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3-2024学年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高二(上)开学语文试卷

发布:2024/9/11 0:0:9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普通常有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而且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其实这个对称的说法并不很清楚。法治的意思并不是说法律本身能统治,能维持社会秩序,而是说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是根据法律来维持的。法律还得靠权力来支持,还得靠人来执行,法治其实是“人依法而治”,并非没有人的因素。
          现代论法理的学者中有些极重视人的因素。他们注意到在应用法律于实际情形时,必须经过法官对于法律条文的解释。法官的解释的对象虽则是法律条文,但是决定解释内容的却包含很多因素,法官个人的偏见,甚至是否有胃病,以及社会的舆论都是极重要的。于是他们认为法律不过是法官的判决。这自是片面的说法,因为法官并不能任意下判决的,他的判决至少也须被认为是根据法律的,但是这种看法也告诉我们所谓法治绝不能缺乏人的因素了。
          这样说来,人治和法治有什么区别呢?如果人治是法治的对面,意思应当是“不依法律的统治”了。统治如果是指社会秩序的维持,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社会的秩序可以不必靠什么力量就可以维持,人和人的关系可以不根据什么规定而自行配合的。如果不根据法律,根据什么呢?望文生义地说来,人治好像是指有权力的人任凭一己的好恶来规定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的意思。我很怀疑这种“人治”是可能发生的。如果共同生活的人们,相互的行为、权利和义务,没有一定规范可守,依着统治者好恶来决定。而好恶也无法预测的话,社会必然会混乱。
          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
          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有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相同的。返璞回真的老子觉得只要把社区的范围缩小,在鸡犬相闻而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的社会里,社会秩序无需外力来维持,单凭每个人的本能或良知,就能相安无事了。这种想法也并不限于老子,就是在现代交通之下,全世界的经济已密切相关到成为一体时,美国还有大多数人信奉着古典经济学里的自由竞争的理想,反对用人为的“计划”和“统制”来维持经济秩序,而认为在自由竞争下,冥冥之中,自有一双看不见的手,会为人们理出一个合于道德的经济秩序来的。
          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像《镜花缘》里所描写的君子国一般的社会。礼并不带有“文明”,或是“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譬如在印度有些地方,丈夫死了,妻子得在葬礼里被别人用火烧死,这是礼。
          礼的内容在现代标准看去,可能是很残酷的。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
          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行为规范的目的是在配合人们的行为以完成社会的任务,社会的任务是在满足社会中各分子的生活需要。文化本来就是传统,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的。但是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
          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不但是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前人所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作自己生活的指南。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也愈值得保守。
          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在下面一段话里说得很清楚: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战?”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敬,请事斯语矣。”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自己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
          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
          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用礼来维持。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尽管一种生活的方法在过去是怎样有效,如果环境一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了。所应付的问题如果要由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大家接受个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
          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是礼治一词不会像人治一词那样容易引起误解,以致有人觉得社会秩序是可以由个人好恶来维持的了。礼治和这种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有删政)
    (1)结合文本内容判断,下列对“礼治”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治”可以培养出守礼的民众,但是这些民众不一定就是文质彬彬的君子,而可能是杀人的“野蛮人”,关键看这“礼”的性质如何。
    B.“礼治”培养人对“礼”的敬畏感,对“礼”的服从应是有目的的,如果能够克己复礼,天下就归于“化”了,“礼治”的目的是培养“仁”的人格。
    C.“礼治”是乡土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从规范行为的意义上讲,和法律没有不同,但是它依靠无形的传统来维持,所以有好古的保守性。
    D.“礼治”实施的基础是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礼崩乐坏”就是因为“礼治”无法适应现实生活的需要,代表“法治”的法家就成为新生力量。
    (2)结合文本内容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治”和“法治”的区别在于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
    B.老子的“小国寡民”是不需要外力来维持的,每个人凭本能或良知来进行维持。
    C.“礼”的约束是靠教化中养成的个人的服从感,人逃脱法律的制裁可以骄傲、得意,但是违“礼”总会内疚。
    D.“礼”不适用于团体合作的时候,团体合作需要大家遵守规则,而“礼”主要不是一种外在规则,而是一种内心对自我的规范,更适用于个体。
    (3)结合文本内容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A.在全世界经济密切到一体的情况下,各国仍有许多人信奉自由竞争的理想。
    B.“礼”的成型有其社会历史的原因,安土重迁的乡土社会由于人口流动,土地资源等变动很少,所以一代代传承下来的有效经验尽可抄袭。
    C.礼和普通的道德也有不同,这种不同除了守礼和遵守道德规范的约束机制不同,还表现在道德感的形成是一种自动过程,不是个体主动的服从。
    D.因为乡土社会的秩序可以用礼来维持,所以满足了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的应付生活问题这前提。
    (4)作者不赞同“普通常有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的说法,请在文中找到依据并简要分析。
    (5)祥林嫂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吗?结合文本和鲁迅的小说《祝福》一文,对该观点进行分析解读。

    组卷:1引用:2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森林边的小茅屋
    彭荆风
          红河的春天来得特别早,新年刚过,满山满岭都是绿色。森林旁边两三幢发黄的竹楼以及主人家艳丽的红包头,给这里点缀了几点不同的色彩。
          在芒果树下的小竹楼里,一个四十来岁的妇人带着一个十五六岁的女儿冷清地过着日子。一天晚上,母女俩睡得正熟,竹楼外的晒台突然嘎吱嘎吱响了起来。这深更半夜会有谁来呢?妇人的心跳得急促起来。
          外边的人敲着竹篾门,说:“老乡,我们是解放军,请开开门。”解放军?妇人绷紧的心弦一下子松了下来。
          二十多年前,娘家的瑶寨也住过解放军,个个都善良、朴实,尽给寨子里的人背水、扫地、砍柴。为了这些好小伙子当中的一个,她多少个夜晚没有睡安稳!她给他唱过婉转的歌,送过深情的眼神,塞过自己绣的荷包,可是,那个兵似乎什么都不懂。这叫她又气又惭,这是些什么人啊!后来,她才明白,他们是有纪律的。但她一直想念他们。
          今天晚上,他们怎么来了呢?
