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云南省昆明三中高二(上)月考语文试卷(10月份)
发布:2024/9/3 1:0:8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7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近年来,对红色文化的研究成为学术界的一个热点。但是,在革命文化与红色文化的关系上存在一些不同看法,甚至有学者将红色文化完全等同于革命文化,这既不利于把握革命文化在铺就红色文化的“红色底色”中的奠基作用,也不利于拓展红色文化的时代内涵,因此,需要正确认识革命文化与红色文化。
革命文化与红色文化有着共同的“根”,二者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厚植于近现代中华民族的现实土壤,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给养,为革命事业的生长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原生动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征程中,革命文化和红色文化二者根源一致、同向同行,共同印证了宏伟瑰丽的党史和国史。
回望历史长河,革命文化与红色文化兴起于五四运动,以五四精神为最早的精神文化形态,并以工人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为创造主体,在革命战争年代的各个时期都有着具体的创造发展。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我国步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间有多少疾风骤雨、惊涛骇浪,又经历了怎样的蜿蜒曲折,这段红色历史宛如一幅雄壮画卷,映入眼帘。
“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是一个时代的主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实践的主旋律;而红色不仅象征着革命、信仰,还有着浓厚鲜明的红色政治色彩,与中国共产党紧密相连。革命文化与红色文化在本质规定性上并非完全一致,而是各有侧重。
在“三大改造”完成到20世纪70年代末的马克思主义文化曲折发展时期,二者的文化历史也有所不同。革命文化可以有先进和落后之分,而红色文化则没有先进落后之分,此阶段的革命文化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走向极左,而这正是对红色文化科学导向的偏离。在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即在改革开放前期,外来文化侵袭和冲击我国主流文化,对马克思主义文化教育不足,使得革命文化与红色文化的地位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削弱。在邓小平“南方谈话”以后,特别是新时代以来,二者的地位不断得到巩固和提高,并且各自依托自身丰富的文化内涵发挥着独特的文化功能。从文化历史的角度分析,对于革命文化与红色文化二者的关系,并不能简单地归结于前者为后者的历史根基,后者又为前者的当代呈现。
在共同的历史大背景下,伴随马克思主义文化的自觉进程,革命文化与红色文化同频共振,呈现同向同行、相互交织、相互关联的状态。这种状态不仅体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等显著的社会变革时期,还体现在改革开放以来至今,二者在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各方面形成的协同效应之上。
(节选自钟帅《对革命文化与红色文化内在联系的审视》)材料二: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包含民族性格与情结,为“红色”作为象征符号并被广泛认可奠定了文化基因。在自然崇拜基因中,古人对太阳、火和血液的崇拜最突出;在国家意识基因里,红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权力、喜悦、激烈、鲜血等。从上古时代起,红色几乎一直是权力的象征,如“炎帝”作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又被称为“赤帝”;在民俗文化基因中,有红白喜事、贴年画、红腰带、红娘等习俗说法,还有五色说、五行说等,民俗文化是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有着突出的传播力与影响力。
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红色是一种政治派别的象征符号,是一种政治理念的象征符号。1925年12月1日,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指出,革命和反革命两大势力竖起了两面大旗:一面是红色的革命的大旗,一面是白色的反革命大旗。在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赤化”革命,许多革命根据地纷纷提出“赤化全国”的革命目标,处处红旗招展。徐向前在回忆录时说,真是“赤化了的天下”。这些红色符号的建构反映出当时的革命特色和目标。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社会建设的历程,“红色”作为政治符号被广泛运用,譬如,组建的第一支军队被命名为红军,开辟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被称之为红都,还有南湖的红船、井冈山的红旗、抗日的烽火、闪闪的红星以及与红色文化一脉相承的“两弹一星”精神、航天精神、抗疫精神等。在红色精神的激励下,中国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人们以穿红、唱红、演红而感到无上荣光。
