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人教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 无衣》2021年同步练习卷(2)

发布:2024/4/20 14:35:0

一、选择题

  • 1.下列有关《诗经》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组卷:171引用:16难度:0.7
  • 2.下列对《春江花月夜》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组卷:41引用:7难度:0.7
  • 3.下列对《无衣》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组卷:86引用:8难度:0.8
  • 4.下列选项中最接近下文主旨的一项是(  )
          坚信一首诗的沉默比所有的扩音器加起来更清晰,比机枪的口才野炮的雄辩更持久。坚信文字的冰库能冷藏最烫的激情最新鲜的想象。时间,你带得走歌者带不走歌。

    组卷:27引用:4难度:0.7
  • 5.下列诗句不能表现时间变化的一项是(  )

    组卷:29引用:4难度:0.8
  • 6.下列诗句中与所描绘的古代互动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月明人静漏声稀,千丝万缕相萦系
    ②越女采莲江北岸,轻桡短棹随风便。
    ③数尺丝纶垂水中,银钩一甩荡无踪。
    ④眼中何有百步的,强于惯使千年柘。

    组卷:72引用:11难度:0.7
  • 7.下列诗句所描写的景色依时序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
    ①迟日未能销野雪,晴花偏自犯江寒。
    ②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③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
    ④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组卷:49引用:10难度:0.7
  • 8.选出与“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在意境上相似的一首(  )

    组卷:116引用:11难度:0.9
  • 9.对《秋兴八首》(其一)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组卷:66引用:5难度:0.7
  • 10.对下列诗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组卷:428引用:19难度:0.9
  • 11.对《马嵬》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75引用:7难度:0.9
  • 1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组卷:88引用:8难度:0.7

  • 3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击鼓
    《诗经•国风•邶风》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居爰处?爰丧其马?予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注)①镗(tāng):击鼓的声音。②土国:用土筑城。③孙子仲:人名,卫国将领。④平:平定。⑤爰(yuán):哪里。⑥契:合。⑦阔:离。⑧成说:约定誓言。⑨于嗟(xūjiē):感叹词。⑩洵(xún):久远,指夫妻离别长久。
    (1)下列对这首诗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先用一阵阵镗镗的击鼓声造成一种紧张急迫的气氛,然后在交代“击鼓”的原因,国家要有战事。
    B.“土国城漕,我独南行”两句,诗人把自己的遭遇与众人作对比,突出自己的英勇,不再筑城,将独去南征。
    C.“不我以归”即“不让我归家”,“忧心有忡”即“内心忧伤”,这两句直接表达诗人对战争造成的长期分离的不满。
    D.诗歌写出了一个被迫南征的兵士在出征前、出征时和出征后的复杂心理和行为,其中又插叙忆人,悲恻感人。
    (2)“‘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传诵千古的名句。结合诗歌的内容,简要分析这四句诗流传千古的原因。
    (3)本诗和《采薇》在题材、主题和表达方式方面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简要概括。

    组卷:4引用:2难度:0.6
  • 3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子衿
    《诗经•国风•郑风》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注)①嗣(yí)音:寄传音讯。②挑(tāo)兮达(tà)兮:走来走去的样子。
    (1)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可望穿秋水,不见人影,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
    B.全诗前两章以“我”的口气自述怀人,第三章点明地点,写她在城楼上因久侯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啊地走个不听。
    C.全诗不到五十字,但在女主人公等待恋人时焦灼万分的情状如在目前。这种艺术效果的获得,在于诗人在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
    D.这首诗采用“比兴”的表现手法,层层渲染,将相似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2)诗歌前两章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这种手法的特点和作用。
    (3)本诗与《氓》所采用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组卷:1引用:2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