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16-2017学年湖南省湘潭一中高二(下)第一次模块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四星高照,何处人文(节选)      刘再复所谓“四星”,是指歌星、影星、球星、节目主持人。说“四星高照”,既无褒贬,也无偏见。
          只是说,当下这个时代乃是以“四星”为符号的时代。与“抬头望见北斗星”那个激情燃烧的时代不同,这个时代人类生活内涵发生了巨大变化。原先的生活(古典生活),只要用“衣、食、住、行”概说即可,而现代生活则增加了另外四个字的内容,即“性、健、寿、娱”。物质生活全面展开了,人们不再安于衣食住行,还普遍地追求情欲的满足,健康的实现,寿命的延长和生活的娱乐化。“四星”应运而生,不仅浮出繁华的地表,而且进入灿烂的高空。不可否认,现代化确实带来了生活的丰富,情感的多元,人性的快乐,视野的扩张,时间的增值。从总体上说,人类其实愈来愈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希望多活一些年月以享受人生。然而,历史总是悲剧性地前行,四星高照的同时,人文的许多部分,如文学、艺术、思想、教育等,都可能付出代价。
          说要付出“人文”的代价,从根本上说,是要付出“人”本身的代价,人本身发生了变质。这种集体变质现象,除了可以用“人正在变成另一种生物(金钱动物)”来描述之外,还可以用一个“关键词”来描述,这就是“消费体”。人正在变成消费体而消费一切:消费城市,消费乡村,消费物质,消费技术,消费自然,消费古玩,消费电影,消费传统,甚至消费“神”(包括消费上帝与消费佛)。最后是消费人本身,有肉卖肉,有灵卖灵,有容貌卖容貌,有青春卖青春,有八卦卖八卦,有知识卖知识,一切都是商品,一切都是交易。消费的潮流覆盖一切,横扫一切。个个都成为消费潮流中人。欧洲一些国家,产业(制造业)濒临瓦解,只剩下服务业、旅游业、交通业和高科技,工人阶级几乎消失,因为人人都是消费体,而非生产体。东西方在共同的“四星高照”和消费狂热的“大形势”下,确实存在着一个“何处人文”的大问题。
          面对“四星高照”及其相随相生的“价值迷失”的现象,接下去的问题是,在此历史语境中,人文价值包括人文理想是否还能实现?我的答案是“可能实现”。
          我的乐观还是来自对“人”本身和天才的信赖,相信人类一部分变质,一部分并不变质;一部分成为潮流中人,一部分却不是潮流中人;一部分神经被金钱所抓住,一部分并不被金钱所抓住。总之,有一部分人,他们拥有超越的能力,拥有从时代的大潮流中跳出来的能力。曹雪芹所处的时代乃是“文字狱”最猖獗的时代,他的历史大环境与家庭小环境都极为恶劣,以致他写作时不得不隐姓埋名,不仅要把“真事隐”,而且要把“真名隐”,然而,他却超越这种环境的限制与困扰而创造出中国文学的第一伟大经典。从这说开去,我们又可以想到但丁,想到达•芬奇,想到米开朗琪罗等文艺复兴的伟大先驱。在中世纪的黑暗中,但丁的《神曲》借助宗教的外壳,却注入巨大的人文内容。米开朗琪罗,他受雇于罗马教皇,工作于梵蒂冈的西斯廷大教堂,但他却在《创世纪》的大天顶画中注入让人振聋发聩的人文精神。但丁、达•芬奇、米开朗琪罗以及文艺复兴时代的巨人们,用他们的天才杰作和灵魂经历告诉我们:任何时候,文艺都是可能复兴的;任何时候,“人文”都是有立足之地的。他们还告诉我们:时代是可以超越的,人文创造总是超越时代的困境与超越时代条件(包括政治条件、经济条件、精神条件等)的制约,而后才抵达前人所未至的巅峰。从这个意义上说,“何处人文”的大提问便可作出一种答案:人文不在“环境”的卵翼里,而在个体生命的奋斗中,也可以说,人文就在每个人的手上,每个人的脚下,每个人的心中。
    【相关链接】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人的生活追求,在古典生活简单的“衣食住行”之外增加了“性健寿娱”,“四星”应运而生并大放光芒,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现代人对新生活的需求。
    B.欧洲一些国家制造业衰退,而服务、旅游、交通等行业却相对发达,这与现代人注重消费,人本身演化成为“消费体”有关。
    C.在不利于人文精神滋生和繁育的环境里,一部分优秀人士却凭个体的努力创造出闪耀人文精神的文化产品,这样的例子,中外都有。
    D.米开朗琪罗在梵蒂冈大教堂顶的绘画,充满振聋发聩的人文精神,表明越是宗教统治最黑暗之处,越是焕发人文精神的最佳理想之地。