象征符号作为一种人为符号,不仅能够表示具体的事物,而且能够表达观念、思想等抽象的事物,并且是可以通过传统、通过学习来继承的。政治传播的起点是政治现实的符号化,将纷繁复杂的政治现象用符号来概括,再将符号化了的事物纳入,从而使受众形成统一的认知与意识。在视觉艺术里,色彩是情感元素,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红色”就不再是单纯的物理性元素,而是一种具有革命、战火、流血、牺牲、信仰等象征意蕴在内的政治情感,被纳入到中华民族的价值体系之中。“红色”渐渐在重大场合使用,并被冠以了“中国红”的称号。
新时代,新征程,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就必须对“红色”这一象征符号有正确的认知,深刻把握“红色”象征符号的意蕴与内涵。
(节选自张改《兵团党校学报》)(1)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革命文化与红色文化不是完全等同的两个概念,二者在内涵上各有侧重,文化历史也有所不同。
B.革命文化和红色文化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都是革命事业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力量源泉。
C.革命文化和红色文化同源、同向同行,这一特点始终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征程中。
D.“红色”作为政治符号被广泛运用,既与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相关,也与我们党的革命目标相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五四精神”是革命文化与红色文化最早的精神文化形态,所以也是革命文化与红色文化的根源。
B.革命文化与红色文化关联交织,革命文化是红色文化的历史根基,红色文化是革命文化的当代呈现。
C.革命文化和红色文化具有一致性,因此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时要发挥其协同效应。
D.只要正确认知并深刻把握“红色”这一象征符号的意蕴与内涵,就一定能在新征程上取得伟大胜利。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不属于坚持和弘扬红色文化的做法的一项是
A.我们每个人都要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加强革命历史,传统文化,国情社情等爱国主义教育的宣传力度。
B.从自身做起,尽自己的努力为国家的富强贡献力量,做一个爱党、爱国家、爱脚下这片土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C.媒体应持续做好舆论导向,学校、机关单位定期组织学生和国家工作人员参观革命斗争遗址,了解红色传统的经历。
D.全国各地普及爱国主义教育,看革命题材电影、书籍,在全社会形成一种爱祖国,敬仰先烈,敬重英雄的社会风气。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结构。
(5)“如果奇迹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这是当下非常流行的一句话,国人对中国红的喜爱由此可见一斑,中国红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请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中国红”这一民族认同心理的形成原因。组卷:10引用:9难度:0.6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井冈山,唯有敬畏我才能心安
帕男 《菜根谭》里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未有无所畏惧而不亡者也。天子者,上畏天,下畏民,畏言官于一时,畏史官于后世。”浅显地说敬就是敬重,畏就是恐惧和害怕。有谁敢说来井冈山是为了旅游的,至少我不敢。
在我的意念里,从来就没有想过要到井冈山一游。此次学习,可谓是“命”,我当然不信命,可冥冥之中却在暗示自己。
“井冈山”三个字一直萦绕在我的心里,30年挥之不去。
首先读的是袁鹰的《井冈翠竹》,开篇第一句至今仍记得:“井冈山五百里林海里,最使人难忘的是毛竹。”接着又有这样的一段描写:“从远处看,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望不到头。到近处看,有的修直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有的看来出世还不久,却也亭亭玉立,别有一番神采。”
家乡多毛竹,和井冈山的并无二致,与竹子的交情可谓深远,甚至可以说惺惺相惜,和生活的旅伴一样。
但井冈山的竹子不再是竹子,是铁骨铮铮的伟大战士,是屹立不倒的一种精神。亦如袁鹰所写:“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
到井冈山,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竹子。漫山遍野且密密匝匝,一眼望不到尽头。其形高挺,接天摩日,叶叶交叠,尾尾相衍,连阳光都难泼进来一点,小涧清流,雾气氤氲,这气场,突然令我肃然起敬。在竹林中穿行,我居然未敢触碰一棵竹子,脑海里老装着袁鹰的那段文字:“用它搭过帐篷,用它做过梭镖,用它当罐盛过水、当碗蒸过饭,用它做过扁担和吹火筒,在黄洋界和八面山上,还用它摆过三十里竹钉阵,使多少白匪魂飞魄散,鬼哭狼嚎。”
我不忍更不敢触碰他们,不忍的是怕这些竹子就是当年战士的化身,应该让他们静静地站在那里,不染尘埃;不敢是怕惊扰了他们早已安息的灵魂。
竹子是“节”与“洁”的象征。
谁不知道竹子亭亭玉立,婆娑有致,不畏霜雪,四季常青,而且“未出土时先有节,便凌云去也无心”,这种君子之风,不正是我们所景仰的吗?故而郑板桥大为赞赏:“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此刻,我还想起了宋人苏轼的诗:“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可见竹子的高洁备受文人青睐。
