意识,特别是与诗歌密切相关的民间歌谣。
朱光潜认为诗歌是起自民间的,诗歌的形式和技巧大半来自民俗歌谣。在探讨诗歌起源时,他说“诗或是表现内在的情感,或是再现外来的印象,或是纯以艺术形象产生快感”。诗歌的起源以人类天性为基础,他主张用现代未开化民族或已开化民族中未受教育的民众的歌谣做根据,而不主张以考古学与历史学为依据。诗乐舞同源,是一种三位一体的混合艺术。
在诗歌的作者上,他认为中国的民间歌谣,同外国一样,经历了同样的演进阶段,第一重创作是个人的,第二重创作是群众的,并以出自同一母题,情节大半一致,词句长短简繁不一律,流行于不同地区的民歌为例,证明了民歌是经过两重创作的结果。民歌都“活在口头上”,常在流动之中。
三、渗透了人生体验的诗学观
王国维将诗歌的三境界与人生的三境界结合起来,强调了“景”与“情”的契合;朱光潜直接提出“诗是人生世相的返照”,认为诗歌是人生的体验。朱光潜认为诗都难免于若干情趣,把所写的看成一种有趣的意象,把诗当作戏来看。诗最忌浅薄,也易流于轻薄,关键是是否出自至性深情。“中国诗人陶潜和杜甫是于悲剧中见诙谐者,刘伶和金圣叹是于喜剧中见诙谐者,嵇康、李白则介乎二者之间”,他认为产生谐趣的重要原因是把所写的当成戏来看,自身情感要与所写的客观事物保持距离,可见其受到“心理距离说”的影响。与其说,他欣赏陶渊明、杜甫的诗,欣赏那种情趣与意象的完美融合,不如说,他更看重的是他们幽默风趣的背后,隐藏着的沉痛和严肃,他们面对这些沉痛的豁达风度和开阔的胸襟,面对人生困窘时,表现出来的冲淡静默。
朱光潜将西方文艺理论系统、辩证地介绍到中国,在分析中国传统诗歌时,从心理学、美学、哲学、物理学等领域,进行谨严有序的科学实证,建立起《诗论》科学的理论体系,逻辑结构缜密,同时广引古今中外的文学事实,可见他明确的理论自觉意识,研究方法上具有现代精神。
(摘编自《从<诗论>看朱光潜的美学观》)(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诗论》是我国二十世纪学术经典,作者以《诗论》为中心,对其进行了多方面探讨评价,很有启发性。
B.朱光潜等众多前辈之所以能贯通中西,因为他们不仅有扎实的中国传统文化根基,同时还具有开阔的视野。
C.朱光潜先生在《诗论》中,不仅用西方诗论来解释中国古典诗歌,还反过来用中国诗歌印证了西方诗论。
D.未开化民族的歌谣都以人类天性为基础,考古学却完全忽视天性,故后者不可作为研究诗歌起源的依据。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无论是整体结构,还是本论部分,都采用了总分形式,从整体到局部都做到了结构严谨,层次清晰。
B.文章开篇即提出《诗论》“是朱光潜中西文艺观圆熟的融合”,这一观点也贯穿了文章的各个论证层次。
C.作者多处将王国维和朱光潜进行了对比,目的是突出朱光潜能贯通中西,以及朱光潜艺术观点更胜一筹。
D.作者通过朱光潜在《诗论》中举《诗学》为例,为了证明朱光潜将西方现代学科纳入了诗学的理论体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论》是一部西方文论与中国传统结合的佳作,从中我们可看出朱光潜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中西合璧的美学思想。
B.为了体现中西诗的差异特色,朱光潜用西方诗论来解释中国诗,用西方民俗证明观点,还将中西方诗歌进行比较。
C.朱光潜把民间文学影响文人诗歌用着颜色的笔勾勒了出来,说明他认为民间文学意识是影响文人诗歌的重要因素。
D.朱光潜认为诗都难免于若干情趣,出自至性深情才有可能避免浅薄与轻薄,并借此肯定了陶潜、杜甫等人的诗歌。组卷:1引用:3难度:0.5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0月25日,发表在《自然——化学》上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吃土”也能调节肠道微生物组和治疗肠炎。
科研团队受土壤组分启发,通过人工合成的方法构建由蒙脱土(天然土壤成分,俗称“观音土”)、淀粉颗粒和液态金属三种组分组成的土壤仿生材料,这种材料具有调控微生物功能的特质。