    (2)下列对全文大意的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四星高照”是一种社会弊象,四星高照的同时,人文的许多部分,如文学、艺术、思想、教育等,都可能付出代价。
    B.“四星高照”要付出“人文”的代价,从根本上说,是要付出“人”本身的代价,人本身发生了变质。人正在变成消费体而消费一切,甚至消费肉体与灵魂。
    C.“四星高照”挤压了人文精神生存的空间,“价值迷失”的现状堪忧,寄希望于一部分超越时代的个体的努力,人文价值和人文理想是有可能实现的。
    D.超越时代的优秀个体,与时代抗争,他们的努力,将使人文价值和人文理想成功实现。
    (3)根据本文的观点,下列推论和延伸理解,不合理的一项是
     

    A.某大学教授对自己行将毕业的学生宣布:“十年之后,赚不到四千万人民币的人不要来见我,更不要对人说你是我的学生。”该教授的行为,属于一种“价值迷失”的表现。
    B.在儒家士子普遍抱有“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且以做官作为实现理想的绝佳途径的时代,陶渊明弃官归隐,不为五斗米折腰而寻求自由的精神,是一种人文价值的体现。
    C.某女青年宣布自己的择偶标准时,毫不含糊地说:“宁可坐在宝马车上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其执着而毫不妥协的精神,是为实现自己的人文价值而发出的强音。
    D.身为平民百姓,只要有一点超越时代的精神,在物欲的追求之外,有一些精神文化的索求,比如闲暇读一点“无用”的书,权势面前保持一点自尊,就有利于人文精神回归。

    组卷:12引用:1难度:0.8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经世济民左宗棠(节选)      左宗棠(1812-1885)四岁开始随祖父在家中梧塘书塾读书,六岁开始攻读“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九岁开始学作八股文。道光六年(1826),左宗棠参加湘阴县试,名列第一。次年,他应长沙府试,取中第二名。道光九年,十八岁的左宗棠开始读顾社禹的《读史方舆纪要》、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和齐南的《水道提纲》。这些学问为左宗棠日后的成功奠定了知识基础。
          1830 年,左宗棠进入长沙城南书院读书,次年又入湖南巡抚吴荣光在长沙设立的湘水校经堂。他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在这年的考试中,七次名列第一。清宣宗道光十二年(1832)成为举人。之后六年,三次赴京会试,均未考中。三试不中,左宗棠从此“绝意仕进”,打算“长为农夫没世”。
          但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他似乎并不甘心就此隐世。二十三岁新婚时,左宗棠写下对联:“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他自称“今亮”,即当代诸葛亮,自诩“文章西汉两司马,经济南阳一卧龙”,足见其对自己“文章”与“经济”能力的高度自信。
          1830 年,左宗棠拜访长沙著名务实派官员和经世致用学者贺长龄,贺氏“以国士见待”。贺长龄之弟贺熙龄是左宗棠在城南书院的老师,他非常喜爱左宗棠,称其“卓然能自立,叩其学则确然有所得”,后来师生俩还结成了儿女亲家。
          1837 年春,左宗棠的同乡--两江总督、经世致用派代表人物陶澍回乡省亲,途经醴陵,看到县公馆的一副对联“春殿语从容,廿载家山印心石在;大江流日夜,八州子弟翘首公归”后“激赏之”,经知县引见与撰联者左宗棠见面(注:“印心石”牵涉到陶澍一个引以为豪的故事)。
          陶对左“一见目为奇才,纵论古今,为留一宿”。左宗棠提出要拜陶澍为师,毕生仿效。陶澍欣然应允。
          左宗棠第三次会试落第后曾绕道拜见陶澍。临别时,陶提出要将年仅五岁的独生子陶桄许给左宗棠为婿。左宗棠开始任陶桄的教师。于是,一个落魄的穷举人,就这样做了两江总督府的四品幕僚。在这里,左宗棠开始接触军国大事。1838 年,陶澍逝世。左宗棠继续教导陶桄。
          1849 年,林则徐途经长沙,指名要见隐逸在家读书的左宗棠。左宗棠在夜里急匆匆前去拜见,结果由于心情激动,一脚踏空,落入水中。见面后,林则徐笑曰:“这就是你的见面礼?”
