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北京市西城外国语学校九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11/24 7:0:2
一、基础运用(共15分)
-
1.学校举行“走近苏轼”的主题活动。阅读下面材料,按照要求,完成问题。
苏轼曾经在书房写过一副对联:发奋识遍人间字,立志读尽天下书。从先秦百家,汉代赋,再到唐代诗歌,他无一不通,无一不精。他发明了一套独特的读书方法,叫“八面受敌之法”。诸子百家无所不窥,儒释道三家经典驾轻就熟。儒家给了他家国天下的使命,道家给了他潇洒豁达的心态,佛家给了他看淡一切的心胸。也因此,苏轼一生著述甚丰。清末大学者王国维在【甲】文学小言【甲】中说:“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乙】可见对苏轼评价之高。
苏轼少年出川,之后伴随着升迁、调任、贬谪,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他见过暗红的赤壁,见过杭州的西湖;吃过黄州的猪肉,也吃过儋州的荔枝。读书是读有字之书,行路则是读无字之书。阅读山川河湖,阅读人情风貌,阅读一草一木。经历繁华,使人生变得厚重走过世界,使心胸变得开阔。
父亲苏洵不畏强权,对抗权倾朝野的王安石,他开始明白什么是①;妻子王弗温柔大方,却不幸早逝,让他明白什么是②;弟弟苏辙受自己连累而一路贬谪,对哥哥却始终没有怨言,让他明白什么是③;朋友章惇强势逼人,因为党争对他落井下石,让他开始学会④;密州的难民,让他明白为生民立命的意义;黄州的醉汉,让他开始放下名位和骄傲;海南的土著,让他坚守传道的决心……他们让苏轼世事洞明,人情练达。走过的路,使人开阅眼界放大心胸;遇见的人让人心怀感恩懂得珍惜;读过的书使人改变气质,沉淀智慧。
(1)下列词语与文段中“强权”的“强”读音相同的一项是
A.倔强
B.强迫
C.强劲
D.勉强
(2)在【甲】【乙】两处分别填入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A.【甲】“” 【乙】。” B.【甲】“” 【乙】。” C.【甲】《》 【乙】。” D.【甲】《》 【乙】。” A.①风格 ②无奈 ③友情 ④宽厚 B.①风骨 ②无常 ③亲情 ④宽容 C.①风格 ②无常 ③亲情 ④宽厚 D.①风骨 ②无奈 ③友情 ④宽容 组卷:26引用:2难度:0.7 -
2.为了增加网页的趣味性,特别设立了“小故事”板块,用以讲述与时间有关的趣事。请你协助文学组同学,完成小题。
苏轼和同伴参加科考,半路上遇到暴雨,引发山洪,赶到考场时,已经开考,只好拼命叫门。主考官严厉地说:“考场哪允许迟到?你们还是请便吧!”在苏轼苦苦恳求下,主考官才勉强提出如果能对上“【甲】”这个对子,就考虑让他们参加考试。同行几人,俱面有难色,唯独苏轼,略微想了一下,马上回应:“【乙】”。主考官觉得苏轼是肚子里有“墨水”的人,便把门打开,允许大家进去考试。
(1)在文段【甲】【乙】两处应填入的一项是
A.【甲】一叶孤舟,二客商,三四五六水手,七八片帆,下九江,还有十里【乙】十年寒窗,九八卷,七六五个考场,四番三往,入二门,一定要进
B.【甲】一叶小舟,二三人,四五六日水路,七颠八倒,到九江,十分来迟【乙】十年寒窗,九八卷,七六五个考场,四番三往,入二门,一定要进
C.【甲】一叶孤舟,二客商,三四五六水手,七八片帆,下九江,还有十里【乙】十里远道,九里香,八七六五渡船,四三年路,只二日,胜似一年
D.【甲】一叶小舟,二三人,四五六日水路,七颠八倒,到九江,十分来迟【乙】十里远道,九里香,八七六五渡船,四三年路,只二日,胜似一年
(2)简要分析结尾句中的“墨水”一词为何使用引号。组卷:18引用:2难度:0.6 -
3.苏轼未满二十岁时便进士及第,年少成名,一时间名动京师。当时的主考官欧阳修对其大加赞赏,兴奋得逢人就说:“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可喜!可喜!”他甚至预言,再过三十年,文坛上不会有人再提“欧阳修”这个名字,代之而起的新星将是前途不可限量的苏轼!连当时的文坛领袖、政坛大腕欧阳修都在苏轼的才华面前甘拜下风,难怪苏轼一出道就成了世人追捧的学术明星。欧阳修也是我们熟悉的①