          她匆忙穿上衣服,打开竹篾门。月光下站着几个兵,一个个魁梧、健壮。她虽然看不清他们的面容,但从声音里可以听得出,他们和记忆中的那些兵一样和善可亲。
          她亲切地问:“小同志,你们要干什么?”
          “我们是从远处来的,想借用你们家的竹楼住几天,行吗?”
          她望了望缩在身后的女儿,犹豫地点了点头,返身抓了把枯松枝丢进火塘,把这寒碜的小楼照亮了。
          领头的兵看了一下屋内,问道:“大妈,你们家只有母女两个人?”她心一酸,没有回答。
          这个兵看到她家挂在门上的烈属牌,低声对后边的人说了几句话,那些兵就立即离开了竹楼。“你们怎么啦?”她惊异地问。
          领头的兵柔和地说:“大妈,对不起,我们不知道你们家只有母女两人。”
          火塘的亮光下,她看见这个战士的脸上有着一对黑得发亮的眼睛,智慧、勇敢、诚挚全都深藏在里边了。这眼神是这么熟悉,又是这么陌生。
          外边一片银光,她看见他们在大树下抖开雨衣躺下了。她想喊他们回来,但嗓子像被什么堵住了似的,眼泪像雨水一样淌了下来。
          第二天一早,妇人和战士们谈起这些日子边境上的事,也说到了维持家计的艰难。领头的战士把竹楼上上下下察看了一遍,同情地说:“大妈,晒台该修了,屋顶上的草也该换了!”
          中午时分,战士们砍来了竹子、树干,把旧晒台拆掉,七八个人说说笑笑,天刚擦黑,新晒台就搭好了。从他们的谈话中,母女俩知道了领头的战士姓何,他们都叫他何班长。
          忙完了这事,何班长又笑眯眯地说:“大妈,明天我们帮你把屋顶也换一下。”这是真诚的许诺,她感动得什么话也说不出来。
          但是,就在这天半夜里,何班长突然又来敲门,隔着竹篾门轻声说:“大妈,上级来了命令,我们要走了,你家的草屋顶,等我们回来给你换。”说完就走了。
          她急忙追出去,那些战士已一个紧跟一个,迅速消失在那黑黝黝的树林里了。只有巨大的浓黑树影在风中晃动,那样阴冷,那样神秘,使她仿佛置身梦境。
          夜凉如水,她木然地长倚在门口,衣服被露水打湿了,也忘了回去。
          第二天,就听说打起仗来了,起初炮声、枪声还在附近响,第三天就越传越远。她很心焦,打仗是要死伤人的呀!那个何班长怎样了呢?他平安吗?她不知向远方炮声响处虔诚地作了多少揖。
          几天后的一个中午,阳光从树叶缝隙射下来,把茅屋涂抹得瑰丽多彩。突然,女儿大叫了起来:“阿妈,解放军来了!”
          她兴奋而又慌张地跑了出来。真的,从山间小路上走来一队整整齐齐的解放军,她看见了那几个熟悉的战士,内心无比激动。队伍走进竹楼,却不见何班长,她急了,四处张望着问:“他呢?他呢?何班长呢?”