这一具有响应性和调节性功能的新材料,不仅能提高微生物合成化学品的效率,还能够调节肠道菌群失调,恢复肠道微生态,在生物制造和生物医药领域有着应用潜力。
土壤仿生材料可以对激光、溶剂、外力等进行响应,使材料从原子到宏观水平都发生化学非均质性变化,实现该化学系统中不同的组分进行化学再分配、传感和写入及擦除的修改,从而发挥新的功能,科研团队便可在此基础上进行更多的系列研究。
“我们使用了自下而上的方法去模拟土壤中的矿物质、有机相和流动相来合成一种新的化学系统,该化学系统为一种土壤仿生材料,可以在体外增强微生物代谢和提高生物基化学品的合成,丰富病理条件下的肠道微生物组多样性,调节体内细菌失调。”高翔表示。
(摘编自《科技日报》《土真的能吃?科学家证明“吃土”可治疗肠炎》)材料二
10月25日,一项发表在《自然——化学》上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由蒙脱土、淀粉颗粒和液态金属三种组分组成的土壤仿生材料,具有调控微生物功能的特质。“科学家证明‘吃土’可治疗肠炎”的消息迅速引起网友的广泛热议。
该文章共同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成生物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高翔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文章中的“土”并不是真的土壤,而是仿照土壤结构构建的人工土壤仿生材料。目前该项研究只是在动物实验阶段,作用机制也还不清楚,尚未应用到临床。“我们只是在研究中发现了这一现象,希望能为临床研究提供一种思路。”
发现这一现象其实是“无心插柳柳成荫”。高翔介绍,团队主要的研究其实是做材料和微生物的杂合体系,材料是没有生命的,甚至大部分材料都是有毒的,很难和微生物相结合。“在自然界中,土壤是一个很好的材料和微生物的结合体,因此就把研究对象聚焦到了土壤上。我们发现在合成的土壤仿生材料中,大肠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都生长得很好。”
肠道微生物菌群和土壤中的菌群有类似之处,因此科研团队就想到了“土”和治疗胃肠道疾病是否会有关联呢?高翔告诉记者,为此,研究团队建立了一个肠道微生物发生紊乱的小鼠模型,小鼠“吃”掉研究团队开发的土壤仿生材料后,发现其紊乱的肠道微生物菌群有所恢复,并重新建立生态模型;另外发现该材料还可以用于治疗葡聚糖硫酸钠诱导形成急性的肠炎。通过土壤仿生材料对小鼠模型治疗实验,科研团队证实其对肠道微生物群有调节功能,并且能够治疗肠炎。
(摘编自《健康时报》《“吃土”可治疗肠炎?作者回应:研究尚在动物实验阶段》)
材料三
观音土也称高岭土,又名膨土岩、斑脱石、甘土、皂土、陶土、白泥。观音土富含硅、锌、镁、铝等矿物质,是粘土矿物,其化学成分相当稳定,被誉为“万能石”。观音土是陶瓷制品的坯体和釉料以及粘土质耐火材料的重要原料。观音土在饥荒时期普遍被饥民当成食物充饥,吃下暂时解除饥饿感。
(摘编自360百科“观音土”)(1)下列不属于材料二“科学家证明‘吃土’可治疗肠炎”过程的一项是
A.研究发现材料是没有生命的,大部分材料是有毒的,很难和微生物相结合。
B.聚焦土壤,合成土壤仿生材料,因为土壤是很好的材料和微生物的结合体。
C.发现在合成的土壤仿生材料中,大肠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都会生长得很好。
D.建立肠道微生物发生紊乱的小鼠模型,用土壤仿生材料对其进行治疗实验。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吃土”可治疗肠炎这一发现是“无心插柳”,但高翔依然对土壤仿生材料可以调节体内细菌失调的原因给出了科学的解释。
B.土壤仿生材料具有响应性和调节性两种功能,能提高微生物合成化学品的效率,恢复肠道微生态,因此在生物领域具有很大潜力。
C.高翔告诉记者文章中的“土”不是真的土壤,并强调该项研究目前只是在动物实验阶段,体现了其作为一名科研人员的职业素养。