          林则徐与左宗棠长谈,并将自己在新疆整理的资料和绘制的地图全部交给他。林说:“吾老矣,空有御俄之志,终无成就之日。数年来留心人才,欲将此重任托付!”他还说:“将来东南洋夷,能御之者或有人;西定新疆,舍君莫属。以吾数年心血,献给足下,或许将来治疆用得着。”
          临别,林则徐写了一副对联相赠:“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左宗棠以对联时时激励自己。他说:“每遇艰危困难之日,时或一萌退意,实在愧对知己。”后来,在征战新疆时左宗棠一直带着林则徐赠送的地图和资料,对收复和治理新疆多有裨益。
          林则徐回到福建后身染重病,知道来日不多,命次子林聪彝代写遗书,向咸丰皇帝一再推荐左宗棠为“绝世奇才”、“非凡之才”。咸丰开始关注这个人才。
          咸丰二年(1852),太平军从广西入湘,长沙危急,左宗棠在郭嵩焘等人的劝勉下应湖南巡抚张亮基力邀,到巡抚衙门参赞军事。左宗棠“昼夜调军食,治文书”,“区画守具”。太平军围攻长沙三月不下,只好撤围下岳州而去。张亮基因战功升任湖广总督,不久又调至山东,左宗棠均相随。后来,张亮基遭满人胜保弹劾而罢官。左宗棠返回湘阴继续过着他半耕半读的悠闲日子。
          1854 年 3 月,左宗棠应湖南巡抚骆秉章之邀,第二次入佐湖南巡抚幕府,长达六年。其时,太平军驰骋湘北,长沙周围城池多被占领,而湘东、湘南、湘西广大贫民连连举事,此起彼伏。左宗棠焦思竭虑,日夜策划,辅佐骆秉章革除弊政,开源节流,稳定货币,大力筹措军械、船只等。骆秉章对他言听计从,“所行文书画诺,概不检校”。不久,湖南“内清四境”--石达开被逼出湖南;“外援五省”--为在鄂、赣、皖等省前线作战的清军调拨粮饷、军械、船只。
          1856 年,左宗棠因接济曾国藩部军饷以夺取被太平军所占武昌有功,被封为兵部郎中。
          1859 年,左宗棠恃才傲物得罪了永州镇总兵樊燮。樊燮一状告到京城,说左宗棠是“劣幕”。
          咸丰下令湖广总督官文处理,若属实则将左宗棠就地正法。朝廷很多官员都为左宗棠说情,翰林院侍读学士潘祖荫向咸丰写了一道奏疏,提到:“国家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宗棠也。”咸丰终于心动,赦免了左宗棠。
          年轻时的左宗棠为抓住展示才能的时机,与人共事时总是锋芒毕露,坚持己见;在当上巡抚,官及三品时,脾气却越来越小。“穷困潦倒之时,不被人欺;飞黄腾达之日,不被人嫉。”这句著名的话就是他说的。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左宗棠从小饱读经书,颇有才学,然三次会试均名落孙山,科举取士制度的弊端,由此可见一斑。
    B.左宗棠年轻时自诩“今亮”,即当代诸葛亮,认为自己虽然为文能力一般,但经世济民之才,是堪比诸葛亮的。
    C.左宗棠结识两江总督陶澍,是其命运的大转折,而能结识陶澍,则得益于他撰写的一副欢迎陶澍归乡的对联。
