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广东省高三(下)强化语文试卷(二)
发布:2024/4/20 14:35:0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流行语是一个语言现象,更是一个社会现象,其中既有个人表达,也有宏大叙事。从更大层面看,正如“区块链”成为技术创新的重要突破口、“文明互鉴”向世界宣示交流对话的中国主张,流行语的变化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步伐相伴随。
在生活的场景中,有顺境也有挑战。流行语中,也自然存在一些带有情绪的真实表达。今年评选出的“我太难了”,是一些人面对生活压力时的真实感受。但从当年的“蓝瘦香菇”,到“扎心了,老铁”“我太难了”,不少流行语本身带有幽默调侃、自我解压的色彩,也有通过网络社交抱团取暖的含义。进一步说,“996”对企业的人性化管理提出更高要求,“融梗”与抄袭界限不清倒逼法律进一步细化,正视流行语中折射出的问题与挑战,个人才能在克服困难中成长,社会才能在解决问题中进步,进而激发出更多向上向善的正能量。
年度流行语是一个以年为跨度的社会观察哨。换上历史的广角镜头,流行语的变迁展现出时代的变与不变。以科学技术领域为例,从几年前的“互联网+”“引力波”,到时下的“5G”“区块链”,日新月异的革新不断拓展着生产生活的疆域。从“两弹一星”“陈氏定理”到“神舟飞船”“港珠澳大桥”中国科技的历史性跨越,成为新中国70年辉煌历程的生动注脚。流行语持续更新,归根结底是因为时代在变化、国家在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铁人精神”还是“蛮拼的”态度,无论是“个体户”首吃蟹还是“创客”掀起创业热潮,拼搏奋斗的精神始终不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始终不变,这些都将汇聚起推动中国向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9年12月11日) 材料二:
媒体、网络新兴词语是文学语言最新发展动态的风向标,它不仅反映了当下人们的精神生活状态,也为文学语言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抛却传统上对文学语言特定的认识,仅仅从当下流行语的角度,文学语言又兼具了以下几个新的特点:
自身突出性。所谓的自身突出性是指文学语言在运用过程中倾向于表露自身语言的独特。体现在具体作品中,便是文学语言往往有意逾越常规体式,通过陌生化的手法,对作品形式加工、变形甚至歪曲,使文学作品极力凸显其与众不同,以达到一种文学性的效果。文学语言这种强烈的“运用自我指涉的强化作用来增强它所产生的审美效果,使它更容易打动和感染读者,更容易激发读者的审美知觉和审美情感,也就是从意象、意蕴、意味三个方面给予读者以强烈的审美感受”。
含混性。科学语言追求精确无误,日常语言力求通俗易懂,文学语言含混的背后往往能给人留下巨大的思考空间。失去了意义的含混,僵硬的词语本身并不能留给读者想象的余地,具有无限的所指,文学语言才能保持自身独特的语言魅力。我们无法想象“打酱油”缺少了“不谈政治,与自己无关”的含义后,还能在网络上热炒,也无法想象如果“orz”没有表现出来的一副“天啊,你为何这样对我”的姿态,这孤零零的三个字母还有什么特别的意义。正是通过含混,文学语言才那么耐人寻味,符合大众的审美期望。
图像性。读图时代的到来,使原来枯燥无味的阅读变得光彩动人。读者快餐化的阅读习惯使得文学语言越来越多的与图像相伴而生,而有些语言干脆本身就具有十分强烈的象形色彩,例如:“囧”像是一个人的表情,眉毛低垂,沮丧无奈。而“orz”更是以一副双手伏地下跪的姿态,省去了语言的过多描述。由此,我们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市场上的畅销书籍总爱以大篇幅的插图穿插于文字当中。图像如此大规模的出现在文学语言中,以其鲜活生动的面貌成为当代文学语言发展的新趋势
(摘编自《从网络流行语看文学语言的特点》)材料三:
“梗”产生于各具特色的文化内容之中,以网络社交流量为土壤,并影响着网民思想,作用于网络社交环境的发展。理解与掌握“梗”的发展模式,有助于传播积极向上的文化内容,正确引导“梗”的使用与传播有利于更好地改善网络社交环境,推动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如2015年连载至今的优秀国创动画作品《那年那兔那些事》,轻松幽默地讲述了我国光荣的革命历史与精神,形成了自己的相关文化与“种花家”系列的梗,弹幕上连片赤红的“此生无悔入华夏,此无悔种花家”让人热血澎湃。弹幕热词中的“多谢款待”,也体现着“梗”对于网络社交礼仪的引导。
由中国社科院专家组成的年度弹幕委员会对年度弹幕词TOP1“真实”的推荐语是:“真实具有三层意思,与现实相符、与认知相符、与心意相符。真实是有参照物的,后者的变化过程即真实意思的变化过程。从现实到认知再到心意,可以说,对心对意即真实。许多作品即使内容有夸张成分,只要符合想象,对上心意,我们就会在弹幕里使用‘真实’来表达自己的认同和赞许。这种真实是一种‘艺术真实’,与客观上的真假无关。年度弹幕词,留下了年轻人‘真实’的足迹,时代的烙印。”
想要更好地了解网络社会的环境与热点问题,了解青年在现实中不便说出的心路历程,不妨从了解他们口中奇怪的语言、了解千姿百态的“梗”开始。
摘编自(《“梗”:青年网民的发声新方式》)(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流行语是一个语言现象,只有正视它折射出的问题与挑战,个人才能在克服困难中成长,社会才能在解决问题中进步。
B.流行语的变化与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密切相关,所以时代的变化和国家的发展一定离不开流行语的更新换代。
C.材料二站在当下流行语的角度,对文学语言具备的特点展开介绍,说明文学语言已经抛却了传统文学语言的特征。
D.材料三认为理解和掌握“梗”可以了解青年网民的发声方式、心路历程以及更好地推动我国精神文明建设。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流行语可以展现生活的本真,可以是人们面对生活压力时的真实感受,也可以推动社会进步,激发正能量。
B.从“互联网+”“引力波”到时下的“5G”“区块链”,说明流行语已经成为我国科学技术领域必不可少的注脚。
C.受网络流行语影响的文学语言具备一种耐人寻味的、鲜活生动的特点,与传统文学语言相比,这样的文学语言更容易给读者带来强烈的审美感受。
D.“图像性”这个概念应该与读者快餐化的阅读习惯有关,它可以使枯燥无味的阅读变得光彩动人。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澳门的成功实践告诉我们,只要对“一国两制”坚信而笃行,“一国两制”的生命力和优越性就会充分显现出来。
B.在某一贴吧中,精通此贴吧历史、人事,或者对于此吧的相关技术、资料十分熟悉,或者通过自己努力为此贴吧的发展有极大贡献者,被吧友称作“大神”。
C.北京话表示“好”的流行语由“棒”到“帅”到“盖”再到“顶级”,上海话表示“乡下人”的“阿乡”为“巴子”所替代。
D.“土味”视频配了一曲忧伤的音乐,主播一边眉头紧锁眼神空洞,说着“我太难了,老铁,最近压力很大”,一边用双手紧紧扶住额头。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请结合三则材料,谈谈在当下社会了解网络流行语有何现实意义。组卷:3引用:3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