D.蒙脱土是一种可当食物充饥的天然土壤成分,科研团队受此启发才研究成由它和淀粉颗粒、液态金属三种组分组成的土壤仿生材料。
(3)三则材料侧重点和语言风格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说明。组卷:2引用:5难度:0.5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雕刻师
墨中白
泗州城香花门外的闹市,常有白胡须老者在葫芦上雕像。没有人知道他的名字,都称其葫芦先生。
葫芦先生雕刻的人同真人似的,就是价格不便宜。舍得花银子让葫芦先生雕刻人像的多是城里的商贾。他们有钱,可给再多的钱,葫芦先生也不会去他们家里。想雕像,到香花门花鸟市场找他。要求在宣纸绸缎上画不行,就在葫芦上刻。
普通市民是拿不出钱坐在那儿让葫芦先生雕像的。但,他们可以看。围观葫芦先生雕刻,是不需要掏钱的。
泗州人说,葫芦先生的刻刀一转,热闹的香花门,突然就安静下来,连市场上比赛唱歌的画眉也挂在笼边,一动不动了……
还有人说葫芦先生住在东城墙根的一棵葫芦树下,那棵树结满了葫芦。葫芦先生就睡在最大的一个葫芦里。树上的葫芦摘也摘不完,却无人敢偷,葫芦藤上缠着一条蟒蛇,日夜守着那些葫芦……
葫芦先生原来是红遍京城的一个魔术师,最擅长演百变葫芦娃,那些葫芦和蟒蛇都是他变出来的……
泗州人乐于讲,大家更喜欢听。
不管别人如何说他,葫芦先生一个葫芦雕像收五两白银,这个价格不会变,在花鸟市场现场雕刻的规矩不改。就这样,看值就来。
葫芦先生一周才来一次,日期也不固定。可能逢二,也可能是八或是十。即使这样,有钱人也愿意去坐着,候他。
据米商米吨说,自从他把老娘的像雕刻在葫芦上,天天抱在怀里暖着,他家的生意越来越红火。有的商家生意不顺,听后,将信将疑,也将父母的像刻在葫芦上,供在家中。说来也奇,生活中,他们把父母当佛敬,生意真的慢慢好起来了。
有天,看着许多人围着看,葫芦先生便摇摇头说,今夏飞雪,家里粮,省着吃。
望着太阳,大伙笑了。地里的麦子再有不到一个月就能收了,还能饿肚子吗?
当大家把镰刀磨得雪亮准备收麦时,起了狂风,天黑得像悬在头上的一盘磨,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先落下鸡蛋大的冰雹,随后,飘起鹅毛般大雪。
夏日飞雪。
泗州人这才想起葫芦先生说的话,后悔没有听他的。
城里,许多人家都盼着新粮下来哩。一场雪,让他们感受到了无言的寒冷。
大雪后,雨不停。
断炊,一顿两顿可以,三顿不吃,肚子饿得慌。
有人就盘算起东墙下那些葫芦,可一想到传说的蟒蛇,又吓得缩回了念头。
大雨声中传来葫芦先生在香花门作画的声音,刻的是收获的麦子。葫芦上那胖乎乎的麦粒,诱得人直流口水。
泗州人见了摇头说,画的粮食不能充饥。
有人走近,试探着向葫芦先生讨要,真的就给了。
捧着葫芦的人,回家就有麦子度日了。
一传十,十传百,大家排着队想要一个刻有麦粒的葫芦。
帮着发葫芦的人是米吨。
抱着葫芦回家,明明葫芦上雕刻的是麦粒,倒入锅里的却是大米,稀稀拉拉不多,够续命的了。
天晴了,大水退去。田里的麦子减产,但不至于绝收。晒着有点瘦长的麦粒,大家说,多亏了葫芦先生。有人抱着鸡上门感谢葫芦先生。
葫芦先生说,要谢,去谢米吨吧。
大家知道米吨是个善人。
这次雨雪,当铺老板钱多本以为会大赚一把的,没想到让葫芦先生刻的葫芦给搅和了。这两年,当铺生意一年不如一年。钱多想,大家不缺吃穿,这当铺还有存在的必要吗?在他看来,灾季就是他的丰收年。葫芦先生是拿刻刀在划破他的钱罐子哩。
地痞牛二不知好歹,乘着酒兴直奔香花门。到了葫芦先生面前,也不坐,像石碾般杵在哪儿。
“刻,刻,刻!”牛二厉声道。
“坐下来吧。”葫芦先生轻言细语。
“你站着刻。”牛二喷着酒气,如耕地累倒的黄牛。
“刻什么?”葫芦先生也不生气。
“我属蛇,雕蟒。”牛二的声音,半条街都能听见,“必须在我衣服上刻。”
“不刻在葫芦上,你不后悔?”葫芦先生笑着说。
“俺就要破你的规矩。”牛二哈哈大笑,脸上的横肉把眼睛挤成了一条缝。
“站直了。”葫芦先生并不起身,刻刀一挥,说,“好了。”