在参观完小井红军医院后,我们来到了离医院不远的烈士墓凭吊。就在绕纪念碑行告别礼时,我看到路旁的树林里有一块伏卧在地的小石碑,上刻有“魂归井冈红军老战士曾志”以及生卒年,不了解曾志的人定以为这与小井红军烈士墓相邻,和巍巍青山做伴的树葬墓埋葬的是位普普通通的战士。
实际上她也真的把自己当成井冈山的一名普普通通的老战士,可曾志毕竟是大名鼎鼎名副其实的中国革命老人。
有“满湘美女”之称的曾志,1911年5月2日生于湖南省宜章县一个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1924年考入湖南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学校,1926年8月考入湖南衡阳农民运动讲习所,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4月上井冈山,先后任红四军后方总医院党支都书记、红四军组织科干事、红四军前委工农运动委员会民运股股长、妇女组组长等职。她参加过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广州市委书记、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等职。
曾志是从枪林弹雨、炮火硝烟、敌特追捕、白色恐怖中走过来的人,历经九死一生,她的意志坚如磐石。
在培训班互动课时,我又听了曾志在井冈山的孙子石金龙讲他奶奶曾志和全家人的事情,更令我高山仰止。在1928年年底,曾志产下了一名男婴,但迫于战争形势,她不得不将出生不久的孩子托给了当时留守井冈山的王佐部队一个叫石礼保的副连长代为抚养,这名男婴也就是石金龙的父亲石来发。丢下孩子,曾志就随着部队,告别了井冈山。
新中国成立后,曾志多次托人到井冈山寻找孩子。直到1952年,时任广州市委书记的曾志才终于得以母子相见。别以为儿子找到当市委书记的母亲,就再也不用当农民了。曾志把石来发留在身边住了一段时间后,就让他重新回到井冈山当农民,直到老死井冈山。
我在房间里,对着毛主席“重上井冈山”的牌匾,尝试朗读袁鹰《井冈翠竹》中的一小段:“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一到春天,漫山遍野,向大地显露着无限生机的,依然是那一望无际的翠竹!”顿时,我的心里豁然明亮,此次来井冈山,不是宿命,而是必须。
记得哲学家萨特曾经说过: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是亘古不变的,一是高悬在我们头顶上的日月星辰,一是深藏在每个人心底的高贵信仰!
来井冈山,除了敬畏你还敢生出什么奢想?
(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文“此次学习,可谓是‘命’”与文末“不是宿命,而是必须”的表述,前后矛盾,表现了作者对井冈山既敬且畏的纠结心理。
B.文中引用郑板桥和苏轼的诗文,凸显了竹子的“节”与“洁”,彰显了井冈山红军战士为革命奉献牺牲的高洁品质。
C.“就让他(石来发)重新回到井冈山当农民,直到老死井冈山。”这表现了曾志虽位高权重却大公无私。
D.“家乡多毛竹,和井冈山的并无二致”,作者认为家乡的竹子和井冈山的竹子一样,但这两地的竹子给作者的感受并不一样。
(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引述《菜根谭》中的句子,既引出了“敬畏”一词,起到点题的作用,又明确了“敬畏”的含义,为下文做铺垫。
B.文章写井冈山的竹子,既摹其形,又现其神,从形与神等方面表现了井冈山的竹子带给作者的心灵震撼。
C.文章以“我的行踪”为线索,具体叙述了“我”在井冈山学习的经历,抒写了“我”对井冈山的独特的感受,形散而神不散。
D.文章最后再次引用袁鹰的《井冈翠竹》,和开篇引用“井冈山五百里林海里,最使人难忘的是毛竹”呼应,目的在于表达作者对井冈山竹子的喜爱。
(3)文章由井冈山的竹子转向对“曾志”的叙述,这样写有何用意?请简要概括。
(4)结合全文说说文章的题目“井冈山,唯有敬畏我才能心安”有什么含义?组卷:3引用:1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提到冷饮,人们常会想到“冰淇淋”。“冰淇淋”是个舶来词,源自英文“ice cream”。从语源上说,① ,一半是音译:ice即冰,采用意译而指冷冻品,更为直观和形象;cream有乳剂、奶油、奶油色以及膏状物等意。从中也可以看出,当代的冷饮,与乳制品是有着密切关系的。② ,过去有一种说法认为,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到中国后,在宫廷吃到了冰酪,然后将其制作技术带回了欧洲,这成为冰淇淋的“滥觞”。但这种说法值得怀疑。首先,马可•波罗是个做大生意的人,不见得会注意到冰淇淋做法这种“细枝末节”。他在《游记》里盛赞元廷的纸币是“大汗的点石成金术”,可是回到意大利之后也未在当地推广过纸币,③ ?其次,若马可•波罗此举属实,为何关于意大利冰淇淋的可信记载却在几个世纪后才姗姗来迟呢?更不用说,英国出版的《牛津大辞典》中首次给冰淇淋定名“ice cream”,已经是1769年的事情了。或许,马可•波罗这位来自威尼斯的探险家在中国品尝过冰冻甜点,但他没有从中国带任何烹饪或冷冻技术到意大利,这是符合逻辑的推论。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一个长单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组卷:7引用:5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老子•八章》:“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之所以推崇水,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水包含了“利他”精神。
黄宗羲提出“有生之初,人各自利也”,强调了维护和发展自身利益的合理之处。但当今有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将个人私利作为唯一追求。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9引用:7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