    D.左宗棠先后辅佐张亮基、骆秉章两位湖南巡抚,湖南在对抗太平天国军时“内清四境”“外援五省”,与左宗棠的筹划密不可分。
    (2)因着林则徐的影响和帮助,左宗棠后来成就了他一生最大的功勋,就是收复和成功治理新疆。结合
    文本,概括林则徐对左宗棠有过哪些有益的影响和帮助。
    (3)“穷困潦倒之时,不被人欺;飞黄腾达之日,不被人嫉”是左宗棠的处世哲学。根据本文内容,概括左宗棠为做到“不被人欺”(欺:压制和埋没),做出了哪些努力。

    组卷:3引用:1难度:0.6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多一事
    刘心武
          宛大妈是公园凉亭戏迷聚唱的核心人物。她曾唱一段《贵妃醉酒》的四平调,众人听完不禁面面相觑:怎么跟梅兰芳的唱法大相径庭?她告诉大家,那是荀慧生还用白牡丹作艺名时候的唱法,后来这出戏被公认为梅老板的代表作,荀老板就没再演过这一出了。于是有人问她:“您是北京京剧团的吧?”她说:“我曾是北京市京剧团的龙套,角儿唱杨贵妃,我是八宫女之一。”完了又解释一句,听起来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大家糊涂:这什么意思啊?她笑着细掰:“四五十年前,北京有两个市一级的京剧团,一个叫北京京剧团,后来成为排演《沙家浜》《杜鹃山》的‘样板团’;另一个,叫北京市京剧团,那政治地位、福利待遇,跟‘样板团’可就差老鼻子啦。我呢,是在带‘市’字的那个团,所以,当时北京戏剧界就流行这么一句话,叫作‘多一“市”不如少一“市”’.当然啦,改革开放以后,又合并在一起,叫北京京剧院了。”那以后,有的人背地里就用“多一事”称呼她。
          社区居委会有一些人,觉得她这个老太婆脾气有些古怪。那年两位居委会女士抱着捐款箱,按响她那单元的门铃,说是知道社区里有些老人腿脚不便,想给灾区捐钱,却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上门来满足其心愿。宛大妈听了却摇头说:“我不做隔山打牛的善事。我行善,要面对面,知道我捐的究竟落在了谁头上。”两位女士已经收到若干捐款,而且许诺将在社区公告栏公布捐款明细表,并会全部转交有关机构。宛大妈的表现,令她们气闷。
          有一次宛大妈去医院看病,候诊的时候,见旁边一个外地汉子,给一把旧椅子装上轱辘,推他媳妇来看病。问起来,得知他媳妇是生了骨瘤,动过手术,今天复查。给媳妇治这个病,汉子快到倾家荡产的地步。他哥哥也在北京打工,母亲轮流在他们两家住,这个月又轮到住他家——所谓家,就是在几里外,每月四百元租的原来工厂的排房,小小一间,放高低铺,剩余空间也就放套煤气灶架和一张用来吃饭和让孩子做功课的桌子。不过有彩电,屋顶上有“锅”,能看电视。他哥哥的意思,是弟媳妇得了这病,母亲就别挪弟弟那儿了。嫂子却不干,认为该轮还要轮。他妈跟那嫂子一向不睦,倒很愿意多在他那儿住。他那媳妇衰弱得说话也缺气,一旁管自摇头。他苦笑,闭嘴前忍不住来一句:“明天赶紧去工地叫工头再支点,要不买米的钱也没了。”