组卷:11引用:1难度:0.9 -
4.苏轼也擅长书法,尤擅行书、楷书。下面是同学们对苏轼的《寒食帖》的赏析,请选出理解正确的一项。
组卷:16引用:1难度:0.8
四、现代文阅读(共22分)
-
12.阅读《生命是棵长满可能的树》,完成问题。
生命是棵长满可能的树
刘根生 ①研究者观察花样滑冰运动员训练发现,相同情况下,普通运动员喜欢练习已掌握动作,顶尖运动员更喜欢练习未掌握动作。是停留在“舒适区”巩固技能,还是在困难中超越自我?选择,影响着结局。生命犹如一棵长满可能的树;走出舒适区、挑战“不可能”,人生才能抵达更高的境界。
②走出舒适区,必须勇于“再出发”。时年花甲的王泽山院士放下过往成就的包袱,苦苦实验二十载,解决了火炸药领域世界性难题,第三次走上国家科技奖领奖台;周有光50岁前是经济学教授,50岁后主持拟定我国《汉语拼音方案》,100岁还不肯“逸我以老”,出版了多部著作。【甲】不为已有功名所累,变顶点为新起点,生命之树自然会挂满累累果实。
③走出舒适区,意味着敢于“求极限”。模拟太空失重条件训练,航天员若感到身体不适,可随时按下警报器终止,但中国航天员从未发出过警报。在模拟失重的水槽里,景海鹏一泡就是三四个小时,吃饭时连筷子都拿不动。【乙】古人云: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使人痛苦者,往往蕴藏着促人强大的因子。
④走出舒适区,有时候需要“讨苦吃”。杨善洲说,如果说共产党人有职业病,这个病就是自讨苦吃。从云南保山地委书记位置上卸任后,他毅然扎进大亮山植树造林,把荒山秃岭变成了绿洲;广东湛江市政协原主席陈光保离休后,荷着锄头进山开荒,造福一方百姓。【丙】这般自讨苦吃,体现了心念苍生、以苦为乐,更以实绩彰显了行动的力量。
⑤哲人有言,有些人过了30岁就“死”了,因为之后的岁月里全在模仿自己,机械地重复习惯之事。模仿自己,就是待在舒适区的惯性使然。比如用新瓶装旧酒,反复显摆曾经的成果,如同照了相洗了很多张照片,底片却还是一张;比如习惯于守成、放弃了创新,在踟蹰不前中被他人超越;比如陷入工作怪圈,忙忙碌碌装样子,有难度的不愿干,没有先例的不敢干。不日新者必日退,模仿自己,难免会在舒适中“过早地死亡”。
⑥非洲有种蝙蝠,能把毛驴杀死。开始时,它会用舌尖轻轻地舔舐毛驴脚踝,接着再咬个小口吸血,毛驴浑然不觉;一只只蝙蝠接力,毛驴终于轰然倒地。安逸享乐,会让人停留于表面的舒适区。这种舒适背后,隐藏着致命的陷阱。摒弃守成心态、抵制“舒适”吞噬,一个人才能在进取中不断赢得新优势,内心也方有长久的安宁。
(1)从全文来看,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对第③段的论证思路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先提出分论点一一走出舒适区,意味着敢于“求极限”。
B.然后举航天员在失重条件下艰苦训练,挑战极限的事例证明了观点。
C.接着引用孟子的话强调只有吃苦受累才能承担大任。
D.最后得出“求极限”虽使人痛苦,却促人强大的结论。
(3)下面这则材料适合放在文中【甲】【乙】【丙】哪一处?为什么?
乒乓球运动员邓亚萍,在获得14次世界冠军和4届奥运会金牌后,她无憾无悔地告别了乒乓球坛,被清华大学录取,开始了新的求学之路。随后她又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在学术领域取得了成就。组卷:11引用:1难度:0.3
五、作文(共40分)
-
13.请将“_____是青春的颜色”补充完整,构成你的题目,写一篇文章。不限文体(诗歌除外)。
要求:(1)请将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上。(2)作文内容积极向上。(3)字数在600-800之间。(4)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组卷:30引用:4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