          “何班长开会去了。”一个被人叫作指导员的年轻人亲切地对她说道,“大妈,何班长很想念你呢!他临走前,还惦记着你家屋顶的草没有换。所以,我们来帮忙了。”
          她又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多好的人啊!他竟把这事一直记挂在心上。
          战士们又为她家的竹楼忙开了。她什么也插不上手,只能感激地盘算着,该带点什么好吃的给那个好心的何班长。
          她不知道,战士们把何班长牺牲的事瞒着她。
          为了拿下八号无名高地,何班长只身潜伏在敌人前沿附近的一棵树上,校正炮击目标,在指示完最后一个目标后,他被一颗子弹击中,摔了下来。临终前,他告诉冲上来的战士,瑶寨大妈家的屋顶还没换草。战后,连队派战士们来帮助大妈翻修房屋。
          她和女儿送走了修房子的战士们。但她们时常望着远方的小路,等着何班长再来。一个月、两个月过去了,她执拗地相信,他一定会再来的!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妇人再次见到那几个然悉的战士却不见何班长时,连续三次发问,流露出她对何班长的牵挂和担忧,以及见不到何班长的焦急和慌张。
    B.妇人对何班长的眼神感到“熟悉”又“陌生”,主要因为她从何班长眼里看到了当年所恋小伙的影子,但何班长毕竟不是她当年的心上人。
    C.解放军为瑶民背水、扫地、砍柴、搭建晒台、翻修房屋,体现了少数民族百姓在解放军心中的重要位置以及军民之间的和谐美好关系。
    D.指导员对妇人说的一番话,既有善意的说言,安慰因不见何班长而内心焦急的妇人;也有真实的交代,说明解放军再来瑶寨的原因。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语言表达的方式多样,文中叙述性语言使情节客观化,描写性语言使细节传神化,抒情性语言使情感细腻化,议论性语言使主题深刻化。
    B.小说插叙妇人二十多年前在娘家瑶寨见到解故军的情节,补充说明了她心理变化的原因,也为下文她见到何班长后的特殊情感埋下了伏笔。
    C.小说从细微处刻画人物,如妇人在何班长和战士们离开时“长倚在门口”,表现她内心的不舍与担忧,突出了女子的柔情,丰富了人物形象。
    D.小说开头对山岭、竹楼、红包头等寥寥几笔的描写,不仅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背景,也为情节的发展作了铺垫。
    (3)小说中妇人的心理变化推动了故事情节向前发展,请具体分析文中画线句子体现了妇人怎样的心理变化?
    (4)“小茅屋”虽小,却有着大的意蕴,试着从选材和立意两个方面简要分析。

    组卷:1引用:2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牡丹亭》与《红楼梦》是中国不朽的戏曲和小说发展中的经典,长期以来这两部伟大的作品一直被人所传诵,滋养着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灵空间
    《牡丹亭》对《红楼梦》的重要影响,在《红楼梦》第二十三回有最明显的流露。(  )初听到“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便开始“感慨缠绵”。又听到“良辰美景奈何天,伤心乐事谁家院”随即上升到理性高度,触动内在精神,“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而由“只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你在幽闺自怜”等戏文,她又想到“水流花谢两无情”“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等诗句,万千思绪,凑集一处,       “心痛神痴,眼中落泪”。这说明她与戏中人物产生了深深共鸣,戏曲的影响已       
          但《红楼梦》建构了更为广阔的叙事空间,并打破了《牡丹亭》的大团圆结局,并没有落入传奇戏曲的       。它消解了《牡丹亭》的历史意识,阐发了深刻的人生感悟。这种人生感悟具广泛的适用性,可以超越具体的历史阶段,而直接与不同时代的读者构成对话,这是作者曹雪芹的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以至 深入骨髓 窠臼 匠心独运
    B.以致 深入骨髓 窠臼 独树一帜
    C.以至 根深蒂固 桎梏 独树一帜
    D.以致 根深蒂固 桎梏 匠心独运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牡丹亭》与《红楼梦》是中国戏曲和小说发展中的不朽经典,长期以来这两部伟大的作品一直被人所传诵,滋养着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灵。
    B.《牡丹亭》与《红楼梦》是中国戏曲和小说发展中的不朽经典,长期以来这两部伟大的作品一直被人所传诵,滋养着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灵空间。
    C.《牡丹亭》与《红楼梦》是中国戏曲和小说发展中的不朽经典,长期以来这两部伟大的作品一直被人传诵,滋养着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灵。
    D.《牡丹亭》与《红楼梦》是中国戏曲和小说发展中的不朽经典,长期以来这两部伟大的作品一直被人传诵,滋养着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灵空间。
    (3)括号里应该填写的主人公是谁?请结合文段及《红楼梦》相关内容,解释她为什么会“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组卷:15引用:5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我的身体里的火车从来不会错轨,所以允许大雪,风暴,泥石流和荒谬。
    ——余秀华      材料二:风可以吹起一大张白纸,却无法吹走一只蝴蝶,因为生命的力量在于不顺从。
    ——冯骥才      阅读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诗歌除外;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4引用:2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