宛大妈看完病领完药,在医院外面又遇见他们,就过去跟那汉子说:“让你媳妇等在超市门口,你跟我进去,我帮你把该买的买了。”见那汉子犹豫,就说,“我是真心要帮。你接受了是给我快乐。”汉子就把媳妇坐的轮椅安置在妥善位置,跟宛大妈进了超市。两人各推一辆购物车,宛大妈往汉子的车里装了一袋米、一袋面、一桶玉米油、一大盒鸡蛋、一桶酱油、一桶醋、一包紫菜、一袋虾皮……汉子直说:“谢谢,够了够了。”她最后还往里添了两罐辣酱。出了超市,她跟汉子说:“我每月五号上午十点必来这家超市。你以后有困难可以按时候到这儿找我。我不会给你钱,不会给你买别的,就是给你买这些最必需的日常用品。”汉子和他媳妇连声道谢,问她:“大妈贵姓?”她笑:“莫问我的名和姓,就记住仨字儿吧:多一事。”
    “多一事”的趣事很多。那天她去公园,推了个自备的帆布小购物车,里头是两提卫生纸。她先没去凉亭唱戏,先推车到公厕外的松树下守着,不一会儿,一位大嫂出来了,她迎上去问:“又把厕纸整卷儿全搂走啦?”那大嫂就知道被盯上了,脸上有些搁不住,嘴里硬撑着:“你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对不对?”又有一位胖老头从里头出来,他跟那位妇女一样,也是几乎每天都要来这公厕收集厕纸的。管理人员刚续上,他们就很快整卷搂走,其他游客往往无纸可用,意见很大。宛大妈见两位占便宜的全在眼前,就说:“道理你们也懂,不说了。今天我带了一提十卷的名牌厕纸来,赠你们每人一提。只希望你们从此以后能保障其他游客的权益。”那大嫂不知所措,那胖老头却理直气壮:“你多什么事!我们这算什么问题?你有能耐逮那些贪官去!”宛大妈说:“大贪要反,小贪也要戒。端正社会风气,大事小事全要做。当年我演不了贵妃,就演好那宫女。如今我还是唱不了主角,干不成大事,可是我还能做点小的好事。我真是想送你们厕纸,好让你们生出点儿悔意,赶明儿别再这么贪小啦!”那大嫂和那胖老头灰溜溜地绕开她走了。后来管理员说,白搂厕纸的现象少多了。
          凉亭里又响起宛大妈的唱腔,这回唱的是《穆桂英挂帅》:“猛听得金鼓响画角声震,唤起我破天门壮志凌云……我不挂帅谁挂帅?我不领兵谁领兵?”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宛大妈有时吝啬,社区给灾区募捐,她拒绝捐款;有时古道热肠,正气凛然。
    B.“多一事”是人们称呼宛大妈的,除了剧团名称的由来外,可能与她喜欢“多管闲事”有关。如在有人占便宜搂偷公园公厕厕纸时,挺身而出,“多事”。但文中“多事”似贬实褒。
    C.开头结尾都写到宛大妈的唱腔,开头写她的唱腔与梅兰芳的不同,体现她个性独特的一面,结尾的描写则体现她的精神风貌。
    D.小说主要记叙了三件小事,通过语言、动作等描写,写出了宛大妈做人的原则,刻画她的性格,展现她的品行。
    E.小说构思精巧,先抑后扬,通过宛大妈与社区两位工作人员、医院汉子、公园占便宜的人等的对比,突出宛大妈的高大形象。语言生动形象,人物对话活泼,线索清晰。
    (2)人们觉得“多一事”古怪,结合具体情节或细节,说说她的“怪”表现在哪里?你怎么理解?