牛二就感觉身上冰凉,低头一看,衣服上真有条大蛇。他能感觉到蛇越缠越紧,仿佛有人用手攥着他的心。他的脸色顿时煞白,兜里的银子也被挤到葫芦先生的手里。
“找钱多,抱着。”葫芦先生将一个刻有蛇身牛头的葫芦递给牛二。
牛二听话地将葫芦抱在怀里,果然舒服多了。吓得他头也不回,跑了。
回家后,牛二酒也醒了,却放不下葫芦,放下就揪心地疼。想到葫芦先生的话,他找到钱多,一把将其搂在怀里,心疼好多了。
牛二舒服了,钱多可受不了,似被条蛇缠着。
无奈,两人相拥去找葫芦先生。
葫芦先生递过两个葫芦说,回家敬着吧,转身走了。
钱多手捧的葫芦上站着他的父亲,身后是泗州百姓。
牛二手捧的葫芦上坐着他的母亲,身后立着一尊佛。
钱多望了眼牛二,发现他的横脸舒展了许多。牛二悄悄告诉他,心疼好多了。
(选文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将人物的名字与身份联系起来,如葫芦雕刻师葫芦先生、米商米吨、当铺钱多、地痞牛二,极其传神,也极具讽刺意味。
B.葫芦先生虽然雕刻技艺惊人,但脾气古怪,只在葫芦上雕刻,只给商贾雕刻,只逢二、八和十雕刻,只在花鸟市场现场雕刻。
C.“夏日飞雪”四个字独立成段,既强调了天气反常,又营造了紧张氛围,与上文葫芦先生的简短预言相呼应,突出人物传奇。
D.对葫芦先生的身世,泗州人乐于讲喜欢听,对他“今夏飞雪”的提示却没听,说明人们完全不相信葫芦先生,只是喜欢听故事。
(2)文章主要人物是雕刻师葫芦先生,为什么还要用较多的笔墨写米吨,请结合文本说明。
(3)文章虽然充满了传奇色彩,但依旧能给人真实感,请结合文本探究这篇小说的真实性表现在哪些方面。组卷:4引用:3难度:0.5
八、语言文字运用I1(本题共1小题,13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生活这么苦了,就想吃点甜的。”这种想法在人群中普遍存在,各色甜品、饮料也因此售卖火爆。不可否认,被负面情绪掌控时, ,因为甜味可以促进多巴胺的合成。而多巴胺可以传递兴奋、开心的情绪。
当一个人食用糖时,它会激活味觉受体向大脑传递信号,点亮脑中的奖赏系统。 ,释放的多巴胺就越多,会体验到强烈的兴奋感。身体记下了第一次吃到甜食后的积极情绪,所以每次心情低落的时候,大脑就会提醒你“吃点甜的吧”,当对糖形成依赖, 。随着时间的流逝,大脑中的多巴胺受体对糖分的敏感性降低,大脑需要更多的糖分才能产生相同的兴奋感,并且对糖的成瘾性也会增强。
除此之外,细胞释放出的多巴胺,会使血糖水平增加。这时,大量胰岛素被分泌出来以降低血糖水平。肝脏中的血糖水平迅速下降,身体就会渴望糖,增加食欲,并暴饮暴食以摄取更多的糖分。因此,循环再次开始。心情低落导致的暴饮暴食就是这样产生的。
吃甜品、喝饮料当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不知不觉就会形成高糖饮食习惯,继而影响身体的健康与代谢平衡。摄入碳水化合物过多,会增加胰岛素分泌负担,久而久之,胰岛素分泌递减,增加了产生2型糖尿病的可能。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学校准备开展以“减糖”为主题的健康教育活动,为营造氛围,请你为这次活动写一则宣传标语。要求:主题明确,句式整齐,语义通顺,不超过20字。组卷:0引用:3难度:0.5
九、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列夫•托尔斯泰说:“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
材料二:2022年5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寄语青年人:“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行动是青年最有效的磨砺。有责任有担当,青春才会闪光。”
材料三: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2引用:3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