    (3)小说结尾写宛大妈唱《穆桂英挂帅》,耐人寻味,请说说其意蕴与作用。

    组卷:15引用:2难度:0.6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5分)

  •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吴宽,字原博,长洲人。以文行有声诸生间。成化八年,会试、廷试皆第一,授修撰。侍孝宗东宫,秩满进右谕德。孝宗即位,以旧学迁左庶子,预修《宪宗实录》,进少詹事兼侍读学士。
          弘治八年擢吏部右侍郎。继母,吏部员缺,命虚位待之。服满还任,转左,改掌詹事府,入东阁,专典诰敕,仍侍武宗东宫。宦竖多不欲太子近儒臣,数移事间讲读。宽率其僚上疏曰:“东宫讲学寒暑风雨则止朔望令节则止一年不过数月一月不过数日一日不过数刻是进讲之时少辍讲之日多岂容复以他事妨诵读。古人八岁就傅,即居宿于外,欲离近习,亲正人耳。庶民且然,矧太子天下本哉?”帝嘉纳之。
          十六年进礼部尚书,余如故。先是,孝庄钱太后崩,廷议孝肃周太后万岁后,并葬裕陵,祔睿庙,礼皆如适。至是,孝肃崩,将祔太庙,帝终以并祔为疑,下礼官集议。宽言《鲁颂•閟宫》《春秋》考仲子之宫皆别庙,汉、唐亦然。会大臣亦多主别庙,帝乃从之。时词臣望重者,宽为最,谢迁次之。迁既入阁,尝为刘健言,欲引宽共政,健固不从。他日又曰:“吴公科第、年齿、闻望皆先于迁,迁实自愧,岂有私于吴公耶?”及迁引退,举宽自代,亦不果用。中外皆为之惜,而宽甚安之,曰:“吾初望不及此也。”年七十,数引疾,辄慰留,竟卒于官。赠太子太保,谥文定。授长子奭中书舍人,补次子奂国子生,异数也。
          宽行履高洁,不为激矫,而自守以正。于书无不读,诗文有典则,兼工书法。有田数顷,尝以周亲故之贫者。友人贺恩疾,迁至邸,旦夕视之。恩死,为衣素一月。
    (选自《明史•吴宽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东宫讲学/寒暑风雨则止/朔望令节则止/一年不过数月/一月不过数日/一日不过数刻/是进讲之时少/辍讲之日多/岂容复以他事妨诵读
    B.东宫讲学/寒暑风雨/则止朔望/令节则止一年/不过数月/一月不过数日/一日不过数刻/是进讲之时少/辍讲之日多/岂容复以他事妨诵读
    C.东宫讲学/寒暑风雨/则止朔望/令节则止一年/不过数月/一月不过/数日一日/不过数刻/是进讲之时少/辍讲之日多/岂容复以他事妨诵读
    D.东宫讲学/寒暑风雨则止/朔望令节则止/一年不过数月/一月不过数日/一日不过数刻/是进讲之时/少辍讲之日多岂容/复以他事妨诵读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忧原指遇到父母或祖父母等直系尊长等丧事,后多指官员居丧。“丁”是遭逢、遇到的意思。
    B.诰敕,亦作“诰勅”,朝廷封官授爵的敕书。诰是古代帝王对臣子的命令,敕是帝王的诏书、命令。
    C.廷议,即廷臣会议,具体方式多为按部门以商讨问题的形式进行,结果须上奏皇帝,意见不一致时,应摘要奏闻皇帝作裁决。
    D.太庙泛指古人祭祀祖先的宗庙,也包括皇帝的宗庙。祔庙指将神牌(牌位)放入供奉祖先牌位的庙中。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宽品德高尚,才华出众,擅长书法,会试、廷试都是第一,但最终不能入阁,朝廷内外都为他惋惜。
    B.弘治八年吴宽擢升为吏部右侍郎。继母去世吴宽丁忧辞职,当时吏部官职空缺,皇帝命令将空缺职位留着等待吴宽服孝满。结果吴宽却被任命为吏部左侍郎。
    C.吴宽学问渊博。在礼部尚书任上,引经据典解答了皇帝对孝肃周太后祔庙的疑义,其他大臣们也多主张另外立庙,皇帝最终听从了建议。
    D.吴宽坚持自守正道,能周济贫困的亲朋故旧。皇帝不允许他退休,直到他死在官任上;在他死后授予他两个儿子为官,这些都体现了朝廷对他道德品行及政治才华的肯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宦竖多不欲太子近儒臣,数移事间讲读。
    ②中外皆为之惜,而宽甚安之,曰:“吾初望不及此也。”

    组卷:8引用:1难度:0.7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 11.如图是某班级考察大蜀山活动的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个字。

    组卷:180引用:567难度:0.3

四、作文(60分)

  •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上周日,女儿认真地告诉我说,老师曾讲过一句格言:当英雄路过的时候,总要有人坐在路边鼓掌。她轻轻地说:“妈妈,我不想成为英雄,我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是的,当英雄路过的时候,总要有人坐在路边鼓掌。可是,孩子,你真的确定要一直给别人鼓掌,而自己不需要掌声吗?”我问。
          女儿和母亲的对话带给你怎样的思考?请完成写作任务,表达你的态度。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组卷:8引用:2难度:0.2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